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染织史上,黄道婆是宋元时期推广棉花种植、改进纺纱设备的棉纺技术的革新者。元朝元正年间(1295-1297年)黄道婆出生于江南地区江苏松江的“乌泥泾”(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她出身贫寒,幼小成为童养媳,因受虐待而离家出走。 她躲在开往海南岛的船上,最终到达崖州。在那里,她与黎族(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并向他们学习如何种植棉花、制线和编织。晚年回到家乡,传承技艺,传播棉纺织技术,使松江地区繁荣起来。 她还致力于改进机械,并发明了“基座三织纺车”,又称“黄道婆纺车”。这台机器是一种可以同时纺三根线的纺车,比珍妮纺纱机早了四百多年,成为一种可以同时纺多根线的纺纱机。
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她长大的中国江南地区,棉织物生产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但在她逃亡的海南岛,棉织物生产已经很发达。 她从这一地区的黎族学习种植棉花,从收获的棉籽中采集棉纤维,进行“打棉”、“纺纱”,掌握了直到“编织”的所有过程。 晚年,她回到上海,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其他人,极大地促进了家乡棉纺织纺纱技术的发展。关于当时的纺织状况,陶宗仪在元末(公元1400年左右)所著的《绰庚录》2中写道:民光已开始种植棉花。当时汉族使用的棉纺工具还处于原始技术阶段,而作为制造棉布的关键的“轧棉机”也没有,所以棉花都是由采集的棉花制成绒毛。(下图为网上截图,黄道婆的纺织机)
那时候,松江一带的棉纺织业还很落后。黄道婆一回来,就把自己学来的先进技术教给大家,还和大家一起改进了纺织工具。原先,采下棉花以后,要用手去剥棉籽,又慢又费力。黄道婆设计出一种叫“搅车”的工具,把棉花放在车上,一摇动,棉籽落在车里边,棉花吐在外边,把轧棉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松江一带过去弹棉花,用的是一尺多长的小竹弓,弹的时候用手拨弦,效率很低。黄道婆造了四尺多长的大竹弓,用一个特制的木槌子敲打弓弦,弹起棉花来又快又好。过去用的手摇纺车,只有一个锭子,能纺一根纱。黄道婆把它改成有三个锭子,可以同时纺三根纱,把纺纱的效率提高了两倍。
她还改装了织布机,改进了原来的织布技术,在布上也可以织出花草、鸟兽、文字等美丽的图案。由于黄道婆改进了过去从棉籽到织布的一整套纺织工具,革新了棉纺织技术,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大大发展。她死了以后,松江人凑了钱安葬她,民间一直流传着她的事迹。黄道婆的技能和技巧一直传承至今,这项技艺已被注册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下图为黄道婆纪念堂(网上截图)
黄道婆(1245-1330),元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对促进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黄道婆早年流落海南崖州,在黎族处学到棉纺织技术,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黄道婆返回家乡乌泥泾,通过总结黎族棉纺织技术,发明了先进的脚踏式织机,也称为投梭机,并广泛流传起来。
01
历史的真相,总是藏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对于当时当地以纺织为生的民众而言,黄道婆确实足够伟大。但是否想过:在古代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下,黄道婆的纺织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遍江南一代,这是一个老年妇女能够做到的吗?
这中间,必然离不开元朝官府的大力支持。
那么,对于一个维系封建统治、且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廷而言,为什么会如此卖力气的积极推广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呢?
原因就在于元代特殊的财政体系。对于“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草原套马汉子而言,你让他们有效管理庞大帝国的财政,实属强人所难。
于是为了图方便,元代的赋税征收和中世纪西方比较像,采取的是承包制,称作“扑买”。
即朝廷不设立税赋征管人员,而是由商人以招标投标方式针对某地区或某税种予以承包,而商人预先对朝廷支付一定钱财,从而获取征税权力。收少了认赔,收多了发财。
而所谓的商人,其实就是色目商人。
早在1237年,色目商人刘忽笃马就对窝阔台提出包税请求,试图以140万两白银包买全国征税权。
为何色目商人有这个待遇呢?
