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红军在哈达铺的休息时间太短,战士体力消耗未能恢复,行军途中一路有人掉队。政治保卫机关怀疑掉队与情绪不振作有关,怀疑掉队的人会投敌,就采取残酷的惩罚措施。
我当时担任军事裁判所所长,上级机关把那些掉队的人抓起来交给我审判处理。我实在不忍心下手处理这些同志。记得有一位姓周的管理科长,以前在战斗中被敌人打掉了一只胳膊,因为在过草地时丢掉了几名伤兵,这时也被抓起来交付审判。我去找纵队司令员彭雪枫讲情,认为这种情况情有可原,不应处死,恰巧碰到政治部门两位领导同志,他们见我替被交付审判的人讲情,就把我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你还当过师政治委员呢,边这点小事情都处理不了,真不中用!”说完,就派人将那位管理科长押走处死。(黄克诚,2005:161)
当时被处理的人我能记起名字的还有原第四师管理科长邱湘、曾担任过团长的康声扬、曾担任过卫生部长的曹企贤等。
前次我因为反对整顿纪律和审查干部,已经使某些领导同志 对我产生了极不好的印象,这次我又不肯执行审判处理掉队者的指令,更引起了他们的反感。一位领导同志曾毫不客气地说:“像黄克诚、吴溉之这样的人,年龄大了,干不了什么工作了,连当个红军战士也不够格。”听了这个评语,我便不敢再讲什么话了,只得小心翼翼地跟着部队行军,生怕掉队而遭到处理。"(黄克诚,2005:162)
注:政治部门两位领导同志 - 罗瑞卿,刘亚楼
《黄克诚回忆录》
https://www.jcszgdsxh.com/h-nr--0_31_24.html
《我在红三军团的经历》
http://www.jgsgmbwg.com/3g.php?m=show&cid=53&id=594
《我在红三军团的经历》是从《黄克诚自述》里节选的。前述引文同《黄克诚自述》里完全相同。
http://157.7.135.42/books/%E6%94%BF%E6%B2%BB%C2%B7%E5%8E%86%E5%8F%B2/%E9%BB%84%E5%85%8B%E8%AF%9A/%E9%BB%84%E5%85%8B%E8%AF%9A%E8%87%AA%E8%BF%B0.pdf
《黄克诚自述》144页
https://static.mysmth.net/nForum/att/Reader/713790/314
但这里的内容与你下面讲的差别很大,所以性质完全不同了。“掉队的人一路不断”,所以不可能都被“处理”,明显地只有那几个当官的(包括一个团长、一个卫生部长),而且官还不小,是被怀疑脱逃,才被“处理”。
"但这里的内容与你下面讲的差别很大,所以性质完全不同了。“掉队的人一路不断”,所以不可能都被“处理”,明显地只有那几个当官的(包括一个团长、一个卫生部长),而且官还不小,是被怀疑脱逃,才被“处理”。"
冷静讨论一下吧。
我从来没有说“都枪毙”了。
另, 黄只记得几个大官都名字,并不表示没有小兵被处理;相反,杀小兵比杀当官容易些吧。
那些人都走不动了,只是掉队。往哪逃啊?后面来的国民党追兵有传说是杀共军伤兵的吧。
特务营连长负了重伤,两个解放军战士发现,一个问要不要补一枪,另一个不回答,走开了。连长回忆说补枪很多时候是一种仁慈,看到没救,还不如帮助解除痛苦。里面的回忆都有真人真名,访谈录像。
老红军的回忆录里也有惨痛的记录,战友跟不上了,知道被俘要遭虐待,反正要死,不如死个痛快。
以前我们还以为他是建国后文革前,跟邓矮子高低配整人一对CP档,没想到红军时期已经开始了。据说文革前党内军内功勋赫赫高级干部,包括朱德元帅,一听到四川高矮配+两个“一”(薄一波与陆定一),就谈虎色变,属这四个人最爱琢磨整人,超过后来的康生、江青。
记得是一军团的政治保卫部长。
