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农民过年能吃上哪些饭菜,又能分到哪些肉?zt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楼主 (文学峸)

说实话,看了很多朋友描述生产队时期的情况,大多数就一个字:饿。或者很多人在要饭。

 

 

不过,我这些年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穷,都饿,很多人到处要饭,那他们究竟去什么地方要饭呢?难道是去国外吗?吃得白白胖胖,你非要说自己饿得发慌,能吃不能吃的东西都吃过。

 

 

有一句歌词:你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你也没来过。二人台《走西口》也有一句台词: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改开之前,人员流动限制,只要是当地土质好,粮食产量高,就不会饿肚子,甚至会很富裕。如果当地土质不好,打不出粮食,那就算是贫困区,只能等国家救济粮了。

 

 

其实生产队期间,和现在各地发展不平衡是一样的道理。有穷的地方,必然就有不穷的地方,甚至是富裕的地方。否则,要饭的人,就没地方要饭。

 

 

假如大家都说饿的不行,那我老家估计就属于富裕的地方,尽管那个地理位置并不能算富裕。我说一下小时候生活中记忆深刻的情况。

 

 

六七月份,生产队会给社员们分香瓜。香瓜是集体种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生产队会给社员们分一次西瓜,因为西瓜很大,故此叫“月瓜”。这也是集体专门种的。

 

 

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很多人家自家烙月饼。那时候家庭人口多,有的人家就会烙很多,装满一个大水缸。那时候东西实惠,纯净,月饼越放油越大,吃起来油乎乎的感觉,特别香。这一水缸月饼能当零食吃很长一段时间。

 

 

到了年底腊月,整个月份里人们都很忙。先干的营生,就是打扫卫生。月初究竟在忙什么,我记不太清楚了。只能说一下后半个月我参与过的事。

 

 

二十三,洗灯盏。

 

 

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用麻纸裱糊一次顶棚。那时候的顶棚,大多数是木架子,糊一层报纸,糊两层麻纸。这种顶棚冬暖夏凉。

 

 

然后是糊窗纸,贴窗花。窗花专门有人来村里卖。用大白纸裁成一尺见方的小块,在上面画着各种花卉、禽鸟。非常好看。

 

 

过年的时候,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下面这几件事。

 

 

一,蒸糕、炸糕

 

 

材料是脱了皮的黍子磨成面。这一道工序是农业社加工场做的。加工场免费服务,自己装口袋,用排子车拉过去。加工场管理员帮着加工。

 

 

糕面放在大缸里,或者半大缸里,看你家庭人口有多少。多了用大缸,少了用半大缸。头一天晚上在糕面里加水,弄成半干半湿,放在炕头上发一下。

 

 

第二天早上,全家人早早起来,一起动手干。糕面上笼屉蒸熟。然后,揉成大面团,再分成大约一两重的小剂子,包上掺和了红糖的红豆馅,这是带馅的糕。有人不喜欢吃带馅的糕,故此,每家都会做一半不带馅的素糕。

 

 

最后一步,就是把素油在锅里烧开了,炸糕。每家一般都会做一大缸炸糕。可以吃到第二年三四月份。

 

 

二,做豆腐

 

 

这个做豆腐的过程,我在前面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做豆腐的过程。为了避免有雷同之嫌疑,具体做法,我就不写了。也是在农业社豆腐坊里加工的。

 

 

这里只说一下每家做多少。

 

 

一般每家会做三锅。我专门数过。一锅,一般在32到34块。那种豆腐块,比现在市场上卖的豆腐块大约至少大了六七倍。我现在仍然经常到村里买豆腐,一大块豆腐十块钱左右,可以吃六七顿。

 

 

豆腐做好以后,用做豆腐剩下的浆汤泡在大水缸里,不会坏,可以吃几个月。

 

 

三,蒸点心(馒头)

 

 

当地乡下人叫点心,其实就是馒头。为什么叫点心呢?因为是为过年蒸的,因此为了吉利,会在每个馒头上面正中间用筷子点一个红点。

 

 

这个数量也是看家庭人口有多少。大概每家至少得蒸百十多个,有的人家得蒸几百个。然后放在凉房里。想吃了,拿回来,在炉子边上烤一下,特别香。如果家里烩菜,也会在笼屉里蒸一下,和刚蒸的馒头一样好吃。

 

 

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那时候没有任何添加成分的馒头。因为现在的馒头品质差,放几天就硬了。

 

 

四,摊火儿

 

 

这个过程我曾经也写过一篇文章,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只说一下它的材料。就是用小米面发一晚上,第二天在平锅上摊成饼,折成半圆形。一般每家也会做一大缸。

 

 

有的人家会把一部分摊火儿放在藤条编的筐子里,吊在房檐下面,第二年三四月份吃干火儿。香脆可口,类似于现在的锅巴。不过它是甜的。因为小米面含糖量非常高,经过一夜的发酵以后,会把糖分发出来。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种吃食,河北人叫它小米面烙糕小锅饽饽,陕北人叫小米饼,还有的地方叫小米饼折、小米面煎饼。

