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过一级教授和国家副主席的中学母校
近几年上海有好几条种植梧桐树的小马路火了起来,安福路是其中之一,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我就读过的中学---上海市黎明中学就座落在这条原来普通的小马路上(全长几百米),这所没什么名气的中学却有一级、二级教授当过教师,校友中还出了一位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下面介绍)。
虽在黎明中学待过4年,但对校史知之并不多,直到中学同学给我转来了“黎明中学60周年校庆纪念特刊(1943-2003)”才了解了大概。有些也值得介绍一下,虽然黎明算是所有点历史的中学,但进入新世纪后不久校名就没保住,被并入了一所1997年才建立的西南模范中学(是区教育局下令并入的),几年前回去到安福路走过一次,原校址已成了一所小学,那个有点历史的黎明中学现在只存在于回忆中了。
黎明中学是1956年由私立黎明初级中学与私立中理中学合并而成。在历任教师名单中(下图划线者)物理组有后来为交通大学一级教授朱物华,二级教授赵富鑫;数学组有后来为华东纺织工学院二级教授曹凤山,华东师大二级教授姚启钧。以前说过教过我们英语的赵燕生老师是赵四小姐的弟弟。(名单介绍图片不太清晰,但尚能看清字)
原政治局常委,现任国家副主席韩正是70届毕业生:
校友中其他官员、画家等有点名的也不少:
看到了同学的名单,72、73、74届的学生人数真多,每个年级有11个班,每班人数超过50人,那三届也是上海中学毕业生最多的三届。
如有黎明中学的校友想看你们班级的同学名单请留言,我可发你。
的学生多很多倍。当年初、高中都在一起。后来学校规模太大,于十八年前(2005年),将初、高中分离,高中部迁往新建的校舍,三个年级每年级二十八个班,共八十四个班,每班六十人。正式学生人数五千余人。另开有少量编外的补习班。
现在县城有多间高中,其中三间班数和人数相仿,五千人左右(三个年级)。另有数间私营高中(主要由外商投资),师资待遇更好,吸引力很强。
授,又是55年中科院院士,这样的人才更少。
,以高考为目标。学校实行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全体学生住校(家在县城的也是),作息时间按学校规定。
学校硬件设施好,校园背山临江,风景好。但是学生们的功课量很大。多年前我回去探亲,由我的朋友,时任县教育局长带去游览了一次,听说有好些学生除了完成正常作业外,还额外做大量练习题,据说光数学题集就有五千题,另外还有物理,化学,等等。我对陪我逛的副校长(我们也是多年前就认识的)开玩笑说,这样不怕学生变傻变残废吧。他苦笑着说,没办法,现在高考录取率是唯一向社会证明本校优秀的指标。另外,学生和家长也要这样,否则他们还埋怨学校不严格。不过,额外练习题不是学校要求的。
为了拼高考,在高二就己经教完全部课程,第三年就是全力准备高考。
本科录取率很高,剩下少数如果不愿意进大专,可以进编外补习班(本校落选生优先),第二年再考。
就我所知,我母校没有出过省高考状元,但听说出过省单科状元,和市高考状元。
我们三兄妹是七十年代就读的。弟弟七八届考上清华大学,妹妹八零届考上中山大学。我七四届,后当了三年知青,七七年没能考上他们那样的大学,是211大学,也算幸运。
抗战时期东吴大学在上海租界办学,附中就在校园内。我父亲在东吴附中上学,几门课程的老师都是东吴的教授,有两位是美籍教授,还有位教授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家。
当时北虹中学是虹口区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大都能上大学。
出过一级教授和国家副主席的中学母校
近几年上海有好几条种植梧桐树的小马路火了起来,安福路是其中之一,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我就读过的中学---上海市黎明中学就座落在这条原来普通的小马路上(全长几百米),这所没什么名气的中学却有一级、二级教授当过教师,校友中还出了一位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下面介绍)。
虽在黎明中学待过4年,但对校史知之并不多,直到中学同学给我转来了“黎明中学60周年校庆纪念特刊(1943-2003)”才了解了大概。有些也值得介绍一下,虽然黎明算是所有点历史的中学,但进入新世纪后不久校名就没保住,被并入了一所1997年才建立的西南模范中学(是区教育局下令并入的),几年前回去到安福路走过一次,原校址已成了一所小学,那个有点历史的黎明中学现在只存在于回忆中了。
黎明中学是1956年由私立黎明初级中学与私立中理中学合并而成。在历任教师名单中(下图划线者)物理组有后来为交通大学一级教授朱物华,二级教授赵富鑫;数学组有后来为华东纺织工学院二级教授曹凤山,华东师大二级教授姚启钧。以前说过教过我们英语的赵燕生老师是赵四小姐的弟弟。(名单介绍图片不太清晰,但尚能看清字)
原政治局常委,现任国家副主席韩正是70届毕业生:
校友中其他官员、画家等有点名的也不少:
看到了同学的名单,72、73、74届的学生人数真多,每个年级有11个班,每班人数超过50人,那三届也是上海中学毕业生最多的三届。
如有黎明中学的校友想看你们班级的同学名单请留言,我可发你。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陈赓大将夫人傅涯的一封信 出过一级教授和国家副主席的中学母校 关于中共总书记向忠发是否叛变的一份资料 老照片回顾(9) 一级教授王力的简历档案
的学生多很多倍。当年初、高中都在一起。后来学校规模太大,于十八年前(2005年),将初、高中分离,高中部迁往新建的校舍,三个年级每年级二十八个班,共八十四个班,每班六十人。正式学生人数五千余人。另开有少量编外的补习班。
现在县城有多间高中,其中三间班数和人数相仿,五千人左右(三个年级)。另有数间私营高中(主要由外商投资),师资待遇更好,吸引力很强。
授,又是55年中科院院士,这样的人才更少。
,以高考为目标。学校实行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全体学生住校(家在县城的也是),作息时间按学校规定。
学校硬件设施好,校园背山临江,风景好。但是学生们的功课量很大。多年前我回去探亲,由我的朋友,时任县教育局长带去游览了一次,听说有好些学生除了完成正常作业外,还额外做大量练习题,据说光数学题集就有五千题,另外还有物理,化学,等等。我对陪我逛的副校长(我们也是多年前就认识的)开玩笑说,这样不怕学生变傻变残废吧。他苦笑着说,没办法,现在高考录取率是唯一向社会证明本校优秀的指标。另外,学生和家长也要这样,否则他们还埋怨学校不严格。不过,额外练习题不是学校要求的。
为了拼高考,在高二就己经教完全部课程,第三年就是全力准备高考。
本科录取率很高,剩下少数如果不愿意进大专,可以进编外补习班(本校落选生优先),第二年再考。
就我所知,我母校没有出过省高考状元,但听说出过省单科状元,和市高考状元。
我们三兄妹是七十年代就读的。弟弟七八届考上清华大学,妹妹八零届考上中山大学。我七四届,后当了三年知青,七七年没能考上他们那样的大学,是211大学,也算幸运。
抗战时期东吴大学在上海租界办学,附中就在校园内。我父亲在东吴附中上学,几门课程的老师都是东吴的教授,有两位是美籍教授,还有位教授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家。
那时候的教会大学的附中属中学似乎有点大学先修班的意思。当时北虹中学是虹口区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大都能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