1935年9月,红军在哈达铺的休息时间太短,战士体力消耗未能恢复,行军途中一路有人掉队。政治保卫机关怀疑掉队与情绪不振作有关,怀疑掉队的人会投敌,就采取残酷的惩罚措施。
我当时担任军事裁判所所长,上级机关把那些掉队的人抓起来交给我审判处理。我实在不忍心下手处理这些同志。记得有一位姓周的管理科长,以前在战斗中被敌人打掉了一只胳膊,因为在过草地时丢掉了几名伤兵,这时也被抓起来交付审判。我去找纵队司令员彭雪枫讲情,认为这种情况情有可原,不应处死,恰巧碰到政治部门两位领导同志,他们见我替被交付审判的人讲情,就把我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你还当过师政治委员呢,边这点小事情都处理不了,真不中用!”说完,就派人将那位管理科长押走处死。(黄克诚,2005:161)
当时被处理的人我能记起名字的还有原第四师管理科长邱湘、曾担任过团长的康声扬、曾担任过卫生部长的曹企贤等。
前次我因为反对整顿纪律和审查干部,已经使某些领导同志 对我产生了极不好的印象,这次我又不肯执行审判处理掉队者的指令,更引起了他们的反感。一位领导同志曾毫不客气地说:“像黄克诚、吴溉之这样的人,年龄大了,干不了什么工作了,连当个红军战士也不够格。”听了这个评语,我便不敢再讲什么话了,只得小心翼翼地跟着部队行军,生怕掉队而遭到处理。"(黄克诚,2005:162)
注:政治部门两位领导同志 - 罗瑞卿,刘亚楼
《黄克诚回忆录》
https://www.jcszgdsxh.com/h-nr--0_31_24.html
《我在红三军团的经历》
http://www.jgsgmbwg.com/3g.php?m=show&cid=53&id=594
《我在红三军团的经历》是从《黄克诚自述》里节选的。前述引文同《黄克诚自述》里完全相同。
http://157.7.135.42/books/%E6%94%BF%E6%B2%BB%C2%B7%E5%8E%86%E5%8F%B2/%E9%BB%84%E5%85%8B%E8%AF%9A/%E9%BB%84%E5%85%8B%E8%AF%9A%E8%87%AA%E8%BF%B0.pdf
《黄克诚自述》144页
https://static.mysmth.net/nForum/att/Reader/713790/314
但这里的内容与你下面讲的差别很大,所以性质完全不同了。“掉队的人一路不断”,所以不可能都被“处理”,明显地只有那几个当官的(包括一个团长、一个卫生部长),而且官还不小,是被怀疑脱逃,才被“处理”。
"但这里的内容与你下面讲的差别很大,所以性质完全不同了。“掉队的人一路不断”,所以不可能都被“处理”,明显地只有那几个当官的(包括一个团长、一个卫生部长),而且官还不小,是被怀疑脱逃,才被“处理”。"
冷静讨论一下吧。
我从来没有说“都枪毙”了。
另, 黄只记得几个大官都名字,并不表示没有小兵被处理;相反,杀小兵比杀当官容易些吧。
那些人都走不动了,只是掉队。往哪逃啊?后面来的国民党追兵有传说是杀共军伤兵的吧。
特务营连长负了重伤,两个解放军战士发现,一个问要不要补一枪,另一个不回答,走开了。连长回忆说补枪很多时候是一种仁慈,看到没救,还不如帮助解除痛苦。里面的回忆都有真人真名,访谈录像。
老红军的回忆录里也有惨痛的记录,战友跟不上了,知道被俘要遭虐待,反正要死,不如死个痛快。
以前我们还以为他是建国后文革前,跟邓矮子高低配整人一对CP档,没想到红军时期已经开始了。据说文革前党内军内功勋赫赫高级干部,包括朱德元帅,一听到四川高矮配+两个“一”(薄一波与陆定一),就谈虎色变,属这四个人最爱琢磨整人,超过后来的康生、江青。
记得是一军团的政治保卫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