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代价--最近看影视剧的一点联想

为人父
楼主 (文学峸)

每个时代都有受迫害的。—波普尔

 

刚看了张译主演的的电影《无价之宝》。张译的表演很给力,把一个嘴硬心软的东北汉子演活了。其他配角的表演也无可挑剔,非常的生活化。剧本写的也好,粗粝艰辛的现实与温暖柔软的内心相映对照,让观众在残酷的生活中感受到善良人心带来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整部剧充满张力。

这些年,国产影视剧的水平越来越高了,而且讲东北故事的影视剧也越来越多了。改开之后,工农兵逐渐退出文艺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文革中各类被迫害者。九十年代之后,媒体热捧的主角逐渐换上了各类的成功人士。就像当年美化工农兵一样,改开后的媒体和文艺界对大款大腕和暴发户这些新时代的成功人士也是极尽美化之能事,个个都被包装成完人。而很长一段时间,毛时代的领导阶级,国家的主人翁却被媒体和文艺界刻意遗忘了。这倒是与现实社会中作为改革代价的工人阶级的整体沦落境况相吻合。

印象中第一部以下岗工人为主题的电影是王千源和秦海璐两个东北演员演的电影《钢的琴》。然而这部电影只描写了下岗工人的惨状,却没有涉及国企改制时内部人瓜分国有资产,毫不顾忌工人利益的腐败内幕。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稍微触及了国企改革的残酷过程以及工人阶级的沦落。比如修脚工春燕,改开前是劳模,并因为工作好而被提拔为小领导。改开后,她就像很多劳模干部一样,被发配回去,重新当起了修脚工。可在改开时代,春燕不仅没有了工人阶级的荣誉感和自感豪,而且还成了被侮辱被迫害的人。这与现实也是十分吻合的,现实中很多下岗工人比春燕惨多了。沈阳一个著名生产拖拉机的国企在改开后因为包产到户,拖拉机销量大减,国家又没有转产资金,企业从行业中的佼佼者一下子沦为了亏损企业。该厂的老工人,别说看不起病,死了后连骨灰盒都买不起,这是该厂的工会主席亲口告诉我的。而那些靠国企改制发财的内部人,摇身一变都成了企业家和先富者。

在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剧中,涉及了国企改制的黑暗,但那些被抛弃的工人在周的笔下也变成了无理性,无大义的群氓,其中一个还被冠以文革之名。这就是作家眼中的工人形象。这和我插队之前在工厂劳动时遇到的工人完全不同。那时的工人大都自信乐观,热情厚道。我至今难忘在沈阳电机二厂劳动时的车工班班长黑师傅,一个年青的劳模。小伙子长得高大帅气,一脸阳光,不仅自己工作认真负责,还经常帮助其他工友完成任务。

前几年王千源主演了一部小制作电影《小人物》。王千源饰演绰号叫大圣的警察,故事很简单,讲的是大圣与涉黑地产商斗智斗勇,最后将其绳之以法的故事。电影有点搞笑,夸张,属于打斗喜剧片,但故事却很接地气,真实地反映了改开后地产商黑社会的历史。有意思的是,编剧给警察一个绰号大圣,似乎是受了毛泽东那句诗词的启发: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和《黑土无言》都是以东北国企改制,工人下岗为历史背景的悬疑侦探剧。虽然是侦探剧,但并不回避或者是故意带出国企改制的真相,既内部人瓜分国企的腐败内幕。那个时期,真是群魔乱舞,可惜那时没有孙大圣,所以下岗工人就沦为了改革的代价。在这些电视剧里,那时的东北是阴郁的、悲伤的,无助的,黑社会横行,腐败分子得道,人民沦为草芥。这让我想起六十年代一部电影《特快列车》,这也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那时东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国企改制后真是天差地别。人人有爱,相互关心,一人有难,全体支援,那时的东北确实如歌里唱的那样夸张,个个都是活雷锋。

哪个时代都有被迫害的人。所以有人恨共产党,骂毛泽东,有人爱共产党,怀念毛泽东我觉得都很正常,因为老百姓不懂得什么历史宏大叙事,他们对政治的评价都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得失。就像当年贫苦农民支持共产党是因为打土豪分田地,而地主仇恨共产党是因为几辈人盘下的地被剥夺瓜分了。西藏农奴感谢毛主席共产党,热爱新中国是因为翻身得解放了,达赖那些农奴主们仇恨新中国则是因为被推翻了。

我说过,凡是非帕雷托最优的改革都是有代价的,只是代价的主体不同而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诟病不多,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符合帕累托最优,绝大多数农民都从改革中受益。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却不是帕累托最优的改革,改革的受益者是内部人,而下岗工人沦为了代价。

