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初,我母亲在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二年多后安排到大队的小学教书,尽管是农村,总算保住了吃皇粮的饭碗。在这个情况下我转学到这所完小读四年级,所谓完小是指有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完整班级的小学(当年各大队仅有一所有1~3年级的初小,几个邻近的大队合办一所完小为农家子弟提供4~5年级的所谓高小教育)。即使是条件稍好的完小,老师都是家住附近的民办教师(工分各生产队分摊),下午放学后老师都回家种自留地,农忙时节学校停课老师回生产队劳动。一到晚上位于村头的学校除了我们母子空无一人,很是吓人(这也是我转学过来的主要原因)。记得刚来时,自家开火做饭,母亲叫我去大队部傍边的代销点买酱油。人还没柜台高的我将油瓶和钱举过头顶,叫了声“打一斤酱油”,片刻售货员递过回来瓶子,当时我就傻眼了!瓶子里装的是当地叫”洋油”的煤油!回到家与当地的农民一问才搞清楚,代销点根本就无酱油可卖,因为酱油是没人买也没人买的起的奢侈品!这就是我所经历的七十年代初的农村!
我至少经历过的三个农村地方,都能买起酱油。酱油一角钱一斤。
叫做鸡屁股里抠出油盐酱醋,卖鸡蛋的钱来买这些。
楼主大队只有小学4年级,1971年属于正常情况,而我们几乎所有大队都有小学戴帽6年级,甚至7年级。到了1972年下半年,全国开始普及9年义务教育,每个大队一所5年制小学,每个公社建立一所中学6-9年级。
时候都有哇!
85年初我研究生毕业随即留校任教。当年大学的升职称标准很明确:1. 学报级的论文若干(或科研成果若干)2. 主讲专业主课一门 3. 学生工作即担任学生班主任若干年。由是我安排为85级一个班级的班主任。顺理成章地我也就参加了当年本地的招生工作(负责招满在本地招收的本班学生)。学校在本地招生数多,各系自组招生组负责本系的本地学生,全国其他各省的招生,各系负责一个省(校招办出一个带队人员)。印象最深的是我班里既有全家乘飞机来校报到的汕头学生,也有卖掉家里的牛才凑齐路费的贵州农家子弟!
骂得最狠,仇恨最大的不是农家子弟,而是高薪工资生活无忧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子女,他们没有挨饿过。
语文老师兼上体育课,给学生一个球自己玩就不管了。更奇的是就我一个人在玩,问在旁边看的同学们,他们说打球耗费体力、耗费粮食,带来当午饭的红薯本来就不够吃。没想到上体育课真成了吃饱了撑的!
做的。
70年代后期,我就负责为家里打酱油。自带空瓶,店里师傅用定量的勺子从大缸舀出来通过专门的漏斗灌进顾客自带的瓶子中。这个散装酱油我们一般烧菜吃。另有瓶装的特鲜酱油,可以用来拌饭拌菜吃。
只是那时的酱油都是盛放在木桶里,有时会生蛆。中国人似乎离不开酱油,口头禅就是“孩子都会打酱油了”!酱油几分钱一瓶,生产工艺也非常简单,厂家大大小小到处都是!难道酱油比煤油还贵吗?另外,七十年代以后哪里还有什么“完小”,“高小”?每个大队都有小学不说,稍微大一点的村子都办有初中高中!
