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拍板决定的吗?
本来是不想趟这类浑水的,只是总有几个人过一段时间就要拿这种传说的事出来感恩一番。你们想感恩是你们的自由,但不顾历史事实就是政治素质和人品问题了。1977年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拍板决定的吗?下面这份档案文件支持的是“清源白水”网友“简评华国锋和邓小平谁对恢复高考起决策作用”一文的说法:
这是由邓小平报送的教育部报告: 华主席:此事较急,请审阅后,批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旗什誌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前已送阅)一并讨论。如何,请酌定。 邓小平 十月三日
华国锋同日批:东兴同志请印中央讨论,文件发政治局同志。
提到77年高考的恢复,很多人和宣传都把这事说成是邓小平(批准)决定的,(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当场拍板恢复高考")这说法正确吗?虽然邓小平对恢复高考有大的贡献(当时他主管教育),但邓那时不是最后决策人和批准人,如那时他能当场拍板,他就不用把这份报告送华国锋和政治局讨论批准了,直接发文件通知就是了。有人说华只是划圈摆设,但如果华国锋把这报告放个10天、20天再批示,高考还能赶上在77年进行吗?送一份报告就是决策、拍板的标志,那写报告的刘西尧也是决策人了? 有人说“只有小平才是那个时代一言九鼎的人,”高考当然是他拍板的。看看邓小平1977年4月为要求出来工作写的信(只是这次没有象在76年10月的信中那样高呼万岁),到8月份就能一言九鼎了?
华主席叶副主席并党中央: 我完全拥护华主席最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完全拥护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方针和对当前各种问题的工作部署。 我在七五年的工作虽然也作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在工作中确有缺点和错误,我对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对我的批评和教导再一次表示诚恳的接受。 我感谢党中央弄清了我和四人帮没有关系这件事,我特别高兴在华主席的讲话中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去年清明节在天安门的活动是合乎情理的。 至于我个人的工作问题,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工作为宜,完全听从中央的考虑和安排。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我曾向中央用书面表达我内心的悲痛和深切的悼念。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在党中央决定由华国锋同志担任党中央主席和军委会主席的时候,我知道了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以最英明果敢、最正确的方式战胜四人帮的伟大胜利的时候,我在七六年十月十日曾向国锋同志和中央用书面表达我的真诚拥护和欢欣鼓舞的感情。 如果中央认为恰当,我建议把我这封信连同去年十月十日的信印发党内,究应如何处理,完全听从中央的考虑和决定。 顺致诚挚的敬礼! 邓小平 一九七七年四月十日
关于恢复高考过程,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扬宗教授对比科教座谈会部分原始记录和一些人的回忆文后写到:
“ 对比会议记录可知,刘道玉先生的回忆录那一段不很真切,刘西尧的态度不够明朗,温元凯在邓小平“拍板”后才对“十六字”方针提出修改建议。人的记忆是如此奇妙,除了查先生,多数当事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夸大了自己的作用。 与会者参与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或多或少有所贡献;当回忆往事之时,“自传体记忆”出现某种“怀旧性记忆上涨”,有意无意地对“自我”有所突出,也是可以理解的。”
“1. 那时恢复高考是大势所趋,即使没有科教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及时拍板,高考制度也将于1978年恢复。小平同志拍板使高考提前半年恢复。有的人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上大学机会,未免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2. 高考恢复的决策毫无疑问还需要中央更高领导人同意批准,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等领导同志的作用不应忽视。但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及时拍板,科学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可能不会那么及时和有力。”
真正想了解事实的要多学习、多查资料、文献。当然这不是对那些罔顾历史事实的人的要求。
这种字面上的东西年轻人争论一下没问题。有点阅历,知道中共权力运作的人就没什么可争的了。
1979年全运会开/闭幕式。华国锋,邓小平都参加了,我就在现场。邓小平出现时,全场起立欢呼雀跃,谁是中国的大拿一目了然。再现曹孟德和汉献帝一同围猎场景:))
邓小平是恢复高考的主要推动者和发起人,并等到了华主席和当时大多数主要领导人的支持。否则高考不可能在77年就恢复。
教育部长不赞成立即恢复,持保守态度,因为他明白华的执政方针,不愿违背华的原意。
华也是唯一在位高官送女儿插队的。
don't get me wrong,我也是77级一员,也有资格喊老子当年在英国的时候,但是毕业后混出个啥样和那有多大的关系?特别是来了美国之后?
