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 zt

郭大平
楼主 (文学峸)



  长平评论分析文章:

 《崇祯:勤政的亡国君》一书据称在中国大陆被要求全面下架。时评作家长平认为,假如明朝统治者抓住了全球化发展的机遇,世袭专制王朝那样的“国”也是必然要亡掉的。

  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开篇就讲了明末崇祯皇帝的故事,然后论述李自成建政之后骄奢淫逸,很快“亡国”。毛泽东要求中共高级干部学习。今天, 崇祯的故事却不让讲了。最近,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崇祯:勤政的亡国君》被要求全面下架。

  据网友查证,这本书其实是2016年出版的《崇祯往事:明帝国最后的图景》(故宫出版社)的更名重印。尽管上海文汇出版社称下架原因为“印刷问题”,但是更为可信的说法是遭遇了新时代的“文字狱”,尤其是新版书名以及封面推广语让人浮想联翩:“勤政的亡国君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看懂崇祯皇帝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

  “亡国之君”亡掉的到底是什么?

  该书作者为已故明史专家陈梧桐。据报道,他的另外一本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今年8月出版的《崇祯传》也受到牵连,被迫下架。

  据悉,近年来已有多篇谈论崇祯的文章遭到审查删除,进入“404档案馆”。

  作为一个投机文人,郭沫若的历史考证不够严谨,但是他对崇祯皇帝的看法和陈梧桐先生大体一致:虽然他勤于政事,厉行反腐,但是独断专横,治国无能,昏招频出,最终葬送了大明江山,砍杀多名家人之后,自缢于皇宫后面的煤山(今北京景山)

郭大平
另一说法:崇祯亡国,主要是他对手下胡乱赏罚,有功者如袁崇焕,杀之。到最后,谁也不再出力了。李自成杀到,满朝文武,无一建言
保深
勤政崇祯起码在位18年, 胡亥不勤政在位三年
保深
勤总比懒好。 明亡原因复杂, 把明亡归究于勤政不对路
保深
这种鼓励懒的书当然该被禁了
郭大平
勤政的另一说法:瞎折腾。如隋炀帝,即使老子给他留下了锦绣江山,俢运河,游花船,征高丽,一通富折腾,完蛋了。
保深
不可比。 明末哪能和杨坚留下的大随比?
保深
瞎折腾不是勤政
保深
说朱由检瞎折腾也不公, 错杀袁是大错但也不能说是瞎折腾
郭大平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崇祯皇帝 zt, 看崇祯是如何瞎折腾的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崇祯皇帝 逆行斋视点 ?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硕士  

题记: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好大喜功、眼高手低,这样一个人当皇帝,亡国几乎是必然的。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崇祯的历史地位和评价还真不低,比起夏桀商纣周幽隋炀好多了。李自成在《登极诏》里就评价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崇祯帝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崇祯帝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崇祯的性格相当复杂,《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帝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所以,崇祯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与此同时,崇祯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故而,崇祯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崇祯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可见,直到死,崇祯也没有认知到自己施政方面的缺失、失误、错误。

历代学者们对明朝灭亡进行了诸多分析、研究,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点:

第一,最高领导层都是只懂得权斗阴谋诡计,不懂得治国安邦。

崇祯当上了皇帝,很快就雷厉风行地清除了宦官专政,被当作聪明有为的中兴之主。但除了内斗内行,擅长权谋之术外,之后治理国家、内政外交真的是一塌糊涂。每一次重大决策都错,好心人为他解脱说那是判断失误。

第二,整个统治阶级都被自我吹嘘所陶醉,以自大狂的心理描绘现实,处理危机就左支右绌,动辄得咎。

仔细看看明史,可以看出,明朝其实是有很多次机会和关外的女真、李自成的义军达成协议和平共处的,但最终都没有成功,甚至对方求和也不许,结果只能不断找打,被打得落花流水。

明明打不过别人,可别人要求和称臣还不同意,这其中的逻辑真是奇哉怪也。

其实,也好理解,崇祯不敢和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个统治阶级的自大狂心理,让不敢负责任的皇帝犹豫不决,最终坐失良机。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以自大狂为标志的所谓爱国主义,让他们不能后退半步,否则就是卖国贼,死无葬身之地。这才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第三,做官只为稻粱谋,自己的名利地位比国家兴亡更重要。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懂得,文人无行是国家灭亡的必备条件,甚至是先决条件。明末的文人官僚阶级,内斗人才济济,办事却找不到人。所谓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真的没有人才吗?不是,逆淘汰的制度环境下,不干事就不会招致祸害。全力以赴、忠君爱国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这样的官场风气,不灭亡就没有天理了。

