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到收到WXC要求改密码的邮件才上来顺便看一下,奇怪,为什么我2020年以前的帖子怎么都不见了,现在回头看几年前预测的房地产和股市尤其是科技股还是挺对路的,虽然我自己做的一般般,毕竟体量太大,不想冒太大风险。看到这么多的年终总结,我也来小结一下,顺便说说我的烦恼和建议。
其实这一年多都因为带领新项目的原因,在投资上没怎么做,完全是靠着几年前对投资市场的判断和运气,资产从2020年中的75米净值到了目前的117米,AMZN涨的相对少,TSLA占了股票盈利的大部分。房产增值也是近年来最多的,这些都是相对安全的投资,所以暂时不打算动。
慈善基金今年已经建好了,资助了一些小的项目和在美东的母校的博物馆,还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长期资助项目,很多海外的机构有些不错的项目,但是没有IRS的认证所以还无法资助。等几个月后退休后再花时间研究研究。有了自己的基金就会有人联系你拉关系,老美这方面做的很专业,今年需要雇人专门负责公关。
2个苦恼,1个是钱多了,可是周围朋友越来越少,我其实是很低调的,但是几个走的近的朋友多多少少知道我们家的情况,这两年其他几个家庭明显疏远我们了,也许去世界各地的高端旅游,出入至少商务舱,或是请他们看完音乐会后,组织者只请我们家(赞助者之一)和演奏家一起晚餐之类的让朋友们有酸葡萄的感觉,总之,多少看透了朋友这条船其实真是说翻就翻,没有永远的朋友,有钱会让人看透一些事。
第2个烦恼是对这个资产体量的管理和计划缺乏和同伴一定的交流,像投坛这样只是奔1-2千万去的人的交流家园,1-2千万去5千万很快,过了5千万的策略和管理以及生活方式完全需要调整,我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少有这样的公共论坛可以交流。也许到这个阶段都让专业投资公司打理了,但是生活圈等等的还是需要和同样情况的人多有交通才觉得踏实。
最后还得说,资产到了一定程度真的只是个数字,马上50岁了,我更在乎的是这张图里的数字。
能开个帖子说说如何建立慈善基金吗?
找到新的朋友圈也不容易。你这个级别大概要学会享受孤独的状态。想得到别人的共鸣不容易。据说日本的富豪买球队的最大目的就是找很多人有共鸣。
硅谷这样的牛人不少吧?
花钱找陪聊就得了呗。
Maybe, maybe not..
圈的门票。比如,一位IPO上市,进入B阶层的公司founder,心想经济上已经够混纽约老钱圈,但还是不得门而入,搞得他,每周末乘私人飞机到纽约去混头熟脸熟,就为了挤进圈。
虽然不知道你怎么成功的,还是膜拜一下!
不在一个层次,
像下棋,打扑克,你每次都赢,谁还跟你玩?
你也不愿意呀,觉的没意思。
朋友圈也一样,消费观念不一样, 消费水平不一样,也玩不到一起。一次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双方都是个负担。
呵呵。。。。
不过还是呆美国吧,岂不闻“富易妻,贵换朋”,如果给你个环境,你可能就变坏了。
秘诀其实就是看好未来投资标的,持久投资,不要进进出出
欢迎常来聊聊。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这里有如饥似渴的读者和听众。
难道没有专服务高净值家庭的财富管理机构联系你吗?不是普通推销保险和基金的那种资产管理公司,而是需要入门资产20-30米的那种集投资,税务,遗产planning,会计等等为一个team的服务,他们会量身定制你这个资产级别所需的服务
传神之道!
贫富差距,不只是口袋深浅的差距。在投资方面,钱多就意味着子弹多,和散户博弈必胜。 最近脱口秀的笑话怎么说的? “我们和巴菲特相比缺的不是投资理念,而是钱”。
不会所有人在挣到一个亿之后能主动投身于慈善,也很难解决“胜者通吃”这个问题,不管自己口袋里的钱是从别的投资者口袋里“博弈”出来的,还是资产顺大势涨起来的, 虽说大家的钱无一例外地会被稀释,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老实人”。
当然应该想想这些老实人面对巨富会怎么想,他们可能大都是现在的,或者之前的“中产阶级”,和之前的你我无异。
我认识一个,进入千万级,有此抱怨。但他的朋友们却说和他话不投机。 圈子不一样,兴趣爱好渐远,不一定是酸。成年的闰土和树人是有交流困难的,并不是人不好。
我出道晚,错过了两次机会: 以前的AMD 和现在的特斯拉。看好但投的力度不够,否则也自由了:)。 那些大厂的老员工们,这种机会多的是啊!
