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6日, 邓小平在征求教育部长刘西尧的意见后说:“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招生涉及下乡的几百万青年。要拿出一个办法来,既可以把优秀人才选拔上来,又不要引起波动。重点学校要统一招生。今年下决心按要求招生,招的学生要符合要求。”
“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是指1977年6月底至7月上旬在太原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所写的《招生工作意见》。8月4日这天教育部将此上报国务院批转。报告的主旨坚持“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招生办法,且这个《招生意见》稿事先请华国锋审阅过。
1977年8月13日开始的第二次招生会议,直到9月中旬迟迟未决。
邓小平了解到阻力主要来自教育部领导。9月19日,邓小平召集刘西尧、雍文涛、李琦谈话,以十分严厉的口气说:
”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报告中央。教育方面的问题成堆,必须理出个头绪来。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
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太繁琐。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我约刘西尧、方毅等同志谈了一下,等他们写好教育问题汇报提纲后,拟提请政治局讨论一次。
招生问题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如何才能避免大的波动,办法正在研究,方案拟定后,拟先送请批准。”
“这是经过考虑的,为了保证大学学生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
”拟同意,说了一点意见“
选自《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 吴德口述》
中央文革小组真是支持,在“首都兵团”的成立大会上,中央文革小组的那些“左”得发紫的人都参加了。周总理也在场。北京市是我和丁国钰、雍文涛参加的。国务院的秘书长周荣鑫也陪了周总理来。这个大会主要是批判“西纠”。我记得“西纠”是北京31所中等学校的红卫兵组成的西城区红卫兵纠察队。在大会批判过程中,江青故意提高嗓门,问到会的人知不知道谁是“西纠”的后台?参加会的红卫兵说不知道。江青铁青脸说:就是周荣鑫!要大家看一看他,让周荣鑫站到台子的前边。江青接着又声嘶力竭地说:还有雍文涛!这样,当场就把周荣鑫、雍文涛揪走了。
我看周总理的样子,他并不知道江青要点周荣鑫的名字,周总理也紧张了,但镇静地控制着。陶铸从中南局调到中央任常务书记后,从中南局调了一批人,雍文涛就是其中的一位,江青他们的矛头是对着周总理和陶铸的。
我和丁国钰在后边坐着,真有些如坐针毡,坐不住了。丁国钰低声说:他们都点完了,就该轮到我们了。
天知道,一直到散会,也没有点我们的名字。散会时,中央文革办事组的人来说,江青让我去。江青问我雍文涛是什么人。我说:雍文涛是中央派到市委工作的,他没有问题,他分管中学工作,他去“西纠”做工作是市委派去的,责任在我。如果雍文涛有问题,罢了我的官算了。江青很生气,让我回去写检查。
我的检讨送去后,江青在上面批了,大意是说吴德还比较谦虚,但不能不讲原则,雍文涛是有错误的。
周荣鑫、雍文涛被揪走后,好几天都未放回来,我们就派人想办法去找。周荣鑫找回来后,周总理让他在国务院烧锅炉,红卫兵再找他时,就说周荣鑫已经参加劳动去了,实际上把周荣鑫保护起来了。雍文涛被找回来后,在国务院的文办躲了几天。后来,雍文涛提出在北京危险,要回广东,他在广州市还有办法躲避。这样,就采取了一个办法,让广州来的造反派把他揪回去了。雍文涛后来参加了广州市的“三结合”。事前广州还派人来向我作调查,我写了一个证明,说他到“西纠”是受组织派遣的,没有问题。
原始文件显示,按照华同意的第一次招生会议招生办法,77年不会恢复高考。还是要“单位同意”,“领导批准”, 政审繁琐, 而不是按成绩录取。尽管高考呼声很高,但高层不愿意恢复文革之前的高考,包括教育部。即使邓第三次复出之后主管科技和教育,部长刘西尧仍然胆小,害怕跟着邓犯错误,唯恐触犯毛对教育的“两个估计”。
邓小平先是要求教育部撤回原来的招生办法,然后换副部长雍文涛重新起草报告。等于是否定了华已经同意的招生办法。
报告里说明“现根据邓副主席最近的指示,我们将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作较大的改进”。只有邓对报告签署了具体意见,其他领导人包括华仅画圈同意。
