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后门当兵的关键有二

华府采菊人
楼主 (文学峸)

一是招兵所在地的县级武装部,他们负责送人; 二是派去招兵的干部, 这些人负责招兵接人, 双方不对盘就不好办了, 除非上面很大的压力压下来, 这两头都可以怼对方, 顶住不办。

这两者是直接处理招兵的,其余哪怕高级将领, 也是间接的。

当然也有极个别例外, 甚至本大队本公社本县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 这小子就已经去了部队。

 

p
puyh
高级将领完全可以不通过这两级,直接送部队。
老生常谈12
你这还是讲基层的走后门

82年一分配到单位,里面年轻的有3种人:

年龄大一些的24-28岁工农兵学员,全部是司局长以上的子女;

转业军人,有的是14岁当小兵,全部是司局长以上子女。粉碎四人帮后,立即转业到部里工作。他们老爸给部队老战友一个电话,老战友就安排当兵了,这算多大点的事。

年纪轻的18-22岁的,只有一个是25岁,都是处级子女,赶上恢复高考没敢考或者没考上,后门安排工作了。

看一看他们父辈三结合到革委会恢复工作后的走后门,想一想他们被打倒的时候有多少群众参加,就不难理解了群众对他们的意见了 。

z
znr0505
陈毅的小儿子陈小鲁被周恩来送去陆军第三十九军当兵;谁都不知道。提干是陈司令直接下命令

“突然有一天,连长告我:军区首长通知,让你赶快回家。等我到了北京,因为一直被隔绝,三年未通音信,我都不知道家是不是还在中南海?我就先去中南海的小南门,报了名字,问:我们家还在这儿吗?他们说,你父亲还在老地方住,你还走西门。这样,我到了西门,我父亲的秘书出来接我,说,哎呀,指导员回来了。我说,什么指导员?他说,听说你都当了指导员了嘛。我说,没有啊,你看我的军衣,两个兜儿啊〔10〕。

后来听父亲讲,才知道是怎么回事。1971年初开批陈整风会的时候,父亲见到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就问了一句,“陈司令啊,我一个儿子还在你那儿当兵呢,怎么样啊?”“哎,表现很好啊,现在已经提干部了,当指导员了。”“他三年没有消息了,没有回过家。”“哎,我立刻让他回家。”于是,他就打了个电话让我回家。实际上我探亲的时候,父亲已经发现是癌症了,1970年10月动的手术。他想见见我。

我回来以后,跟父亲讲起当时我们团传达“二月逆流”的问题和九届二中全会的情况,他挺受感动。但是,我大哥他们带给他的消息,跟我讲的完全不一样,负面的多。后来,父亲跟母亲讲了一句话:“小鲁可能知道很多东西,但是不跟我们讲,他怕我们伤心。”我当时对父亲,确实是只讲比较好听的。不过实际上,我们部队批“二月逆流”,态度也确实很好,我也是非常受感动。

后来父亲又见到陈锡联,说,我儿子回来了,谢谢你啊。不过他还是战士嘛,没有提干部呀。陈锡联反应快,连忙说,噢,还没提?报告我已经批了啊,可能还需要一些手续。他回去打电话就问军里,陈小鲁的工作,你们怎么考虑的?就不能好好安排一下?怎么搞的?这样,不久就给我提了排长,一两个月后就当了副指导员,等于是陈锡联下了命令的。”

b
borisg
这个说老实话,文革期间,军队干部,师以上的够岁数的子女,基本都穿军装去了。

这个说老实话,文革期间,军队干部,师以上的够岁数的子女,基本都穿军装去了。

能耐大的混几年提干了进军校了,或者至少转业到地方也是机关干部。能耐小的回来安排工作当个工人。

我认识的下乡的也有,都是被整的干部家的。唯一一个不是被整的是一个父亲同事家15,6岁的傻小子,非要一颗红心扎根延安,被他爸猛揍也不改悔。

华府采菊人
看我最后一句
萧嵐
文革时期,军队干部吃得开。到地方支左,大校也能当省革委会主任。子女都去部队当兵,回来就到城市工作。

文革时期,军队干部吃得开。到地方支左,大校也能当省革委会主任。子女都去部队当兵,回来就到城市工作。

i
ireadwrite
我的中学同桌,父亲是红军长征路过四川时

参军的,团级干部。他家四个子女全部都参了军,他是最小的。七九年初打越南时,他家四个孩子有三个上阵。他是第一天晚上入境越南的。

i
ireadwrite
我们想参军,得有好几个

条件:1.有部队招兵计划。不是年年都有来你处招兵的。2.单位同意。单位一般不可以阻拦:每年招兵时,县里都会要求各单位宣传鼓励适龄青年报名参军。但你个人政审和表现方面要合格。3.通过体检。最后才是由兵役部门(属于武装部)和部队择优录取。

我当知青时,有一年随几个知青报名参军,但是目的只是想去见识一下和体检。当时体检要2天(普通兵),航校(滑翔学校)还有额外的体检。我们在体检没完全做完时就不再去了。场领导当然不高兴,但也没有太多责难。

