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米像什么?
时间;1979年1月28日
参战前夕
1979年春节的这一天天气与往日不同,老天爷似乎故意和期待喜庆的战士们作对,厚厚的灰色雾气把整个部队驻地蒙蔽,压抑的让人透不过气来,这种阴沉的气氛给人一种莫名的寂静。而营区周围原本秀美的山峦也变得黑黢黢的,远远看去像一座座神秘而肃杀的城堡。营房路旁一排排光秃秃的树干懒洋洋的杵在那里,此时整个部队已经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营区少有人员走动,显得格外安静。很明显,要下雪了,而且是一场大雪。
大雪沒有降临,一道军区的作战命令却提前下达,由于南部中越边境冲突加剧,一场战争再所难免,即将开战之前,中央军委最为担心的是北边苏军与越军南北呼应,从东北、内蒙、新疆三个方向进入。特别是新疆地区地域开阔无险可守,非常适合苏军机械化集群作战,是最薄弱的地域。一旦苏军入侵,便可长驱直入,直接影响军委对越南作战惩罚的决心。如何有效扼制?军委认为必须加强装甲部队的规模和大量地面部队的进入。遂命令武汉、南京、济南三个军区迅速组建一个坦克团,驰援加强新疆陆军第四师。武汉军区立刻下达命令,由坦克11师三个坦克团各自抽调自己的坦克6连组建一个坦克营开赴新疆,我们连有幸被选中。
大雪终于在傍晚降临,寒风乍起雪花纷纷飘落,弥漫在营区内,让景象变得模糊。枯树上挂满的冰凌,发出噼噼啪啪的脆响。渐渐的风变得狂暴起来,发出阵阵啸叫,树枝开始咯吱咯吱地猛烈摆动,冰凌掉落地面发出阵阵脆响。雪花越来越密集,让人感到无助和压抑。然而在我们六连却是攘来熙往,自接到参战命令,团里所有领导包括2营的干部象走马灯一拨又一拨来到我们坦克六连和干部战士谈心,处理装备营具交接,真是干部比战士多。(当时坦克连队,只有32名战士,除了炊事班、值班、站哨,在餐桌上的就二十多个。)连队已经没有了往年过年的喜庆气氛,炊事班把唯一的一头猪也杀了做了许多菜准备过年,战士们神情严肃,完全没有了过年心情。连长要求每个战士只能喝一杯酒,看来是担心误事。
连队会餐
第二天被服发下来,崭新的羊皮大衣,皮帽子,皮袄,战友们打趣道,这怎么进坦克?晚上看电影时全连穿得是干部羊皮大衣,惹来旁边连队的羡慕。夜晚睡觉,把羊皮大衣一盖,暖烘烘的,可是到了后半夜,几乎所有人都掀掉大衣,因为太热了。
崭新的皮大衣
作战命令再次下达,时间是一月31日晨开赴新疆。因为德国豹1式坦克太贵,最后改接打了8年交道的59,战友们多有遗憾,但知道如果打仗,还是掌握熟悉的武器好,因为大家了解59,知道他的脾气。
豹1坦克
30日中午,坦克团在团部食堂为坦克6连参战喝壮行酒,这是坦克42团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待。丰盛菜肴放满桌,战士食欲大动,突然1排73年的老兵鲁正看见整盘油炸花生米,眉头一皱,立即传话左右。
这是少壮部队的团部食堂,可以看到食堂的烟囱。
“不要吃花生米。”
传话的会意,一个个往下传,传到指导员哪里哪里,指导员一愣,看看身边的团首长,喉咙动了动欲言又止。将夹起的花生米又慢慢放下。团长这时端起酒杯含着泪动情讲到:
“你们6连是我们团最好的红军连队,是我们红军团的一面旗帜,我真舍不得。但军人以军令为天职,以保卫国家为己任,希望你们勇敢杀敌,为我们装甲兵唯一的红军团争光!” “干!”
