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8 05:49:10)
下一个
80年代初,上海的画家来香港开画展,路过街边水果摊,见到上图那样的芒果,他问我:这些是塑料样品吗? ---他的发问非常自然,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曾经一起渡过“崇拜芒果的日子” 。。。。
小时候,上海市面上我从来没见过新鲜的芒果,但是,芒果干,却是我很喜欢的蜜饯之一,扁扁的半片芒果干,咸咸甜甜交集的滋味,在嘴里可以反转、嚼上老半天,直到半片芒果核发白、起毛,没有一点滋味了,才依依不舍地丢弃。在这之前,芒果,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干枯的、褐色的、扁形的、模糊的。。。谁知道,一夜间,芒果成了全国人民崇拜 的水果-----发生在1968年8月,当时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访问北京,送给了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一篮芒果。
这一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水果然后被毛泽东,他把这篮大约40个芒果送给了清华大学的工宣队。
这些进驻清华大学管理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工宣队员们受宠若惊,决定让所有工人同志们分享毛主席的恩宠,向北京的所有大工厂各分送一个芒果。
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顾问、筹备“毛泽东的金色芒果”展览的姜斐德女士说,这股芒果崇拜虽然是政治宣传,但开始时人们的确是充满了真切的热情。
《每日电讯报》的文章引述姜斐德的话说,当她采访当年的工宣队员时,他们一听“毛主席的芒果”,脸上立刻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在芒果崇拜热时期,“芒果”这个字对工人们来说,象征着对毛主席的热爱,并很快就变成了个人崇拜登峰造极时期供奉在工厂最好的陈列室玻璃罩内的圣物。
《人民日报》在毛泽东向工宣队赠送芒果的第二天,在头版头条刊登充满激情的文章说:“这是对全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最大鼓舞,最大关怀,最大教育,最大鞭策!”
分到一个芒果的北京第一机床厂决定让上海的姐妹厂也分享毛主席的关怀,所以特别租了一架飞机,用来专门护送这个芒果去上海。
一些当年的工人回忆说,接到芒果的时候成为工厂最大的节日之一,人们欢天喜地,高呼“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口号,有的工厂为了尽量保持芒果不腐烂,还给它上了蜡。
当分送到各个工厂的芒果熟过头了开始腐烂时,一些工厂把它切开,煮成一大锅汤,厂里的每个工人都分到一勺,意味着分享到了毛主席赐给的光荣。
这一芒果崇拜热最后发展到有人按照毛主席赐给的芒果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专门制造了塑料仿真芒果分发给工人,让人们回到家也能崇拜。
《每日电讯报》的文章还说,毛主席赐给的芒果还被送到农村巡回展览,让农民兄弟也沾上一点幸福。但一个农村牙医胆敢把神圣的芒果和红薯相比,被当局以“恶毒攻击”为由判刑坐牢。
“毛泽东的金色芒果”展览目前正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6月份将转到德国其它城市,然后再到英国。 这一崇拜运动持续了18个月,这段奇特古怪的往事现在被变成了在德国慕尼黑莱特博格博物馆的一个展览,名字叫做“毛泽东的金色芒果”。(zt) 每个厂只分到一个芒果--- 这一堆,当然是冒牌的“毛主席的芒果”啦。。。。
都宣传了好一阵子。我们那里还排练了节目。
我们家乡有芒果,主要品种是两种:白花芒果,黄花芒果。可能是多少年前从南洋地区引进的。但是味道都有点儿太酸,不够甜。因此,芒果在我们观念中,并非像当时宣传的毛主席转送的芒果那样美味。我并不大喜欢吃。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吃到从香港过来的进口芒果,相比之下甜很多,也香,我才意识到,我们家乡的芒果不够香甜,应该是气候或地理(纬度)不同而致。
如今我们家乡种植的芒果己经比几十年前的改良了很多,香甜多了,可与南洋的比美。
水果和土壤和气候十分有关---有的水果没见过、没吃过---很普遍。
有集过的?