 

 

五,压粉条

 

 

我们这边的粉条,是用土豆粉做的。先把土豆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擦子在大盆里擦成丝儿,泡在大水盆里。土豆渣比重轻,会在上面浮着,土豆粉重,会在最下面自然沉淀。

 

 

把上面的水倒掉,土豆渣子弄出来。剩下的粉子还不太干净,再用清水淘洗,一直把粉子和多余的土豆渣子分离。把土豆粉嗮干,就可以用来做粉条了。

 

 

这个过程多少有点技术含量,得由家庭主妇来做,别人帮忙。主要用到的材料是明矾,工具是饸烙床。技术好的话,做出的粉条非常精到,烩菜的时候怎么煮,都煮不烂。假如技术差,粉条会很软,锅里一煮开,就成一堆粉糊糊了。

 

 

具体细节就不说了。

 

 

六,杀年猪、杀鸡、杀羊

 

 

我所看到的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羊、养鸡,还有的人家养兔子、养鸽子。

 

 

喂猪的东西主要是剩饭和泔水。感觉猪没有膘,会在泔水里加玉米面、麸子。

 

 

鸡、兔子、鸽子也是在自己家院子里养。鸡、鸽子一般是喂玉米、高粱。为了鸽子不上火,有精神,飞得高,隔几天喂一次绿豆。新鲜水经常换。它们不能喝不干净的水,否则会生病。

 

 

那时候鸡病经常发生。不过,鸡只要不缺水,即使有疫病传染,都不会传染它们。鸡不怕饿,就怕缺水。

 

 

夏天喂兔子,你就得到野外拔草了。冬天喂玉米面糊糊。

 

 

羊,是农业社集体有专人放。早晨,放羊人挨家挨户喊,你把自己家的羊赶出去,它自己就会跟着羊群走。这就像我们现在每天送小孩子到托儿所、幼儿园一样。农业社集体会专门养几头公羊,为了繁殖。

 

 

晚上,羊群从村外回来的时候,它远远地就会撒着欢儿地跑回自己家。也有的羊忘了回家的路,放羊人会把这些羊赶回集体的羊圈。谁家的羊没回家,到集体羊圈里找。集体的羊圈里经常放一个供羊喝水的石槽,还有一个石头平台,放羊人每天都要在上面撒一些捣碎的咸盐,让羊舔。羊不吃盐,也不长膘。

 

 

年底的时候,就要杀猪、杀羊、杀鸡、杀兔子了。

 

 

不过我家只杀过猪和羊。兔子、鸽子是我养着玩儿的,从来没杀过。

 

 

兔子属于自由繁殖,喜欢在地面下打洞。由于没认真养,大兔子生下小兔子,那些小兔子不知道去哪里了。也许是外面的猫吃了,也许是大兔子把它们藏在洞里面闷死了。

 

 

鸽子,我开始养了两只,后来繁殖到快四十只的时候,野猫每天给我吃一只,我心疼啊!但又没办法,想让它们继续活着,就把鸽子打起来,不让它们落回来。它们后来飞到同样也养了好多鸽子的别人家去了,他们来问我还要不要了,我说不要了,给你了。

 

 

那时候没有冰箱,这些猪肉、羊肉怎么存放呢?农民们非常聪明。到河槽里凿十几块冰块,搬回来。在院子里挖一个大坑,把冰块铺在坑的底部和四周边缘,中间放肉,一般人家是在肉的上面再铺一层冰块,而我家是在上面倒扣一口大锅。需要取肉的时候,只要把大锅揭开,吃多少,取多少。取完肉,再把大锅扣上,这是非常好的天然冰箱。而且野猫、野狗还没办法叼走。

 

 

在北方几个月寒冷的冬天,那些肉一直都非常新鲜。

 

 

七,生产小队分牛、马肉

 

 

每个生产小队都专门有一个饲养院,由经验丰富的社员管理,里面养着很多牛、马、骡子、毛驴。在农业社时期,这些牲畜在农业生产当中可是立了大功。

 

 

不过,这些牲畜中的老弱病残,会被生产队适时淘汰掉。

 

 

每到八月十五或春节,队里会把那些老了的牲畜杀几只,给社员们按户数分着吃。

 

 

马肉非常好吃,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儿,比牛肉、驴肉都香。我们分回去以后,一般是剁碎烙馅饼。这些马,有白马、黑马、红马。农民们有一个说法,说白马肉会犯病。意思是说,家里有些常年身体不太好的老人,不宜吃白马肉。

 

 

故此,在生产队分马肉的时候,因为大家都知道各家各户的情况,那些负责分马肉的人会说:“你家有病人,这个白马肉就不给你家了,给你家割点黑马肉吧。”

 

 

八,生产队的菜园子

 

 

至于题主说的“过年时能够吃到哪些菜”的问题,我大概给介绍一下。

 

 