紧接着大家开始吃菜,战士毕竟是战士,下箸飞快,会餐结束时,餐桌的菜基本消灭,唯我们连所在餐桌上的花生米是原封未动,会餐结束团长看到餐桌花生米情况,皱了下眉颇有感触的理解。轻声告诉主管食堂的干部:
没人动的花生米
“以后凡是送上前线的战士,不要上花生米这道菜。忌讳!”
注;
1、花生米就像子弹头,那个年代戏称;送你一颗子弹叫送你一颗花生米。这就是我们这些上前线的战士不愿意吃花生米的原因。
2、武汉军区属于战略预备队、负责向四个方向输送兵员,在我们连接到命令之前已经向对越作战部队输送了13批,但每批很少,只有2?3人,多是汽车驾驶员和修理连的各专业修理工,坦克分队是不动的。因为走一个那怕是二炮手,一辆坦克就失去战斗力,所以只能整建制调出。
3、为何三个坦克团都是6连?原因是1977年军区装甲兵大比武指定的连队都是坦克6连,包括43军、54军、20军军坦克团和我们坦克11师的三个坦克团6连。因比武成绩不错,故组建变成首选。
当时传达的是,苏联可能出动一两个集团军打一下牵制中国,大打的可能不大。
事实上苏联在北方边境上没什么增兵的动静,打起来以后给越南的援助也很有限。
当时不是把军队人数放在首位,而是装备性能。苏军当时已经是机械化和摩托化,而我军陆军还停留在骡马化,陆军八十年代才逐渐取消骡马,就可以知道,当时我军装备还停留在二战时期,甚至还不如二战,而苏军已经是T-62甚至更先进的T-72。而我军坦克部队还有大量的T-34-85没有换装,比如当时的坦克6师,中苏之间超过二十年的代差。
我们到新疆之前,新疆那么大的地域面积,只有区区一个坦克团,而且是老掉牙的T-34-85.大街上贴的标语是:“依据天山,与敌周旋”也就是准备打游击。我们虽然是59坦克,不过是杯水车薪。我们师是新疆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其实就是步兵机动可以乘坐汽车,不像现在有步战车,当时连装甲输送车都少得可怜,所以攻击力有限。新疆无险可守,非常适合苏军机械化大纵深作战。
当时苏联只能通过施压,迫使中国撤军。在新疆他的哥萨克骑兵就多次越境进行快速进入快速离去,不断的施压,我们当时每天要听十几次敌情通报,都是这些内容,而普通百姓是无法获知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3月5日匆忙撤军就是一个很好说明。为什么匆忙撤军估计现在还没有解密。
射手在他的帖子中证实,当时他是连长在场。我是听我们师长在组建坦克团临行前誓师大会上讲的,关键是没有那么多钱。当时军委想好钢用在刀刃上。要知道调往新疆组建坦克团,是挑最好的连队,其中从坦克2师、11师各调一个营。这可是从坦克甲种师抽调。全军也只有4个师。假如真装备豹1,我们师没有资格。相反我们组建的这个坦克团,全军最先装备88A,那时候还没有99,有了ZTQ15式轻型主战坦克,也是我们团最先装备,15式轻型坦克虽然没有99A那么重,但是里面所有装备性能甚至超过99A,只有防护力比如99A。现在的15轻型坦克其实与59坦克吨位差不多,59是36吨,15式是33-36吨之间。而59是中型主战坦克,故意说成轻型坦克,主要是忽悠“阿三”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中西方关系转暖的大背景下,中德军事技术交流也渐入佳境。对于这个老牌军事强国来说追求精工品质才是王道,不仅可以提供各式武器装备,而且性能都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相对此时的中国军工已经“闭门造车”多年,不是军工学习研制能力差,实在是受薄弱的工业基础和外部技术封锁太久,无法在有限资源上实现自我突破。
你有产品我有需求大家一拍即合,中德在装备引进和技术交流上相当频繁,包括参与第一代专用武直投标的Bo 105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军用版败于法制小羚羊、民用版本少时引进用于海上运输、飞行救护等方面。也包括“狂风”战斗轰炸机,在“飞豹”还不能顺利完工时期,中国代表团曾多次造访德国,对“狂风”战斗机赞赏有加考虑引进生产线,不过200亿美元的高价直接倒逼中国军工前进。