是在广州白云区。据说只有一棵。
就是个塑料的假货,可是楞要大家玩真格滴。
这场造神运动传到北大荒的时候,已经冰封雪飘,冷得直哆嗦。
那里地广人稀,喇叭匣子里一通广播加命令,几十公里冰雪路程,人们天不亮就要起身带上所有能够御寒和“表忠心”的家伙什儿,按时赶到县城路的两边,“恭迎“那枚塑料芒果,然后,又几十公里路程赶回家天早就黑透廖。
记得是在解放牌大卡车顶上摆个桌子,裹上红布,上面一个玻璃盒子,用红段子垫起一个黄乎乎的超大个”鸡蛋“,就算是芒果廖。
俺们那位朝鲜战场下来的老兵,采购科长,平时就喜欢开玩笑,说话嘴边没有”把门儿“滴。
他随便说道:”几个苍蝇抬着个塑料蛋,好大的排场“。被人举报,打成现行反革命,蹲牛棚劳动改造,直到老毛升天,才被放出来。
这道理和希特勒沒有亲手杀人毒死人难逃罪责差不多.
她哪来新鲜荔枝吃。
下面是毛审查宣传口号的档案文献,看看清楚,是加上了“毛主席万岁”这条口号,还是划去了第23、24条口号:
毛批示不要用“最高”等这些词了,别人听了吗?
毛说不要造谣传谣你会照做吗?
《炎黄春秋》--可是习仲勋肯定过的。
是我当年听县农业局和农科所说的。据说是好多百年前的事。
但是,人们以各种心态,各种出发点,各种利己的潜规则,从上到下,演绎了这场怪异的造神运动。
当年几亿人,竟无一人是男儿。
直至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谁的责任”?难道抓出那个“家伙”暴打一顿,问题就解决了,再也不会造神了?
所有人心里是明白滴。
但是,在“立场决定是非”的思维下,人们情愿接受这是一场“艰辛探索”也不情愿承认这是一场执政党和“领袖”故意根据政治需要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犯罪。
也正因为如此,在华夏大地上,文革阴魂不散,被借用来作为任何社会阶层的武器和工具,即使执政党也经常要面对“脱序状态”。
真到了较劲的时候,连《国际歌》和《国歌》,也成了洪水猛兽-维稳要紧,顾不上那么多廖。
人心如此不稳,”上层建筑“岂不是建在沙滩上么?
(2014-03-28 05:49:10)
下一个
80年代初,上海的画家来香港开画展,路过街边水果摊,见到上图那样的芒果,他问我:这些是塑料样品吗?
---他的发问非常自然,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曾经一起渡过“崇拜芒果的日子” 。。。。
小时候,上海市面上我从来没见过新鲜的芒果,但是,芒果干,却是我很喜欢的蜜饯之一,扁扁的半片芒果干,咸咸甜甜交集的滋味,在嘴里可以反转、嚼上老半天,直到半片芒果核发白、起毛,没有一点滋味了,才依依不舍地丢弃。在这之前,芒果,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干枯的、褐色的、扁形的、模糊的。。。谁知道,一夜间,芒果成了全国人民崇拜 的水果-----发生在1968年8月,当时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访问北京,送给了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一篮芒果。
这一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水果然后被毛泽东,他把这篮大约40个芒果送给了清华大学的工宣队。
这些进驻清华大学管理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工宣队员们受宠若惊,决定让所有工人同志们分享毛主席的恩宠,向北京的所有大工厂各分送一个芒果。
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顾问、筹备“毛泽东的金色芒果”展览的姜斐德女士说,这股芒果崇拜虽然是政治宣传,但开始时人们的确是充满了真切的热情。
《每日电讯报》的文章引述姜斐德的话说,当她采访当年的工宣队员时,他们一听“毛主席的芒果”,脸上立刻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在芒果崇拜热时期,“芒果”这个字对工人们来说,象征着对毛主席的热爱,并很快就变成了个人崇拜登峰造极时期供奉在工厂最好的陈列室玻璃罩内的圣物。
《人民日报》在毛泽东向工宣队赠送芒果的第二天,在头版头条刊登充满激情的文章说:“这是对全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最大鼓舞,最大关怀,最大教育,最大鞭策!”
