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定息, 想起六十年代中期上海动员去新疆的一个”先进典型“

华府采菊人
楼主 (文学峸)

徐汇区的资本家比较多,当时有一个资产阶级子弟典型到各个中学去做过报告,说到了定息。

我没有直接听这个报告会, 但听了传达。

这位男同学初中还是高中毕业没考取下一级学校, 在家当了社会青年,那时把资产阶级子弟动员去新疆, 提高到了是和资产阶级争夺下一代的高度,作为家长,无论是什么阶级, 总不希望子女跑去那么远的地方, 而且大家都知道新疆是个苦地方, 再唱”我们新疆好地方唻“也是不愿意的。

这个典型说的重点,就是其父为了不让他取新疆支边, 承许每个月给他多少多少零花钱, 具体数字记不住了, 反正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的工资!

一般人想都不能想象一个小青年一个月可以得到这么大一笔零花钱!

可是他, 面对资本家的金钱拉拢和所谓的亲情腐蚀, 决心和资产阶级家庭划清界限, 坚决走与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 到农村去到边疆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位最后肯定还是去了新疆, 到了新疆也一定会很刻苦耐劳努力工作, 但是, 一个月拿着三十出头的钱, 恐怕就不是他去前已经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了,为人父母的他的资产阶级父母, 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希望在经济上给予儿子一些帮助的, 后事如何,都不知道了。

上海还有一个名典型: 鱼珊玲,其在香港经商的父母甚至已经给她办好了赴港单程通行证,并几次三番专程到上海来劝阻她去新疆,但是鱼珊玲毅然绝然地拒绝了父母的”好“意, 高唱”迎着晨风迎着阳光, 跨山过水到了边疆“。

文革中她的传闻很多, 有说她在被批斗时被打死了,也有说她偷渡去了香港,文革后报纸上刊登过,她还在石河子。现在不知情况如何。

 

游水皖鱼
不一定是成绩不好没考取,很可能是资产出身而不宜录取,62年后开始大讲阶级斗争了
c
chufang
听到说鱼珊玲最后还是去了香港。
c
chufang
我一个同学去了新疆,不过最后还是设法回了上海。另有几个同学回家乡务农,但最后还是搞了个小厂。
华府采菊人
文革前的上海, 政策算是不太左的, 成分不好成绩好的, 只要填志愿别不知天高地厚, 大致上还是能录取的

成分不好别报一医报二医, 还有上海师院, 水产学院,财经学院等, 机会远大于复旦物理二系交大工程物理啥的

华府采菊人
我的中小学同学,好几个去了新疆

小学五年级升六年级时, 一个比我们大三四岁的同学,本来就是三年级时从上一级留级留下来的, 又留级了,这大概是他的第三次留级, 家里就不让他继续读了,去了新疆。

小学毕业时,几个没考取初中的都去了新疆, 也有考取了虹桥民办中学不愿去读了,也去了新疆。

初一升初二时,一个女同学因后娘不待见, 不读书去了新疆, 初二升初三时, 又又一个女同学是相同的原因, 去了新疆

华府采菊人
她好像没去香港, 请看链接,估计子女去了

https://www.meipian.cn/244k88sj
c
chufang
我的一个邻居不愿去新疆,最后被街道组织批斗。
游水皖鱼
如有个海外关系特别是台湾的就不妙了
华府采菊人
文革期间, 新疆有的地方武斗厉害, 一些支边青年乘机溜回1上海, 大伙儿把他们叫做”新疆户头“
华府采菊人
那老老实实报地质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吧, 成绩好说不定还能被录取
清迈
64年之后估计全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典型”了,如陈渝庆。
一帖
60年代,高考前政审表将考生分为四类,1,可录取机密专业,2,录取一般专业,3,降格录取,4,不宜录取。我的中学

填表以前招集部分同学(约40%),掛了一个大表列出全国重点学校几十所,鼓励大家报考,并要大家保密,不要外传未到会同学。估计这些就属于第一类。从发榜结果看,没有与会的同学,没有考上全国名牌大学的(T20), 其中全班成绩出色的几位进上海工学院,上海师大一类,估计属于第三类。

h
hhtt
我记得听哥哥姐姐讲,上海嘉定有所大学里,有许多大资本家的子弟?
华府采菊人
在嘉定的是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的老克拉,可能是上海各所大学中最多的了吧
c
chufang
水产学院不行,要出海,有叛国投敌的可能。我一个同学进了水产学院,分配时就有了点问题。
c
chufang
上海以前有去青海这些地方,那里的单位下马后,他们回上海就是“袋袋户口”。
吾道悠悠
鱼珊玲当年很有名,周总理去石河子也接见过。

