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五七干校
在日前的5月7日之际,我想起当年的五七干校,想起我妈在73年去五七干校时的情景。
我妈那时去的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五七干校---上海市工交系统五七干校,干校地处上海郊区的奉贤海滨地区,当时那一带很荒凉。
我妈去干校是边劳动,边学习,好像是上午下地劳动,下午学习马列理论,参加人员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和军队干部(大概是当时一些单位的军代表)。
我妈去干校是短期的学习劳动,大概一个月左右。那里有很多干部是长期在干校生活劳动,这些干部当时大都有着所谓“问题尚未解决”之身份。
好像原上海市长曹荻秋也在那里劳动,由于年老体弱,照顾他坐在稻田边赶麻雀。有时,会有老部下悄悄地向曹荻秋问好致意,曹荻秋会说我不是叛徒,我的历史问题组织上会搞清楚的,问题一定会解决。很遗憾,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记得我妈说,当时干校里生活尚可,晚上还有电视看。我看到照片上确有高高竖立的电视接收天线。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那个时代已远去,母亲也已故世,现看着母亲50年前在干校照片真是恍如隔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七干校从68年以后的几年到处盛行,各省市县都在办。大批牛棚里出来的干部及机关精简下来的干部去改造思想,有的还要继续交代问题。他们待干校的时间比较长。造反派和年轻干部也会去劳动锻炼,有的去监督管理。他们待的的时间通常比较短。李讷也去过中央机关的五七干校。
71年9.13事件以后,老干部陆续解放,从五七干校回来重新恢复工作。五七干校开始人心不稳。73年以后各地逐渐把五七干校当作让干部轮流去劳动、学习一段时间的场所。文革结束以后党校恢复招生,五七干校剩下员工去了党校,土地归还当地公社。70年代末全国五七干校停办。
大概张春桥认为旧市委没有被打倒人物,会显得文革意义不大。
己没那么恐怖。
文革最恐怖的是66年中文革开始至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完(应该是在69年,但各地完成的时间可能不同)。
单从政治气氛来说,我觉得文革可分三个时期。第二时期是从清队结束,至七二年。然后是第三时期。
此后高层有争斗,但社会上比较稳定。
71年913后,尤其是72年初尼克松访华后社会上更趋稳定。
如能创作出"五七战士之歌”就厉害了。
那时曹只是管生产的三把手,上面还有负责党务的柯庆施,陈丕显。
68年林被改判死刑时,曹早已下野。
文革期间,上海相对稳定。夺权之后,不再有两派之争,没有实行军管。也没有之后的挖516运动,城市居民大规模下放农村。
好像还把过去的奖金变成附加工资,搞点实惠。
最初几年。干校成立时,县直机关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仍在下面一个公社的某地集中进行,随即全部转移到干校(在下面的另一个地方)继续。那时的干校日子是恐怖的。人人过关,逼、供、信,等,仍在继续。清队运动结束前,亲属不可探视。
在开始允许亲属探视后,我去过几次。男女学员是分开住的。那时的政治气氛仍然是很压抑、紧张的,大家都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我父母在清队中得以过关,后来属于早离开干校的。干校后来的日子我就没亲睹了。
安上天线 建了个TV房 大家 轮流去看。
话说五七干校
在日前的5月7日之际,我想起当年的五七干校,想起我妈在73年去五七干校时的情景。
我妈那时去的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五七干校---上海市工交系统五七干校,干校地处上海郊区的奉贤海滨地区,当时那一带很荒凉。
我妈去干校是边劳动,边学习,好像是上午下地劳动,下午学习马列理论,参加人员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和军队干部(大概是当时一些单位的军代表)。
我妈去干校是短期的学习劳动,大概一个月左右。那里有很多干部是长期在干校生活劳动,这些干部当时大都有着所谓“问题尚未解决”之身份。
好像原上海市长曹荻秋也在那里劳动,由于年老体弱,照顾他坐在稻田边赶麻雀。有时,会有老部下悄悄地向曹荻秋问好致意,曹荻秋会说我不是叛徒,我的历史问题组织上会搞清楚的,问题一定会解决。很遗憾,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记得我妈说,当时干校里生活尚可,晚上还有电视看。我看到照片上确有高高竖立的电视接收天线。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那个时代已远去,母亲也已故世,现看着母亲50年前在干校照片真是恍如隔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七干校从68年以后的几年到处盛行,各省市县都在办。大批牛棚里出来的干部及机关精简下来的干部去改造思想,有的还要继续交代问题。他们待干校的时间比较长。造反派和年轻干部也会去劳动锻炼,有的去监督管理。他们待的的时间通常比较短。李讷也去过中央机关的五七干校。
71年9.13事件以后,老干部陆续解放,从五七干校回来重新恢复工作。五七干校开始人心不稳。73年以后各地逐渐把五七干校当作让干部轮流去劳动、学习一段时间的场所。文革结束以后党校恢复招生,五七干校剩下员工去了党校,土地归还当地公社。70年代末全国五七干校停办。
大概张春桥认为旧市委没有被打倒人物,会显得文革意义不大。
己没那么恐怖。
文革最恐怖的是66年中文革开始至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完(应该是在69年,但各地完成的时间可能不同)。
单从政治气氛来说,我觉得文革可分三个时期。第二时期是从清队结束,至七二年。然后是第三时期。
此后高层有争斗,但社会上比较稳定。
71年913后,尤其是72年初尼克松访华后社会上更趋稳定。
如能创作出"五七战士之歌”就厉害了。
那时曹只是管生产的三把手,上面还有负责党务的柯庆施,陈丕显。
68年林被改判死刑时,曹早已下野。
文革期间,上海相对稳定。夺权之后,不再有两派之争,没有实行军管。也没有之后的挖516运动,城市居民大规模下放农村。
好像还把过去的奖金变成附加工资,搞点实惠。
最初几年。干校成立时,县直机关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仍在下面一个公社的某地集中进行,随即全部转移到干校(在下面的另一个地方)继续。那时的干校日子是恐怖的。人人过关,逼、供、信,等,仍在继续。清队运动结束前,亲属不可探视。
在开始允许亲属探视后,我去过几次。男女学员是分开住的。那时的政治气氛仍然是很压抑、紧张的,大家都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我父母在清队中得以过关,后来属于早离开干校的。干校后来的日子我就没亲睹了。
安上天线 建了个TV房 大家 轮流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