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乐团部分人员工资级别(85年)
网友“沙漠黄昏”回忆中央乐团的博文提到了不少音乐界名家,正好有一份1985年的乐团工资册,一些名家在1985年还只是初、中级演员(级别在文艺7级以下),下面是他们的工资级别情况:
李 凌: 作曲家,乐团首任团长,文艺2级; 李德伦:指挥家,文艺4级; 韩中杰:指挥家,文艺4级; 严良堃:指挥家,乐团团长(1980年任),文艺4级; 秋 里: 指挥家,文艺6级;
作曲 瞿希贤:文艺4级; 张文纲:文艺4级; 盛礼洪:文艺5级; 罗忠镕:文艺5级; 罗兰如:文艺8级; 田 丰: 文艺8级; 李 序: 文艺8级; 王 酩: 文艺10级; 施光南:文艺11级;
小提琴: 杨秉荪:文艺5级; 杨牧云:文艺7级; 张应发:文艺7级; 盛明亮:文艺9级; 高经华:文艺9级; 梁庆林:文艺9级; 朱信人:文艺10级; 盛中国:文艺10级; 黄柏荣:文艺10级; 朱工七:文艺11级;
中低提琴: 邵根宝:文艺8级; 尤 奎: 文艺10级;
大提琴: 司徒志文:文艺7级; 盛明跃:文艺7级; 董维光:文艺8级;
钢琴: 巫漪丽:文艺6级; 刘诗昆:文艺7级; 殷承宗:文艺10级; 鲍蕙荞:文艺10级; 石叔诚:文艺11级;
歌唱家: 刘淑芳:文艺5级; 孙家馨:文艺6级; 韩德章:文艺6级; 魏启贤:文艺6级; 翁若梅:文艺7级; 张利娟:文艺7级; 藏玉炎:文艺7级; 胡松华:文艺7级; 罗天婵:文艺8级; 刘秉义:文艺10级; 汪燕燕:文艺10级; 冯琬珍:文艺10级; 李谷一:文艺12级;
李学全:长笛首席,文艺6级; 刘 奇: 中大管首席,文艺7级;
加上加班费。
哈
按那时的工资标准,中级职称的最高级才超过一百。副高的起点工资尚不足一百。
那时正高和正厅的起点相同。
(某银行上海市分行),实收工资约为110元。好像我17岁时去农场都算了工龄工资,记得每月还有书报费等补贴,为此到手工资在同龄人中比较高些,但87年我就出国了。
我老婆当时在外资单位工作,收入更高。
加了30元科研津贴才到90多。
己任讲师数年。文革后第一批升副教授前,工资为七十多元,比本科毕业转正时的工资高两级。广州工资类别高(好像是十类),同级别的比其它工资类别地区的钱多一点。
一些细节(为他的毕业论文用的),在那里与几位男演员/职员聊天时,他们说,当演员的工作并不太好:年轻人大部分人工资都不高(四、五、六十元的居多)。少数当主要演员的,长期跟剧组在外,吃住好坏并无一定的保障,随遇而安。且这样长期在外工作对家庭来说也很不好。而其他人,平时则常常组成小分队,到下面各地去作宣传表演,每场分到的补助也就是平均每人几毛钱而已。
他总是和颜悦色,性情开朗,人缘很好,我觉得不像是以往曾被处分过的。
的家长的工资级别好像也不是秘密,人人都知道。所不知道的是有什么特别的补贴或扣款。
我刚毕业工作时,领工资是钱和清单都装在一个信封袋里,但是这个袋是要被收回的。我都是把钱和单子取出后,当即把信封还给发工资的人。好像领钱时也得在一名册上签字,不过,那册上好像没有透露级别,职务,工资等信息。
绝大多数其他行业,一分钱的额外收入也没有。
大学毕业生多且是现役军人, 工资就比地方上的同学高几块钱;工人少而且居多是高年资技术工人;行政人员中很多是现役军人, 工资就比民用单位的小职员高些;中级高级工程师也比地方单位多;勤杂工比例与其他单位差不多。