清源白水
这个要看省份, 许世友、韩先楚、陈锡联都是以大军区司令上将身份任所在省的革委会主任。
萧嵐
我可能没有说清楚。文革之前,大校到地方工作,当不了省长。
c
chufang
其实以前军队子女参军不是问题,只是文革时候小孩要下乡,运气好的可以招工,结果参军就成了香饽饽。
华府采菊人
这才是重点,没有上山下乡运动, 军队子女也没有那么起劲开“后门”去参军
华府采菊人
文革前连少将到省里,都未必能当上省长
华府采菊人
那些部长级干部的孩子, 上山下乡开始时去广阔天地的很多, 过一阵慢慢地参军了, 再过几年读工农兵大学去了
c
chufang
然后出国了。
衡山老道
许大马棒子在文革时期收留了很多战友的小孩。
L
Laogui123
那个时期,很多军队干部子弟当兵不是走正规招兵渠道,到了部队后再慢慢解决入伍手续,有的可能还要面临送回家的问题。
老生常谈12
49年,50年省长元帅和大将级别的:聂荣臻,叶剑英,陈毅,黄克诚,陈赓,程子华。。。
i
ireadwrite
文革军管时,派出的干部也是按相应级别

派出的, 县是团以上,地区是师以上,省是军以上。

我们地区第一任军管会主任是军政委。军分区两首长(师级)任副主任。

 

T
Tiger666
加一句,中将都未必!
吾道悠悠
文革时有几位55年少将到地方担任一把手,

如安徽李德生,江西程世清,山西谢振华,浙江熊应堂等。

清迈
杨迪就是上校,75年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
清迈
参军最被羡慕的是68-75年之间,76年是大呼隆,部队子女几乎统统去了。尼克松访华之后,社会上不那么疯狂了,当兵也自然

没那么吃香了。

萧嵐
杨迪可是蛋炒饭的出处呀。说的是省革委会正主任,具体的是贵州的李再含。文革之前,大校不可能去当省长。

杨迪可是蛋炒饭的出处呀。查了一下,他当时的军职不低,副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怎么还是上校。

 

我说的是省革委会正主任,具体的是贵州的李再含。文革之前,一个大校不可能当上省长。

吃素的狼
呵呵,这事儿,问问许世友许司令。他大包大揽了一堆娃娃兵,都是落难子弟,军装都找不到合身的,至今仍旧念他的好。

级别不够的,靠边站。

吃素的狼
呵呵,兵团俺那疙瘩从1958年起,直到文革结束,就是北京落难名人发配落脚的地方。随便见个小老头,就是原大名鼎鼎的人物。

北京兵团战士中,很多默默无名之辈,平时很低调,忽然一纸调令,当兵走人,大家见怪不怪,好事之徒就会找来几天前的人民日报,出席啥啥会议,按照姓氏笔画为序,他家老头子老太婆解放廖。大家都知道,这叫做走后门,“有本事你家坟头上也长那么根蒿子”。

 

 

h
hkzs
新时代的八旗子弟。
B
BeagleDog
大校和省长的级别根本不匹配。文革时期这些条条框框都打破了,工人农民不是也能进政治局?
B
BeagleDog
我知道的都是军队子女一大拨一下子都去参军了。68年第一届上山下乡时,同学中的军队子女一夜失踪,全参军去了。

从乡下回城后的中学同学,有两个军队干部的女孩,都没赶上好时候(那年是74年)去了军队的知青点。不过没几天,整个知青点一夜之间就走空了,全去参军了。具体这后门是怎么开的,我估计当事人也不一定能讲清楚。下过乡的两人中,一个是我的好朋友。她说,她家五个孩子,只有她一人下过乡。她父母总觉得对不起她。后来在军队中考上护校,毕业后在我们那最大的军方医院中工作。另一个和我不太熟,她文笔很好,后来听说在电视台作记者。真应了:后门进去的也有好的。

p
planet
1972/3, 军校校长(正师)转业, 市教育局副局长,军校处长(不知正副),大学系的副书记。
w
wang02
招兵轶闻

其实权力主要还是由兵源地的武装部掌握。前来领兵的部队干部,强龙压不过地头蛇。

有一年我鲁西北老家县城,两个农村小伙子过了招兵的体检(当地叫验兵)这一关,喜滋滋地换上了军装, 却在临出发前被叫到了办公室,武装部干部勒令他俩把军装扒下来,由另外两位顶了上去。前来领兵的部队干部发现后不干了,坚持换回体检合格的两位。他自己也知道,顶替上去的两位,到了部队也不好带,他接收到部队后也会有麻烦。但是当地武装部的人坚持换,否则所有的新兵不给盖章不遣送。这位部队干部吵也没用,最后给自己领导挂了个电话,骂骂咧咧地带队走了。

我邻村有一个孩子,十四岁当兵去了北京房山县。年龄都是武装部给编的。

我姐夫,通过了空军的体检,走之前大家都知道他将会是飞行员。结果到了海南岛,发现上了海军潜艇, 才知道是被别人顶替了。

z
znr0505
1982年,师政治部主任转业当系总支书记,师后勤部长当校后勤处长。那时校长是省军区副司令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