超级富豪们比平常人更想要的是如何延寿,而且将来他们最有可能最先得到。
总是到收到WXC要求改密码的邮件才上来顺便看一下,奇怪,为什么我2020年以前的帖子怎么都不见了,现在回头看几年前预测的房地产和股市尤其是科技股还是挺对路的,虽然我自己做的一般般,毕竟体量太大,不想冒太大风险。看到这么多的年终总结,我也来小结一下,顺便说说我的烦恼和建议。
其实这一年多都因为带领新项目的原因,在投资上没怎么做,完全是靠着几年前对投资市场的判断和运气,资产从2020年中的75米净值到了目前的117米,AMZN涨的相对少,TSLA占了股票盈利的大部分。房产增值也是近年来最多的,这些都是相对安全的投资,所以暂时不打算动。
慈善基金今年已经建好了,资助了一些小的项目和在美东的母校的博物馆,还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长期资助项目,很多海外的机构有些不错的项目,但是没有IRS的认证所以还无法资助。等几个月后退休后再花时间研究研究。有了自己的基金就会有人联系你拉关系,老美这方面做的很专业,今年需要雇人专门负责公关。
2个苦恼,1个是钱多了,可是周围朋友越来越少,我其实是很低调的,但是几个走的近的朋友多多少少知道我们家的情况,这两年其他几个家庭明显疏远我们了,也许去世界各地的高端旅游,出入至少商务舱,或是请他们看完音乐会后,组织者只请我们家(赞助者之一)和演奏家一起晚餐之类的让朋友们有酸葡萄的感觉,总之,多少看透了朋友这条船其实真是说翻就翻,没有永远的朋友,有钱会让人看透一些事。
第2个烦恼是对这个资产体量的管理和计划缺乏和同伴一定的交流,像投坛这样只是奔1-2千万去的人的交流家园,1-2千万去5千万很快,过了5千万的策略和管理以及生活方式完全需要调整,我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少有这样的公共论坛可以交流。也许到这个阶段都让专业投资公司打理了,但是生活圈等等的还是需要和同样情况的人多有交通才觉得踏实。
最后还得说,资产到了一定程度真的只是个数字,马上50岁了,我更在乎的是这张图里的数字。
能开个帖子说说如何建立慈善基金吗?
找到新的朋友圈也不容易。你这个级别大概要学会享受孤独的状态。想得到别人的共鸣不容易。据说日本的富豪买球队的最大目的就是找很多人有共鸣。
硅谷这样的牛人不少吧?
花钱找陪聊就得了呗。
Maybe, maybe not..
圈的门票。比如,一位IPO上市,进入B阶层的公司founder,心想经济上已经够混纽约老钱圈,但还是不得门而入,搞得他,每周末乘私人飞机到纽约去混头熟脸熟,就为了挤进圈。
虽然不知道你怎么成功的,还是膜拜一下!
不在一个层次,
像下棋,打扑克,你每次都赢,谁还跟你玩?
你也不愿意呀,觉的没意思。
朋友圈也一样,消费观念不一样, 消费水平不一样,也玩不到一起。一次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双方都是个负担。
呵呵。。。。
不过还是呆美国吧,岂不闻“富易妻,贵换朋”,如果给你个环境,你可能就变坏了。
秘诀其实就是看好未来投资标的,持久投资,不要进进出出
欢迎常来聊聊。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这里有如饥似渴的读者和听众。
难道没有专服务高净值家庭的财富管理机构联系你吗?不是普通推销保险和基金的那种资产管理公司,而是需要入门资产20-30米的那种集投资,税务,遗产planning,会计等等为一个team的服务,他们会量身定制你这个资产级别所需的服务
传神之道!
如果他们有个10米,应该不至于那么不平衡了
但是资产上限基本上是10-20米。你投资太牛了!
如果自己已经有一个business,不用太大麻烦。 如果自己是单干投资起家,不一样了
贫富差距,不只是口袋深浅的差距。在投资方面,钱多就意味着子弹多,和散户博弈必胜。 最近脱口秀的笑话怎么说的? “我们和巴菲特相比缺的不是投资理念,而是钱”。
不会所有人在挣到一个亿之后能主动投身于慈善,也很难解决“胜者通吃”这个问题,不管自己口袋里的钱是从别的投资者口袋里“博弈”出来的,还是资产顺大势涨起来的, 虽说大家的钱无一例外地会被稀释,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老实人”。
当然应该想想这些老实人面对巨富会怎么想,他们可能大都是现在的,或者之前的“中产阶级”,和之前的你我无异。
我认识一个,进入千万级,有此抱怨。但他的朋友们却说和他话不投机。 圈子不一样,兴趣爱好渐远,不一定是酸。成年的闰土和树人是有交流困难的,并不是人不好。
我出道晚,错过了两次机会: 以前的AMD 和现在的特斯拉。看好但投的力度不够,否则也自由了:)。 那些大厂的老员工们,这种机会多的是啊!
超级富豪们比平常人更想要的是如何延寿,而且将来他们最有可能最先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