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围的高干子弟

张又普
楼主 (文学峸)

我周围的高干子弟

“高干子弟”这个词,现在不常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红二代”、“官二代”一类的时尚词汇。但是在文革时期,这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闻之色变的称谓,指的是文革以前在中共体制中位居十三级以上的党政干部的子女,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就是以他们为主体的。

我五十年代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少年时所接触过的人里,很少有高干子弟的身影,只是经常能听到社会上对高干子弟的许多负面传言,他们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文革灾难结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我遇到过的高干子弟逐渐多了起来,发现其实这些人也都是普通的一群人,也是千人千面、良莠不齐,不可一概而论。由于父母的高干地位,他们自幼便有一种傲视平民的优越感,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另类特点。然而这些高干子弟们成年后进入社会,也不得不与平民子弟一样,接受大浪淘沙般的社会选择,服从优胜劣败的自然规律。这里,我想选择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四个人,与大家聊一聊。为尊重隐私,文中人物皆隐去真名,对事不对人,务请看官理解。

人物1:S工友
1973年4月至1978年3月,我在某省汽车运输队保修厂里工作,是一位基层的工人。S与我一起工作,是我的工友之一。我们厂数百员工当中,只有他一人是高干子弟,也是我结识过的第一位高干子弟,他父亲是某军医大学某部门的政委,1965年取消军衔制之前,就已经是少校或中校级别了。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个级别好像并不算太高,但那个时期,却已经算是十足的高干了。S工友为自己的父亲而极感自豪,开口闭口都是:“我父亲当年闹革命的时候”如何如何。在我们工厂里,虽然S工友的地位与我们相同,都是最基层的二级工人,但与他交谈时,他总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气势。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是我们工厂唯一的投考并被录取的人。在我离开工厂之前,S工友忽然失去了那往常的高傲,第一次用恭谦的口吻与我说话,以至于我一时间很不适应。S工友对于我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自学,表示了尊重和敬佩,叹息自己以往坐吃父辈老本,目空一切,玩世不恭,以至于今日痛失上大学的机会。他说,他在父亲的教诲之下,现在明白了,人生当中唯一可靠的“老本”,绝非父母的官位,而是自己个人的努力。S工友后来开始从电视上学习初中的课程,刻苦钻研技术,提升业务能力,并且最终争取到了上学深造的机会。那时留在厂里的青年工人,大多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同龄人,平均文化水平是小学毕业,对于国家恢复高考之类的事情,不是妄自菲薄,便是望洋兴叹,只有S工友一人产生了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的想法并且付诸实施。由此我也相信,在高干子弟这个群体中,S工友一定不会只是个别现象。

人物2:杨班长
我上小学时看过一本书“王若飞在狱中”,作者之一是杨植霖,记得那时他的职务是中共西北局书记处书记,兼任青海省委第一书记。对我来说,杨植霖是一位远在天边的大人物。1978年3月至1982年2月,我在西北大学计算机系上学,很意外地发现,我们班的班长就是杨植霖的儿子。杨班长年长我几岁,多才多艺,待人谦和、热情,做事稳健、成熟,很有当领导的才华,我们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了四年。众望所归,杨班长是班里自然形成的领导。他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与人稍微打几次交道就能知道对方的兴趣爱好和优点缺点,分配工作时总能让人感到恰如其分,高兴愉悦。以我自己为例,他发现我是一个“书呆子”,于是,班里各种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就都安排我来做,我很愿意干,而且总能把工作干得很有起色。杨班长的出现,改变了我以往对高干子弟的偏见,高干子弟们的家庭环境影响,往往使得他们很早就具备了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干,具备了成为未来栋梁之材的潜能。

大学毕业时,或许是高干子弟的缘故,他直接进入了某部门去搞行政工作,我觉得很合适,他有当领导的才华,有高干家庭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背景,还有计算机科学的大学文凭,今后定会是如鱼得水,扶摇直上,甚至日后他如果当上国务院副总理,我都不会感到意外。不过现实非常残酷,党内竞争激烈,他后来好像也不顺利。仕途沉浮,变幻莫测,前几年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对他的介绍,他在党内的地位仍然不高,与父亲的显赫官位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人物3:Y同学
Y同学比我小几岁,自幼生长在北京高干大院里,尽享优渥物质生活,从小就在最好的学校上学,但却学习成绩平平。1977年恢复高考,Y同学努力奋斗了两年,均名落孙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高干子弟的特权上了。Y同学的父亲早年间是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Y父回国参加抗日,此后在共产党内一路升迁,官至国务院某部副部长。1979年,一位新加坡富商打算承包中国政府的一项大型工程,中国政府就派遣代表团访问新加坡商谈,Y父就是代表团的团长。这位富商很精明,事先在马来西亚找到了一位Y父当年的中学同学,拉其入伙。谈判开始后,Y父意外地发现对方团队中的这位自己当年的好朋友,这使得商业谈判不仅友好、和谐、顺利成功,而且还增添了一分私人情谊。1980年,Y父的马来西亚朋友,以自己个人的名义,出钱、出力,把Y同学送到了美国去留学。

