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斤地瓜--------冬之记忆

昶昶
楼主 (文学峸)

地瓜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而在1960年,地瓜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年秋天开始,农村的饥荒漫染到城市,粮食定量一减再减,细粮越来越少,副食品减的更多,每人每月2两猪肉,2两花生油。按票证供应的东西根本不够吃,于是人们到处找吃的,人行道旁的槐树叶都被撸光了。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三十来块钱,黑市卖的粮票要五、六块钱一斤,我母亲把家里能卖的全卖了,也换不来多少吃的。

我当时上中学,每天基本饿肚子,体育课停了,课间操没人去做。包括我在内有一半多同学得了浮肿,腿上一按一个大窝子。

那时已经有了自由市场,虽然时不时还要被取缔,或许法不治众,市场还是蓬勃发展了。我每天上学都要路过市场三路自由市场:市场上有人手拿着雪白大馒头叫卖:“1块钱一个!”;还有人卖杠子头火烧:“一块五,便宜了!”;有人卖花生米:1块钱8粒;有人卖晒干了的地瓜叶:4块钱一斤;还有人卖农村人吃剩的地瓜皮,好像是5块钱一斤。

路头一个穿着干净的老太太,她端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个老式的食盒,透过食盒玻璃盖,可以看到里面有酱好的兔子腿和兔子头,似乎肉的香气会透过玻璃散发出来,让我垂涎欲滴。每每走到这里总是多看几眼,在这个食盒前面几乎‘流连忘返’。

有一次我鼓起勇气,怯怯地问老太太:“兔子头多少钱?”兔子腿肯定很贵,我连问的奢望都没有。

老太太没有嫌弃我这个孩子买不起,她操上海口音的青岛话,和颜悦色地回答我:“1块钱1只,我自己酱的,很好吃呀!”

“嗷,我回家问问!”

我知道买不起,红着脸赶快走开了!

自由市场还有一个残酷血腥的景象,那就是乞丐。不清楚这些乞丐从哪里来,不但瘦弱,衣不遮体,而总是鲜血淋漓,满脸满身伤痕累累,污秽不堪,已经是人鬼难分的模样了!那时人人都饿肚子,没人去救济乞丐。这些乞丐只能抽空在别人不防备时去抢吃的,尤其是市场上卖熟食的,常常受到乞丐的袭击。乞丐抢到吃的,立即受到凶狠的拳打脚踢,被打到满是灰尘的地面,只是把抢到的食物拼命往嘴里填,很快就把抢到的消灭了,那些打人凶汉无可奈何,骂骂咧咧只能再踹上几脚。那时我年小,只是感觉这些乞丐既可怜又令人恐怖,而对那些打人的商贩很不以为然:“抢就抢了吧,他也是饿得没办法,打这些死亡线边缘上的人是非常残酷的事!”现在想起来,这些可怜的乞丐已经被饥饿折磨到了只剩下生物本能的地步了!

 其实我比那些乞丐也好不了多少,饥饿纠缠着每天的24小时。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个‘宝葫芦’或是‘阿拉丁’神灯之类的宝物,第一愿望就是要吃一顿饱饭。

    父亲的朋友高大爺在潍坊,听说那里可以捯(方言)地瓜,所谓捯地瓜,是在收完地瓜的地里挖农民漏刨的地瓜。我旷了一周课和弟弟去潍坊捯地瓜。我们每天清晨扛着铁锨,让房东的孩子带领我们去捯地瓜。捯地瓜的人很多,有农民也有城里人。地开始上冻,挖起来很费劲,其实真正漏刨的地瓜并不多,大部分挖到是小姆指粗的地瓜根,偶尔有也是小地瓜。中午饿了找大一点的地瓜往身上蹭一蹭,也不管脏不脏、有没有土,生啃了就算是午饭。晚上我和弟弟回去,高大爺帮着把地瓜根切成片煮熟,这是我和弟弟的晚饭。然后在人家放东西的小仓库睡一夜,第二天再去捯地瓜。一周下来成积不小,给家里省了饭,又刨了一面布袋小地瓜带回青岛。当时父亲在潍坊种猪场下放劳动,临走我俩去看父亲。父亲从食堂打了拾斤熟地瓜,我们俩风卷残云,直吃得弯不下腰。拾斤地瓜全部吃光了,这真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宝葫芦、阿拉丁神灯。父亲看我们吃这么多吃了一惊,其实父亲也吃不饱,这是从他肚子里省出来的。

事隔半个多世纪,父亲也已做古,直到今天每次吃地瓜就想起那拾斤地瓜,这是我一生中地瓜吃得最多的一次,也是永志不忘的一次,我想这些经历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理解的,听说大陆又要大办供销社了,惟愿当年这些残酷的现实不要重演!愿老父的在天之灵安息吧!

   2022.11.8日重修

清迈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何况2千年来中国的统治者从来都是有意不让百姓好活,只不过有的没能力为所欲为而已。

又要搞供销社,国进民退不过是看到老百姓吃了几天饱饭,害怕不再服帖了重新祭出秦制的第一步而已。

今天的中国正飞奔在通向北朝鲜的康庄大道上。

上海有句土话:管伊,戳那!

b
borisg
59-60年平均人产粮比58年减少25%。
江上一郎
同年代在江苏啟东乡下.地瓜干吃了好多,有苦味潮温天,还发霉.

