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灰色地带
六、七十年代在极左路线影响下,许多文革前的电影被冠以(封资修大毒草)不许放映,能放的翻来覆去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反映抗美援朝《铁道卫士》《打击侵略者》《奇袭》《英雄儿女》等。各个电影制片厂一年也制作不出一两部电影故事片,更无法忍受是炒剩饭,翻拍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甚至不顾史实的将解放战争解放军服装改成从未见过的灰军装配红军时期红领章红帽徽奇葩军服,台词也加了许多文革语言,电影虽是彩色但艺术性较差。更让人无法忍受是不停拍摄八个样板戏,将样板戏制成多个版本,如果你不去看这些样板戏,就会上纲上线说你是政治觉悟有问题。
《英雄儿女》我认为是当时反应战争题材最成功的一部,即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又宣扬了英雄主义,表现手法细腻故事传奇。虽是黑白片,但艺术地再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那个难忘的年代,加上演员表演的深厚功底和极佳的音乐配置,整个电影极颇具魅力。尤其是王成牺牲前惊天地、泣鬼神地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其英雄气概深深影响着我们。记得当兵后我们部队1979年上前线准备与苏联开战时就是反复放映这部电影,其中的“英雄赞歌”唱的让我们热血沸腾,真渴望奔赴战场去厮杀。所以这部电影比任何战前动员都管用,也成为当时所有参战部队战前指定影片,可见这部影片的影响力。此时的电影已经不单单是娱乐而成为战前动员的利器,它宣扬的精神已深深进植入我们的骨髓。
之前描述的看电影场面都比较正面,接着讲讲看电影的灰色地带。本来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单纯守规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与前来看电影的营房外的孩子们产生的冲突越来越大,他们开始抢部队孩子们的像章军帽。所以看电影时彼此有一条清晰的界限,谁越界就会遭到迎头痛击。先是个人行为最后发展到集体群殴。更骇人的是电影正看着,突然扬起一股尘土,接着就是拳脚相加摔滚在一起,与电影画面交织在一起。旁边的孩子起哄吆喝引来部队纠察介入平息纠纷得以暂时休战,可是电影散场后这种打斗经常会持续。
再往后又发生部队孩子们内部利用看电影在旁边的大操场相互之间打群架,起因是一批随父母从地方支左回到部队的孩子,将文革期间城市打群架恶习带进军营,同一个城市支左的孩子成为一帮,无缘由寻刺激利用看电影打群架。而在部队的孩子们哪儿见过这阵势,纷纷败下阵来。经过无数次的较量,最后被支左的孩子们收编,大院里又重现原来的祥和气氛。此时十四五岁的部队子弟已和幼年时的单纯不同,雄性荷尔蒙旺盛分泌愈加躁动,许多孩子身高已经超过父辈。兴趣也从打球转变为单双杠、举重、捕俘拳等,谈论话题也变成打架格斗技巧。在大院内如狼犬般滋事生非寻找发泄渠道。
记得有一次父亲部队野营拉练,晚上师部大礼堂放内部影片,留守部队的舟桥连负责执勤守门。事情坏就坏在以前守门的师警卫连和孩子们都很熟,电影一开演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进去,因为他们已经领教了不让进孩子们闹起来的后果。而这一次偏偏遇到拿着鸡毛当令箭初次守门的舟桥连,一个个站在大礼堂门口不可一世的样子,并规定礼堂台阶不准站人。礼堂里里外外把门的就有十几个,我们好话说尽就是不让进。却让有关系的地方人进去。这一下子惹毛了我们,大家开始起哄一起往上拥,各位知道,这是换防到浙江有几十级台阶的大礼堂,很高。因为我们人多渐渐把战士们逼向门口,舟桥连想了一个更狠更绝的方法,礼堂门敞开里面放两张桌子,想进去必须爬上桌子再跳进去,那些战士一个个手里拿着皮带,进一个打一个,几个孩子被打得嗷嗷叫。
