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崇祯,其与杨广相比如何?

赵大夫话吧
楼主 (文学峸)

近日由于明史学家陈梧桐的著作《崇祯:勤政的亡国君》,被指印刷有问题被停售,在新华书店等多个大型购书网站,以及淘宝天猫等购书平台,已无法找到有关书籍。陈梧桐的另一本有关崇祯帝的著作《崇祯传》也疑被下架。

在北京生活或旅游过的朋友,对景山公园本来就很熟悉,现在的那颗歪脖树虽是假的,但还是那么引人关注。本来就离人们不远的崇祯帝,这一次反倒又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

 

关于崇祯与明末的问题,本人已写过几个帖子。今天想谈论一个新的话题,那就是,崇祯与杨广比如何?换做崇祯,大隋王朝会不会灭亡?

 

关于杨广,其乃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但也是中国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是谈及隋唐盛世时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

 

综合各种资料,杨广的主要历史功绩有以下内容:

 

1.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即使是在科举制度被废100多年后,其影响犹在,目前的高考及公务员考试制度就有科举制的影子。

2.开凿南北大运河。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是名垂千古的伟大工程。

3.登基前完成祖国统一。杨广年仅二十岁就挂帅统领五十万大军攻打南朝的陈国,并一举灭掉,时隔近三百年后再度统一中国。

 

4.开疆拓土及畅通丝绸之路。杨广亲自或派人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琉求(台湾)等地。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进而打通了丝绸之路。

 

5.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为了制衡关陇集团及控扼山东之举,是强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

 

另外,杨广兴趣爱好比较多,善词诗,能草书,擅飞白,工丹青,富收藏。他是隋唐时期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杨广是一位功罪在一身的末代皇帝,其拥有建立千秋伟业的理想,却给大业年间的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其主要罪孽归为以下几点:

1.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频繁发动战争。穷兵黩武,不仅消耗了自己大量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用民过重,因为开挖运河和营建东都而不幸毙亡的民夫成千上万,搞得天下民怨沸腾。

 

3.三次征伐高丽失利,包括关陇贵族集团门下子弟在内的几十万士卒死伤殆尽,不仅天怒人怨,也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严重不满及分化,成了压倒隋朝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4.过于残暴,为了上位弑父还不肯定,但杀兄、屠侄应无异议。

 

5.纵情声色、荒淫无度、骄奢淫逸,加之贪官污吏趁机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导致民不聊生。私德不佳,因占有了宣华、容华两位夫人,淫母(庶母)也没冤枉他。

与杨广继位时大隋王朝国富民强、蒸蒸日上相比,崇祯帝即位时大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气数已尽。二人的亡国虽是事实,却原因不同。

关于崇祯的亡国,有以下几点:

1.明亡并非崇祯一人之过。明代灭亡,最直接的是在崇祯朝。然而明帝国的溃烂,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到了崇祯朝已经无药可救了。关于明朝的灭亡,甚至于连官修史书《明史》中都出现了“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这样的语句。后人总结为“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这样的形容或许夸张,但这至少说明,在明帝国的衰亡历史上,嘉靖、万历、天启都要负有相当的责任。

 

2.崇祯的不可为而为之。不得不说,虽然没能够最终力挽狂澜,崇祯的很多方法也毫无远见甚至是错误的,但哪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崇祯皇帝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挽救这个帝国。从态度上来说,崇祯的作为是无可厚非的,甚至为他赢得了相当的赞誉。

 

3.崇祯之死和遗诏。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进围北京,不久北京城破。崇祯皇帝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令外戚带着自己的儿子们出逃,而后自缢于万岁山(今景山)。已经回天乏术的崇祯没有选择投降李自成,也没有出逃,仍旧具备相当的气节。另外,崇祯的遗诏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与杨广比起来,崇祯皇帝本人的修养、勤政、节俭也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在政务上,崇祯宵衣旰食、殚精竭虑;生活上,崇祯衣食朴素,不事奢华。崇祯帝没有声色犬马,大兴土木;没有意志消沉,得过且过。甚至于,崇祯还拿出皇家私库补贴军费。

 

崇祯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在已经难以挽回的余地,崇祯皇帝依然没有出现自暴自弃和耽于享乐的局面。崇祯十七年,在帝国灭亡的前三个月,崇祯还多次调整部署、召见大臣商议,想要再努力一下。这样的精神,比起王国之君陈叔宝、李煜这样在劣势面前意志消沉、享乐一天是一天、敌军一到就投降的态度,崇祯的这种态度还是值得赞誉的。

 

杨广与崇祯相比,杨广是胸怀大志、才情出众,但理想主义色彩太浓、好大喜功、不务实,又有艺术气质,好端端的一个大隋王朝被他作死了;崇祯才情虽不及杨广,但比较踏实务实,开创不足,但守成问题不大,换做崇祯,可能大隋不至于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杨广与崇祯一样,作为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身上都背负了不少他们不该承受的骂名与诋毁。然而胜者王侯败者寇,国家亡于他们手上,不骂他们骂谁?