害得我十几年不吃任何地瓜…除了一种「粟子」地瓜烘了吃.一那是七八年后了

老生常谈12
倒地瓜,我有故事

以后写出来。

萧嵐
启东比较穷,都是盐碱地,产棉花

不知现在如何。

 

 

江上一郎
现在勿错.据说要併入大上海.
欲千北
1968年我在苏州,一天在街上,看见一对情侣,男的手里提着一节削了皮的甘蔗。突然窜出1个7~8岁的小乞丐,伸出脏手

在甘蔗上握了一把,留下黑黑的手印。男青年看看小乞丐,看看甘蔗,无可奈何,把甘蔗扔给了小乞丐。乞丐笑了。

十具
59年就已经大幅减产了。不过-25%是可以撑过一冬到来年收获,不大规模饿死人的,如果正确应对的话,比如禁止食品出口,进口

高热食品,尽可能地减少体力消耗,注意保暖多睡觉等。

十具
与你一样,我到现在还拒绝吃红薯。60~62年我还没记忆,是文革时定量中强搭红薯干,下乡又红薯半年粮,造成的心理逆反。我的

一个亲戚,下放农村的右派,在长期饥饿后,碰到一个机会不限量吃红薯,差点被撑死。

江上一郎
文革中?苏州武斗出了名.沒人管了…
十具
那时一个认知误区是,为了饱腹感,在精粮里掺入大量的糠、麸、其它不易消化物。结果事与愿违,因为肠胃要过劳去分解有效成分,尽

利用率反而下降。成了今天故意吃粗糙食物减肥。

c
chufang
文革时贵阳饭店吃饭,边上站满了小乞丐。由于晚上他们就睡在熄了火的灶头里,所以满脸污泥,满身灰烬。
十具
大家吃过超市里这种红薯片吗?好吃。我们小时候,粮店里卖米要搭晒干的红薯片。可以生吃,但口感和味道与下面的有云泥之别。

欲千北
我小时候在外婆家吃过,还要搭麦片。只要吃过一次,就不想再吃了,可是不吃肚子饿。
太宇
吃地瓜,喊万岁,红色日月。
吃素的狼
呵呵,捯地瓜的遇上捯地瓜的,握手。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管现在穷了富了,俺遇见的每一个,有浪费钱的,木有浪费粮食的。

十具
薯类的引入,让中国人口急增,但营养水平下降。历代所谓社稷就是疲于奔命去糊口。巴佬毛诗词NB哄哄,在吃饱这个老大难问题上,

还不如过去的帝王。他的心更黑,心更硬,胆更肥。

江上一郎
醬油拌高樑,吃了跑马拉松!:)

哈哈

s
sheandI
80年代初到广西南宁桂林玩,印象很深就是很多乞丐,国营饭店里就站在桌边等顾客一走就坐下去吃。俺不记得是舟车劳顿还是恻隐之

反正没吃几口就走了。和在学校里学的大好形势不符啊……

立竿见影-1
这种事我遇到过两次,刚坐下就有人来说如果吃不完请给他吃
欲千北
也是80年代初,北京,我和2个朋友在饭店吃饭,发现一个衣着不错的男子在吃别人剩下的饭菜。我不解,朋友解释说,多半

是外地来北京出差,没熟人,省钱,不怕丢面子。

老生常谈12
我说的都是亲身经历,不像你这个

初中没毕业的汉 奸每天美化鬼子侵华,替南京大屠杀洗地。

东田枫叶
呵呵,既然你都说出“苏州武斗是出了名”的话,何不具体揭露一番:谁是具体指示、发起、操控的背后主使者嘛
十具
94年出来后第一次回国,在全聚德与亲戚聚,我坚持把剩下的打包。往回走接近天安门时,一人上来直接要我手里的打包盒,我随手给

了他。他帮了我的忙。当时,我提着打包盒走在长安街上,自己意识到了很异类。

十具
刚出来的统计数据:今年的感恩节家庭晚餐,比去年的要贵23%。土豆涨价厉害,专家建议大家用红薯泥替代土豆泥。Yuck, 那

能一样吗?

昶昶
统一回复各位,非常感谢!

统一恢复各位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们这代人已经垂垂老矣,如果不写出来,不给后代人留下这段不堪的真实历史,将很快掩埋到历史的长河里了,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昶昶
回复:土豆涨价厉害

我们吃土豆不多,但是物价确实涨得厉害,2019我在这里买菜,一周100$就吃得不错,现在同样的蔬菜等起码要150$.国内物价飞涨,没想到这里也涨了!国内越涨越高,多少年来涨了不止100倍,从来不会落下来,希望这里不要只涨不落!

x
xyz99
朋友的父亲亲眼看见自己朋友被对方抓住就地枪毙

在一个武斗很厉害的地方,开枪的人他也认识。上前阻止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