进入70年代中后期,基于出去走走看看再学习的原则,中国代表团频频造访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对此时最先进的豹2坦克是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德国人相当热情地接待了中国代表团,同时邀请中方人员对豹2进行了实车测评,良好的人机操作界面及快速反应能力等诸多先进指标,立刻震撼了中国同行。而且该车装备的120毫米大威力火炮,以及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等火控系统,更是让以心算加经验锁定目标的中国坦克兵大为羡慕。
作为西方最强大的工业结晶之一,豹2战斗全重55吨,最大公路速度7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550公里。装备一门120毫米滑膛炮,配备数字式计算机、激光测距、热成像夜瞄装置等,另外还包括复合装甲、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等,是当时北约对抗苏联装甲洪流的最佳武器。
心动不如行动,原定引进豹2生产线但却面临高昂的费用,在当时相当紧张的经费下基本不可能。再加上当时在引进外国武器装备时,坚持少量购买吸收仿制的基本原则不变,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可施展空间都比较有效。为了打动中国朋友,同时考虑到国内市场并不大,因此德国表示转让全套技术资料和生产线也非不可能。
考虑到现实因素,德国给出了相当优惠的组合套餐,包括前面提到的转让技术及生产线。也对出售现成豹2坦克进行让利大降价,原定250万美元的单价在充分考虑中国经济情况后,德国人给出“兄弟加朋友”的友谊价180万美元。可能是见识过中国外购基本原则(比如购买8架小羚羊让法国人差点抑郁),少量采购吸引引进,因此这个价格不能只购买一辆或少量。
讨价还价后这种结果按道理已经算不错,只不过当时人均GDP不足西方一个零头的中国,显然无法承受这样的高价对此德国人表示很无奈。而且中国还得考虑百万大军未来需求量太大,如果纯引进方获装备豹2主战坦克,这种高成本在当时经济条件下无法长期大批装备。
既然外购无望解决大批量装备问题,军工研制生产体系开始转入正轨,重新组织起第二代坦克论证工作。虽然和德国大单没谈成,整车没钱买那就折中一下买重要部件,利用德国发动机和相关技术研制一款具有西方血统的主战坦克。于是决定以豹2主战坦克为原型进行研制,考虑到北方钢铁洪流的现实威胁,将假想敌设定为T-72主战坦克,并确定原型样车代号WZ-1224。
设计指标直接参照豹2,包括战斗全重45吨,900-1000马力发动机,最大行驶速度65公里/小时。装备一门采用自动装弹机的120毫米滑膛炮,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火控系统,以及三防、灭火抑爆功能、夜战能力(红外夜视)、潜渡功能等。但双方关系还不错德国提供了MB8V331TC41柴油发动机,作为坦克心脏直接影响到成败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1979年,首辆WZ-1224样车出厂,这款融入西方最新科技成果的坦克,可以说是完全对标豹2而生。装备德国生产的8V331柴油发动机(919马力),同样配套一门48倍径大口径120毫米火炮,还应用了大量新技术。这款当时西化程度最高的坦克,从外型结构到内部技术特征已完全摆脱苏式风格,比如苏式坦克标准化地铸造炮塔改为焊接炮塔。内部空间大、人机效能好,行走装置也有了新变化可以加挂橡胶履带,加挂复合装甲防护能力大增。
外观完美新式技术应用很多,在接下来三年时间内进行了200摩托小时试验,通过1557公里试车,验证了8V331柴油发动机优良的性能。不过8V331属于民用发动机,测试发现与其相配套冷却系统消耗功率太大,机械传动系统也不符合未来液力综合传动的要求。再加上使用大量新技术,没有经过前期磨合测试过程还是发现较多问题,在经过综合性能评估和试验兵种 ,WZ-1224坦克最终完成历史使命下马。