只因蒙古作为游牧民族,其手工业品极度依赖外部商业往来,于是中亚、西域的色目商人趁机与蒙古人攀上了关系。
等蒙古人做大之后,这些色目商人也水涨船高,替蒙古人管理对外攻占下来领地的税赋工作,比如在元代色目人阿合马曾总揽朝廷财赋大权20年。
中国有“重本抑末”的传统,商人政治地位低下,工商业根本不会得到重视。然而到了元朝,因为色目商人当家,所以商业与手工业自然就得以发展壮大。
掌控地方税赋的色目人,必然会想方设法的收取更高的商业税。
在色目人的运作之下,元代对外海运贸易发达,行销海外的商品当中,就包括了棉布。
在色目人的眼里,棉花是“白色的金子”。
为了获得更多的棉布,在色目人的运作下还设立专门管理织造的机构,即“撒答拉欺提举司”,在该司之下管辖的“别失八里局”,就是负责管理棉布纺织的。
02
黄道婆的出现,可谓让贪财的色目人如获至宝。
经过大力推广改良后的乌泥泾棉布,开始变成了海运外贸的大宗商品。
这自然需要有大量的棉花原料作为支持,同时从事纺织行业的手工业者数量也会暴增。
元朝在各路行省设立了“木棉提举司”,专司征收木棉。至元二十六年(1289) “置浙江、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令各地年输纳木棉十万匹。”
天历二年(1329年)在建康设立两处织造局,其中仅东局就管辖织匠三千六百户,有各式织机一百五十四张。
到了至顺二年(1331年),棉花种植已遍及江淮地区。
于是,江南大量地区非农业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缩小,深刻的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从而引发粮食危机。
而在当时,并且引起官府的重视;或者说是,根本不想重视。
只要能够收取到商税,能够通过海运贸易赚取到钱财,其他都不重要。
于是,元代的灾荒也就被扩大了。
根据邓拓所著《中国救荒史》的统计:“元代一百余年间,灾荒总计五百十三次。”可见元代灾况之严重,远远超过其他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尤其是在《元史》当中,人相食随处可见。
尽管“人相食”每个朝代都有,然而短命的元朝,出现“人相食”次数却可以达到其他所有朝代之和。 仅仅是至正年间,就有四次:
至正三年(1343年),卫辉、冀宁、忻州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郡皆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京师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至五月,京师大饥,通州民刘五杀其子而食之;河南诸县皆大饥,人相食。
03
在化肥与机械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前,单亩粮食产量、人均可耕种土地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粮食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者所重点考虑的问题。
部分现代人对古代统治者“重农抑商”、“轻视手工业”进行口诛笔伐,其实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单亩粮食产量、人均可耕种土地数量得不到提升的情况下,片面发展商业与手工业,必然会导致饥荒。
道理很简单:原本10个农业人口只能够养活2个非农业人口,而如果要让10个农业人口中的3个变成非农业人口,那么就是7个农业人口养活5个非农业人口,最终就会有4个人饿死。
在一些穿越文当中,主角到了古代就是升级工业,发展商贸。如果按照一般规律,其结局不但无法称王称霸,反而会迅速走向崩溃。
这是只记住了“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却忘记了“无农不稳”,饭都吃不上了,其他都是浮云。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不是说着玩的。
具体到黄道婆,实际这个老年女性足够伟大,她发展纺织业的初心自然是极好的。
而且即使没有黄道婆,在色目商人的推波助澜之下,也会有“李道婆”、“王道婆”,色目商人把持下的元代财赋体系,必然是逐利的,民生只能放在一边。
04
“苏湖熟,天下足”。而当苏州与湖州的大量粮田变成了棉田的时候,当大量农民转行成为织工的时候,饥荒这头怪兽就会亮出狰狞的獠牙。
而课本提到的“元朝海运”,实际内容隐藏的是——“吃人”!
从至元20年(1283年)开始,到天历二年(1329年)结束,元朝总计开展了47年海运,一共把东南8200万担粮食输送至元大都。
一边是粮田、农夫的不断减少,另一边是海运粮食的不断增加。
那么,朱重八的父母、大哥、侄子都被饿死,也就不奇怪了。
愤怒的朱重八揭竿而起,变成了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
于是有了“士农工商”的排序,“重本抑末”。
虽然朱元璋也重视棉花与棉布,在尚未统一全国之前,就在龙凤十一年(1365年)令每户农民种木棉半亩。在洪武元年(1368)将该法令推广至全国。到明中叶,棉布成为了人们日常服装制作原料,不论贵贱。
但是这仅限于民生,而不是为了贸易取利。而这时候黄道婆改良的纺织机与纺织技术,也真正成为善举:提高生产率,减少织工数量,增加农业人口。