人民被官逼民反了,不去解决人民的问题,只想着武力镇压。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死了高闯王,还有李闯王,而且越闯越有料,直取了皇帝的老窝,皇帝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

清军作为少数民族,占领中国后为什么能够很快就稳定了统治呢?在明朝无能的官僚阶层,怎么就能很好的为外族统治者服务呢?不断造反的老百姓,怎么就能在外族统治下老老实实过日子呢?这些问题,到现在仍有很多人想不通。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吃有喝,谁就是好家伙,光喊那些假大空的口号没有用,唬不了几天。

保深
崇祯勤而能力不足, 也许年纪太轻, 上位前也没啥励练
保深
就他的年纪经历能力和接手的烂摊子来说, 能撑 18 年他已尽力, 而18 年内也没有出现个能人贤仕来帮他。
郭大平
罗辑思维 61 崇祯为什么跑不了? 罗胖说的不错,刻薄寡恩,胡乱赏罚,你如果是能人贤士,你会来帮他吗?
E
Eastgate
勤政本身不是问题。崇祯的最大问题是刚愎自用,死要面子。
保深
对东林党要啥恩?
保深
你要老实想想: 如你20 来岁去当烂摊子明末皇帝, 真能做得比他好? 大部分 20 来岁的都撑不了 10 年!
E
Eastgate
哪朝哪代都有能人,关键是崇祯不会识人用人,有刻薄寡恩,文臣武将个个都想自保
保深
要说清因果, 是东林党不忠在先还是他寡恩在先?
保深
他一上来就把魏忠贤拿下, 难道这对东林党不是大恩?
保深
我看李自成是能人, 他该早就派人招安李自成了。 但东林党肯定会来坏招安的好事。
E
Eastgate
你这话就是无厘头了。就像国足球员骂你,有本事你上啊? 呵呵。

既然管不好,那就不要事事独揽,一天一个注意,出事了又全怪下面,死要面子,能不折腾完吗?

E
Eastgate
招安之计朝廷用过,崇祯自己也搞砸了
保深
国足球员是全国选拔从小重点培養的, 没可比性
E
Eastgate
还是识人用人能力不行,气度又小,缺乏定见,死要面子
保深
他既不是全国挑选来的也没经重点培训, 要求不要太高。 他勤政就是尽了他的最大努力了。
E
Eastgate
其实崇祯一朝能人也不少,如孙传庭, 孙承宗,洪承畴,杨嗣昌,袁崇焕,卢象升,祖大寿等。结果不是被崇祯搞死,就是被逼投大清
E
Eastgate
这到时,要求也不能太高。但对于崇祯这类性格的君主来说,说他勤政是个副作用也没错,但说勤政是最大问题,也是没说到点子上
郭大平
正解。这就是为什么能人贤士不来帮崇祯的根本原因。
E
Eastgate
只怪当了君主,评价君主和普通人的标准和要求自然不一样。就崇祯的资质和性格来说显然当不了中兴之主,个人一生来说也是个悲剧。
萧嵐
郭沫若的这篇《甲申三百年祭》也是针对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

郭沫若的这篇《甲申三百年祭》也是针对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   抗战快胜利的时候,蒋介石出了《中国之命运》一书,主张 “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陈伯达即在延安发表《评“中国之命运”》文章,痛批了蒋氏的的专制独裁理论,在大后方引起论战。蒋在书中提到“三百年的明室,在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与满清的旗兵,内外交侵之下,竟以覆灭。” ,“党派倾轧,流寇横行”。暗指共产党为流寇。随后,郭沫若在重庆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于崇祯三百年的忌日三月十九日在新华日报发表,连载四天。文章一方面论证了李自成造反崇祯的合理性,同时又指出了李失败的深刻原因。对郭文章的观点和论据,学术界有争论。毛泽东对这篇文章极为重视,多次在会议中提起此文,专门列入”整风”必读文件,军队及各根据地的干部都要学习。围绕蒋的“命运”一书的主张,国共及各方都了参加论战,共产党针锋相对的提出了 “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的口号,这应该是当时公开的“初心”。   整风之时,《甲申三百年祭》传到新四军苏北根据不久,前线剧团据此编排了历史话剧“甲申记”,演出阵容及布景灯光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格外出色,连续上演十多场,数万军民观看,不少人走几十里路连看几场。剧中的几首歌曲脍炙人口,几十年之后都还有人记得。当时的根据地没有电影,戏剧风靡。 江泽民在任时,与各省市党委秘书长座谈,还谈到“甲申记”一剧,当场哼唱其中的“圆圆曲”
白云蓝天
“崇拜毛的习”——纯粹是乱点鸳鸯,肤浅之极!
J
JustWorld
志向远大,能力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