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草地分兵,这4位中央红军名将“站错队”,后来结局如何?

千里
楼主 (文学峸)
1935年草地分兵,这4位中央红军名将“站错队”,后来结局如何?

  1935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首次会师后,张国焘出尔反尔分裂中央:一方面是出于红一方面军在长征中实力严重受损的事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人的政治野心极度膨胀。张国焘领导四方面军时间较长,其亲信遍布军内,“草地分兵”时四方面军官兵基本都跟他走;但出人意料的是,有4位出自中央红军的名将、甚至曾坚定支持过毛主席的人,也受到了张国焘的蛊惑,做出错误的选择。分别是谁呢?


第一位是罗炳辉。担任红九军团长期间,他指挥部队经常负责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殿后任务十分危险,该部长征时损失极大。罗炳辉对于中央的军事决策虽然坚决执行,心里却难免有情绪,在卓木碉会议上宣泄了出来,正中张国焘下怀,后来他也得到了张氏的“重用”。

不过罗炳辉知错能改,且由于军事指挥才能过人,很大程度上冲抵了之前错误的影响,还当上了新四军副军长。原本他建国后的个人地位会很突出,甚至是开国大将级别的人物。但很遗憾,罗炳辉同志不幸早逝,解放战争期间病逝于山东根据地。 


第二位是何长工。革命早期何长工贡献突出,1922年就入党了,还跟着毛主席参加过秋收起义。长征中他和罗炳辉是军政搭档,担任过红九军团政委,经历和思想上遭遇过类似问题的困扰。他拒绝了黄火青等同志的建议,没有带队伍寻找中央,而是在一些人的压力和蛊惑下,表态支持了张国焘的分裂做法,其表现令左路军的老中央红军干部大失所望。 

后来在部队抵达延安后,何长工向毛主席、周总理真诚地表示出悔意,中央也接受了他的检讨。何长工基本被调离了一线部队,长期从事后勤和教育工作,并在新中国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虽然个人的具体发展因为这件事受到了影响,但至少职务级别和个人待遇不低,也算合情合理。 

第三位是李卓然。李卓然曾任中央红军红五军团政委,但在1935年被张国焘利用,成为红四方面军重要干部,一度晋升至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的决定匪夷所思,他在毛主席早期遭遇困难时,曾多次不避忌讳力挺过伟人;但关键时刻却犯了糊涂,没有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企图。建国后李卓然的最高职务为中央组织部部长。 

第四位是邵式平。邵式平曾是与方志敏烈士齐名的中央红军干部,是闽浙赣根据地与红十军的创始人之一,早期资历出众。1935年8月邵式平两次公开发言,表态支持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这些经历成为他一生的遗憾。邵式平在新中国出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65岁时病逝于南昌。 


战争年代的立场问题是很严肃的。红四方面军的官兵情有可原,受影响程度轻一些,徐向前还被授予元帅军衔,大批四方面军将领也依然被中央信任。但中央红军出身的干部,出现这种问题是不太应该的。除了早逝的罗炳辉将军外,其他三人都活到了建国后。他们的职务普遍不低,但共同特点是“远离军权”,没有一人获得军衔。从中央对待几人的态度及政策来看,还是照顾到了红军早期的突出贡献,没有因为一次错误而完全否定这些同志

 

 

大阿牛
70年代有一部由王心刚和张金玲主演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就是以罗炳辉为主要题材的。
b
borisg
男主角是杨在葆
立竿见影-1
由杨尚昆主导的“军事家”评选,除了杨本人,罗炳辉,彭雪峰都被评为军事家
华府采菊人
不是王心刚, 是杨在葆主演的
大阿牛
对,我记错了。我一般对漂亮女演员不会记错。
信笔由墨
麝牛?
T
Tiger666
80年代,罗是云南的彝族。
4
401.king
只记得杨在葆,忘了张金玲的名字了。哈。

反正是一部乏味的电影。

华府采菊人
云南的彝族汉化程度比四川的高多了
桃花潭
其实萧克也应该是中央红军出来的,虽然最后被编入红二军团
走资派还在走
我记得里头还有李伟,就是飞刀华
月城
罗炳辉出生在彝族区,但他家是汉族
月城
没错
华府采菊人
好像云南的汉彝混杂居住的比较多, 所以彝族汉化就多些
月城
可能和地理环境也有关系

四川的彝族大都在在比较封闭的山区,和外界交流比较少。

L
Lisland_2013
总的来说军事干部没老毛被特别打击报复
吾道悠悠
王心刚和张瑜扮演知音中的蔡锷和小凤仙。
p
pvct
罗炳辉是大胖子,彝族体型都偏瘦。
华府采菊人
演《飞刀华》的李纬, 他儿子原在江西插队, 后抽到南昌歌舞团敲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