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尊崇吴建雄为开创性的核物理学家,她在65年前做出了惊人的发现。但对我来说,她是奶奶——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她的私人世界。
——Jada Yuan(袁婕达)
本文作者Jada Yuan(袁婕达)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教授与吴健雄教授唯一的孙女,出生在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曾任《纽约时报》记者,现为《华盛顿邮报》的撰稿人。
发现吴健雄
文 | Jada Yuan 译 | 华新民
来源 | 《华盛顿邮报》2021年12月13日
01
吴建雄(左五)身着黑衣,与家人合影。她的父亲吴忠义在她的左边,她的母亲范福华在照片的最左边
她实验室的学生给我们买了两张马戏团票,这样可以让她离开实验室两小时。但她走了不到半小时就回来了,笑着说她不必去看马戏了,因为保姆已经同意带我去。
作者:李静
我来自一个物理学家的家庭,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长大,这是一座秘密兴建的小镇。我周围的许多成年人都有安全许可证,我们这些孩子也学会了不要打听他们的工作。他们过着神秘的职业生涯,对我来说是禁区。
我的科学和数学课都学得不错,但我更喜欢讲故事。所以我成为了一名记者,写了很多知名人物的特写,喜欢盘问他们的生活。不知何故,我从来没有试图揭去我自己家庭名誉的外衣。
在那四年之后,我们收到了来自邮政局的一封标记为“机密”的电子邮件。询问我们是否同意吴健雄成为“杰出美国人”邮票系列中的一张?当时只是“推荐”阶段。他们需要查看遗嘱文件。公民邮票咨询委员会每年会获得了大约三万条邮票主题的提名。我们至今不知道是谁提交了她的名字以及她是如何被选中的。
作为她遗嘱的执行人,我父亲得到过很多这一类的要求。他都懒得作出回应。我祖母的粉丝和崇拜者常常最后求助于我,询问我是否可以催促父亲给他们回信。他已经74岁,仍在从事保密的核物理研究项目,他不大使用个人电脑,主要是用来查看我的行踪,以及纽约尼克篮球队或克利夫兰布朗橄榄球队的赛事。不过对于邮政局的要求,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马上回复了。
我不太清楚国内到底有哪些好的作品可以举例说明,但信老可以看看如下国人在中国应邀给美帝马丁创作的雕像。
要论所谓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俗气” 的,可以看看如下郑板桥塑像。
对于当地的待客之道,又是那么刁钻小市民心态之下的描述,似乎根本没有一丝美国文化好的一面的人格人性的呈现。
这个东西,真的是作者用汉语写的吗?

题图作者:李静(《华盛顿邮报》)全世界尊崇吴建雄为开创性的核物理学家,她在65年前做出了惊人的发现。但对我来说,她是奶奶——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她的私人世界。
——Jada Yuan(袁婕达)
本文作者Jada Yuan(袁婕达)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教授与吴健雄教授唯一的孙女,出生在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曾任《纽约时报》记者,现为《华盛顿邮报》的撰稿人。
作为吴健雄先生至亲的家人,Jada Yuan以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这位伟大的华人科学家生活中少为人知的那一面。“聪明,眼光深邃,梳着精致的高发髻——这本身就是一项物理学成就。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狡诘,总是让我想知道她在想什么。”发现吴健雄
文 | Jada Yuan 译 | 华新民
来源 | 《华盛顿邮报》2021年12月13日
01
吴建雄(左五)身着黑衣,与家人合影。她的父亲吴忠义在她的左边,她的母亲范福华在照片的最左边

吴建雄和她的叔叔吴周志,后者后来支付了她去美国的旅费 她要跋涉五十英里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到苏州的一所门槛很高的免费女子师范学校去上学。然而,她在晚上偷偷学习从同学那里借来的物理和数学书。为什么是物理?她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但是当时正是1920年代,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动下,欧洲和美国涌现出一系列令人兴奋的发现。想要参与其中是很可以理解的,好比年轻的帕蒂·史密斯在1960年代后期想要到(纽约)东村去一样。 1936年,她24岁时登上远洋轮。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横跨太平洋的旅程前往美国。他的旅费是叔叔支付的。她必须出国,当时的中国没有地方可以攻读原子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正迫在眉睫,当时那些离开祖国的人都知道他们在逃避什么。她去国后一年的第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她家乡以南27英里的上海。然后是南京大屠杀,日本人强奸或屠杀了数十万平民(人数有争议),这是她不久前完成大学本科学业的城市,她也曾在这里带头到中国领袖蒋介石的官邸抗议,要求他采取更多制止战争的措施。 她当时没有预见到,这场战乱后来扩散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有预见到她的兄弟和叔叔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折磨致死。她以为几年以后就可以回国的。 她在轮船上挥别父母的时候,也是她见到他们的最后一面。她实验室的学生给我们买了两张马戏团票,这样可以让她离开实验室两小时。但她走了不到半小时就回来了,笑着说她不必去看马戏了,因为保姆已经同意带我去。
