什么改进呢?去掉了欧洲战舰上时髦的全封闭一体化综合桅杆,恢复传统开放式三角外挂桅杆。为什么呢?
这个方案中意大利只是提供了船体基本设计。
这不是美意联合项目,只是意大利船厂为美国项目提供设计方案而已。美国政府已经给五家投标企业提供了7500万美元,作为方案投标费用。
由芬坎蒂尼在美国威斯康辛州Marinette Marine造船厂建造,该船厂现在也在建造单体的“自由”级濒海战斗舰,10艘船船体部分耗资55亿美元,算上雷达、武器和作战系统,首舰造价12亿美元,预计在2022年开工,2026年交付,2030年实现战斗力,首批10艘舰预计2035年交付完毕,后续舰单价会降至9亿美元,恰好是目前建造中的Flighter2A批次“技术插入型”阿里.伯克级驱逐舰的一半
这也可能是原来呼声很高的洛马自己的自由级改型退出竞标的原因。
楼上在做梦?
什么改进呢?去掉了欧洲战舰上时髦的全封闭一体化综合桅杆,恢复传统开放式三角外挂桅杆。为什么呢?

美军是个非常注重实战实用的军队。其实它的一体化桅杆技术无人望其项背,美军是综合化射频管理应用的先驱,最早使用一体化桅杆的军舰是圣安东尼两栖舰LDP-17,比英国的45型驱逐舰还早了三年。 美军老早就在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上进行过一体化桅杆测试(见下图),但为何自己最终坚决不在一线战舰上使用,反倒忽悠得欧洲各国纷纷使用臭了大街呢?这是由它长期实战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教训,军舰环境设计一定要open, 战时受伤易于抢救修补,也就是战损管理. 时髦的一体化全封闭桅杆战时挨一枚导弹,就成了挂炉烤箱了,无人能进去抢修。 欧洲各国躲在美国屁股后面,只打算从事些低烈度海战,所以选择了一体化桅杆的优越性,但美军就必须要考虑高烈度海战,定位不一样。 目前所知美军只在两种军舰上安装了一体化桅杆,一个是圣安东尼两栖船坞舰,这是二线军舰,不会去海战,受伤几率低,用用无妨。另一种是DDG 1000,这个是隐身的,敢到别人家门口转悠,自然知道敌方雷达很难锁定它,受伤几率低。顺便带一句还有些小傻瓜嘲笑它的垂发单元少,其实人家根本不需要那些防空导弹,有充分自信你打不到它。 即便如此,在刚刚开始建造的第十二艘圣安东尼舰开始,又要换回传统桅杆,可见美军试用后,还是觉得一体化桅杆弊大于利。美军一切为实用,是不会为一些花哨的东西来牺牲实战能力的。 美国一位军事权威曾对媒体大声说“鸭翼最好装在敌人战机身上”,随后又小声嘀咕一句“一体化桅杆也最好装在敌舰身上”,恰巧让我听到了。 美军在射频综合集成技术上高到什么水平呢?且不提DDG1000是公认当今一体化桅杆设计和技术的巅峰,再举个大家不知的例子:相似的概念已被小型化应用到F35身上,其雷达电子可同时担负搜索,通讯,电子战等多功能。这就是所谓的“设备共口径使用”,其实一回事。 可以负责任地讲,055舰的全封闭一体化桅杆,让其根本无法参与高强度海战,高强度作战时会变成一个个挂炉烤箱的。建议版主删除所有这类口水,我们要看有价值的文章,抛开立场不论,这才叫言论自由.
现在这就象个菜市场......
版主要严厉些.
(或者专开一骂坛,中的,洋的,荤的,素的,多脏都不准删)
这个方案中意大利只是提供了船体基本设计。
这不是美意联合项目,只是意大利船厂为美国项目提供设计方案而已。美国政府已经给五家投标企业提供了7500万美元,作为方案投标费用。
由芬坎蒂尼在美国威斯康辛州Marinette Marine造船厂建造,该船厂现在也在建造单体的“自由”级濒海战斗舰,10艘船船体部分耗资55亿美元,算上雷达、武器和作战系统,首舰造价12亿美元,预计在2022年开工,2026年交付,2030年实现战斗力,首批10艘舰预计2035年交付完毕,后续舰单价会降至9亿美元,恰好是目前建造中的Flighter2A批次“技术插入型”阿里.伯克级驱逐舰的一半
这也可能是原来呼声很高的洛马自己的自由级改型退出竞标的原因。
楼上在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