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毛的新村梦,其实就是他的中国梦。它虽然不容回避,但那是上世纪20年代初昙花一现、几乎没人注意的一件事情。
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30年以后,即上世纪50年代,历史居然给了他把这个梦想付诸实施的机会。
1949年以后,最早上山下乡的应该是以八千湘女上天山为开端的援疆事件。后来才知道,里面还隐藏着王胡子为其部下配老婆的目的。
到了1954年,即斯大林死了的第二年,刚刚上台的赫鲁晓夫在苏联发起大规模垦荒运动。这对毛有很大启示。
对于这件事情,潘鸣啸先生在《失落的一代》中有所论述。他说:“把城镇青年送去发展农村的想法并不是毛首创的(正如企图在农村搞社会主义革命那个想法一样)。那是出自毛未来的死对头赫鲁晓夫的思想。作为共产主义领袖,他们两个都是农民出身而且都受了民粹主义的影响。1954年,赫鲁晓夫希望尽快改善不景气的苏联农业忽发奇想,利用城市共青团团员们的先锋精神,动员他们去开垦位于卡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的3500万荒地。这场由勃日涅耶夫领导的‘运动’开初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两年后,约30万大城市的青年在这些土地上安置下来。到了50年代末,他们生产出的粮食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1955年,这种经验引起了中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的注意,从而在团刊上转载了赫鲁晓夫1954年2月20日对首批莫斯科自愿开垦者发表的重要讲话,并附上洋溢颂扬之司的评论。团中央随后组织了一个代表团赴苏联学习经验,回来呈交了一个报告,党中央大加赞赏,并从6月底起予以转发。几个月后团中央组织了第一个知识青年团队到黑龙江北大荒去开荒,其中包括一些城镇共青团团员,也有农村青年毕业生。这个开荒团就是后来为动员上山下乡反复宣传的典型。……然而,原本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来的这一事实,很快就被忘得一干二净,而毛主席却被誉为下乡运动的始创者。”
他还说,与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的下乡运动显得重要得多,而且发展方式很不同。比如,知青开荒者没有能在经济上有所作为。他们被迫使用简陋的工具,自然远远不如那些从小就在地里干惯苦活儿的农民。因此,从1957年起,大多数的知青都被送去已开发的农村,而不是开荒了。
这就是说,从一开始,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就丧失了发展生产的意义,只剩下改男造女的作用。
我下乡的公社2万多人。
没有知青以前,公社里基本没有工业,甚至连一台小型拖拉机都没有。
我们下乡时为了更好地管理知青,提高知青的待遇实行厂社挂钩。一个国家核心大型骨干企业和一个公社挂钩,所有厂子子女集中下乡在同一个公社。
大工厂的经济实力给公社带来了很多利益,给他们办了十几个小配件厂,几乎有知青点的所有大队都有一个小工厂,给大工厂生产配件,几乎没有成本。工厂提供资金建立小配件厂,不用供应销售运输储存生产质管等渠道,省了很多钱,生产了报废的配件算工厂的损失,工厂直接来车拉走配件。
原本这些大队和公社没什么现金来源,这下子可好了,每年都见到以万为单位的现金,可见到世面了。有了钱可以办很多事,买化肥,买拖拉机,办农技站等。还利用大工厂的关系办了很多根本办不到的事。
土老帽大队书记和大队主任见到大科长和大处长,赶紧杀几只鸡招待,期望得到更多的优惠。知青点撤销后,大队书记带着民工到城里去干土木工程就是依仗和工厂的老关系。
这是乡镇企业的雏形,缩小城乡差别的一小步。
,75万个大队,2150个县,工厂的数量不少,只是实行厂社挂钩是1974年了,以前下乡的情况不太好,李庆霖给主席写信反应知青的困境以后,国家才制定厂社挂钩。
当然,大连的条件太优越了,是国家工业基地。
除了工厂以外,其它第三产业单位也是和公社挂钩的。比如大学,商业局,卫生局,教育局等。
原材料全部由大工厂去协调,把原来生产配件的原材料整过来点。
总之,一切都是大工厂施舍给公社的。
一个县长虽然和大多数厂长行政同级别,但是厂长干部级别高得多。家父单位厂长曾经是7级干部, 文革时期是12级13级干部。还有大厂是市地级的。
土皇帝公社书记对科长也是毕恭毕敬的,科长能给公社办很多事,在市里省里部里都可以办事。
大连周围的乡镇挖大国企的管理人员工程师负责人,把退休的干部技术人员整到手,去挖大企业的活,把大企业的产量利润给挖走了。
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就盖了价值百万的独立小楼一大片,你来带来活就免费给你小楼。
我爷爷家铁路沿线农村的,解放前就通上电了。那时候小丰满发电站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80%以上。
母亲的五叔是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在东北解放前是师级干部,1948年辽沈战役后没有随军南下,留在东北军区,然后到沈阳一家大型工厂任书记厂长(部直属厅局级厂),直到退休。他儿子可没有出息,最后混了个派出所民警干。