我来自一个物理学家的家庭,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长大,这是一座秘密兴建的小镇。我周围的许多成年人都有安全许可证,我们这些孩子也学会了不要打听他们的工作。他们过着神秘的职业生涯,对我来说是禁区。
我的科学和数学课都学得不错,但我更喜欢讲故事。所以我成为了一名记者,写了很多知名人物的特写,喜欢盘问他们的生活。不知何故,我从来没有试图揭去我自己家庭名誉的外衣。
即使现在也很难,因为如果我挖掘得过于用力,我不得不面对下面的想法:吴健雄在取得众多成就的过程中,没有平衡地兼顾她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她的这些选择影响所及,已经波及到我的父亲,接着又以我在多年治疗后才开始理解的方式波及到我。这篇文章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写成,在此期间,我动了一次子宫手术,并且冷冻了我的卵子——生怕43岁单身的我断了她家族的血脉。 04 我祖母走下了那艘远洋轮时,原来打算到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在访问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改变了主意,决定在那里注册就读。因为她吃惊地得知密歇根大学的学生会是不允许女性从前门进入的。而且带领她参观伯克利的向导是另一个中国的物理学研究生袁家骝,人们通常称他为卢克(Luke)。 卢克就是我的祖父,但这里还有另一个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不那么浪漫——或者也许更浪漫的爱情故事:伯克利恰好拥有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这是一个仓库大小的设备,可以将带电粒子沿着螺旋的路径加速并将它们射向更小的粒子。我的祖母一看到它,就知道自己必须留在这里。 她本来是打算回国的,但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切断了所有希望。我相信,漂泊再加上绝望,使她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去,通常会一直待到凌晨4点。她每次参加考试的时候都担心如果考不及格,自己会无家可归。每次考试通过——总是能通过——她就会去中餐馆庆祝一番。 她在伯克利开始了她毕生的工作——研究β衰变。这是放射性衰变的三种主要方式(α、β、γ)之一, 是一种弱相互作用的现象,是使得太阳发光的基本动力。她周围的世界正在崩溃,她则专注于不稳定的原子,当原子崩裂时,会自发地放射出小碎片而重新变得稳定,在此过程中释放出能量并变成其他元素。 在她艰难的上升过程中,一个不变的话题是:无论走进哪个房间,她都是罕见的、通常是唯一的女人,而且还是个中国女人。1941年《奥克兰论坛报》在一篇关于她的核裂变研究的文章中称她为“身材娇小的中国姑娘”,看上去像是个演员、艺术家或者追求西方文化的富家小姐。”当年那些关于她的文字,几乎都以带点色情的东方主义笔调称赞她多么美貌,仿佛对她竟然也是罗伯特·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所称的β衰变研究 “权威” 表示惊讶。 我父亲和我不得不根据一些文字记录来还原她生命中的这一段经历,尤其是1993年出版的莎朗·麦格瑞(Sharon Bertsch McGrayne)所著的《诺贝尔科学奖女性》一书,书的作者在我的祖母和她的许多同时代人离世之前采访过他们。 伯克利没有给予我的祖母永久职位。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麦格瑞认为这是性别歧视加上战争期间反亚裔情绪高涨造成的,在西海岸尤其如此。1882年的排华法案因为1924年更严格的移民法案而得到加强。不久后建立了日本人的拘禁营。当年,在全国排名前20的研究型大学中,没有任何一个女性的物理学教授。(即便是现在,根据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获得物理学学位的女性少于任何其他科学领域。)
吴健雄在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机械设备旁留影。她于1月2日回到华盛顿验证她的结果 她于1月2日回到华盛顿验证她的结果。 两天后,李政道与一群哥伦比亚的科学家分享了这个消息,尽管我的祖母曾要求他不要这样做,暂时不要。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她这项发现的功劳归谁的问题。由利昂·莱德曼(LeonLederman)领导的另一组哥伦比亚科学家正在做另一个实验,莱德曼意识到自己的试验稍加修改也可以测试宇称的不守恒。他们在四天之内确认了我祖母的结果。 消息传播开来。我的祖母感受到了赶在莱德曼之前发表论文的强大压力,同时反复检查她的结果。在物理学中,谁首先提交和发表研究结果,荣誉就归谁。 莱德曼在李政道的要求下暂缓提交论文;如果他们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这样的善意不太可能发生。直到1月9日,我祖母的团队才从抽屉里拿出一瓶稀有的1949年波尔多拉菲酒庄出品的红酒,为推翻宇称守恒而举杯庆祝。两篇论文都发表在1957年1月15日的《物理评论》上。莱德曼的论文承认他是在听说我祖母的结果后才开始实验的。 哥伦比亚为此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新闻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据一条通讯形容,在那年1月份纽约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大型演讲厅“被庞大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进去占据一席之地,就差没有人挂到枝形吊灯上。” 