而且说起来荒唐,在元代棉布纺织最兴盛的东南地区,织工及其家人所穿的却普遍是媪袍,冬日只能填充旧柳絮。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服装,动作,声调。与你这里的很像。 三笑里的陈思思令人印象深刻。唐伯虎好像是个女演员演的。 刚查到是向群,向群,女,原名陈秀萍,身高170cm,电影演员(香港电影《三笑》中唐伯虎),越剧女小生。英文名Xiang Qun,粤语名Heung Kwan,广东中山人,在上海长大,科班出身。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等。
在中国染织史上,黄道婆是宋元时期推广棉花种植、改进纺纱设备的棉纺技术的革新者。元朝元正年间(1295-1297年)黄道婆出生于江南地区江苏松江的“乌泥泾”(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她出身贫寒,幼小成为童养媳,因受虐待而离家出走。 她躲在开往海南岛的船上,最终到达崖州。在那里,她与黎族(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并向他们学习如何种植棉花、制线和编织。晚年回到家乡,传承技艺,传播棉纺织技术,使松江地区繁荣起来。 她还致力于改进机械,并发明了“基座三织纺车”,又称“黄道婆纺车”。这台机器是一种可以同时纺三根线的纺车,比珍妮纺纱机早了四百多年,成为一种可以同时纺多根线的纺纱机。
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她长大的中国江南地区,棉织物生产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但在她逃亡的海南岛,棉织物生产已经很发达。 她从这一地区的黎族学习种植棉花,从收获的棉籽中采集棉纤维,进行“打棉”、“纺纱”,掌握了直到“编织”的所有过程。 晚年,她回到上海,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其他人,极大地促进了家乡棉纺织纺纱技术的发展。关于当时的纺织状况,陶宗仪在元末(公元1400年左右)所著的《绰庚录》2中写道:民光已开始种植棉花。当时汉族使用的棉纺工具还处于原始技术阶段,而作为制造棉布的关键的“轧棉机”也没有,所以棉花都是由采集的棉花制成绒毛。(下图为网上截图,黄道婆的纺织机)
那时候,松江一带的棉纺织业还很落后。黄道婆一回来,就把自己学来的先进技术教给大家,还和大家一起改进了纺织工具。原先,采下棉花以后,要用手去剥棉籽,又慢又费力。黄道婆设计出一种叫“搅车”的工具,把棉花放在车上,一摇动,棉籽落在车里边,棉花吐在外边,把轧棉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松江一带过去弹棉花,用的是一尺多长的小竹弓,弹的时候用手拨弦,效率很低。黄道婆造了四尺多长的大竹弓,用一个特制的木槌子敲打弓弦,弹起棉花来又快又好。过去用的手摇纺车,只有一个锭子,能纺一根纱。黄道婆把它改成有三个锭子,可以同时纺三根纱,把纺纱的效率提高了两倍。
她还改装了织布机,改进了原来的织布技术,在布上也可以织出花草、鸟兽、文字等美丽的图案。由于黄道婆改进了过去从棉籽到织布的一整套纺织工具,革新了棉纺织技术,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大大发展。她死了以后,松江人凑了钱安葬她,民间一直流传着她的事迹。黄道婆的技能和技巧一直传承至今,这项技艺已被注册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下图为黄道婆纪念堂(网上截图)
黄道婆(1245-1330),元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对促进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黄道婆早年流落海南崖州,在黎族处学到棉纺织技术,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黄道婆返回家乡乌泥泾,通过总结黎族棉纺织技术,发明了先进的脚踏式织机,也称为投梭机,并广泛流传起来。
01
历史的真相,总是藏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对于当时当地以纺织为生的民众而言,黄道婆确实足够伟大。但是否想过:在古代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下,黄道婆的纺织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遍江南一代,这是一个老年妇女能够做到的吗?
这中间,必然离不开元朝官府的大力支持。
那么,对于一个维系封建统治、且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廷而言,为什么会如此卖力气的积极推广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呢?
原因就在于元代特殊的财政体系。对于“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草原套马汉子而言,你让他们有效管理庞大帝国的财政,实属强人所难。
于是为了图方便,元代的赋税征收和中世纪西方比较像,采取的是承包制,称作“扑买”。
即朝廷不设立税赋征管人员,而是由商人以招标投标方式针对某地区或某税种予以承包,而商人预先对朝廷支付一定钱财,从而获取征税权力。收少了认赔,收多了发财。
而所谓的商人,其实就是色目商人。
早在1237年,色目商人刘忽笃马就对窝阔台提出包税请求,试图以140万两白银包买全国征税权。
为何色目商人有这个待遇呢?
