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三四十块养活一家五口“是怎么回事?

华府采菊人
楼主 (文学峸)

首先得看这三四十块是夫妻两人的收入, 或只是一人(居多是丈夫)得收入?

如果女方在农村, 还是可以参加劳动有些收入的, 如果在城市哪怕糊糊纸盒粘粘信封, 也能一个月赚个十几块钱,因此就不是“三四十块”而是五十块朝上养活一家五口了。

有没有一人工资四十块养五口六口乃至七口之家的呢?

有, 上海的工人新村里就有, 我见过。

时间暂定为1955年工资改革前,一个三十岁的男性辅助工, 每月也就四十来块,结婚十来年, 老婆是从老家农村找来的,生了四个孩子, 那时这种家庭很正常,只用丈夫的收入来计算人均的话,只有六块六毛六分, 日子当然很艰难,哪怕物价再低。

但是, 以老婆无法外出工作为例, 那么如何设法增加点收入呢?

里弄里有时有些零散活可干, 比如拆纱头湖纸盒粘信封等, 拿回家做计件拿钱, 手巧的也有拿回家绣花打毛衣等活,再不济,帮双职工带带小孩,替不方便的人买买小菜,这些都不影响带自家孩子。

也有的等老公回家后管着孩子, 老婆晚上帮人洗洗衣服。

这么一算, 月总收入大概就变成了五十几块到六十块了,人均收入就可以达到9-10块。

当然大孩子带小孩子是天经地义的, 十来岁的孩子烧饭洗衣很正常, 女孩子出去玩带着弟弟妹妹也是常态。

棚户区这类家庭的男孩子, 好些都捡过垃圾,工人新村的住户, 似乎一个也没见到过,再穷也绝不愿意自家孩子被人叫作“垃圾瘪三”。

 

 

 

n
nnndayd
如果女的有病,家里孩子又多,估计是真的困难

那时应该有困难补助吧?

萧嵐
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月8块(还是5块?)以下,各地标准不一样,政府要提供社会福利。

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月8块(还是5块?)以下,各地标准不一样,政府要提供社会福利。

 

不知道这个标准实行的情况如何。

十具
你补充得很好。我没想到,没正式工作的女方和半大孩子出去挣点的可能性。
d
delta2020
现在中国农村“ ”三四十块养活一家五口“大概也可以,只是“养活”而已。
T
TheHawk
六类地区,没工作遗属和未成年子女每人每月8元钱。
十具
往往是越穷越能生,虱多不痒。邓后来强制一胎,就是害怕了,不敢信经济学的模型:富了受教育程度高了,生育率自然下降。毛的经济

毛造成的经济灾难,是今天人口结构病态的历史根源。

十具
按人头补贴的做法,变相鼓励不负责地多生。于是就有痞子,今天有酒今朝醉,明天没有饭票就找革委会。谁要是皱眉,就问阶级感情

哪里去了?

华府采菊人
上海是八块五,七十年代初期计划生育刚开始, 动员是就会警告“再生不给救济了”!
华府采菊人
孩子长大了, 老婆就可以去里弄工厂赚钞票, 勿多,总比呒没好, 后来不也有大批回城知青到里弄加工厂工作吗?
p
planet
不说说这點钱的家庭吃的是什么? 住的是什么?
n
nnndayd
基础教育学费倒是几乎没有

两三元钱一个学期的杂费和书费。

吃,大概就是粮食为主,蔬菜为主,肉食很少。穿,大约是小孩子接大孩子的衣服。

 

c
ca2004
我小时候,有一家人,父亲过世了,母亲就是街道里拿点纸盒子来糊.,3个孩子...没钱了,母亲就卖血.
十具
这是哪一年啊?民政部门能做到什么程度?小时候没听说过可以卖血的。
华府采菊人
上海的学费是小学六元初中九元高中十二元,根据家庭条件可以减免
a
ahhhh
即使没有外快

40块也一样可以养活一家。不能用现在商品经济的眼光看过去。以前有钱没什么大用处。啥都要票。蛋,米,油,面,肉,鱼,布,家具等。家庭人口多的,可以用省下不用的票去换东西。很实惠的。

笔名老忘06
毛时代根本没有卖血的。听他到胡说八道。
华府采菊人
有”卖“血的, 不过用的不是”卖“字,也是用的”捐“血, 然后给的是”营养费“, 当然不会说卖血给钱
p
planet
小学5元一个学期, 杂费和书费另计, 有部分同学多次被老师催交学费的.
p
puyh
献血
方川
关键还是支出少。房租一个月只需两三块钱,看病基本免费,学费一个学期/将近半年也只要几块钱。食堂里吃一顿饭一毛就有荤的了。

真正困难的家庭单位好像有工会补助之类,学校也可以减免学费。

s
soccermom
我的一位姨婆就曾卖血维生
菊隐
关键是物价也低,当时几毛钱就可以买不少东西了,当然有些东西要收粮票,油票。没票就贵一些
林外芭蕉
应该强制女性受教育

而不是一胎。各个小区办起免费幼儿园,孩子有人看;用affirmative action和补贴的方式鼓励女性上学。虽然比一胎化政策起效慢,但更sustainable。转变社会对女性受教育和就业的观念,继而提高女性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