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读书的时候,普通上海人住房很差。曾经暑假到上海同学家里,那房子真是小啊。

d
delta2020
楼主 (文学峸)

现在改进了很多。

老商
甚至有三代同室的,如: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从建政后到文革,造了极少量的工人新村,有许多困难户人均四平方公尺以下,
华府采菊人
常有人感叹“那个回不去的时代”喽,其实很容易啊, 找一堆人到他家去挤挤, 幸福的感觉立马就回来了
老商
我祖孙三代到你家挤挤,如何 ?五张单人床,三张双人床,自带干粮。
欲千北
大概老商家庭条件好啊。1980年上海特别困难户标准: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以下,年龄划到了16岁。这个16岁

有点费解,不知是否对16岁以下的家庭成员不计入家庭人数,以缩小分母提高纸面上的人均面积。

我的一个上海同学说,他若回家,晚上只能钻到桌子下面睡,早上起来再把被褥收起来。我刚听到他说,几乎不相信,因为我自以为知道上海人居住拥挤,但这个还是超越了我的想象。后来明白了,是真的,还有更困难的。另一个同学也是上海人,很自豪,说他找个好老婆结婚轻而易举,因为他家只有3口人,2个房间,30多平米,而且他的姐姐是肯定会嫁出去的。

奇怪的是,有的上海人,眼界非常高,坚决把耄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来敬拜,不把广大上海人民的疾苦当回事。

欲千北
我在文革看电影《火红的年代》,看到上海工人家的居住面积很宽敞,不禁暗笑,艺术夸张成了艺术掩饰。当然不敢对别人说。
老商
我居住条件还可以,
欲千北
怪不得老商找到了好老婆,条件摆在那。恭喜。
老商
有个同事到了二十八岁还没等到配房,女友说再弄不到房跟你说"再见"啦!
信笔由墨
去过上海几次,都是住在亲朋家,都是沪上的老户,挺宽敞,有房间,来客随来随住。
老商
都是大户,祖上不是地主就是富商,,,,住"上只角"?
龙剑
这个1980年上海特别困难户标准已经有很大的提高,1957年学校勤工俭学,协助房管所做调查,低于此标准的住户比比皆是。
信笔由墨
当时就没有拎清爽。
飯盛男
不影響喝咖啡。呵呵呵呵呵
欲千北
多谢前辈谈亲身经历。
吾道悠悠
是呵,外出时打扮的山清水秀,衣冠楚楚。
吃素的狼
呵呵,70年代末,上海丝织九厂老师傅结婚,厂子想尽办法弄到一个亭子间,6平米。床用铰链钉在墙上,白天折起来。

方桌吊在天花板上,可上可下,很有创意。

读大学到上海同学家,在百老汇大厦后面的弄堂里。进去后黑洞洞滴,喊一声会有人把一只梯子从上面楼层一米平方的洞洞里慢慢落下来。那梯子很陡,爬上去嘎吱嘎吱滴,深怕它忽然断掉。同学的亭子间很小,他说他最晚睡觉,等大家都睡了,他打地铺好把脚伸到走廊上去。

曾经帮老爸战友家装修电灯。他家住在淮海路,陕西路附近,离文化广场不远。好像是老上海有钱人家被充公的房子,其实格局面积也就和洛杉矶的 townhouse差不太多,里面居然住了9户人家。一楼是公共厨房,9个煤气罐和灶台如同套裁的一样,居然井井有条。他家那个厨房灶台灯灭了,不是灯泡问题,也不是9个拉线开关问题,穿铁管的电线,好不容易才搞定。

这位老爷叔有趣,小八路到上海居然娶了一位芭蕾舞女演员,夫妻感情很好,就是从山东老家接来的老娘和媳妇儿势同水火。

偏偏这俩女人都爱这位老爷叔,这老爷叔还是个大孝子,爱得死去活来恨得咬牙切齿。

弄得这位老爷叔两次自杀未遂,组织上认定,这不算是“自绝于党和人民”,让周围的人不知如何是好。人还是蛮聪明,后来据说在上海检察院做了不小的官,俺出来廖,国内的事一概不再过问。

 

信笔由墨
商兄:别忘了乌鸦、麻雀,还有伊拉上海美女上官云珠、帅哥赵丹。
大阿牛
我当年看这部电影也羡慕这么好的房子,比我家好太多了。
B
BeagleDog
老商出国是不是也早?感觉有近亲的海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