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口之家, 两大人四个孩子, 两男两女, 年龄12, 9, 6, 3 岁。
男主人工人粮食定量45斤, 女主人里弄加工厂26斤,老大26斤, 老二20斤, 老三15斤, 老四7斤, 记得不很准, 共计139斤。
籼米一毛四分三厘一斤, 每人每月只能买六斤梗米一毛六分四厘一斤,记梗米需钱五块九毛, 余下的103斤籼米需钱十四块七毛三分, 加上有时省事买点面条一斤需两毛一分,共计粮食花费约为二十一块。
住工人新村一间16平方的房子, 两毛钱一平方, 计三块二,水电大约需要一块到两块钱,加一起算四块五毛。
烧煤气前用的是煤球, 我们家那一片是1967年开始通的煤气,具体价钱记不清了, 饭总是要烧才能熟的, 所以煤气(或煤球)再省也是得用的, 至于烧煤气后就没有人去老虎灶打开水了, 因为自己烧还便宜些, 总之一个月四五块咋也是要的, 就算省些, 比如早晚洗脸用冷水等, 四块钱一个月。
男人上班需要交通, 买月票全民和大集体有车贴,数额不等, 国防科工委单位是自己出一块钱, 一般单位大约自己得出三块,骑自行车的单位给二块钱车贴,上班近的就不行也可以, 所以交通部分就可以不计入了。
合计上述,约三十块。
如果, 六口之家靠五十块过日子, 只剩下二十块了,穿在上海的开销十分重要, 既不能骂上海太衣帽取人, 也不是要怪上海人过于虚荣,穿得整洁是一种现代社会礼仪, 只不过上海更加注重这一点。
家里若有老人需要赡养,子女学费可以减免但书杂费还是要付的,攒点钱过年过节,人情往来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万一有个病灾谁也不敢保证,等等等等。
所以,能活, 但很艰难。
要多少钱养活一家六口, 才能过上马马虎虎的日子呢?
八十块,这也就是上海全民单位的困难补助定为人均十二块五的原因吧, 所以那时只要不是领社会救济的人家, 日子总是能过得够”基本体面“的。
67年通煤气很厉害。那时候连煤气罐都几乎没听说有人家用。
骑自行车的单位给二块钱车贴,许多城市和单位都没有这个福利。上海的米价要高一些,六类地区的原因。
6口人花在吃上面的钱不可能低于40元。如果月收入是50元的话,这对应于恩格尔系数0.8,过得非常苦,远高于平均值0.58。
文献里的大数据只到1978。 1965不可能更好。
最早被扣发的几个高工, 是从1966年八月开始的, 按人均二十块发,所以月收入还能过百,不能和以前比, 但还是比大多数老百姓好, 一直扣到1970年初”解放“或叫做落实政策。
但到了1968或69年清理阶级队伍时再开始扣的,一个月就只发六十块了,不管人多人少, 有的老高工子女早就出道了,夫妻两人六十块还活得挺滋润, 当然不能与以前二百多比, 但子女还小又一大堆的,就麻烦了。
扯淡。
文革期间, 上海肉是不要票的, 好些东西是凭小菜卡而不是票, 好像糖是一人一个月可以买一斤,月饼肯定是随便买的,香烟也是随便买的。
常来这里的XYZ为计划经济叫好,说刀鱼如何如何成了富人的专享,应该发票,让人人都可以尝一口。他就不愿承认,当有人愿意出足价的时侯,票证本身就是有价的可交易的商品。
一直到改革开放,那种区域也没有管道煤气。
后来,光复和国共内战停掉,1949年恢复。
中午饭就蒸好廖。
家境好的同学会有点小菜,家境不好的去学校门前一个酱菜店,5分钱买点“什锦酱菜”下饭。
文革开始给老师贴大字报。有人检举揭发某老师“生活腐化”,证据居然是抽屉里藏着没吃完的“油墩子”和“糍饭糕”。
所以,上海知青去黑龙江兵团的,每月32块大毛,回上海过探亲假,算是小K级别,结伙成帮喝酒下馆子,被视为“东北人老有钞票”的模子。
813时,日军惧怕误炸此租界的煤气罐,没对四行仓库实行轰炸。
住校,在学期中间基本上不回去,开学时带来米、油等交学校食堂,还是就是用坛子装的咸腌菜。另外就是买酱油、腐乳做补充。有时见到有人连咸腌菜也没有,只浇一点酱油下饭。
都是我自己早上起来准备好的,锅炉房的烧锅炉工人还兼我们的美术老师,据说是刘海粟的关门弟子。那个时候还没有平反。画画自然是及好的,一边指导我们画,一边还给我们讲上海滩的民国的侦探故事,好像是霍青什么的。我们一帮子小孩子听的晶晶有味,都很喜欢上美术课,后来我到高年级的时候他就调走了。