一个全劳力一天才值6分钱的地方平时舍得买8 分一斤的酱油?除非过年或是娶媳妇嫁女(估计这时也会到县城或公社的店里买,而不是大队的代销点)
我姐姐在济南上学,这也是我为什么回老家的原因,我回去当个跑腿的
没谁点灯熬油的浪费钱。
所以啊 放了学 大家结伴而行 特别是庄稼长高了的时候
是形容谁的 脑袋吧 像“酱块子”
煤油当然也是尽量省着用,许多农民家主要是点松枝(含松油多的松木片)
否则农民直接吃能充饥的豆制品了(也不会花钱买仅能调味的酱油)。
都是自发电。所以中国地区不平衡太厉害了。一个人的生活完全不能代表全貌。不要这么斩钉截铁的说可能不可能。 我90年代上大学一个月生活费400人民币. 我一个大学同学,他家一年的净收入100人民币,我生活委员,看见他的平困生表,他的衣服是我们辅导员给的旧衣服。我来美国遇见个人,和我说他2004年的时候去西北甘肃农村,还真的看见一家合一条裤子的。 于此同时我2004年我和北京籍同事在饭桌上聊天,她买着一千多化妆品,说穷人都是不努力。
世界差距太大了。 同一年代,同一地区。2010年后吧,北京驱赶低端人口,有些穷人怕冷就住在地下道里面,暖和。
中国是基尼指数,少有的非常大的国家。过去现在,希望不要未来。
大概在11月底,在小学的天井召开全大队干部会议(我们高年级学生也参加),传达9.13 事件的中央文件。从此形势急转直下,我父亲催我马上转回城里上五年级(否则农村小学毕业只能上公社中学,再转学县城中学更难,另小学里进了个上海女知青做代课老师,我妈也无须我来壮胆了)。人需要讲真话,需要感恩,尤其是渐渐老了,更需要一个讲真话吐真情的地方。这也是我来几坛的目的,无它。
上海知青由城市带回去农村---还送人或帮当地人买---很普遍。。。
我母亲也是下放到村小学教书,不过她下放很彻底,直接变成农业户口。
当年的地点设在市郊的一所高校的教学大楼(参加第一批录取的重点大学的各占每层楼顶端的几间教室,招办的工作人员负责提取和退回考生档案,然后根据填报志愿分发各系,我主要看档案,若符合要求的留下并填写登记表,其余的放讲台上供其他系参考,最后剩余的退档(严格检查档案确保不出差错!)。当天下午就招生完毕(录取通知书是回来后统一填写)。递条子找关系有,甚至各学校之间都有。印象最深的是录取时老师(尤其是女老师间)会开玩笑讲这个不错,招来将来做媳妇合适。因我是新人与招办的人不熟,我记得看档案时我发现这个不是看过没要的吗?怎么又回来了?还是系里管教学的秘书暗中提醒我,这个是关系户必招的,当然也是达到投档分数线的。不算太出格。
听来如梦境一般。。。。
又老又丑的老太太嘴贱欠骂了,你疯疯癫癫的疯婆子刚放出来?
你已经几次骂我了,我没搭理你。
你被整了反抗了吗?没反抗那不就是奴隶吗?过了40-50多年你在这里叫嚣有什么用?
你想用文革方式封我的嘴?
小声
城边的一个大队,每天都做几十大缸豆腐。还有蛋豆腐最好吃,油炸豆腐泡等等。
鸭蛋4毛一斤。但是油少的很。
红薯收获的季节,吃的我想吐,粉条、肉馅饺子也是薯粉包的。
把城市的先进程度归功于毛而已。
1971年初,我母亲在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二年多后安排到大队的小学教书,尽管是农村,总算保住了吃皇粮的饭碗。在这个情况下我转学到这所完小读四年级,所谓完小是指有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完整班级的小学(当年各大队仅有一所有1~3年级的初小,几个邻近的大队合办一所完小为农家子弟提供4~5年级的所谓高小教育)。即使是条件稍好的完小,老师都是家住附近的民办教师(工分各生产队分摊),下午放学后老师都回家种自留地,农忙时节学校停课老师回生产队劳动。一到晚上位于村头的学校除了我们母子空无一人,很是吓人(这也是我转学过来的主要原因)。记得刚来时,自家开火做饭,母亲叫我去大队部傍边的代销点买酱油。人还没柜台高的我将油瓶和钱举过头顶,叫了声“打一斤酱油”,片刻售货员递过回来瓶子,当时我就傻眼了!瓶子里装的是当地叫”洋油”的煤油!回到家与当地的农民一问才搞清楚,代销点根本就无酱油可卖,因为酱油是没人买也没人买的起的奢侈品!这就是我所经历的七十年代初的农村!
我至少经历过的三个农村地方,都能买起酱油。酱油一角钱一斤。
叫做鸡屁股里抠出油盐酱醋,卖鸡蛋的钱来买这些。
楼主大队只有小学4年级,1971年属于正常情况,而我们几乎所有大队都有小学戴帽6年级,甚至7年级。到了1972年下半年,全国开始普及9年义务教育,每个大队一所5年制小学,每个公社建立一所中学6-9年级。
时候都有哇!
85年初我研究生毕业随即留校任教。当年大学的升职称标准很明确:1. 学报级的论文若干(或科研成果若干)2. 主讲专业主课一门 3. 学生工作即担任学生班主任若干年。由是我安排为85级一个班级的班主任。顺理成章地我也就参加了当年本地的招生工作(负责招满在本地招收的本班学生)。学校在本地招生数多,各系自组招生组负责本系的本地学生,全国其他各省的招生,各系负责一个省(校招办出一个带队人员)。印象最深的是我班里既有全家乘飞机来校报到的汕头学生,也有卖掉家里的牛才凑齐路费的贵州农家子弟!
