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7年,年仅16岁的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继位后,立志拯救危在旦夕的大明王朝,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即使崇祯皇帝每天兢兢业业的辛劳,仍阻止不了大明的败亡,固然,崇祯皇帝有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比如好面子、优柔寡断等,但是崇祯皇帝也犯了很多不该犯的致命错误,正是这些错误,直接葬送了大明江山。
错杀之人:魏忠贤
虽然魏忠贤专权跋扈,恶贯满盈,导致朝中乌烟瘴气,有一千个该杀的理由,崇祯帝继位后第一个就拿魏忠贤开刀,并且彻底清除了阉宦势力,此后东林党开始得到崇祯帝的重用,然而东林党个个都看重自身利益,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便拿不出主意,这也让崇祯皇帝十分头疼,而且崇祯皇帝还忘了“制衡”的道理,无论是阉宦势力还是东林党,只要一方独大,就会造成扎专权跋扈的局面,只有让两者达到平衡,才更有利于朝廷的发展。
错用之人:杨嗣昌
杨嗣昌于崇祯十年担任兵部尚书,也算是崇祯皇帝十分信任之人,杨嗣昌此人虽然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也有一个十分大的缺点,那就是心胸狭隘,听不进去其他人的意见,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将领,杨嗣昌都会极力打压他们,比如著名将领孙传庭,正是因为和杨嗣昌意见不合,最终被杨嗣昌诬陷下狱,孙传庭可谓是明末少有的有能力的悍将,他的下狱也给了起义军以可乘之机,等到他出狱之时,已经为时晚矣。
由于穷兵黩武,国库被搞空,经济被搞垮,民不聊生,从而民变蜂起。汉武帝的方式简单而血腥:你地方官扑灭不了当地的民变就杀你的头灭你的全家。结果迫使地方官们为解决民变整乡整县地杀光当地的百姓。汉武帝的残暴和穷兵黩武的直接后果是:全国损失百分之五十的人口,给他的继承者留下一个彻底被掏空的国家。这就是他自称的“亡秦之绩”。但照我看,他的这个“绩”比亡秦的那个“绩”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朝开国, 朱元璋给臣下的权力分享、利益分享极端少。从朱棣开始、特别是朱瞻基开始,放开利益分享,就是通过默认臣下一定程度的贪腐。权力分享,要么重用贪官(如严嵩)、要么重用宦官(如刘振、魏忠贤)。
像崇祯这样,一手抓,不用贪官、不用宦官,他目光所及的身边只有大臣、没有近臣,要求别人马列主义,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有这种好事。事情要做,既不能拿好处,也不允许失败, 一味严刑峻法。他不仅官逼民反,而且皇逼官反(怠政)
公元1627年,年仅16岁的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继位后,立志拯救危在旦夕的大明王朝,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即使崇祯皇帝每天兢兢业业的辛劳,仍阻止不了大明的败亡,固然,崇祯皇帝有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比如好面子、优柔寡断等,但是崇祯皇帝也犯了很多不该犯的致命错误,正是这些错误,直接葬送了大明江山。
错杀之人:魏忠贤
虽然魏忠贤专权跋扈,恶贯满盈,导致朝中乌烟瘴气,有一千个该杀的理由,崇祯帝继位后第一个就拿魏忠贤开刀,并且彻底清除了阉宦势力,此后东林党开始得到崇祯帝的重用,然而东林党个个都看重自身利益,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便拿不出主意,这也让崇祯皇帝十分头疼,而且崇祯皇帝还忘了“制衡”的道理,无论是阉宦势力还是东林党,只要一方独大,就会造成扎专权跋扈的局面,只有让两者达到平衡,才更有利于朝廷的发展。
错用之人:杨嗣昌
杨嗣昌于崇祯十年担任兵部尚书,也算是崇祯皇帝十分信任之人,杨嗣昌此人虽然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也有一个十分大的缺点,那就是心胸狭隘,听不进去其他人的意见,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将领,杨嗣昌都会极力打压他们,比如著名将领孙传庭,正是因为和杨嗣昌意见不合,最终被杨嗣昌诬陷下狱,孙传庭可谓是明末少有的有能力的悍将,他的下狱也给了起义军以可乘之机,等到他出狱之时,已经为时晚矣。
由于穷兵黩武,国库被搞空,经济被搞垮,民不聊生,从而民变蜂起。汉武帝的方式简单而血腥:你地方官扑灭不了当地的民变就杀你的头灭你的全家。结果迫使地方官们为解决民变整乡整县地杀光当地的百姓。汉武帝的残暴和穷兵黩武的直接后果是:全国损失百分之五十的人口,给他的继承者留下一个彻底被掏空的国家。这就是他自称的“亡秦之绩”。但照我看,他的这个“绩”比亡秦的那个“绩”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朝开国, 朱元璋给臣下的权力分享、利益分享极端少。从朱棣开始、特别是朱瞻基开始,放开利益分享,就是通过默认臣下一定程度的贪腐。权力分享,要么重用贪官(如严嵩)、要么重用宦官(如刘振、魏忠贤)。
像崇祯这样,一手抓,不用贪官、不用宦官,他目光所及的身边只有大臣、没有近臣,要求别人马列主义,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有这种好事。事情要做,既不能拿好处,也不允许失败, 一味严刑峻法。他不仅官逼民反,而且皇逼官反(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