几个孩子头退下来在一起商议:“现在父亲们都不在家,舟桥连又不认识我们,打完架来个死不认帐!大不了就是一顿皮带,如果这一架不打,以后就甭想看电影了”,这有点象战前分析。“要打就要比战士狠,打掉舟桥连的锐气。”这一步又像“战前动员”。几个个儿大健壮又会打的先对付那个排长,抓住他可以吸引其他战士。年龄小的两个对付一个,打得的时候其余的人拿手电筒照战士的眼睛,估计这是学苏联电影反攻德国时用探照灯的方法。这又有点像“战术应用”。
领头一声招呼,孩子们围拢过来,孩子头儿把方法一说没有不同意的,孩子们都是群胆,没有一个脚底蹭油溜掉,大家知道如果跑掉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整个过程就像打仗战前分析制定战术方案。
然后大家配对,弱小的就拿手电筒 。孩子头儿大喊一声,几个大个儿孩子首先冲上礼堂大门,三两下就把桌子掀了,身高1.85大块头儿是我同班同学,学校铅球冠军,一把将那排长拉出大门,接着一拳将排长打得滚下台阶,战士急眼了纷纷冲了下来,正中我们下怀,两三个一伙围住一个战士,尤其是拿手电筒的孩子,照的战士睁不开眼,将他们的力量技巧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战士们一看立即打电话搬救兵,很快又来了许多战士,孩子头儿一看情况不妙,一声喊“跑!”,大家撒丫子做鸟兽散。跑慢的几个被舟桥连战士抓住吃了苦头,其中就有师长的小儿子,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现在是东部战区陆军副司令军衔少将,此前还担任过这个部队的部队长。此事立刻惊动司令部值班的军务参谋,大呼小叫到跟前一看顿时傻眼,大部分都是师首长的孩子,随即脸色大变,立即把被打的滚下台阶的排长叫来呵斥道:“有你们这样打孩子们的吗?不就一部电影至于吗?他们都是咱们部队首长的孩子 赶快放了!”排长和战士相互看看极不情愿地把几个孩子放了,战果等于互有胜负。后来父亲们拉练回来知道此事询问起我们是否参加?我们都坚决否认。你想我们会承认吗?除非你找不痛快。真要感谢那个参谋让我们免了一顿皮带,如果是军务科长留守我们就惨了!
名声传出去后再在礼堂放电影舟桥连通通放行,等警卫连的回来后听到这些都笑舟桥连的只会架桥不会守门,让部队的孩子们给收拾了。现在想起真是对不起那些战士,我也是参与者。
电影,让我们这代人平添了几多故事!
参战素质(quality)×quanglity × spiritual。现在的军人不一样了?哈哈,纯属玩笑,不必当真
尤其是幸福的童年少年。
还是会好许多。我下放前与傅全友的大儿子住在明港60师(3师留守处)等待下放,也是因为看电影和60师的战士发生冲突,结果傅的大儿子一拳把一战士眼睛打瞎,当时傅全友是3师师长,这边留守处反复道歉做工作,最后处理的双方都能接受。只是那个战士可惜了。他的小儿子有两篇经典故事,是我们部队子弟写得。绝对妙趣横生,这种故事只能发生在部队。过几天我转贴一下。
我们那个时候差远了,我15岁当新兵手榴弹投掷就是五十多米,当时我身高不到一米六,全团10公里越野我是第二名。而且渴望打仗,79年接到奔赴前线命令,特别兴奋。我后面许多帖子会谈到79年战争来临时我经历的故事。
偷偷溜到后台。从后面看右手变左手挺别扭的。
最后部队取消,刺杀取消实在是不智,这几年又要恢复,可惜很难出现高手,这断层已经几十年了,没有传承,没有好的教练,只能看书本揣摩。以前的刺杀经验都是战场上用生命鲜血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军人传帮带。即使未来战争不需要刺杀,用来培养部队血性是最好方法。
而是担心苏军,一旦苏军进入这三个地方我们基本无防可守,只能迟滞。38、39军两个最王牌的部队都没有动,我原来在河南的坦克11师,部分连队也被抽调到新疆,当时进疆部队有几十万加上新疆原有部队加起来超过50万。完全进入1级战备,也就是说战争随时开打,对越反击战开始,我们每天要听十几次敌情通报,新疆对面的苏军骑兵部队会突然快速进入我边境线一带然后离开,进行压迫性骚扰。我们当时都已经写了遗书剃了光头验血型,24小时呆在坦克上待命。至到自卫反击战结束,我们才长舒一口气,战争终于没有打起来。
那时中美有情报合作。美国应该提供了中苏边境苏军调动情况的卫星资料。
体格和头脑都还可以。