上次说到毛的新村梦,其实就是他的中国梦。它虽然不容回避,但那是上世纪20年代初昙花一现、几乎没人注意的一件事情。
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30年以后,即上世纪50年代,历史居然给了他把这个梦想付诸实施的机会。
1949年以后,最早上山下乡的应该是以八千湘女上天山为开端的援疆事件。后来才知道,里面还隐藏着王胡子为其部下配老婆的目的。
到了1954年,即斯大林死了的第二年,刚刚上台的赫鲁晓夫在苏联发起大规模垦荒运动。这对毛有很大启示。
对于这件事情,潘鸣啸先生在《失落的一代》中有所论述。他说:“把城镇青年送去发展农村的想法并不是毛首创的(正如企图在农村搞社会主义革命那个想法一样)。那是出自毛未来的死对头赫鲁晓夫的思想。作为共产主义领袖,他们两个都是农民出身而且都受了民粹主义的影响。1954年,赫鲁晓夫希望尽快改善不景气的苏联农业忽发奇想,利用城市共青团团员们的先锋精神,动员他们去开垦位于卡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的3500万荒地。这场由勃日涅耶夫领导的‘运动’开初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两年后,约30万大城市的青年在这些土地上安置下来。到了50年代末,他们生产出的粮食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1955年,这种经验引起了中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的注意,从而在团刊上转载了赫鲁晓夫1954年2月20日对首批莫斯科自愿开垦者发表的重要讲话,并附上洋溢颂扬之司的评论。团中央随后组织了一个代表团赴苏联学习经验,回来呈交了一个报告,党中央大加赞赏,并从6月底起予以转发。几个月后团中央组织了第一个知识青年团队到黑龙江北大荒去开荒,其中包括一些城镇共青团团员,也有农村青年毕业生。这个开荒团就是后来为动员上山下乡反复宣传的典型。……然而,原本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来的这一事实,很快就被忘得一干二净,而毛主席却被誉为下乡运动的始创者。”
他还说,与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的下乡运动显得重要得多,而且发展方式很不同。比如,知青开荒者没有能在经济上有所作为。他们被迫使用简陋的工具,自然远远不如那些从小就在地里干惯苦活儿的农民。因此,从1957年起,大多数的知青都被送去已开发的农村,而不是开荒了。
这就是说,从一开始,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就丧失了发展生产的意义,只剩下改男造女的作用。
我下乡的公社2万多人。
没有知青以前,公社里基本没有工业,甚至连一台小型拖拉机都没有。
我们下乡时为了更好地管理知青,提高知青的待遇实行厂社挂钩。一个国家核心大型骨干企业和一个公社挂钩,所有厂子子女集中下乡在同一个公社。
大工厂的经济实力给公社带来了很多利益,给他们办了十几个小配件厂,几乎有知青点的所有大队都有一个小工厂,给大工厂生产配件,几乎没有成本。工厂提供资金建立小配件厂,不用供应销售运输储存生产质管等渠道,省了很多钱,生产了报废的配件算工厂的损失,工厂直接来车拉走配件。
原本这些大队和公社没什么现金来源,这下子可好了,每年都见到以万为单位的现金,可见到世面了。有了钱可以办很多事,买化肥,买拖拉机,办农技站等。还利用大工厂的关系办了很多根本办不到的事。
土老帽大队书记和大队主任见到大科长和大处长,赶紧杀几只鸡招待,期望得到更多的优惠。知青点撤销后,大队书记带着民工到城里去干土木工程就是依仗和工厂的老关系。
这是乡镇企业的雏形,缩小城乡差别的一小步。
,75万个大队,2150个县,工厂的数量不少,只是实行厂社挂钩是1974年了,以前下乡的情况不太好,李庆霖给主席写信反应知青的困境以后,国家才制定厂社挂钩。
当然,大连的条件太优越了,是国家工业基地。
除了工厂以外,其它第三产业单位也是和公社挂钩的。比如大学,商业局,卫生局,教育局等。
原材料全部由大工厂去协调,把原来生产配件的原材料整过来点。
总之,一切都是大工厂施舍给公社的。
一个县长虽然和大多数厂长行政同级别,但是厂长干部级别高得多。家父单位厂长曾经是7级干部, 文革时期是12级13级干部。还有大厂是市地级的。
土皇帝公社书记对科长也是毕恭毕敬的,科长能给公社办很多事,在市里省里部里都可以办事。
大连周围的乡镇挖大国企的管理人员工程师负责人,把退休的干部技术人员整到手,去挖大企业的活,把大企业的产量利润给挖走了。
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就盖了价值百万的独立小楼一大片,你来带来活就免费给你小楼。
我爷爷家铁路沿线农村的,解放前就通上电了。那时候小丰满发电站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80%以上。
母亲的五叔是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在东北解放前是师级干部,1948年辽沈战役后没有随军南下,留在东北军区,然后到沈阳一家大型工厂任书记厂长(部直属厅局级厂),直到退休。他儿子可没有出息,最后混了个派出所民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