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硕士生导师是院士,我的本科任课教师之一是院士,还是我的邻县老乡;我出生的那个北方偏远临海小县出过14位院士,至少在2000年前人均院士是全国第二。我在国内博士班时的同学,有15%已经是两院院士;任教的学院中的同事有几个已经院士了;谨慎乐观的估计,我的一个表妹夫和我公司的一个大股东都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院士。
院士离我很近,但我既不是院士也不是怨士,否则我没有可能在这里侃大山。
前几年一次学术会议上我在台上滔滔不绝发言,下面前排一个小美女认真听讲。发言后小美女主动找我攀谈,我也主动加了她的微信,她的微信号昵称居然是大卫。后来她掏给我一张名片,我一看,哇她原来是院士!比我还大两岁的小美女那时候都56岁了,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
前几年有一次和一位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同学的亲同学打国际长途电话闲聊,亲同学说到,“……,像我们这种准院士级别的……”,他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后才发现我在电话另一头不应声就说,“难道我们(我)不够院士吗?”。
我搭茬道,“哪是准院士水平?应该说是超院士水平!”。
我这位在读博士期间因我退学出国才与他分道扬镳的亲同学,91年博士答辩时就在国内顶尖中文期刊上发表了6篇文章(4年后我在国外博士答辩时在国外顶尖英文期刊上发表了12篇文章,算勉强与他持平)。我这同学,身价有八个多亿人民币,涉猎数学、化学、生物、自控、中医药、红学等领域,我谐说赵普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他是半部红楼做科研。今年他刚以副教授身份从工作了三十多年的上海某985+211大学退休,现在是孙子的孙子兼董事长。
谁谁谁提院士了、谁谁谁报院士了,这经常是国内酒席宴上的话题。
评院士、当院士,都不容易!
因此不少人成了怨士。
我在国内读了个半截博士时的博士生导师,前几天刚庆过九十华诞。老爷子当年报过一次院士,过关斩将几轮下来,到大会投票时老爷子过了50%但是没有过66.7%,而恰在那年院士选举制度做了重大改革。老爷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没有去做各种公关打点,当然就功亏一篑、名落孙山了。唉,也是我们几个大弟子不争气当时还都是穷光蛋。事后不久逢我回国,老爷子请我吃饭时叙述此事时的眼神我至今记忆犹新,为此我第一次破戒吃了牛蛙,因为那天老爷子就花158元点了一个菜,川菜麻辣牛蛙。后来我再没有吃过这个菜,我怕触景生情。
现在同行业已经有6~10个后辈院士了,他们见老爷子都要毕恭毕敬的。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大脓水。
老爷子,按照见过他一面的我父亲的话,那是“既是教授又像教授”(我老婆说我这个教授戴上眼睛像卖肉的,摘下眼睛像杀猪的)。老爷子现在活得杠杠的,看起来也就七十多岁。去年89岁的老爷子还和他92岁的的大师兄一起参加他们的导师百年老院士的告别仪式。
有时候我就想,他如果是当了院士,对他自己对我们这些弟子们肯定是好处大大的,但是他值吗?
如果当了院士,“唱堂会”是免不了的。不说也罢!
疫情期间我曾经去拜望我的高考班(那时候高中还是两年制,我数学考了95分)数学老师,闲聊中时年89岁的张老师自豪地说孟昭英是他表哥。我说您还有这么著名的表哥啊,孟昭英先生可是院士啊,解放后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
张老师说,“那里啊,57年打成右派时他的学部委员就被撸了”。
还有这回事儿?!