老邓支持恢复高考没问题,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华国锋的拍板,老邓也干瞪眼。至少要拖几年才能恢复。关键是以后把恢复高考的功劳完全归邓小平,只字不提华国锋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呼吁。有些鸟人脑子进shi了,天天胡搅蛮缠。
恢复高考是走资派为资二代谋划的第一步,从农村回城进学堂镀金,接下来就是年轻化知识化分到各党政机关和国营厂矿当干部,厂长负责制关停并转私有化。77和78高考人数1180万,入取67.2万,落榜1100万人就顶替或招工进厂,20年后温水煮下岗。
78年华没保汪,就是放弃权力了
原始文件显示,按照华同意的第一次招生会议招生办法,77年不会恢复高考。还是要“单位同意”,“领导批准”, 政审繁琐, 而不是按成绩录取。尽管高考呼声很高,但高层不愿意恢复文革之前的高考,包括教育部。即使邓第三次复出之后主管科技和教育,部长刘西尧仍然胆小,害怕跟着邓犯错误,唯恐触犯毛对教育的“两个估计”。
邓小平先是要求教育部撤回原来的招生办法,然后换副部长雍文涛重新起草报告。等于是否定了华已经同意的招生办法。
报告里说明“现根据邓副主席最近的指示,我们将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作较大的改进”。只有邓对报告签署了具体意见,其他领导人包括华仅画圈同意。落款八月十八日。
刘西尧本人也有回忆当时的具体经过。
顺应民心,功劳自然纳入怀里。他自己犯的错误呢?比如反右,毛泽东说全国有五千右派,最后由他经手打了五十五万,扩大了一百倍。他怎么说,当时反右还是有必要的,所以右派只是改正,而不是平反。他仍然坚持他是对的。
他说林彪“他有辽沈,我有淮海”“淮海战役是我打的”。谭震林听说后说,贪天之功窃为己有。
蒋经国在去世之前,毅然开放党禁,实行真正的民主。而他呢?没有他当年坚持四项原则,会有如今的定于一尊吗?
77年被政审刷下来的合格生多了去了。
邓为何要推翻文革?因为文革革了他的命,不推翻,他何以在党内立足?等到六四要民主要改革时,可能动摇他的地位时,他毫不犹豫地祭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旗。延续至今,就有了如今定于一尊的局面。
看来你的智力对理解“此事较急”的意思有困难,你只看到了“急”,没看到邓写的是“较急”。照你理解的意思应该没有“较”字或是“很急“,不知你的智力能区分这几个词的不同意思吗。
你们这类人在讨论这类事情上智力一向是不够的,话题是谁”拍板“的,你们在扯谁是督促办事的,你楼上那位也是经常文不对题,我懒得予以指出了。
关注讨论问题,讲历史事实。
无需评判其他网友的智力,“政治素质和人品问题”,扣帽子不好。别人也可以用同样来回应。
1977年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拍板决定的吗?
本来是不想趟这类浑水的,只是总有几个人过一段时间就要拿这种传说的事出来感恩一番。你们想感恩是你们的自由,但不顾历史事实就是政治素质和人品问题了。1977年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拍板决定的吗?下面这份档案文件支持的是“清源白水”网友“简评华国锋和邓小平谁对恢复高考起决策作用”一文的说法:
这是由邓小平报送的教育部报告:
华主席:此事较急,请审阅后,批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旗什誌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前已送阅)一并讨论。如何,请酌定。
邓小平 十月三日
华国锋同日批:东兴同志请印中央讨论,文件发政治局同志。
提到77年高考的恢复,很多人和宣传都把这事说成是邓小平(批准)决定的,(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当场拍板恢复高考")这说法正确吗?虽然邓小平对恢复高考有大的贡献(当时他主管教育),但邓那时不是最后决策人和批准人,如那时他能当场拍板,他就不用把这份报告送华国锋和政治局讨论批准了,直接发文件通知就是了。有人说华只是划圈摆设,但如果华国锋把这报告放个10天、20天再批示,高考还能赶上在77年进行吗?送一份报告就是决策、拍板的标志,那写报告的刘西尧也是决策人了?
有人说“只有小平才是那个时代一言九鼎的人,”高考当然是他拍板的。看看邓小平1977年4月为要求出来工作写的信(只是这次没有象在76年10月的信中那样高呼万岁),到8月份就能一言九鼎了?
华主席叶副主席并党中央:
我完全拥护华主席最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完全拥护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方针和对当前各种问题的工作部署。
我在七五年的工作虽然也作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在工作中确有缺点和错误,我对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对我的批评和教导再一次表示诚恳的接受。
我感谢党中央弄清了我和四人帮没有关系这件事,我特别高兴在华主席的讲话中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去年清明节在天安门的活动是合乎情理的。
至于我个人的工作问题,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工作为宜,完全听从中央的考虑和安排。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时候,我曾向中央用书面表达我内心的悲痛和深切的悼念。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在党中央决定由华国锋同志担任党中央主席和军委会主席的时候,我知道了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以最英明果敢、最正确的方式战胜四人帮的伟大胜利的时候,我在七六年十月十日曾向国锋同志和中央用书面表达我的真诚拥护和欢欣鼓舞的感情。
如果中央认为恰当,我建议把我这封信连同去年十月十日的信印发党内,究应如何处理,完全听从中央的考虑和决定。
顺致诚挚的敬礼!