只因蒙古作为游牧民族,其手工业品极度依赖外部商业往来,于是中亚、西域的色目商人趁机与蒙古人攀上了关系。
等蒙古人做大之后,这些色目商人也水涨船高,替蒙古人管理对外攻占下来领地的税赋工作,比如在元代色目人阿合马曾总揽朝廷财赋大权20年。
中国有“重本抑末”的传统,商人政治地位低下,工商业根本不会得到重视。然而到了元朝,因为色目商人当家,所以商业与手工业自然就得以发展壮大。
掌控地方税赋的色目人,必然会想方设法的收取更高的商业税。
在色目人的运作之下,元代对外海运贸易发达,行销海外的商品当中,就包括了棉布。
在色目人的眼里,棉花是“白色的金子”。
为了获得更多的棉布,在色目人的运作下还设立专门管理织造的机构,即“撒答拉欺提举司”,在该司之下管辖的“别失八里局”,就是负责管理棉布纺织的。
02
黄道婆的出现,可谓让贪财的色目人如获至宝。
经过大力推广改良后的乌泥泾棉布,开始变成了海运外贸的大宗商品。
这自然需要有大量的棉花原料作为支持,同时从事纺织行业的手工业者数量也会暴增。
元朝在各路行省设立了“木棉提举司”,专司征收木棉。至元二十六年(1289) “置浙江、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令各地年输纳木棉十万匹。”
天历二年(1329年)在建康设立两处织造局,其中仅东局就管辖织匠三千六百户,有各式织机一百五十四张。
到了至顺二年(1331年),棉花种植已遍及江淮地区。
于是,江南大量地区非农业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缩小,深刻的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从而引发粮食危机。
而在当时,并且引起官府的重视;或者说是,根本不想重视。
只要能够收取到商税,能够通过海运贸易赚取到钱财,其他都不重要。
于是,元代的灾荒也就被扩大了。
根据邓拓所著《中国救荒史》的统计:“元代一百余年间,灾荒总计五百十三次。”可见元代灾况之严重,远远超过其他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尤其是在《元史》当中,人相食随处可见。
尽管“人相食”每个朝代都有,然而短命的元朝,出现“人相食”次数却可以达到其他所有朝代之和。 仅仅是至正年间,就有四次:
至正三年(1343年),卫辉、冀宁、忻州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郡皆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京师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至五月,京师大饥,通州民刘五杀其子而食之;河南诸县皆大饥,人相食。
03
在化肥与机械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前,单亩粮食产量、人均可耕种土地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粮食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者所重点考虑的问题。
部分现代人对古代统治者“重农抑商”、“轻视手工业”进行口诛笔伐,其实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单亩粮食产量、人均可耕种土地数量得不到提升的情况下,片面发展商业与手工业,必然会导致饥荒。
道理很简单:原本10个农业人口只能够养活2个非农业人口,而如果要让10个农业人口中的3个变成非农业人口,那么就是7个农业人口养活5个非农业人口,最终就会有4个人饿死。
在一些穿越文当中,主角到了古代就是升级工业,发展商贸。如果按照一般规律,其结局不但无法称王称霸,反而会迅速走向崩溃。
这是只记住了“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却忘记了“无农不稳”,饭都吃不上了,其他都是浮云。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不是说着玩的。
具体到黄道婆,实际这个老年女性足够伟大,她发展纺织业的初心自然是极好的。
而且即使没有黄道婆,在色目商人的推波助澜之下,也会有“李道婆”、“王道婆”,色目商人把持下的元代财赋体系,必然是逐利的,民生只能放在一边。
04
“苏湖熟,天下足”。而当苏州与湖州的大量粮田变成了棉田的时候,当大量农民转行成为织工的时候,饥荒这头怪兽就会亮出狰狞的獠牙。
而课本提到的“元朝海运”,实际内容隐藏的是——“吃人”!
从至元20年(1283年)开始,到天历二年(1329年)结束,元朝总计开展了47年海运,一共把东南8200万担粮食输送至元大都。
一边是粮田、农夫的不断减少,另一边是海运粮食的不断增加。
那么,朱重八的父母、大哥、侄子都被饿死,也就不奇怪了。
愤怒的朱重八揭竿而起,变成了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
于是有了“士农工商”的排序,“重本抑末”。
虽然朱元璋也重视棉花与棉布,在尚未统一全国之前,就在龙凤十一年(1365年)令每户农民种木棉半亩。在洪武元年(1368)将该法令推广至全国。到明中叶,棉布成为了人们日常服装制作原料,不论贵贱。
但是这仅限于民生,而不是为了贸易取利。而这时候黄道婆改良的纺织机与纺织技术,也真正成为善举:提高生产率,减少织工数量,增加农业人口。
而且说起来荒唐,在元代棉布纺织最兴盛的东南地区,织工及其家人所穿的却普遍是媪袍,冬日只能填充旧柳絮。
(发自我的文学城离线浏览器)
服装,动作,声调。与你这里的很像。 三笑里的陈思思令人印象深刻。唐伯虎好像是个女演员演的。 刚查到是向群,向群,女,原名陈秀萍,身高170cm,电影演员(香港电影《三笑》中唐伯虎),越剧女小生。英文名Xiang Qun,粤语名Heung Kwan,广东中山人,在上海长大,科班出身。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