骂得最狠,仇恨最大的不是农家子弟,而是高薪工资生活无忧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子女,他们没有挨饿过。
语文老师兼上体育课,给学生一个球自己玩就不管了。更奇的是就我一个人在玩,问在旁边看的同学们,他们说打球耗费体力、耗费粮食,带来当午饭的红薯本来就不够吃。没想到上体育课真成了吃饱了撑的!
做的。
70年代后期,我就负责为家里打酱油。自带空瓶,店里师傅用定量的勺子从大缸舀出来通过专门的漏斗灌进顾客自带的瓶子中。这个散装酱油我们一般烧菜吃。另有瓶装的特鲜酱油,可以用来拌饭拌菜吃。
只是那时的酱油都是盛放在木桶里,有时会生蛆。中国人似乎离不开酱油,口头禅就是“孩子都会打酱油了”!酱油几分钱一瓶,生产工艺也非常简单,厂家大大小小到处都是!难道酱油比煤油还贵吗?另外,七十年代以后哪里还有什么“完小”,“高小”?每个大队都有小学不说,稍微大一点的村子都办有初中高中!
一个全劳力一天才值6分钱的地方平时舍得买8 分一斤的酱油?除非过年或是娶媳妇嫁女(估计这时也会到县城或公社的店里买,而不是大队的代销点)
我姐姐在济南上学,这也是我为什么回老家的原因,我回去当个跑腿的
没谁点灯熬油的浪费钱。
所以啊 放了学 大家结伴而行 特别是庄稼长高了的时候
是形容谁的 脑袋吧 像“酱块子”
煤油当然也是尽量省着用,许多农民家主要是点松枝(含松油多的松木片)
否则农民直接吃能充饥的豆制品了(也不会花钱买仅能调味的酱油)。
都是自发电。所以中国地区不平衡太厉害了。一个人的生活完全不能代表全貌。不要这么斩钉截铁的说可能不可能。 我90年代上大学一个月生活费400人民币. 我一个大学同学,他家一年的净收入100人民币,我生活委员,看见他的平困生表,他的衣服是我们辅导员给的旧衣服。我来美国遇见个人,和我说他2004年的时候去西北甘肃农村,还真的看见一家合一条裤子的。 于此同时我2004年我和北京籍同事在饭桌上聊天,她买着一千多化妆品,说穷人都是不努力。
世界差距太大了。 同一年代,同一地区。2010年后吧,北京驱赶低端人口,有些穷人怕冷就住在地下道里面,暖和。
中国是基尼指数,少有的非常大的国家。过去现在,希望不要未来。
大概在11月底,在小学的天井召开全大队干部会议(我们高年级学生也参加),传达9.13 事件的中央文件。从此形势急转直下,我父亲催我马上转回城里上五年级(否则农村小学毕业只能上公社中学,再转学县城中学更难,另小学里进了个上海女知青做代课老师,我妈也无须我来壮胆了)。人需要讲真话,需要感恩,尤其是渐渐老了,更需要一个讲真话吐真情的地方。这也是我来几坛的目的,无它。
上海知青由城市带回去农村---还送人或帮当地人买---很普遍。。。
我母亲也是下放到村小学教书,不过她下放很彻底,直接变成农业户口。
当年的地点设在市郊的一所高校的教学大楼(参加第一批录取的重点大学的各占每层楼顶端的几间教室,招办的工作人员负责提取和退回考生档案,然后根据填报志愿分发各系,我主要看档案,若符合要求的留下并填写登记表,其余的放讲台上供其他系参考,最后剩余的退档(严格检查档案确保不出差错!)。当天下午就招生完毕(录取通知书是回来后统一填写)。递条子找关系有,甚至各学校之间都有。印象最深的是录取时老师(尤其是女老师间)会开玩笑讲这个不错,招来将来做媳妇合适。因我是新人与招办的人不熟,我记得看档案时我发现这个不是看过没要的吗?怎么又回来了?还是系里管教学的秘书暗中提醒我,这个是关系户必招的,当然也是达到投档分数线的。不算太出格。
听来如梦境一般。。。。
又老又丑的老太太嘴贱欠骂了,你疯疯癫癫的疯婆子刚放出来?
你已经几次骂我了,我没搭理你。
你被整了反抗了吗?没反抗那不就是奴隶吗?过了40-50多年你在这里叫嚣有什么用?
你想用文革方式封我的嘴?
城边的一个大队,每天都做几十大缸豆腐。还有蛋豆腐最好吃,油炸豆腐泡等等。
鸭蛋4毛一斤。但是油少的很。
红薯收获的季节,吃的我想吐,粉条、肉馅饺子也是薯粉包的。
把城市的先进程度归功于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