不去香港而要去新疆种地,现很难想象。

吾道悠悠
上科大的强项是无线电电子专业,这大概对

当时“出身不好"者有限制。

h
hz82000
上海那个时候很奇怪,好像社会青年出路就是新疆,我姐考大学我妈紧张的要命,

我姐很叛逆的,考不进大学肯定去新疆,我妈根本拦不住的,她也不会做社会青年

我们弄堂口有个空房子做社会青年活动室

吾道悠悠
子女也没去香港,在上海做普通工作。
信笔由墨
六十年代初,文革前的支边还乡,是六十年代末,文革中上山下乡的先行实验。
萧嵐
文革之前有董加耕,方玉

前者是回乡知青,全国知名。

 

后者是江苏树立的典型。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名牌大学数学教授,本人是南师附中(当时江苏四所省重点中学之一)的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她考名牌大学可以说有十分把握。方玉的父母和奶奶都希望她能考大学,将来成为科学家。背叛家庭,下到最苦的盱眙县当下乡知青。省委指示新华日报把她改名换姓,突出报道,不影响其父亲。后来和当地农民结婚成家。

 

清迈
上二医原本是震旦的医学院,一直到八十年代,震旦(属法国天主教会)还资助那里的青年教师出国深造
吾道悠悠
以前,上科大和二医是地方院校,

毕业分配时不面向全国,一般分配在上海工作,为此受欢迎。

b
bia
别说出生不好,上海人一直就是被一轮一轮的折腾
华府采菊人
何止上海人
b
bia
记得当年

68届大学毕业的,上海籍学生都分配去外地,留上海的都是外地人

总是糊涂
当年上海有个马小彦挺出名
l
luren_1970
鱼姗玲的故事

鱼姗玲的故事   郑连真 2019-05-14 阅读 4140     鱼姗玲这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五十多年前她居住在我们海园居民区乌鲁木齐中路15弄3号。在此后漫长的几十年里,不知是什么原因,鱼姗玲这个名字再也没有出现于我们的视野,她似乎已被社会彻底遗忘。现在我们将这一段已经被尘封的历史打捞起来,让我们重温那个"火红年代"的激情岁月,抚摸那些老人的心灵,包括这位有着一个美丽名字的鱼姗玲。   鱼姗玲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父母在香港,拥有相当资产。一九六三年,鱼姗玲市三女中高中毕业后,谢绝了父母送她到海外留学的建议,不顾母亲的坚决反对,支边去新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由于她的特殊家庭背景,鱼姗玲不仅受到建设兵团领导的照顾,而且被媒体发现,树成典范。   鱼姗玲报名支边,父母从香港接连发了十二封电报,表示坚决不同意,要她到香港或者国外继续读书。母亲为了这件事还专门来到了上海,提出只要小女儿珊玲不到外地吃苦,家里就是养她一辈子也可以。可是,鱼姗玲不愿意走那条"不劳而食的死胡同"。临走前,妈妈带她到国际饭店尽情吃玩,她还是没有动摇。妈妈塞给她几百元钱,告诉她,如果太苦,就自己乘车回家。鱼姗玲既没要妈妈的钱,也没有把兵团的艰苦程度告诉家里。   一九六四年第十一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刊载了鱼姗玲的一篇文章,题为《从娇姑娘到边疆建设者》。在文章中,鱼姗玲描述了自己通过劳动获得思想境界升华的切身体会,觉得自己"听党的话,不贪图舒适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走革命的道路是完全走对了。"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她还颇为深情地写道:"当一天劳动之后,望着那平如镜、直如线,一望无际的田野,感到心情舒畅极了,每次都要留恋地回头来看几遍。每当我跑过自己亲手开垦的二号小麦地到场部去时,心里就充满了一种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甜蜜和幸福。劳动使我生活得十分充实十分有意义,不像过去那样空虚和无聊。"    一九六五年,《中国青年报》以鱼珊玲为例,发表社论《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鱼珊玲不去香港去新疆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无数知识青年奔赴新疆屯垦戍边。       鱼姗玲,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把满腔热血献给了边疆。在新疆生活工作了整整40年,2004年因病退休回到上海。  
花似鹿葱
我先生的高中同学是东海舰队司令的儿子,放弃高考去了新疆。
华府采菊人
陶勇的儿子年纪没有那么大吧
d
danren
人有时真的需要一点理想来拉开与现实的距离,真的很欣赏
华府采菊人
所以可以佩服, 很难效仿。另外, 更重要的是不能”树一个典型“, 派个记者小组跟着照相
铁钉
荣毅仁妹妹荣毅珍的女儿社会青年65年还是64年去的新疆,在那里动了个什么手术去世了,那可是专机运回上海的。
清迈
荣毅珍文革前十分积极,到处动员那些大资产的孩子去新疆
吾道悠悠
副司令的儿子。
花似鹿葱
对不起,少写一个副字,后来还是当了工农兵学员,前些年在西工大副校长位置上去世,高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