有了经验总结,后续还研制了WZ-1226和WZ-1226F2两款过渡期主战坦克,同样采用大口径120毫米滑膛炮。前者采用西德8V165发动机,后者则采用国产12150发动机改型,功率都能达到1000马力。进一步验证各种新技术后,两款坦克同样完成历史使用,它们在研制中获得到成果最后都融合到80式主战坦克中。
打造成型的80式主战坦克,先后推出自用及外贸版本,通过自主创新和西方技术整合,国产二代主战坦克快速成功。虽然中国与史上最强坦克之一失之交臂,但在“吸收引进关键技术、开发自主国产坦克”的策略下,包括后来引进的105MML7坦克炮、德制MB8V型柴油机和辅助启动系统,以及德制变速箱系统等。这些都成为了国产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基础,也是在这些先进子系统上进行吸收衍生出国产精华,直接奠定了中国坦克现代化的真正起点。
说明我们团在新疆的重要。好装备优先考虑。
毫无根据,当时梁只是武汉军区作战部副部长一个副师级,1958年入伍,毫无作战和指挥经验,军委怎么可能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梁,虽然梁最后担任国防部长。当年最多是参与,西线还是张铚秀
地下试爆核弹,而沒有公布,震撼了苏联。
不过我们团确实厉害,现在是合成4师合成10团,内地部队都是合成营、旅,所以我们合成师相当于半个集团军。解放初期诺大的新疆,只有我们一个野战步兵师-陆4师,七十年代我们师是6个团,三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高炮团,一个地炮团,一个坦克团,一个导弹营,满员师。同时还配属一个直升机大队,按今天话讲土豪师,和38军有一比。
杨得志是1978年12月被任命为昆明军区司令员。王肯定不是最佳人选,谁能打谁不能打,邓清楚。我在以后的帖子中会谈到嫡系这个问题导致的山头形成。
粟裕每天都到西山附近的中央军委地下总指挥中心,关注着前线战局的瞬息万变,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在拟订和审批作战方案期间,他也全程参与了。坐镇军委的是邓,徐帅,叶帅。
东线作战死伤惨重,与许指挥有脱不了的干系。许是粗人,仗着老毛给他撑腰,有点肆无忌惮。许见毛可以带枪,其他军区军头没有一个有此待遇。毛最放心的就是许,毛对许有不杀之恩,所以许死忠,否则913之前毛在专列几次召见许,没有许的忠心耿耿,毛在回京半路上就有可能挂了,连江青都忌惮他三分。
获得毛真正信任?除了许找不到第二个。林彪、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个被整,不是被整死就是被摔死,要不就是写检查表示不翻案,其余不被整的要不提心吊胆,要不就是托病不出,只有许和尚让毛放心?真是春风得意守金陵,那个诸侯敢妄想!
不过许的指挥艺术太差!是用极大代价换取胜利。
接到作战命令之前几个月调离,能说明我为了逃避上前线?当时这场仗连影子都没有,更不知何时能打起来。只是邓访美后和美国人敲定,才准备教训越南。
说比杨更多更深入, 而且在那掌兵多年, 昆明军区下属各部队的装备、主官特点、战斗力的了解不是外来户杨所能比的。如果王没有被换, 西线的战绩有可能更好。
这场战斗,苏军大炮装甲车直升机都出动了,对付一个巡逻队,三十个步兵(其实是28个,当时还有两个采访边防的记者),而且是偷袭,居然打了5个小时。
事后,新疆军区因为反应迟钝有将领被撤。( 事先没觉察,事发没及时增援。反倒是当地民兵有赶去支援的,但才冒头就被苏军干翻。可见苏军还是能打的,民兵根本不是对手。)
但苏联也不敢打了。---- 要是对上几十万上百万这样的军队,想想都头皮发麻。
他的老婆江青、张玉凤,侄子毛远新,只有许死忠让他放心。
记得70年代北方军队皮大衣衣襟上印标号儿是红色印章。跟文件上盖印章一样。照片上白色油漆印标号怀疑是现在人仿制的皮军大。
花生米像什么?