过去我只知道,我本文前面述及的那位国内的亲同学后来做博士后时的名义导师的院士头衔,在90年代被撤销了,因其弟子的学术造假和其他原因。
但是您如果上百度去查,只会发现近期有六个院士的院士头衔被撤销或除名了。罪名都是贪污腐败类。
我不想用我这挖过野菜、打过猪草、摸过锄头、抡过铁锹、答过考卷、做过实验、安装过工业设备的手在我的电脑敲入或拷入他们的名字。
1955年共评出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学部委员172名,1967年增聘18人,共190人。第二批刚刚聘任就赶上了反右运动,其中就有曾昭抡、钱伟长、孟昭英、雷天觉、谢家荣、余瑞璜、刘思炽、袁翰青、盛彤笙等9人被打成右派。
9/190=4.73%,中奖概率还挺高的。
这里面孟昭英排第三;曾家的曾昭抡排名第一,情理之中;没想到钱穆的侄子、后来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钱伟长当时居然排到第二。
据我外祖父说,我们家的一位姻亲,当时也是学部委员,从MIT回去的,反右的时候整人也挺狠的。
就此止笔。
现职副教授,在上海虹桥的西郊宾馆给儿子办婚礼,花200万。院士里面有敢的吗?
人家孙子可都五六岁了。
57年打成右派,学部委员就会被撸了?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确切资料。
文革以后方励之的学部委员因为政治原因被撸掉。
http://alumni.cas.cn/kyws/201512/t20151221_4499927.html
谢谢资料!文革中被打倒的学部委员却没有被撸掉,特别是那些社会科学学部的委员:吴晗,邓拓,周杨,李达,翦伯赞,还有陈伯达等等。
可能那时候全都乱套了,就是要把被打倒的学部委员撸掉,中科院也无法召集那些未被打倒的学部委员来开会讨论。
1、当年读博士时,还没有推荐,那年我们系考博的录取率是1/13,可见他不是混的;
2、读博期间谈了恋爱结了婚生了小孩,他媳妇的本科硕士都比我们高两届(年龄比他小),嫁给他后跨系跨行改了专业,在我们专业读博士,现在是博士生导师,要等65岁退休。他老婆目前发朋友圈主要是晒她的老公如何糊涂如何……;
3、他的博士论文里面都是数学,他的博士生导师、MIT的全A博士、七十多岁的原系主任,在审阅他的博士生论文期间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国内大同行都认为是他的博士生自选论文课题太难了,把导师給累死了。他当然不承认;
4、到另一所双一流大学任教以后,他很早就提了副教授。提正教授时,学校有一个硬性条件,他没有达到,一怒之下说“我就报这一次你挨批不批”。所以他就一直副下来了,不过他是好几个大学的客座教授(不是客座副教授)。
5、在保持教职的同时,他曾经受邀担任某一个著名大企业的技术总监,年薪150万人民币,那是在上一个世纪末。这家企业的老板对他说,好好干五年以后让他当上院士。不到两年他就跑了,他说不能把自己卖给他。后来哪家企业扶持了另外一个院士。这位院士,自2020年来一直泡在电视上。
6、一位师兄,准备冲院士前专门不远千里去他那里商量一下策略,并且一下子就成功成了院士;
7、有一次他陪我们几个朋友吃饭,突然冲进来一个人、后面还跟着两个人。这个人一进来和他热情握手,聊了几句才离开。言谈中知道这是他们校长(这位校长当时也已经是院士了);
8、前几天电话聊天,他说他某个瞬间还是曾经有过遗憾。某一年(我忘记了具体是那一年)一个以色列人(?)获得了诺奖,他说这位诺奖获得者所用的理论,是他在1993年的一篇中文论文中早就提出来的;
9、今年退休前,他给本科生连续讲了两次课共四小时,题目是《红楼梦人物赏析》。从他老婆发的朋友圈看偌大教室里座无虚席。他可是个理工科副教授!