Y同学到美国后,眼界大开,生活大变,他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努力学习英语,准备圆自己未能在中国实现的大学梦。数年之后,Y同学果然如愿毕业于美国某大学的计算机系,并在美国一家大公司的计算机部门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公司里,他倍受重用,待遇丰厚,使全家人都过上了殷实稳定的美满生活。

1989年春夏之际,中国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民主运动,当时在美国的留学生们潮水般地涌上街头,声援北京学生;即使一些平日受大使馆掌控的学生会的首领们,也都是保持沉默,一言不发,既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唯有Y同学与众不同,表现特殊。由于某些机缘,Y同学一家人多年以来就是中国驻美国的某领事馆里的常客,常常可以从总领事那里获得一些特殊关照和内部情报。流血镇压发生后,Y同学频繁出没于各个场合,反复宣扬,坚决支持军队出动坦克车和机关枪镇压学生。当时我人还在日本,从在美的留学生同学的来信中得知,Y同学的理念是,这些学生竟然敢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当然是“罪该应得,死有余辜”。对民主运动仇视到如此这般的地步,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结识的人士中,公开支持血腥镇压的人,只有Y同学一人,也不知是否与他的高干子弟身份及特殊留学背景有关。                                                   

人物4:王同学
王同学是我的邻居,比我小几岁,自幼生长在北京高干大院里。我们在一起聊天时常常爱聊一些自己的童年趣事,他对我说,他童年时常常与父母亲去一间特殊商店购物,商店不大,顾客不多,一般老百姓禁止入内,外面没有的商品,里面应有尽有,商店里也常见有李先念、邓小平、陈毅等显赫人物的出入,王同学常常与这些人的子女们在一起玩耍,回忆起来津津有味。如此童年趣事,使我大出意外,不由自主地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叫什么名字?级别这么高,竟然能随意进入副总理级别的特供商店!

1989年,王同学在美国D市上学,他思维独立,并见解深刻,为人谦和,且有领导才华,是华人学生圈内自然形成的领导。1989年春末,他多次组织中国留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民主运动,并从D市市民手中筹措了大批捐款。1989年5月,王同学身带重金,只身一人返回北京,他安排广场附近的饭店老板们,每天运送大批食品到广场,让学生们免费取用,所有费用都由他一人支付。镇压之后,王同学被关押进秦城监狱,他母亲惊闻此讯,来到邓小平家中大发脾气,邓小平只得下令释放,让王同学出狱回家,并返回美国,继续自己的学业。王同学毕业后则就业、移民、娶妻、生子、入美国籍,买房子、过日子,后来成了我的邻居。在我结识的高干子女中,王同学的父辈是级别最高的一位。不过,他的父母虽然身居高位,还得到过邓小平的帮助,但作为高干子弟的他自己,却是一位信奉普世价值,崇仰自由民主的人士,是一位反对共产主义专制的人士,深得来自华人圈的广泛赞誉。他常常就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发表精辟论述,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眼界大开。
(张又普初稿于2022年2月15日)

参考资料
王若飞在狱中:https://baike.baidu.com/item/王若飞在狱中/16395331?fr=aladdin
杨植霖:https://baike.baidu.com/item/杨植霖/2064179
西北大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西北大学/17821?fr=aladdin
马来西亚:https://baike.baidu.com/item/马来西亚/202243?fr=aladdin
新加坡:https://baike.baidu.com/item/新加坡/145065?fr=aladdin
李先念:https://baike.baidu.com/item/李先念/115208?fr=aladdin
邓小平:https://baike.baidu.com/item/邓小平/116181?fr=aladdin
陈毅:https://baike.baidu.com/item/陈毅/22586?fr=aladdin
秦城监狱:https://baike.baidu.com/item/秦城监狱/1746876?fr=aladdin

s
skipjack1
所谓高干,参加革命时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都是三四十年代的精英,孩子遗传基因肯定比多数平民好些
华府采菊人
并非全是, 大部分军师一级的, 是些种田烧窑木匠打铁等出大力的, 但绝大多数是写不安分守己的人,魄力比较大