时间;1979年1月28日
参战前夕
1979年春节的这一天天气与往日不同,老天爷似乎故意和期待喜庆的战士们作对,厚厚的灰色雾气把整个部队驻地蒙蔽,压抑的让人透不过气来,这种阴沉的气氛给人一种莫名的寂静。而营区周围原本秀美的山峦也变得黑黢黢的,远远看去像一座座神秘而肃杀的城堡。营房路旁一排排光秃秃的树干懒洋洋的杵在那里,此时整个部队已经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营区少有人员走动,显得格外安静。很明显,要下雪了,而且是一场大雪。
大雪沒有降临,一道军区的作战命令却提前下达,由于南部中越边境冲突加剧,一场战争再所难免,即将开战之前,中央军委最为担心的是北边苏军与越军南北呼应,从东北、内蒙、新疆三个方向进入。特别是新疆地区地域开阔无险可守,非常适合苏军机械化集群作战,是最薄弱的地域。一旦苏军入侵,便可长驱直入,直接影响军委对越南作战惩罚的决心。如何有效扼制?军委认为必须加强装甲部队的规模和大量地面部队的进入。遂命令武汉、南京、济南三个军区迅速组建一个坦克团,驰援加强新疆陆军第四师。武汉军区立刻下达命令,由坦克11师三个坦克团各自抽调自己的坦克6连组建一个坦克营开赴新疆,我们连有幸被选中。
大雪终于在傍晚降临,寒风乍起雪花纷纷飘落,弥漫在营区内,让景象变得模糊。枯树上挂满的冰凌,发出噼噼啪啪的脆响。渐渐的风变得狂暴起来,发出阵阵啸叫,树枝开始咯吱咯吱地猛烈摆动,冰凌掉落地面发出阵阵脆响。雪花越来越密集,让人感到无助和压抑。然而在我们六连却是攘来熙往,自接到参战命令,团里所有领导包括2营的干部象走马灯一拨又一拨来到我们坦克六连和干部战士谈心,处理装备营具交接,真是干部比战士多。(当时坦克连队,只有32名战士,除了炊事班、值班、站哨,在餐桌上的就二十多个。)连队已经没有了往年过年的喜庆气氛,炊事班把唯一的一头猪也杀了做了许多菜准备过年,战士们神情严肃,完全没有了过年心情。连长要求每个战士只能喝一杯酒,看来是担心误事。
连队会餐
第二天被服发下来,崭新的羊皮大衣,皮帽子,皮袄,战友们打趣道,这怎么进坦克?晚上看电影时全连穿得是干部羊皮大衣,惹来旁边连队的羡慕。夜晚睡觉,把羊皮大衣一盖,暖烘烘的,可是到了后半夜,几乎所有人都掀掉大衣,因为太热了。
崭新的皮大衣
作战命令再次下达,时间是一月31日晨开赴新疆。因为德国豹1式坦克太贵,最后改接打了8年交道的59,战友们多有遗憾,但知道如果打仗,还是掌握熟悉的武器好,因为大家了解59,知道他的脾气。
30日中午,坦克团在团部食堂为坦克6连参战喝壮行酒,这是坦克42团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待。丰盛菜肴放满桌,战士食欲大动,突然1排73年的老兵鲁正看见整盘油炸花生米,眉头一皱,立即传话左右。
这是少壮部队的团部食堂,可以看到食堂的烟囱。
“不要吃花生米。”
传话的会意,一个个往下传,传到指导员哪里哪里,指导员一愣,看看身边的团首长,喉咙动了动欲言又止。将夹起的花生米又慢慢放下。团长这时端起酒杯含着泪动情讲到:
“你们6连是我们团最好的红军连队,是我们红军团的一面旗帜,我真舍不得。但军人以军令为天职,以保卫国家为己任,希望你们勇敢杀敌,为我们装甲兵唯一的红军团争光!”
“干!”
紧接着大家开始吃菜,战士毕竟是战士,下箸飞快,会餐结束时,餐桌的菜基本消灭,唯我们连所在餐桌上的花生米是原封未动,会餐结束团长看到餐桌花生米情况,皱了下眉颇有感触的理解。轻声告诉主管食堂的干部:
没人动的花生米
“以后凡是送上前线的战士,不要上花生米这道菜。忌讳!”