1977年8月6日, 邓小平在征求教育部长刘西尧的意见后说:“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招生涉及下乡的几百万青年。要拿出一个办法来,既可以把优秀人才选拔上来,又不要引起波动。重点学校要统一招生。今年下决心按要求招生,招的学生要符合要求。”
“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是指1977年6月底至7月上旬在太原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所写的《招生工作意见》。8月4日这天教育部将此上报国务院批转。报告的主旨坚持“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招生办法,且这个《招生意见》稿事先请华国锋审阅过。
1977年8月13日开始的第二次招生会议,直到9月中旬迟迟未决。
邓小平了解到阻力主要来自教育部领导。9月19日,邓小平召集刘西尧、雍文涛、李琦谈话,以十分严厉的口气说:
”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报告中央。教育方面的问题成堆,必须理出个头绪来。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
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太繁琐。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我约刘西尧、方毅等同志谈了一下,等他们写好教育问题汇报提纲后,拟提请政治局讨论一次。
招生问题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如何才能避免大的波动,办法正在研究,方案拟定后,拟先送请批准。”
“这是经过考虑的,为了保证大学学生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
”拟同意,说了一点意见“
选自《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 吴德口述》
中央文革小组真是支持,在“首都兵团”的成立大会上,中央文革小组的那些“左”得发紫的人都参加了。周总理也在场。北京市是我和丁国钰、雍文涛参加的。国务院的秘书长周荣鑫也陪了周总理来。这个大会主要是批判“西纠”。我记得“西纠”是北京31所中等学校的红卫兵组成的西城区红卫兵纠察队。在大会批判过程中,江青故意提高嗓门,问到会的人知不知道谁是“西纠”的后台?参加会的红卫兵说不知道。江青铁青脸说:就是周荣鑫!要大家看一看他,让周荣鑫站到台子的前边。江青接着又声嘶力竭地说:还有雍文涛!这样,当场就把周荣鑫、雍文涛揪走了。
我看周总理的样子,他并不知道江青要点周荣鑫的名字,周总理也紧张了,但镇静地控制着。陶铸从中南局调到中央任常务书记后,从中南局调了一批人,雍文涛就是其中的一位,江青他们的矛头是对着周总理和陶铸的。
我和丁国钰在后边坐着,真有些如坐针毡,坐不住了。丁国钰低声说:他们都点完了,就该轮到我们了。
天知道,一直到散会,也没有点我们的名字。散会时,中央文革办事组的人来说,江青让我去。江青问我雍文涛是什么人。我说:雍文涛是中央派到市委工作的,他没有问题,他分管中学工作,他去“西纠”做工作是市委派去的,责任在我。如果雍文涛有问题,罢了我的官算了。江青很生气,让我回去写检查。
我的检讨送去后,江青在上面批了,大意是说吴德还比较谦虚,但不能不讲原则,雍文涛是有错误的。
周荣鑫、雍文涛被揪走后,好几天都未放回来,我们就派人想办法去找。周荣鑫找回来后,周总理让他在国务院烧锅炉,红卫兵再找他时,就说周荣鑫已经参加劳动去了,实际上把周荣鑫保护起来了。雍文涛被找回来后,在国务院的文办躲了几天。后来,雍文涛提出在北京危险,要回广东,他在广州市还有办法躲避。这样,就采取了一个办法,让广州来的造反派把他揪回去了。雍文涛后来参加了广州市的“三结合”。事前广州还派人来向我作调查,我写了一个证明,说他到“西纠”是受组织派遣的,没有问题。
原始文件显示,按照华同意的第一次招生会议招生办法,77年不会恢复高考。还是要“单位同意”,“领导批准”, 政审繁琐, 而不是按成绩录取。尽管高考呼声很高,但高层不愿意恢复文革之前的高考,包括教育部。即使邓第三次复出之后主管科技和教育,部长刘西尧仍然胆小,害怕跟着邓犯错误,唯恐触犯毛对教育的“两个估计”。
邓小平先是要求教育部撤回原来的招生办法,然后换副部长雍文涛重新起草报告。等于是否定了华已经同意的招生办法。
报告里说明“现根据邓副主席最近的指示,我们将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作较大的改进”。只有邓对报告签署了具体意见,其他领导人包括华仅画圈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