这是一场胜利,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损害已经不可挽回。那年下半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拒绝把奖金授予任何实验方面的人士;李政道和杨振宁因理论工作而获奖,成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物理学家。 看来这里存在着性别歧视,虽然不是那么明白公开。120年来,只有四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吴健雄的工作成果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备受赞誉: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荣誉科学博士学位(那里的校长称她“世界上最顶尖的女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给了她终身教授职位;还有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物理学会主席职位;以及以色列声望卓著的沃尔夫奖。 诺贝尔奖审议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讨论,这些记录要等到李政道和杨振宁(分别为94岁和99岁)去世以后才会公开。但可以看到一些不利于她得奖的因素:两篇竞争的论文(一周后还有来自芝加哥的第三篇);有些人坚持国家统计局的科学家们也应该分享功劳;诺贝尔奖每年每个学科的获奖人数有限制。 我不知道祖母对此有什么想法,或者她是否想过,因为它涉及到那种从来没有跟我们谈起过的感情。 我父亲说她愿意让她的工作来说明一切。在那四年之后,我们收到了来自邮政局的一封标记为“机密”的电子邮件。询问我们是否同意吴健雄成为“杰出美国人”邮票系列中的一张?当时只是“推荐”阶段。他们需要查看遗嘱文件。公民邮票咨询委员会每年会获得了大约三万条邮票主题的提名。我们至今不知道是谁提交了她的名字以及她是如何被选中的。
作为她遗嘱的执行人,我父亲得到过很多这一类的要求。他都懒得作出回应。我祖母的粉丝和崇拜者常常最后求助于我,询问我是否可以催促父亲给他们回信。他已经74岁,仍在从事保密的核物理研究项目,他不大使用个人电脑,主要是用来查看我的行踪,以及纽约尼克篮球队或克利夫兰布朗橄榄球队的赛事。不过对于邮政局的要求,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马上回复了。
我们当然知道不要把这件事当作已经敲定了,但是两年后,画像的初稿寄给了我们——一幅由香港出生的布鲁克林艺术家麦锦鸿(Kam Mak)创作的蛋彩画。此后又过了几年,美国邮政局传来消息:邮票将于2021年2月11日国际科学界妇女纪念日发行。它将是普通邮件用的永久性邮票。 除非您是集邮者,否则邮票不过是邮票——但是如果祖母在邮票上就不一样了。这张邮票将我与我祖母失散多年的堂亲表亲以及从前的学生联系了起来。热爱科学的小女孩们寄来了她们的新英雄吴健雄的画像。 纽约的一位朋友将吴博士的邮票贴在100张号召“停止仇恨亚裔”运动的明信片上,她鼓励人们寄送给他们的国会代表。 我告诉她,她每张明信片多付了12美分。她说让我祖母的头像出现在上面更为重要。作者:李静
10 她是在1997年2月的一个寒冷的星期天去世的,那正是我在耶鲁大学上大一的第二学期第一个月。我祖父正在为她准备午餐的时候,她倒在了黄色扶手椅中。我的室友告诉我:“你得给你妈妈打电话,她给你打了二十次电话。”一个我并不熟识的同学在我之前从《纽约时报》读到了祖母的讣告,他告诉我他非常悲伤。 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祖父在她去世六年后也去世了,他是在去中国旅行时被送进医院的。发行纪念邮票是一件好事——给了我机会回顾我祖母的一生,和父母谈谈他们的记忆。但我有时感到很难保持一种假象,仿佛我们对于纪念她有着无穷的热情。我不需要从历史书中去了解她。我只想再次握住她的手,让她告诉我那是什么样感受:横渡大洋、无法估量牺牲、战争、吴实验的争分夺秒、作出科学发现时的独特的快乐。 我想到了那晚的话剧,为了讲述她的人生故事,为了不多的几次也许再也见不到的演出,人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扮演我祖母的歌手在会见我们时都哭了。他们讲述的部分是吴健雄的故事,部分不是她的故事——它是从中国声称拥有她的角度来讲述的。 这是永恒不变的现象。在一个不对称的宇宙中,一个现实中的人同他延伸到空间和时间中的形象是不同的,人民、机构和国家都想声称拥有她,正如我现在仍然想拥有她一样。我接受这样的说法:她究竟是谁?其很大一部分是完全不可知的,她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脑海中。opy SearchShareFavoriteUnderline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纪念 | 袁鹰:感激上海 袁婕达忆奶奶吴健雄 48张图诠释了人类史上的所有主义 王朔:我看鲁迅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我不太清楚国内到底有哪些好的作品可以举例说明,但信老可以看看如下国人在中国应邀给美帝马丁创作的雕像。
要论所谓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俗气” 的,可以看看如下郑板桥塑像。
对于当地的待客之道,又是那么刁钻小市民心态之下的描述,似乎根本没有一丝美国文化好的一面的人格人性的呈现。
这个东西,真的是作者用汉语写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