注;
1、花生米就像子弹头,那个年代戏称;送你一颗子弹叫送你一颗花生米。这就是我们这些上前线的战士不愿意吃花生米的原因。
2、武汉军区属于战略预备队、负责向四个方向输送兵员,在我们连接到命令之前已经向对越作战部队输送了13批,但每批很少,只有2?3人,多是汽车驾驶员和修理连的各专业修理工,坦克分队是不动的。因为走一个那怕是二炮手,一辆坦克就失去战斗力,所以只能整建制调出。
3、为何三个坦克团都是6连?原因是1977年军区装甲兵大比武指定的连队都是坦克6连,包括43军、54军、20军军坦克团和我们坦克11师的三个坦克团6连。因比武成绩不错,故组建变成首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大米饭 军旅故事原创系列(45)花生米像什么? 军旅故事原创系列(44)背黑锅 戴绿帽 军旅故事原创系列(43)百鸡宴上防“饿狼” 军旅故事原创系列(42)夜袭“呱呱叫”
当时传达的是,苏联可能出动一两个集团军打一下牵制中国,大打的可能不大。
事实上苏联在北方边境上没什么增兵的动静,打起来以后给越南的援助也很有限。
当时不是把军队人数放在首位,而是装备性能。苏军当时已经是机械化和摩托化,而我军陆军还停留在骡马化,陆军八十年代才逐渐取消骡马,就可以知道,当时我军装备还停留在二战时期,甚至还不如二战,而苏军已经是T-62甚至更先进的T-72。而我军坦克部队还有大量的T-34-85没有换装,比如当时的坦克6师,中苏之间超过二十年的代差。
我们到新疆之前,新疆那么大的地域面积,只有区区一个坦克团,而且是老掉牙的T-34-85.大街上贴的标语是:“依据天山,与敌周旋”也就是准备打游击。我们虽然是59坦克,不过是杯水车薪。我们师是新疆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其实就是步兵机动可以乘坐汽车,不像现在有步战车,当时连装甲输送车都少得可怜,所以攻击力有限。新疆无险可守,非常适合苏军机械化大纵深作战。
当时苏联只能通过施压,迫使中国撤军。在新疆他的哥萨克骑兵就多次越境进行快速进入快速离去,不断的施压,我们当时每天要听十几次敌情通报,都是这些内容,而普通百姓是无法获知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3月5日匆忙撤军就是一个很好说明。为什么匆忙撤军估计现在还没有解密。
射手在他的帖子中证实,当时他是连长在场。我是听我们师长在组建坦克团临行前誓师大会上讲的,关键是没有那么多钱。当时军委想好钢用在刀刃上。要知道调往新疆组建坦克团,是挑最好的连队,其中从坦克2师、11师各调一个营。这可是从坦克甲种师抽调。全军也只有4个师。假如真装备豹1,我们师没有资格。相反我们组建的这个坦克团,全军最先装备88A,那时候还没有99,有了ZTQ15式轻型主战坦克,也是我们团最先装备,15式轻型坦克虽然没有99A那么重,但是里面所有装备性能甚至超过99A,只有防护力比如99A。现在的15轻型坦克其实与59坦克吨位差不多,59是36吨,15式是33-36吨之间。而59是中型主战坦克,故意说成轻型坦克,主要是忽悠“阿三”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中西方关系转暖的大背景下,中德军事技术交流也渐入佳境。对于这个老牌军事强国来说追求精工品质才是王道,不仅可以提供各式武器装备,而且性能都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相对此时的中国军工已经“闭门造车”多年,不是军工学习研制能力差,实在是受薄弱的工业基础和外部技术封锁太久,无法在有限资源上实现自我突破。
你有产品我有需求大家一拍即合,中德在装备引进和技术交流上相当频繁,包括参与第一代专用武直投标的Bo 105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军用版败于法制小羚羊、民用版本少时引进用于海上运输、飞行救护等方面。也包括“狂风”战斗轰炸机,在“飞豹”还不能顺利完工时期,中国代表团曾多次造访德国,对“狂风”战斗机赞赏有加考虑引进生产线,不过200亿美元的高价直接倒逼中国军工前进。
