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人一部手机,不论高档还是低端,从功能上来说已没多大区别。人们时时守着它,任何事情第一时间知晓,易于掌控生活中的一切,方便之极。每每想于此,就让人感慨在我们成长的年代,电话曾是如此稀缺的东东。人们传递消息靠信件电报,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好像也不那么重要,过着慢节奏的生活。很多单位的电话是分机式的,效率低不说,接线员还可免费八卦,不过这活都是有门路的漂亮小姑娘才有份。
咱上小学那会,大院里家有电话的可谓凤毛麟角,通过一起玩耍的孩子们嘴里得知,除几个院级的头头,总工和院办主任家才有一部分机,办公楼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公用电话。好像街道有一台,可被大妈们死死抱着不外借。所以我都没有印象第一次用电话是什么时候,打给谁?倒是隔壁部队大院情况有所不同,也许住的都是师团级干部,同学家有电话的多些,不过部队电话很多是不能拨号,拿起电话就直接通总机,由接线女兵负责一切。
到改革开放的初期,电话的应用有所改观,北京街头卖报停之类的服务部门配了公共电话。那可是收费的哟,有时还要看这些人的脸色。电话走入普通家庭依然十分困难,就是有钱也办不到。因电话线和号码北京电话局控制,分出一个号不知要走多少门路。咱有个读电信中专的哥们分到那,牛大了,修电话搞号码,多少人上门求助,他家里礼品摆的是满满的。
之前博客说过老爸是首批去深圳开发的拓荒者,经常北京深圳两地跑。即使如此,大院也没条件扩一个号安台电话。老爸要开展业务,没有办法就找到当年一起蹲干校搞后勤的战友的儿子,这小子是隔壁大院电话班班长,他有办法从他们总机拨出一个分机号,不过电线要从他们大院接到我们院再连到咱家。记得我跟这小子拉线,在沿途的电线杆上上下下忙搞了一下午。我们家靠着老爸的关系,也算是较早使用电话之家, 当然之后没少给这小子打点-:)家里有电话自是方便许多,主要是老爸联系业务,像我们孩子倒是用处不大,因周边同学朋友家有电话的不多,没有什么可联系滴,倒是上下左右的邻居会上门,应急之用。
现在不同了,手机替代座机电话,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通信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人们交往的方式,不再是简单通话的玩意,而是一个掌中宝,应有尽有。手机主导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日常的方方面面,睡前与它依依不舍,醒来顺手摸的依然是手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爸马上就得处理工作,常常是一会来车接走,第二天常规下班才能回家。
干部也没有加班费(补贴),工作在第一线也没有“保健费”(每个工作日,一等3毛钱,二等2毛钱)
的。我家乡县城是在八十年代初建起程控电话网。开始时的容量只支持到四位数的电话号码。
在程控电话之前,所有的电话机都是手摇的,首先到达县城的电话总台,由接线员驳接(通过插头)到要收话的那条线的接口。
国民党旧獄改的宿舍, 估计ta职务不高.
80s中期在饭堂吃午饭, 有1个女同事嫁给了一个党报大概是部门负责人的儿子,炫耀家中装有电话,总机班定期上门检查......, 1付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我在一傍听不吭声。而80s初去大学同学家看到他家有电话, 同学父亲是大型化工厂党委书记(副局级), 同学很低调从来不显摆, 即使扭伤了脚要上学也是小汽车停在离学校大门远的地方慢慢地走回去。
改革开放前, 如论装电话级别, 可能是局级. 当然如大单位的电话分机会分配到需要的人。
就得等第二只鞋落地后才能重新入睡 -- 不一会儿一个人急冲冲下楼的声音。那时的楼梯是木质的,脚重了有敲鼓的效果。
手机之前先有BB机,医生是第一批配BB机的群体。
80s西方也没有普及移动电话,医院大楼里用intercom呼叫某医生赶紧去某科室,无异于明码播报:-)。
她问我是谁,我随口就说“我是你爸爸”气得总机把线掐了,有一天父亲打电话怎么也打不通,通过其他电话才知道是我闯祸,父亲教育老一套,先做思想工作,然后就是听我检讨,然后是书面检查,一个月不许看电影。当然那个接线员也受到批评,她不应该掐线,万一有重大事情无法通告会误大事。要知道铁路是半军事化单位。
文革时上家拆红机也是该人政治生命完了的迹象之一.
今天中国人均移动电话1.16部,当之无愧的通讯大国,强国。
中国人有那么笨,连百年前就发明的电话,也不会造吗?又是该死的谁谁封锁我们?