评院士是挺耗神的事儿
要人缘好
要会Marketing (或者忽悠)
学术研究要混得过去
九十年代报过院士,没打点差一票没评上。
俺爹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 后很多评上院士的只得到过一次
我的硕士生导师是院士,我的本科任课教师之一是院士,还是我的邻县老乡;我出生的那个北方偏远临海小县出过14位院士,至少在2000年前人均院士是全国第二。我在国内博士班时的同学,有15%已经是两院院士;任教的学院中的同事有几个已经院士了;谨慎乐观的估计,我的一个表妹夫和我公司的一个大股东都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院士。
院士离我很近,但我既不是院士也不是怨士,否则我没有可能在这里侃大山。
前几年一次学术会议上我在台上滔滔不绝发言,下面前排一个小美女认真听讲。发言后小美女主动找我攀谈,我也主动加了她的微信,她的微信号昵称居然是大卫。后来她掏给我一张名片,我一看,哇她原来是院士!比我还大两岁的小美女那时候都56岁了,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
前几年有一次和一位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同学的亲同学打国际长途电话闲聊,亲同学说到,“……,像我们这种准院士级别的……”,他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后才发现我在电话另一头不应声就说,“难道我们(我)不够院士吗?”。
我搭茬道,“哪是准院士水平?应该说是超院士水平!”。
我这位在读博士期间因我退学出国才与他分道扬镳的亲同学,91年博士答辩时就在国内顶尖中文期刊上发表了6篇文章(4年后我在国外博士答辩时在国外顶尖英文期刊上发表了12篇文章,算勉强与他持平)。我这同学,身价有八个多亿人民币,涉猎数学、化学、生物、自控、中医药、红学等领域,我谐说赵普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他是半部红楼做科研。今年他刚以副教授身份从工作了三十多年的上海某985+211大学退休,现在是孙子的孙子兼董事长。
谁谁谁提院士了、谁谁谁报院士了,这经常是国内酒席宴上的话题。
评院士、当院士,都不容易!
因此不少人成了怨士。
我在国内读了个半截博士时的博士生导师,前几天刚庆过九十华诞。老爷子当年报过一次院士,过关斩将几轮下来,到大会投票时老爷子过了50%但是没有过66.7%,而恰在那年院士选举制度做了重大改革。老爷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没有去做各种公关打点,当然就功亏一篑、名落孙山了。唉,也是我们几个大弟子不争气当时还都是穷光蛋。事后不久逢我回国,老爷子请我吃饭时叙述此事时的眼神我至今记忆犹新,为此我第一次破戒吃了牛蛙,因为那天老爷子就花158元点了一个菜,川菜麻辣牛蛙。后来我再没有吃过这个菜,我怕触景生情。
现在同行业已经有6~10个后辈院士了,他们见老爷子都要毕恭毕敬的。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大脓水。
老爷子,按照见过他一面的我父亲的话,那是“既是教授又像教授”(我老婆说我这个教授戴上眼睛像卖肉的,摘下眼睛像杀猪的)。老爷子现在活得杠杠的,看起来也就七十多岁。去年89岁的老爷子还和他92岁的的大师兄一起参加他们的导师百年老院士的告别仪式。
有时候我就想,他如果是当了院士,对他自己对我们这些弟子们肯定是好处大大的,但是他值吗?
如果当了院士,“唱堂会”是免不了的。不说也罢!
疫情期间我曾经去拜望我的高考班(那时候高中还是两年制,我数学考了95分)数学老师,闲聊中时年89岁的张老师自豪地说孟昭英是他表哥。我说您还有这么著名的表哥啊,孟昭英先生可是院士啊,解放后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
张老师说,“那里啊,57年打成右派时他的学部委员就被撸了”。
还有这回事儿?!