 

 

郭大平
李自成来了,崇祯就绝望了,自己上吊。其实李自成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后来李的很快土崩瓦解就是证明。可见,崇祯没有远见卓视
郭大平
一个看问题肤浅的崇祯,经常杀有功之柱石之大臣,还自以为得计。也就不难理解了。他根本分不清好歹!
咲媱
他还是能分清好歹的,只是他相信严刑峻法,按照的是秦皇汉武的搞法,秦皇汉武杀掉的有功之臣也不少。但是明的国力弱而已。
郭大平
他的国力弱,却偏要学国力强的秦皇汉武的搞法,那不是找死吗?再说,隋炀帝的国力强,一通乱搞,也死了。
咲媱
秦皇是死得早,汉武是后来悔改了,否则也是隋炀帝的下场,再强的国家,也经不起折腾。
和气客气
个人道德, 崇祯好过杨广,首先崇祯的哥哥是自己死掉的;其次,崇祯确实简朴、不淫。但杨广做出有益后世的工作,崇祯一事无成
郭大平
崇祯杀了大奸大恶之人魏忠贤,算不算也是一件成就?
m
modems
恰恰相反,魏忠贤乃栋梁之才,魏氏不死,大明不会亡!
a
arrowla
读读明史就能知道,到崇祯这朝,已经积重难返,换朱元璋也没用。应该要防微杜渐,否则烂透了,就谁都治不好了
j
jin_yin_hua
崇祯一开始是大力支持袁崇焕的,在军费上倾斜得厉害,袁是一能将但处事不够老练,给崇祯画饼太大,崇祯又是一个认真的人
郭大平
办法总会是有的。关键看你怎么用人,怎么改革。崇祯用东林党人,应该是用错人了。
郭大平
崇祯苛责袁,那不叫认真,那叫刻薄寡恩。人家的功劳,他看不见;人家的小瑕疵,他看得比天还大。
咲媱
他重用的温体仁,周延儒,朱纯臣,都不是东林党人。温周联手打击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才被崇祯信任的,后者是开国就封的世袭公侯。
咲媱
不是小瑕疵,杀毛文龙明显是越权了,杀掉皇帝制衡自己的人是大忌。箭射满桂也是没法自辨的反叛行为。
咲媱
而温体仁下台就是被崇祯发现温有自己的党羽。东林党在崇祯眼里是政治威胁,他不许可在自己的权威外还有结党。东林党是被边缘化的
郭大平
毛文龙是不是也有取死之道?
郭大平
所有党都干掉,那么人才也就被干掉了。谁来干事?
郭大平
证据?逻辑?
咲媱
崇祯最恨手下人搞小团伙。要求忠诚不绝对,绝对不忠诚。那些有本事的都下过狱,不得不用的时候还派个太监监视着。疑心特别重
咲媱
问题是毛即使该死,作为制衡他的人,他要避嫌,不能杀,要杀也必须送北京给崇祯杀。杀了之后袁崇焕在东北就没有制衡,是帝王大忌
郭大平
这样的皇帝,不灭亡,才怪。大臣苦心孤诣地为你保江山,该给大臣的利益,就该给。那么自私,什么利益也舍不得和大臣分享,活该灭
x
xiaoxiao雨
what is the point of study those imperiors? nobody wants to

go back to those time. 

和气客气
杀手下大臣, 无论奸臣还是忠臣,都不是功绩。杀忠臣的也有明君,杀奸臣的一大半是亡国之君
白云蓝天
“李煜这样在劣势面前意志消沉”——李煜就是砧板上的肉, 能不消沉吗?而崇祯如果智慧一些,大明是不太容易亡的。
a
arrowla
这种封建的政治体制是不可能长久的。可能短期续命,但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就像有些朝代一直胡搞,但还能存在个几百年,都是运气
走资派还在走
你怎么说毛即使该死呢,这可是大忌
咲媱
李煜其实是个瓜,他其实是说,你不该意志消沉,该学习学习刘阿斗,乐不思蜀,如果他学刘阿斗,天天享乐,说不定不会被毒死
郭大平
比如说,华一举粉碎四人帮,据说功劳大大的,由此开创了华邓维新,一直到当今。
郭大平
你不想回,你就一定不会回到那样的时代吗?研究一下那样的时代,一旦当你不得不回的时候,也可有个准备。
a
ahhhh
杨广急功近利,崇祯志大才疏
f
f2022f
杨广, 崇祯,都是因为有人才不会用而失败的。与项羽不会用人一样。他们的对手,李世民,清朝初年和刘邦就很会用人才。所以胜利

杨广, 崇祯,都是因为有人才不会用而失败的。与项羽不会用人一样。他们的对手,李世民,清朝初年和刘邦就很会用人才。所以胜利。
白云蓝天
爱妻被夺爱,还不能写词,要他学刘阿斗,似乎对他要求太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