我们单位有点$和权, 1983. 电话总机和电话全是用加拿大的。
现如今人人一部手机,不论高档还是低端,从功能上来说已没多大区别。人们时时守着它,任何事情第一时间知晓,易于掌控生活中的一切,方便之极。每每想于此,就让人感慨在我们成长的年代,电话曾是如此稀缺的东东。人们传递消息靠信件电报,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好像也不那么重要,过着慢节奏的生活。很多单位的电话是分机式的,效率低不说,接线员还可免费八卦,不过这活都是有门路的漂亮小姑娘才有份。
咱上小学那会,大院里家有电话的可谓凤毛麟角,通过一起玩耍的孩子们嘴里得知,除几个院级的头头,总工和院办主任家才有一部分机,办公楼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公用电话。好像街道有一台,可被大妈们死死抱着不外借。所以我都没有印象第一次用电话是什么时候,打给谁?倒是隔壁部队大院情况有所不同,也许住的都是师团级干部,同学家有电话的多些,不过部队电话很多是不能拨号,拿起电话就直接通总机,由接线女兵负责一切。
到改革开放的初期,电话的应用有所改观,北京街头卖报停之类的服务部门配了公共电话。那可是收费的哟,有时还要看这些人的脸色。电话走入普通家庭依然十分困难,就是有钱也办不到。因电话线和号码北京电话局控制,分出一个号不知要走多少门路。咱有个读电信中专的哥们分到那,牛大了,修电话搞号码,多少人上门求助,他家里礼品摆的是满满的。
之前博客说过老爸是首批去深圳开发的拓荒者,经常北京深圳两地跑。即使如此,大院也没条件扩一个号安台电话。老爸要开展业务,没有办法就找到当年一起蹲干校搞后勤的战友的儿子,这小子是隔壁大院电话班班长,他有办法从他们总机拨出一个分机号,不过电线要从他们大院接到我们院再连到咱家。记得我跟这小子拉线,在沿途的电线杆上上下下忙搞了一下午。我们家靠着老爸的关系,也算是较早使用电话之家, 当然之后没少给这小子打点-:)家里有电话自是方便许多,主要是老爸联系业务,像我们孩子倒是用处不大,因周边同学朋友家有电话的不多,没有什么可联系滴,倒是上下左右的邻居会上门,应急之用。
现在不同了,手机替代座机电话,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通信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人们交往的方式,不再是简单通话的玩意,而是一个掌中宝,应有尽有。手机主导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日常的方方面面,睡前与它依依不舍,醒来顺手摸的依然是手机-:)
当年家里曾有的稀缺东东 临近退休朋友们的奢望 几代年轻人没遇上的难题 在海外,买到国内纯正的蔬菜 真退休, 要想清楚 “一二三四”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爸马上就得处理工作,常常是一会来车接走,第二天常规下班才能回家。
干部也没有加班费(补贴),工作在第一线也没有“保健费”(每个工作日,一等3毛钱,二等2毛钱)
的。我家乡县城是在八十年代初建起程控电话网。开始时的容量只支持到四位数的电话号码。
在程控电话之前,所有的电话机都是手摇的,首先到达县城的电话总台,由接线员驳接(通过插头)到要收话的那条线的接口。
国民党旧獄改的宿舍, 估计ta职务不高.
80s中期在饭堂吃午饭, 有1个女同事嫁给了一个党报大概是部门负责人的儿子,炫耀家中装有电话,总机班定期上门检查......, 1付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我在一傍听不吭声。而80s初去大学同学家看到他家有电话, 同学父亲是大型化工厂党委书记(副局级), 同学很低调从来不显摆, 即使扭伤了脚要上学也是小汽车停在离学校大门远的地方慢慢地走回去。
改革开放前, 如论装电话级别, 可能是局级. 当然如大单位的电话分机会分配到需要的人。
就得等第二只鞋落地后才能重新入睡 -- 不一会儿一个人急冲冲下楼的声音。那时的楼梯是木质的,脚重了有敲鼓的效果。
手机之前先有BB机,医生是第一批配BB机的群体。
80s西方也没有普及移动电话,医院大楼里用intercom呼叫某医生赶紧去某科室,无异于明码播报:-)。
她问我是谁,我随口就说“我是你爸爸”气得总机把线掐了,有一天父亲打电话怎么也打不通,通过其他电话才知道是我闯祸,父亲教育老一套,先做思想工作,然后就是听我检讨,然后是书面检查,一个月不许看电影。当然那个接线员也受到批评,她不应该掐线,万一有重大事情无法通告会误大事。要知道铁路是半军事化单位。
文革时上家拆红机也是该人政治生命完了的迹象之一.
今天中国人均移动电话1.16部,当之无愧的通讯大国,强国。
中国人有那么笨,连百年前就发明的电话,也不会造吗?又是该死的谁谁封锁我们?
我们单位有点$和权, 1983. 电话总机和电话全是用加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