进入70年代中后期,基于出去走走看看再学习的原则,中国代表团频频造访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对此时最先进的豹2坦克是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德国人相当热情地接待了中国代表团,同时邀请中方人员对豹2进行了实车测评,良好的人机操作界面及快速反应能力等诸多先进指标,立刻震撼了中国同行。而且该车装备的120毫米大威力火炮,以及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等火控系统,更是让以心算加经验锁定目标的中国坦克兵大为羡慕。
作为西方最强大的工业结晶之一,豹2战斗全重55吨,最大公路速度72公里/小时,最大行程550公里。装备一门120毫米滑膛炮,配备数字式计算机、激光测距、热成像夜瞄装置等,另外还包括复合装甲、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等,是当时北约对抗苏联装甲洪流的最佳武器。
心动不如行动,原定引进豹2生产线但却面临高昂的费用,在当时相当紧张的经费下基本不可能。再加上当时在引进外国武器装备时,坚持少量购买吸收仿制的基本原则不变,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可施展空间都比较有效。为了打动中国朋友,同时考虑到国内市场并不大,因此德国表示转让全套技术资料和生产线也非不可能。
考虑到现实因素,德国给出了相当优惠的组合套餐,包括前面提到的转让技术及生产线。也对出售现成豹2坦克进行让利大降价,原定250万美元的单价在充分考虑中国经济情况后,德国人给出“兄弟加朋友”的友谊价180万美元。可能是见识过中国外购基本原则(比如购买8架小羚羊让法国人差点抑郁),少量采购吸引引进,因此这个价格不能只购买一辆或少量。
讨价还价后这种结果按道理已经算不错,只不过当时人均GDP不足西方一个零头的中国,显然无法承受这样的高价对此德国人表示很无奈。而且中国还得考虑百万大军未来需求量太大,如果纯引进方获装备豹2主战坦克,这种高成本在当时经济条件下无法长期大批装备。
既然外购无望解决大批量装备问题,军工研制生产体系开始转入正轨,重新组织起第二代坦克论证工作。虽然和德国大单没谈成,整车没钱买那就折中一下买重要部件,利用德国发动机和相关技术研制一款具有西方血统的主战坦克。于是决定以豹2主战坦克为原型进行研制,考虑到北方钢铁洪流的现实威胁,将假想敌设定为T-72主战坦克,并确定原型样车代号WZ-1224。
设计指标直接参照豹2,包括战斗全重45吨,900-1000马力发动机,最大行驶速度65公里/小时。装备一门采用自动装弹机的120毫米滑膛炮,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火控系统,以及三防、灭火抑爆功能、夜战能力(红外夜视)、潜渡功能等。但双方关系还不错德国提供了MB8V331TC41柴油发动机,作为坦克心脏直接影响到成败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1979年,首辆WZ-1224样车出厂,这款融入西方最新科技成果的坦克,可以说是完全对标豹2而生。装备德国生产的8V331柴油发动机(919马力),同样配套一门48倍径大口径120毫米火炮,还应用了大量新技术。这款当时西化程度最高的坦克,从外型结构到内部技术特征已完全摆脱苏式风格,比如苏式坦克标准化地铸造炮塔改为焊接炮塔。内部空间大、人机效能好,行走装置也有了新变化可以加挂橡胶履带,加挂复合装甲防护能力大增。
外观完美新式技术应用很多,在接下来三年时间内进行了200摩托小时试验,通过1557公里试车,验证了8V331柴油发动机优良的性能。不过8V331属于民用发动机,测试发现与其相配套冷却系统消耗功率太大,机械传动系统也不符合未来液力综合传动的要求。再加上使用大量新技术,没有经过前期磨合测试过程还是发现较多问题,在经过综合性能评估和试验兵种 ,WZ-1224坦克最终完成历史使命下马。