魄力的遗传基因确实使得他们的子女比一般人更果断, 更敢说敢干

老生常谈12
中校或少校肯定不是13级,是14-16级,不是高干

是正团级,副县级。

p
puyh
未必,中校有12级的。
s
skipjack1
我小学同学的姥爷资格非常老,基本不识字,总后的中校,12级

八一中学看门那个老头,长征路上就是排长,好像是少校13级

s
skipjack1
还有联姻的关系,经过建国后十来年的换老婆运动

后来娶的基本上都是才貌双全,大多数出身不太好

i
ireadwrite
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职务、军衔、工资级别等

都有多样因素考虑。不过,上下级关系是由职务决定,不是由军衔或级别决定。地方上也一样。

但少校恐怕是很少有正团职的,应该主要为正营职或最多是副团(过渡)。

新军衔制开始后,正营职应该都是少校(新军衔制没有大尉)。我家乡县现任人武部部长和政委都是上校,他们是正团职。

z
znr0505
文革初期我一次在乡间的长途公汽上见到一位高干子弟;他双手被高高的反绑在背后,两位公安跟在后面,走在公路边。

他父亲文革前任地委书记,是红军出身的本地人,又一直坚持在本地打游击;是我父辈及父辈上司的老上级。我很惊讶的看着被绑的紧紧的他 (当时不过18、9岁),他抬起头来,也认出了我;嘴巴动了一下,还是没说话。我从此永远记住了他的那种无法描述的眼神。

文革后,他父亲去世很早;他本人最后是省政协副主席任上退休的。

老生常谈12
看这里

s
skipjack1
有次和外F说起8级干部,她说她家8级瓦工木匠好几个,没啥了不起,嘿嘿
z
znr0505
岳振华,55少校,52年定副团级;65年军队干部靠行政级别,定13级
B
BeagleDog
只有中央副部级以上才算高干吧?至于中级干部子女,我知道的太多了,不过我晚熟,不懂这些东西,也不知道有尊卑贵贱之别。

我上的幼儿园和小学,就是市委干部子女成堆的学校。5岁时,当时的市委第一书记的女儿就在我班。我那时不懂什么第一书记,不过知道她是班里的公主,如果她玩什么设备,有些小朋友就不让其他人玩。而且市委领导干部的子女是日托,下午有小轿车把他她们接回家。6岁时,班里的公主是市委秘书长的女儿。这两位公主后来都是我的小学同学。第一书记(高干,行政6级)的女儿比我高一年,秘书长(中级干部,11级)的女儿是同年级的同学。第一书记因为在大连的党内斗争中失利,不知是64还是65年就调回北京。他是井冈山时期的干部,早期是左倾,自认为害死了不少人,从此右倾。我到文革的时候才知道,我们小学包揽了市委第一书记(文革开始时在位的)的儿子,市长的女儿等等干部子女。

我同班的同学好像没有什么高干子女。市委干部子女主要集中在一班,我在三班。我本来可能也分到一班的,我的幼儿园同学几乎都在一班。开学第一天,我家大人没送我上学,是我在小学四年级的姐姐(读另外一所小学)送的。就跟在进教室的队伍后面。进教室后老师点名,没我的名字。是老师出去找后加的。我班上家长最大的干部是哈哈大校。那时班上学生写志愿,不少男生是写两道四大军官。剩下就是市里部长局长这个级别的。还有一个家长是科学家,大连化物所所长的儿子。这个所长我也不懂,只是跟同学去家里探过病。他家的客厅把我惊呆了。完全是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挑高的大客厅适合开舞会。

说到人品,都是好孩子。人之初性本善吗。大校的女儿,是我班的中队长。她家哥哥姐姐也都是好样的。两个大的都在市重点中学,还有一个是我校的少先队大队长。68年全去参军了。听说后来从军队出来,也混得不错。化物所所长后来到了北京某所。儿子干什么就不清楚了,可能和我一样,都是失联人员。我小学班上的大队委员,是我和小学同学唯一的联系纽带。

z
znr0505
岳振华,52年评副团级,55授少校,时任高炮第511团团长.
老生常谈12
郭述申还是胡明?

小百姓说高干是指13级以上干部,正处正县。

中央说高干那是指7级以上干部,副部长副省长,正军级以上。

改开以后胡明想回大连,大连有人不让他回来,就把他安排到抚顺市委书记,然后到轻工部当副部长,哪有大连市委书记(副省级)有实权?