邓小平
一九七七年四月十日
关于恢复高考过程,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扬宗教授对比科教座谈会部分原始记录和一些人的回忆文后写到:
“ 对比会议记录可知,刘道玉先生的回忆录那一段不很真切,刘西尧的态度不够明朗,温元凯在邓小平“拍板”后才对“十六字”方针提出修改建议。人的记忆是如此奇妙,除了查先生,多数当事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夸大了自己的作用。
与会者参与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或多或少有所贡献;当回忆往事之时,“自传体记忆”出现某种“怀旧性记忆上涨”,有意无意地对“自我”有所突出,也是可以理解的。”
“1. 那时恢复高考是大势所趋,即使没有科教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及时拍板,高考制度也将于1978年恢复。小平同志拍板使高考提前半年恢复。有的人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上大学机会,未免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2. 高考恢复的决策毫无疑问还需要中央更高领导人同意批准,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等领导同志的作用不应忽视。但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及时拍板,科学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可能不会那么及时和有力。”
真正想了解事实的要多学习、多查资料、文献。当然这不是对那些罔顾历史事实的人的要求。
这种字面上的东西年轻人争论一下没问题。有点阅历,知道中共权力运作的人就没什么可争的了。
1979年全运会开/闭幕式。华国锋,邓小平都参加了,我就在现场。邓小平出现时,全场起立欢呼雀跃,谁是中国的大拿一目了然。再现曹孟德和汉献帝一同围猎场景:))
邓小平是恢复高考的主要推动者和发起人,并等到了华主席和当时大多数主要领导人的支持。否则高考不可能在77年就恢复。
教育部长不赞成立即恢复,持保守态度,因为他明白华的执政方针,不愿违背华的原意。
华也是唯一在位高官送女儿插队的。
don't get me wrong,我也是77级一员,也有资格喊老子当年在英国的时候,但是毕业后混出个啥样和那有多大的关系?特别是来了美国之后?
老邓支持恢复高考没问题,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华国锋的拍板,老邓也干瞪眼。至少要拖几年才能恢复。关键是以后把恢复高考的功劳完全归邓小平,只字不提华国锋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呼吁。有些鸟人脑子进shi了,天天胡搅蛮缠。
恢复高考是走资派为资二代谋划的第一步,从农村回城进学堂镀金,接下来就是年轻化知识化分到各党政机关和国营厂矿当干部,厂长负责制关停并转私有化。77和78高考人数1180万,入取67.2万,落榜1100万人就顶替或招工进厂,20年后温水煮下岗。
78年华没保汪,就是放弃权力了
原始文件显示,按照华同意的第一次招生会议招生办法,77年不会恢复高考。还是要“单位同意”,“领导批准”, 政审繁琐, 而不是按成绩录取。尽管高考呼声很高,但高层不愿意恢复文革之前的高考,包括教育部。即使邓第三次复出之后主管科技和教育,部长刘西尧仍然胆小,害怕跟着邓犯错误,唯恐触犯毛对教育的“两个估计”。
邓小平先是要求教育部撤回原来的招生办法,然后换副部长雍文涛重新起草报告。等于是否定了华已经同意的招生办法。
报告里说明“现根据邓副主席最近的指示,我们将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作较大的改进”。只有邓对报告签署了具体意见,其他领导人包括华仅画圈同意。落款八月十八日。
刘西尧本人也有回忆当时的具体经过。
顺应民心,功劳自然纳入怀里。他自己犯的错误呢?比如反右,毛泽东说全国有五千右派,最后由他经手打了五十五万,扩大了一百倍。他怎么说,当时反右还是有必要的,所以右派只是改正,而不是平反。他仍然坚持他是对的。
他说林彪“他有辽沈,我有淮海”“淮海战役是我打的”。谭震林听说后说,贪天之功窃为己有。
蒋经国在去世之前,毅然开放党禁,实行真正的民主。而他呢?没有他当年坚持四项原则,会有如今的定于一尊吗?
77年被政审刷下来的合格生多了去了。
邓为何要推翻文革?因为文革革了他的命,不推翻,他何以在党内立足?等到六四要民主要改革时,可能动摇他的地位时,他毫不犹豫地祭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旗。延续至今,就有了如今定于一尊的局面。
看来你的智力对理解“此事较急”的意思有困难,你只看到了“急”,没看到邓写的是“较急”。照你理解的意思应该没有“较”字或是“很急“,不知你的智力能区分这几个词的不同意思吗。
你们这类人在讨论这类事情上智力一向是不够的,话题是谁”拍板“的,你们在扯谁是督促办事的,你楼上那位也是经常文不对题,我懒得予以指出了。
关注讨论问题,讲历史事实。
无需评判其他网友的智力,“政治素质和人品问题”,扣帽子不好。别人也可以用同样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