有了经验总结,后续还研制了WZ-1226和WZ-1226F2两款过渡期主战坦克,同样采用大口径120毫米滑膛炮。前者采用西德8V165发动机,后者则采用国产12150发动机改型,功率都能达到1000马力。进一步验证各种新技术后,两款坦克同样完成历史使用,它们在研制中获得到成果最后都融合到80式主战坦克中。
打造成型的80式主战坦克,先后推出自用及外贸版本,通过自主创新和西方技术整合,国产二代主战坦克快速成功。虽然中国与史上最强坦克之一失之交臂,但在“吸收引进关键技术、开发自主国产坦克”的策略下,包括后来引进的105MML7坦克炮、德制MB8V型柴油机和辅助启动系统,以及德制变速箱系统等。这些都成为了国产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基础,也是在这些先进子系统上进行吸收衍生出国产精华,直接奠定了中国坦克现代化的真正起点。
说明我们团在新疆的重要。好装备优先考虑。
毫无根据,当时梁只是武汉军区作战部副部长一个副师级,1958年入伍,毫无作战和指挥经验,军委怎么可能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梁,虽然梁最后担任国防部长。当年最多是参与,西线还是张铚秀
地下试爆核弹,而沒有公布,震撼了苏联。
不过我们团确实厉害,现在是合成4师合成10团,内地部队都是合成营、旅,所以我们合成师相当于半个集团军。解放初期诺大的新疆,只有我们一个野战步兵师-陆4师,七十年代我们师是6个团,三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高炮团,一个地炮团,一个坦克团,一个导弹营,满员师。同时还配属一个直升机大队,按今天话讲土豪师,和38军有一比。
杨得志是1978年12月被任命为昆明军区司令员。王肯定不是最佳人选,谁能打谁不能打,邓清楚。我在以后的帖子中会谈到嫡系这个问题导致的山头形成。
粟裕每天都到西山附近的中央军委地下总指挥中心,关注着前线战局的瞬息万变,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在拟订和审批作战方案期间,他也全程参与了。坐镇军委的是邓,徐帅,叶帅。
东线作战死伤惨重,与许指挥有脱不了的干系。许是粗人,仗着老毛给他撑腰,有点肆无忌惮。许见毛可以带枪,其他军区军头没有一个有此待遇。毛最放心的就是许,毛对许有不杀之恩,所以许死忠,否则913之前毛在专列几次召见许,没有许的忠心耿耿,毛在回京半路上就有可能挂了,连江青都忌惮他三分。
获得毛真正信任?除了许找不到第二个。林彪、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个被整,不是被整死就是被摔死,要不就是写检查表示不翻案,其余不被整的要不提心吊胆,要不就是托病不出,只有许和尚让毛放心?真是春风得意守金陵,那个诸侯敢妄想!
不过许的指挥艺术太差!是用极大代价换取胜利。
接到作战命令之前几个月调离,能说明我为了逃避上前线?当时这场仗连影子都没有,更不知何时能打起来。只是邓访美后和美国人敲定,才准备教训越南。
说比杨更多更深入, 而且在那掌兵多年, 昆明军区下属各部队的装备、主官特点、战斗力的了解不是外来户杨所能比的。如果王没有被换, 西线的战绩有可能更好。
这场战斗,苏军大炮装甲车直升机都出动了,对付一个巡逻队,三十个步兵(其实是28个,当时还有两个采访边防的记者),而且是偷袭,居然打了5个小时。
事后,新疆军区因为反应迟钝有将领被撤。( 事先没觉察,事发没及时增援。反倒是当地民兵有赶去支援的,但才冒头就被苏军干翻。可见苏军还是能打的,民兵根本不是对手。)
但苏联也不敢打了。---- 要是对上几十万上百万这样的军队,想想都头皮发麻。
他的老婆江青、张玉凤,侄子毛远新,只有许死忠让他放心。
记得70年代北方军队皮大衣衣襟上印标号儿是红色印章。跟文件上盖印章一样。照片上白色油漆印标号怀疑是现在人仿制的皮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