文革时唱歌:打倒胡明,打倒徐西,打倒白清江...

p
puyh
没什么好争的,这是56年的东西,还一直套到65年?见过太多了。
老生常谈12
一般说开国将军是指55年授衔,干部级别56年定级。
B
BeagleDog
郭是文革前的,女儿叫毛妹。不知道长大后改名字没。后来在北京某医院做医生。在小学的时候,好像就没公主病了。是班上的中队委员

胡明的儿子文革开始时,是我校六年级的学生。只是听说,并不认识。文革开始时,许西的女儿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这些高干的女儿小时候都长得很好看。许西的女儿和上面提到的秘书长的女儿都得用漂亮来形容。毛妹除了有点黑,也很好看。

p
puyh
呵呵,懒得和你争,可能我见过那么多的都是假的。
老生常谈12
可是

胡XG长得非常的丑,不到1.60米,马来鼻子马来脸。

白清江的儿子白ZL长得也不帅。

B
BeagleDog
你说的这俩,我都不认识。我只知道小女生。我提到的秘书长的女儿,在中学时代,和我有一段短时间的同班。

后来是工农兵大学生。我不了解她学习能力,因为文革时期学校也不学习,反正不是学霸。她先是跟父母下乡,后来又自己到农村插队。长大也没破相,还是很漂亮。小时候在市体校练过体操。说话很有趣的一个人。

T
TheHawk
文革前有“高干大院”吗?全称是什么?
T
TheHawk
我记得13级以上算高干,可以订小参考。
B
BeagleDog
我们大连文革前基本上都没盖新房子。高级干部都住过去洋人留下的洋房。这些房子主要集中在“南山”。像这些过去有外国人的城市,

可能多是这种情况。文革前和文革后,北京都是盖新房子最多的城市。

z
znr0505
你就直接告诉他,军队干部是52年定军队级别,工资同军队级别挂钩;65年取消军队级别,军官按原军队级别和时任职务靠行政级别

65年前,军队干部没有行政级别。

本坛毛网友是这方面资料的大拿。

T
TheHawk
你说的7级以上叫首长。
老生常谈12
203首长少剑波参谋(曲波)团副政委
吾道悠悠
现一般称文革前的将军都是开国将军,如现报道健在的开国将军王扶之,

现仅存的5位开国将军有4人是晋升少将,一人是55年少将,

王扶之,1923年9月24日出生,原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吾道悠悠
太祖许诺说,打下一架,给你加个豆。
d
daloon
現在才知道老兄是77級的,
老生常谈12
南山一般都是

10级以上的干部

吾道悠悠
我认识几位高干子女,

都挺好的,有一位上周还帮我办成一要事,我和我太座很感激她。

吾道悠悠
还有篾匠,剃头匠出身的将军,打仗也不错。
吃素的狼
建国高干中换老婆的不多,因为即使在抗战时期,八路团以上干部就可以娶老婆。有趣的是,红军出身的高级干部专门娶当地大户士绅

家的小姐,而且这些小姐多数读书识字,知书达理,当然长得也不错。

55年授衔上校以上的共军干部,换老婆的极少。换老婆多是营连排级的干部,大老粗比较多,看见城里初中毕业的小姐们,就看不上家里没文化的“黄脸婆”廖。

从这一现象也可以看出,虽然共产党阶级和阶级斗争喊得震天响,但队伍里落到实处的“价值观”却不是轻易改造得掉滴,嘴皮子应付故事,另当别论。刘少奇不就是娶了个“懂核物理”的老婆,弄得一众高干们眼红?上行下效么。

不问收获
住大院的没有高干,高干都住小院。
z
znr0505
刘亚楼对岳振华说:“不要钱,那个看不出来,要‘豆’!”晋级虽然多拿钱,但外人不知道,不如晋衔,肩上多一个“豆”,多神气!

“按照当时的奖励规定,作战有功人员除立功之外,还有晋 级和晋衔。高于一等功的晋级,高于晋级的晋衔。晋级和薪金挂钩,而晋衔虽然是最高荣誉,却不多拿一分钱。

打 下了敌机,刘亚楼上将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对岳振华说:“不要钱,那个看不出来,要‘豆’!”刘亚楼的意思很清楚, 晋级虽然多拿钱,但外人不知道,不如晋衔,肩上多一个“豆”,多荣耀,多神气!1”

吾道悠悠
刘亚楼说的实在,那时军人重荣誉,轻金钱。
t
tomcat801
楼上 瞎 几把 说什么实话!哈哈哈

sorry。  这是东北 常用语 不算粗话啊   起码 不太粗     

t
tomcat801
嗯 去过 , 小洋楼 一家一个

t
tomcat801
嗯 , 小洋楼 一家一个

是那嘎达吧?

a
aklei
你写的人物3比较典型,我认识的几个学历不高的高干子弟(父亲官至副部长)也这德行。
无法弄
我周围的高干子弟一个特征:刚愎自用,本事不大,全靠上面

有付总理、将军、省长、部长、司令各式各样的父母

笨傻痴呆戆
89年在北京睡了好几个部长级别的女儿,比一般社会上女人骚!哈哈,
各取所需
强帖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