当然,改革的代价不仅仅是几千万下岗工人,更大的代价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几乎无官不贪的官场,以及各行各业的深度腐败。当初改革四君子讨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就预料到改革会带来腐败,但当时他们的判断是,改革的收益会大于腐败的损失。如果仅从经济上讲,这个判断也许是对的。因为四十年的时间,中国GDP从排在荷兰后面,一跃成为世界老二,而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GDP早已世界第一。可这期间,腐败也如影随形,同步爆炸似蔓延。当初的改革四君子之一王岐山,在习任上成为反腐的领军人物。面对中国大面积的深度腐败,不知道王岐山作何感想,是否还认为当年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法律与人情----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皮尤中心2020年对食品券福利的研究数据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十一) 说孤独 散步偶遇(三)
*
*江南雨*
写得不错,不过,不敢苟同最后一段,而且都不想商榷。

改革开放不是贪污的根源,句号。

侃就侃一侃吧
呵呵,也不能因为有贪官而阻止人类的向前发展呀。不管怎么说,人类应该向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更高,社会更文明的方向发展。

原始社会很纯洁,很快乐,有人愿意回去吗?那些怀念全国就没几家能吃饱饭的毛时代,坦率地说,我无法理解。但尊重各人的爱好。

c
crabtree12
呵呵,明明是制度的问题,却把责任算到改革头上。政治制度不改,并且还开倒车,再好的经济最后都会出问题。

现在的打腐败也是搞政敌的手段罢了。

 

为人父
可以理解,因为你没有沦为改革的代价。向前看,不回头没有错,可过去的不公和黑暗也不该忘了。
为人父
改革不是改的制度吗?既然都是是制度的错,那就是改革没改好啊。

你如何确认现在的反腐败就是打击政敌?

c
crabtree12
改革不全面啊,只是经济改革,没有政治制度改革。
c
crabtree12
但是经济改革也是必须的
为人父
政治改革成啥样算好呢?俄罗斯那样你肯定不满意。:)
c
crabtree12
俄罗斯现在不是独裁?
茉莉花开沁人香
楼主的帖子表现出一贯对普通人的同情心,赞一下。中国的腐败个人看法是人性+文化占主要原因

文化中对权势的膜拜是腐败滋生的土壤。

a
april113
南朝鲜和北朝鲜以前也是同样的民族和传统文化。
a
april113
就是弱者也有发言权,比如当初的国企工人如果也有发言权和参政权,改革一定会朝更好的方向的。打住,不在这里进一步讨论政治
忘忧萱草
改开的确

代价沉重,尤以共和国长子付出的为最,所以现在很多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聚焦于此。同时改开也将人性的贪婪和一些文化糟粕放出了笼子,滋生了几代贪官。但是改开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所以只能说始作者对后来发生的一切预估不足,没能防止一些不该发生的结果。。。

原上草2017
吃碗面,反碗底。
茉莉花开沁人香
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都是在强势下的被动选择。畏威不怀德的不同表现而已。很多小群体都有这样的特性

比如还有日本,xx岛

F
Fudan2purdue
代价有时候可能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做事的时候,多考虑一点兜底和保障的措施,受到影响的人可能就会少一些,影响也不至于太剧烈。比如上海当时也有很多纺织女工下岗,国棉多少多少厂都关停并转以后,有一阵子就有很多政策上和宣传上的推动,想办法把下岗的工人转向服务性行业,同时提供低保和医保。真正到个人,从心态到收入,落差就放在那里,日子肯定还是难过的,但不至于过不下去。东北重工业密集,产品没有市场,生产效率低下,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至于腐败,决策的人不是不知道,只是两害相权择其轻而已。但是在社会保障系统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就来一个长痛不如短痛,是对老百姓不负责任的做法。但是这样一个体制,要是突然负起责任来了,难道不要把大家吓一跳吗? 你看他新冠四年,进退失据,从动态清零到突然放开,什么时候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了?

 

时任总理,为人为政,可圈可点,只是在这件事上,难免为人诟病。但这也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做顶层设计的人,应该考虑怎样在决策和运行的过程中,在内部和外部加入制衡的机制。这样一来,效率可能低了,但不至于有灾难性的结果。我们说政客都是肮脏的,问题在于怎样利用政客对权力的爱好,对对手的憎恶,来达到权衡各方面利益的目的。当然了,在为我一尊的环境下,说这些说大了是大逆不道,说小了也是坐而论道,没有现实上的意义。

a
april113
这么说来中国民主无望了,因为美国不会主动攻打中土的
s
shamrock100
同意,改革者的眼光和普通人不是一个层面,再好的顶层设计在实施中也要克服很大底层阻力,别提中国这种超复杂人口大国。

有时只能利用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才能推得动。重要的是大方向正确和及时补救漏洞。

为人父
说的是。本来可以做的更好,可在官商勾结没有被遏制的情况下,仓促推出私有化,实质上就是为少数内部人

瓜分国有资产开了绿灯。同时,工人阶级不仅失去了政治地位,连基本民主权力也丧失了,根本没人在意工人群众的意见。吉林钢厂发生的工人打死资方代表的事件,就是一种不满的发泄和对不公的反抗。

为人父
不是不可以避免,而是有意为之。为哈私有化试点不选在国企集中的东北,却选在没什么国企的广东顺德?
为人父
腐败也和信仰崩塌有关。
为人父
俄罗斯不算独裁国家,普金是选上去的。
a
april113
其实民主选举和独裁统治并不完全mutually exclusive,曾经以及现在也有很多的民选独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