以六口之家, 两大人四个孩子, 两男两女, 年龄12, 9, 6, 3 岁。
男主人工人粮食定量45斤, 女主人里弄加工厂26斤,老大26斤, 老二20斤, 老三15斤, 老四7斤, 记得不很准, 共计139斤。
籼米一毛四分三厘一斤, 每人每月只能买六斤梗米一毛六分四厘一斤,记梗米需钱五块九毛, 余下的103斤籼米需钱十四块七毛三分, 加上有时省事买点面条一斤需两毛一分,共计粮食花费约为二十一块。
住工人新村一间16平方的房子, 两毛钱一平方, 计三块二,水电大约需要一块到两块钱,加一起算四块五毛。
烧煤气前用的是煤球, 我们家那一片是1967年开始通的煤气,具体价钱记不清了, 饭总是要烧才能熟的, 所以煤气(或煤球)再省也是得用的, 至于烧煤气后就没有人去老虎灶打开水了, 因为自己烧还便宜些, 总之一个月四五块咋也是要的, 就算省些, 比如早晚洗脸用冷水等, 四块钱一个月。
男人上班需要交通, 买月票全民和大集体有车贴,数额不等, 国防科工委单位是自己出一块钱, 一般单位大约自己得出三块,骑自行车的单位给二块钱车贴,上班近的就不行也可以, 所以交通部分就可以不计入了。
合计上述,约三十块。
如果, 六口之家靠五十块过日子, 只剩下二十块了,穿在上海的开销十分重要, 既不能骂上海太衣帽取人, 也不是要怪上海人过于虚荣,穿得整洁是一种现代社会礼仪, 只不过上海更加注重这一点。
家里若有老人需要赡养,子女学费可以减免但书杂费还是要付的,攒点钱过年过节,人情往来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万一有个病灾谁也不敢保证,等等等等。
所以,能活, 但很艰难。
要多少钱养活一家六口, 才能过上马马虎虎的日子呢?
八十块,这也就是上海全民单位的困难补助定为人均十二块五的原因吧, 所以那时只要不是领社会救济的人家, 日子总是能过得够”基本体面“的。
67年通煤气很厉害。那时候连煤气罐都几乎没听说有人家用。
骑自行车的单位给二块钱车贴,许多城市和单位都没有这个福利。上海的米价要高一些,六类地区的原因。
6口人花在吃上面的钱不可能低于40元。如果月收入是50元的话,这对应于恩格尔系数0.8,过得非常苦,远高于平均值0.58。
文献里的大数据只到1978。 1965不可能更好。
最早被扣发的几个高工, 是从1966年八月开始的, 按人均二十块发,所以月收入还能过百,不能和以前比, 但还是比大多数老百姓好, 一直扣到1970年初”解放“或叫做落实政策。
但到了1968或69年清理阶级队伍时再开始扣的,一个月就只发六十块了,不管人多人少, 有的老高工子女早就出道了,夫妻两人六十块还活得挺滋润, 当然不能与以前二百多比, 但子女还小又一大堆的,就麻烦了。
扯淡。
文革期间, 上海肉是不要票的, 好些东西是凭小菜卡而不是票, 好像糖是一人一个月可以买一斤,月饼肯定是随便买的,香烟也是随便买的。
常来这里的XYZ为计划经济叫好,说刀鱼如何如何成了富人的专享,应该发票,让人人都可以尝一口。他就不愿承认,当有人愿意出足价的时侯,票证本身就是有价的可交易的商品。
一直到改革开放,那种区域也没有管道煤气。
后来,光复和国共内战停掉,1949年恢复。
中午饭就蒸好廖。
家境好的同学会有点小菜,家境不好的去学校门前一个酱菜店,5分钱买点“什锦酱菜”下饭。
文革开始给老师贴大字报。有人检举揭发某老师“生活腐化”,证据居然是抽屉里藏着没吃完的“油墩子”和“糍饭糕”。
所以,上海知青去黑龙江兵团的,每月32块大毛,回上海过探亲假,算是小K级别,结伙成帮喝酒下馆子,被视为“东北人老有钞票”的模子。
813时,日军惧怕误炸此租界的煤气罐,没对四行仓库实行轰炸。
住校,在学期中间基本上不回去,开学时带来米、油等交学校食堂,还是就是用坛子装的咸腌菜。另外就是买酱油、腐乳做补充。有时见到有人连咸腌菜也没有,只浇一点酱油下饭。
都是我自己早上起来准备好的,锅炉房的烧锅炉工人还兼我们的美术老师,据说是刘海粟的关门弟子。那个时候还没有平反。画画自然是及好的,一边指导我们画,一边还给我们讲上海滩的民国的侦探故事,好像是霍青什么的。我们一帮子小孩子听的晶晶有味,都很喜欢上美术课,后来我到高年级的时候他就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