看电影的灰色地带
六、七十年代在极左路线影响下,许多文革前的电影被冠以(封资修大毒草)不许放映,能放的翻来覆去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反映抗美援朝《铁道卫士》《打击侵略者》《奇袭》《英雄儿女》等。各个电影制片厂一年也制作不出一两部电影故事片,更无法忍受是炒剩饭,翻拍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甚至不顾史实的将解放战争解放军服装改成从未见过的灰军装配红军时期红领章红帽徽奇葩军服,台词也加了许多文革语言,电影虽是彩色但艺术性较差。更让人无法忍受是不停拍摄八个样板戏,将样板戏制成多个版本,如果你不去看这些样板戏,就会上纲上线说你是政治觉悟有问题。
《英雄儿女》我认为是当时反应战争题材最成功的一部,即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又宣扬了英雄主义,表现手法细腻故事传奇。虽是黑白片,但艺术地再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那个难忘的年代,加上演员表演的深厚功底和极佳的音乐配置,整个电影极颇具魅力。尤其是王成牺牲前惊天地、泣鬼神地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其英雄气概深深影响着我们。记得当兵后我们部队1979年上前线准备与苏联开战时就是反复放映这部电影,其中的“英雄赞歌”唱的让我们热血沸腾,真渴望奔赴战场去厮杀。所以这部电影比任何战前动员都管用,也成为当时所有参战部队战前指定影片,可见这部影片的影响力。此时的电影已经不单单是娱乐而成为战前动员的利器,它宣扬的精神已深深进植入我们的骨髓。
之前描述的看电影场面都比较正面,接着讲讲看电影的灰色地带。本来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单纯守规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与前来看电影的营房外的孩子们产生的冲突越来越大,他们开始抢部队孩子们的像章军帽。所以看电影时彼此有一条清晰的界限,谁越界就会遭到迎头痛击。先是个人行为最后发展到集体群殴。更骇人的是电影正看着,突然扬起一股尘土,接着就是拳脚相加摔滚在一起,与电影画面交织在一起。旁边的孩子起哄吆喝引来部队纠察介入平息纠纷得以暂时休战,可是电影散场后这种打斗经常会持续。
再往后又发生部队孩子们内部利用看电影在旁边的大操场相互之间打群架,起因是一批随父母从地方支左回到部队的孩子,将文革期间城市打群架恶习带进军营,同一个城市支左的孩子成为一帮,无缘由寻刺激利用看电影打群架。而在部队的孩子们哪儿见过这阵势,纷纷败下阵来。经过无数次的较量,最后被支左的孩子们收编,大院里又重现原来的祥和气氛。此时十四五岁的部队子弟已和幼年时的单纯不同,雄性荷尔蒙旺盛分泌愈加躁动,许多孩子身高已经超过父辈。兴趣也从打球转变为单双杠、举重、捕俘拳等,谈论话题也变成打架格斗技巧。在大院内如狼犬般滋事生非寻找发泄渠道。
记得有一次父亲部队野营拉练,晚上师部大礼堂放内部影片,留守部队的舟桥连负责执勤守门。事情坏就坏在以前守门的师警卫连和孩子们都很熟,电影一开演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进去,因为他们已经领教了不让进孩子们闹起来的后果。而这一次偏偏遇到拿着鸡毛当令箭初次守门的舟桥连,一个个站在大礼堂门口不可一世的样子,并规定礼堂台阶不准站人。礼堂里里外外把门的就有十几个,我们好话说尽就是不让进。却让有关系的地方人进去。这一下子惹毛了我们,大家开始起哄一起往上拥,各位知道,这是换防到浙江有几十级台阶的大礼堂,很高。因为我们人多渐渐把战士们逼向门口,舟桥连想了一个更狠更绝的方法,礼堂门敞开里面放两张桌子,想进去必须爬上桌子再跳进去,那些战士一个个手里拿着皮带,进一个打一个,几个孩子被打得嗷嗷叫。