中央乐团部分人员工资级别(85年)
网友“沙漠黄昏”回忆中央乐团的博文提到了不少音乐界名家,正好有一份1985年的乐团工资册,一些名家在1985年还只是初、中级演员(级别在文艺7级以下),下面是他们的工资级别情况:
李 凌: 作曲家,乐团首任团长,文艺2级;
李德伦:指挥家,文艺4级;
韩中杰:指挥家,文艺4级;
严良堃:指挥家,乐团团长(1980年任),文艺4级;
秋 里: 指挥家,文艺6级;
作曲
瞿希贤:文艺4级;
张文纲:文艺4级;
盛礼洪:文艺5级;
罗忠镕:文艺5级;
罗兰如:文艺8级;
田 丰: 文艺8级;
李 序: 文艺8级;
王 酩: 文艺10级;
施光南:文艺11级;
小提琴:
杨秉荪:文艺5级;
杨牧云:文艺7级;
张应发:文艺7级;
盛明亮:文艺9级;
高经华:文艺9级;
梁庆林:文艺9级;
朱信人:文艺10级;
盛中国:文艺10级;
黄柏荣:文艺10级;
朱工七:文艺11级;
中低提琴:
邵根宝:文艺8级;
尤 奎: 文艺10级;
大提琴:
司徒志文:文艺7级;
盛明跃:文艺7级;
董维光:文艺8级;
钢琴:
巫漪丽:文艺6级;
刘诗昆:文艺7级;
殷承宗:文艺10级;
鲍蕙荞:文艺10级;
石叔诚:文艺11级;
歌唱家:
刘淑芳:文艺5级;
孙家馨:文艺6级;
韩德章:文艺6级;
魏启贤:文艺6级;
翁若梅:文艺7级;
张利娟:文艺7级;
藏玉炎:文艺7级;
胡松华:文艺7级;
罗天婵:文艺8级;
刘秉义:文艺10级;
汪燕燕:文艺10级;
冯琬珍:文艺10级;
李谷一:文艺12级;
李学全:长笛首席,文艺6级;
刘 奇: 中大管首席,文艺7级;
加上加班费。
哈
按那时的工资标准,中级职称的最高级才超过一百。副高的起点工资尚不足一百。
那时正高和正厅的起点相同。
(某银行上海市分行),实收工资约为110元。好像我17岁时去农场都算了工龄工资,记得每月还有书报费等补贴,为此到手工资在同龄人中比较高些,但87年我就出国了。
我老婆当时在外资单位工作,收入更高。
加了30元科研津贴才到90多。
己任讲师数年。文革后第一批升副教授前,工资为七十多元,比本科毕业转正时的工资高两级。广州工资类别高(好像是十类),同级别的比其它工资类别地区的钱多一点。
一些细节(为他的毕业论文用的),在那里与几位男演员/职员聊天时,他们说,当演员的工作并不太好:年轻人大部分人工资都不高(四、五、六十元的居多)。少数当主要演员的,长期跟剧组在外,吃住好坏并无一定的保障,随遇而安。且这样长期在外工作对家庭来说也很不好。而其他人,平时则常常组成小分队,到下面各地去作宣传表演,每场分到的补助也就是平均每人几毛钱而已。
他总是和颜悦色,性情开朗,人缘很好,我觉得不像是以往曾被处分过的。
的家长的工资级别好像也不是秘密,人人都知道。所不知道的是有什么特别的补贴或扣款。
我刚毕业工作时,领工资是钱和清单都装在一个信封袋里,但是这个袋是要被收回的。我都是把钱和单子取出后,当即把信封还给发工资的人。好像领钱时也得在一名册上签字,不过,那册上好像没有透露级别,职务,工资等信息。
绝大多数其他行业,一分钱的额外收入也没有。
大学毕业生多且是现役军人, 工资就比地方上的同学高几块钱;工人少而且居多是高年资技术工人;行政人员中很多是现役军人, 工资就比民用单位的小职员高些;中级高级工程师也比地方单位多;勤杂工比例与其他单位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