分到一个芒果的北京第一机床厂决定让上海的姐妹厂也分享毛主席的关怀,所以特别租了一架飞机,用来专门护送这个芒果去上海。
一些当年的工人回忆说,接到芒果的时候成为工厂最大的节日之一,人们欢天喜地,高呼“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口号,有的工厂为了尽量保持芒果不腐烂,还给它上了蜡。
当分送到各个工厂的芒果熟过头了开始腐烂时,一些工厂把它切开,煮成一大锅汤,厂里的每个工人都分到一勺,意味着分享到了毛主席赐给的光荣。
这一芒果崇拜热最后发展到有人按照毛主席赐给的芒果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专门制造了塑料仿真芒果分发给工人,让人们回到家也能崇拜。
《每日电讯报》的文章还说,毛主席赐给的芒果还被送到农村巡回展览,让农民兄弟也沾上一点幸福。但一个农村牙医胆敢把神圣的芒果和红薯相比,被当局以“恶毒攻击”为由判刑坐牢。
“毛泽东的金色芒果”展览目前正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6月份将转到德国其它城市,然后再到英国。

这一崇拜运动持续了18个月,这段奇特古怪的往事现在被变成了在德国慕尼黑莱特博格博物馆的一个展览,名字叫做“毛泽东的金色芒果”。(zt)
每个厂只分到一个芒果--- 这一堆,当然是冒牌的“毛主席的芒果”啦。。。。
永远不会糜烂的“毛主席的芒果 ” 。。。 经历过中国文革十年的荒唐事---所以,当我看到朝鲜的士兵分到领袖送来的烤肉哭得满脸泪水舍不得吃《啊!烤肉!!!》的海报---我无论如何笑不出来。。。
都宣传了好一阵子。我们那里还排练了节目。
我们家乡有芒果,主要品种是两种:白花芒果,黄花芒果。可能是多少年前从南洋地区引进的。但是味道都有点儿太酸,不够甜。因此,芒果在我们观念中,并非像当时宣传的毛主席转送的芒果那样美味。我并不大喜欢吃。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吃到从香港过来的进口芒果,相比之下甜很多,也香,我才意识到,我们家乡的芒果不够香甜,应该是气候或地理(纬度)不同而致。
如今我们家乡种植的芒果己经比几十年前的改良了很多,香甜多了,可与南洋的比美。
水果和土壤和气候十分有关---有的水果没见过、没吃过---很普遍。
有集过的?
是在广州白云区。据说只有一棵。
就是个塑料的假货,可是楞要大家玩真格滴。
这场造神运动传到北大荒的时候,已经冰封雪飘,冷得直哆嗦。
那里地广人稀,喇叭匣子里一通广播加命令,几十公里冰雪路程,人们天不亮就要起身带上所有能够御寒和“表忠心”的家伙什儿,按时赶到县城路的两边,“恭迎“那枚塑料芒果,然后,又几十公里路程赶回家天早就黑透廖。
记得是在解放牌大卡车顶上摆个桌子,裹上红布,上面一个玻璃盒子,用红段子垫起一个黄乎乎的超大个”鸡蛋“,就算是芒果廖。
俺们那位朝鲜战场下来的老兵,采购科长,平时就喜欢开玩笑,说话嘴边没有”把门儿“滴。
他随便说道:”几个苍蝇抬着个塑料蛋,好大的排场“。被人举报,打成现行反革命,蹲牛棚劳动改造,直到老毛升天,才被放出来。
这道理和希特勒沒有亲手杀人毒死人难逃罪责差不多.
她哪来新鲜荔枝吃。
下面是毛审查宣传口号的档案文献,看看清楚,是加上了“毛主席万岁”这条口号,还是划去了第23、24条口号:
毛批示不要用“最高”等这些词了,别人听了吗?
毛说不要造谣传谣你会照做吗?
《炎黄春秋》--可是习仲勋肯定过的。
是我当年听县农业局和农科所说的。据说是好多百年前的事。
但是,人们以各种心态,各种出发点,各种利己的潜规则,从上到下,演绎了这场怪异的造神运动。
当年几亿人,竟无一人是男儿。
直至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谁的责任”?难道抓出那个“家伙”暴打一顿,问题就解决了,再也不会造神了?
所有人心里是明白滴。
但是,在“立场决定是非”的思维下,人们情愿接受这是一场“艰辛探索”也不情愿承认这是一场执政党和“领袖”故意根据政治需要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犯罪。
也正因为如此,在华夏大地上,文革阴魂不散,被借用来作为任何社会阶层的武器和工具,即使执政党也经常要面对“脱序状态”。
真到了较劲的时候,连《国际歌》和《国歌》,也成了洪水猛兽-维稳要紧,顾不上那么多廖。
人心如此不稳,”上层建筑“岂不是建在沙滩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