几个孩子头退下来在一起商议:“现在父亲们都不在家,舟桥连又不认识我们,打完架来个死不认帐!大不了就是一顿皮带,如果这一架不打,以后就甭想看电影了”,这有点象战前分析。“要打就要比战士狠,打掉舟桥连的锐气。”这一步又像“战前动员”。几个个儿大健壮又会打的先对付那个排长,抓住他可以吸引其他战士。年龄小的两个对付一个,打得的时候其余的人拿手电筒照战士的眼睛,估计这是学苏联电影反攻德国时用探照灯的方法。这又有点像“战术应用”。
领头一声招呼,孩子们围拢过来,孩子头儿把方法一说没有不同意的,孩子们都是群胆,没有一个脚底蹭油溜掉,大家知道如果跑掉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整个过程就像打仗战前分析制定战术方案。
然后大家配对,弱小的就拿手电筒 。孩子头儿大喊一声,几个大个儿孩子首先冲上礼堂大门,三两下就把桌子掀了,身高1.85大块头儿是我同班同学,学校铅球冠军,一把将那排长拉出大门,接着一拳将排长打得滚下台阶,战士急眼了纷纷冲了下来,正中我们下怀,两三个一伙围住一个战士,尤其是拿手电筒的孩子,照的战士睁不开眼,将他们的力量技巧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战士们一看立即打电话搬救兵,很快又来了许多战士,孩子头儿一看情况不妙,一声喊“跑!”,大家撒丫子做鸟兽散。跑慢的几个被舟桥连战士抓住吃了苦头,其中就有师长的小儿子,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现在是东部战区陆军副司令军衔少将,此前还担任过这个部队的部队长。此事立刻惊动司令部值班的军务参谋,大呼小叫到跟前一看顿时傻眼,大部分都是师首长的孩子,随即脸色大变,立即把被打的滚下台阶的排长叫来呵斥道:“有你们这样打孩子们的吗?不就一部电影至于吗?他们都是咱们部队首长的孩子 赶快放了!”排长和战士相互看看极不情愿地把几个孩子放了,战果等于互有胜负。后来父亲们拉练回来知道此事询问起我们是否参加?我们都坚决否认。你想我们会承认吗?除非你找不痛快。真要感谢那个参谋让我们免了一顿皮带,如果是军务科长留守我们就惨了!
名声传出去后再在礼堂放电影舟桥连通通放行,等警卫连的回来后听到这些都笑舟桥连的只会架桥不会守门,让部队的孩子们给收拾了。现在想起真是对不起那些战士,我也是参与者。
电影,让我们这代人平添了几多故事!
参战素质(quality)×quanglity × spiritual。现在的军人不一样了?哈哈,纯属玩笑,不必当真
尤其是幸福的童年少年。
还是会好许多。我下放前与傅全友的大儿子住在明港60师(3师留守处)等待下放,也是因为看电影和60师的战士发生冲突,结果傅的大儿子一拳把一战士眼睛打瞎,当时傅全友是3师师长,这边留守处反复道歉做工作,最后处理的双方都能接受。只是那个战士可惜了。他的小儿子有两篇经典故事,是我们部队子弟写得。绝对妙趣横生,这种故事只能发生在部队。过几天我转贴一下。
我们那个时候差远了,我15岁当新兵手榴弹投掷就是五十多米,当时我身高不到一米六,全团10公里越野我是第二名。而且渴望打仗,79年接到奔赴前线命令,特别兴奋。我后面许多帖子会谈到79年战争来临时我经历的故事。
偷偷溜到后台。从后面看右手变左手挺别扭的。
最后部队取消,刺杀取消实在是不智,这几年又要恢复,可惜很难出现高手,这断层已经几十年了,没有传承,没有好的教练,只能看书本揣摩。以前的刺杀经验都是战场上用生命鲜血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军人传帮带。即使未来战争不需要刺杀,用来培养部队血性是最好方法。
而是担心苏军,一旦苏军进入这三个地方我们基本无防可守,只能迟滞。38、39军两个最王牌的部队都没有动,我原来在河南的坦克11师,部分连队也被抽调到新疆,当时进疆部队有几十万加上新疆原有部队加起来超过50万。完全进入1级战备,也就是说战争随时开打,对越反击战开始,我们每天要听十几次敌情通报,新疆对面的苏军骑兵部队会突然快速进入我边境线一带然后离开,进行压迫性骚扰。我们当时都已经写了遗书剃了光头验血型,24小时呆在坦克上待命。至到自卫反击战结束,我们才长舒一口气,战争终于没有打起来。
那时中美有情报合作。美国应该提供了中苏边境苏军调动情况的卫星资料。
体格和头脑都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