过去我只知道,我本文前面述及的那位国内的亲同学后来做博士后时的名义导师的院士头衔,在90年代被撤销了,因其弟子的学术造假和其他原因。
但是您如果上百度去查,只会发现近期有六个院士的院士头衔被撤销或除名了。罪名都是贪污腐败类。
我不想用我这挖过野菜、打过猪草、摸过锄头、抡过铁锹、答过考卷、做过实验、安装过工业设备的手在我的电脑敲入或拷入他们的名字。
1955年共评出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学部委员172名,1967年增聘18人,共190人。第二批刚刚聘任就赶上了反右运动,其中就有曾昭抡、钱伟长、孟昭英、雷天觉、谢家荣、余瑞璜、刘思炽、袁翰青、盛彤笙等9人被打成右派。
9/190=4.73%,中奖概率还挺高的。
这里面孟昭英排第三;曾家的曾昭抡排名第一,情理之中;没想到钱穆的侄子、后来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钱伟长当时居然排到第二。
据我外祖父说,我们家的一位姻亲,当时也是学部委员,从MIT回去的,反右的时候整人也挺狠的。
就此止笔。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被撤销或除名的院士 早稻田里的革命者 秋水静如狳 - 疫情间访问先驱/主创曾访问过的地方 系里的右派们是如何当成的? 第一次看电影
现职副教授,在上海虹桥的西郊宾馆给儿子办婚礼,花200万。院士里面有敢的吗?
人家孙子可都五六岁了。
57年打成右派,学部委员就会被撸了?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确切资料。
文革以后方励之的学部委员因为政治原因被撸掉。
http://alumni.cas.cn/kyws/201512/t20151221_4499927.html
谢谢资料!文革中被打倒的学部委员却没有被撸掉,特别是那些社会科学学部的委员:吴晗,邓拓,周杨,李达,翦伯赞,还有陈伯达等等。
可能那时候全都乱套了,就是要把被打倒的学部委员撸掉,中科院也无法召集那些未被打倒的学部委员来开会讨论。
1、当年读博士时,还没有推荐,那年我们系考博的录取率是1/13,可见他不是混的;
2、读博期间谈了恋爱结了婚生了小孩,他媳妇的本科硕士都比我们高两届(年龄比他小),嫁给他后跨系跨行改了专业,在我们专业读博士,现在是博士生导师,要等65岁退休。他老婆目前发朋友圈主要是晒她的老公如何糊涂如何……;
3、他的博士论文里面都是数学,他的博士生导师、MIT的全A博士、七十多岁的原系主任,在审阅他的博士生论文期间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国内大同行都认为是他的博士生自选论文课题太难了,把导师給累死了。他当然不承认;
4、到另一所双一流大学任教以后,他很早就提了副教授。提正教授时,学校有一个硬性条件,他没有达到,一怒之下说“我就报这一次你挨批不批”。所以他就一直副下来了,不过他是好几个大学的客座教授(不是客座副教授)。
5、在保持教职的同时,他曾经受邀担任某一个著名大企业的技术总监,年薪150万人民币,那是在上一个世纪末。这家企业的老板对他说,好好干五年以后让他当上院士。不到两年他就跑了,他说不能把自己卖给他。后来哪家企业扶持了另外一个院士。这位院士,自2020年来一直泡在电视上。
6、一位师兄,准备冲院士前专门不远千里去他那里商量一下策略,并且一下子就成功成了院士;
7、有一次他陪我们几个朋友吃饭,突然冲进来一个人、后面还跟着两个人。这个人一进来和他热情握手,聊了几句才离开。言谈中知道这是他们校长(这位校长当时也已经是院士了);
8、前几天电话聊天,他说他某个瞬间还是曾经有过遗憾。某一年(我忘记了具体是那一年)一个以色列人(?)获得了诺奖,他说这位诺奖获得者所用的理论,是他在1993年的一篇中文论文中早就提出来的;
9、今年退休前,他给本科生连续讲了两次课共四小时,题目是《红楼梦人物赏析》。从他老婆发的朋友圈看偌大教室里座无虚席。他可是个理工科副教授!
评院士是挺耗神的事儿
要人缘好
要会Marketing (或者忽悠)
学术研究要混得过去
九十年代报过院士,没打点差一票没评上。
俺爹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 后很多评上院士的只得到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