那时候,每个生产小队都有一个菜园子,有专人种菜。我家所在生产小队的种菜人,是五台山一个还俗的和尚,姓杨。说话特别侉(就是当地人听不懂),应该是一个南方人。但他非常认真。农民们吃菜,就会找他。

 

 

我家墙外面就是菜地,因为挨得最近,生产队也信任我家,便让我家看了很多年菜园子,属于义务,不记工分。

 

 

菜品有黄瓜、长白菜、圆白菜、西红柿、白萝卜、豆角、大蒜、茄子、韭菜、大葱等。

 

 

不过,那是夏天可以吃到的菜。冬天,人们一般储存的大多数是大白菜、土豆、黄萝卜。这同样也是队里分的。

 

 

因此,过年的菜也就只有大白菜、土豆、黄萝卜是常规菜了,因为别的菜无法储存到年底。

 

 

九,过年

 

 

忙完上面这些事,也就差不多到腊月二十九、三十了。这就该扫院子,买鞭炮,垒旺火,贴对联,包饺子,准备过年了。

 

 

除夕夜,六十年代时,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子的犄角旮旯里点上一盏素油灯。二十三,洗灯盏,主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不过,到七十年代时,基本没有人家会在院子里点这种灯盏了。

 

 

春节晚上,我家一般吃的是猪肉、大葱、白菜馅饺子,粉条拌绿豆芽,酱牛肉,炖猪骨头,鸡肉,爬肉条,炒鸡蛋。不过,我家人吃肉比较少,尤其是我弟弟,不吃肉馅饺子,我妈专门给他包一些素饺子。鸡蛋、粉条、大葱馅。

 

 

因为家里人多,这时候外面上学的、做工的,都会放假回来,故此,我家包饺子奇快无比,一大块面,一大盆肉馅,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变成了饺子。只有父亲一个人是只指嘴,不干家务的。

 

 

另外,我家是外来户,年三十晚上,父亲会叫上我一起到村外的十字路口,给几百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祖宗们烧纸遥寄。

 

 

以上就是我家那时候过春节时的大致情况。周围四邻八乡的村里人也都差不多一样。

欲千北
写了是转贴,来源、link 是什么?
S
Shortpump
你讲的情况是个大杂烩,不真。沒有吃过苦。
老生常谈12
我帮助

我奶奶做过豆腐, 做过粉皮。

做豆腐:

1.黄豆用水泡2天,然后用大磨盘磨成豆浆。

2. 用豆包(纱布)过滤豆浆。

3. 把豆浆煮熟。

4. 点豆腐,即把卤水加到豆浆里,使蛋白质凝固。

5. 豆浆凝成一片片豆花,把水过滤掉,豆花装进漏水的容器形成豆腐。

大石磨千斤重,磨豆腐很累,我奶奶很能干,侍候着一大家子人。

 

做粉皮:

1. 把生土豆擦丝弄碎。

2. 沉淀,拿走没弄碎的渣子。

3. 把沉淀的稀淀粉倒进一个黄铜盆里,覆盖着盆底薄薄一层。

4. 烧一锅开水,把铜盆放到水上飘着,转动铜盆,一会儿铜盆里一层薄淀粉就熟了。

5. 从铜盆里解出来粉皮,凉晒。

6. 粉皮没干的时候切成丝,就是宽粉条了。

 

新做的豆腐蘸酱油很香,吃不够。

刚出锅的软乎粉皮蘸酱油也很好吃。

 

那豆腐渣炒萝卜丝也是农村的一道菜,大家抢着吃。

 

能记住的是我爷爷家过年杀了一次猪,我还把猪尿泡吹起来当气球玩。我姥爷家也杀了一次猪,我往死里吃猪肉,然后喝凉水,拉稀了,嘴里还打着伤食的臭嗝停不下来。吃猪大肠时不懂事,连说了几句臭,被父亲训斥了。一般是请人帮助杀猪和分解猪,给他2斤猪肉作为报酬。我奶奶和姥姥都会在坛子里腌一些猪肉和排骨,放7-8个月,等芸豆下来时炖芸豆,那腌肉有一股臭味。

 

下乡时,生产队的一头老牛死了,队里把牛肉分了。晚上所有的牛都哭叫了很长时间,冲出牛棚到那个装牛肉的框边一起哭叫,声音很惨,牠们闻到了牛肉味了。

 

改开前我爷爷家的农村,我父亲走五七道路的农村以及我插队的农村都能吃饱饭。

爷爷的大队最穷,每天工分2角钱,我下乡的大队每天工钱4-5钱,父亲走五七的大队每天工钱7-8角钱。

我下乡时每天吃3斤以上的粮食,女知青也能吃2斤粮食,管够吃,就是没有菜,没有油水。

立竿见影-1
南北方差异太大,南方讲究鸡鸭鱼肉,没见谁包饺子。最后那张照片哪里抄书的?那时谁家有这门面?
p
planet
1979前宝安县土地相对肥沃耕地多, 人少,但农民讨生活还会真冒险偷渡到境外。n年前到南岭村爱国主义基地听过介绍.
通州河
哪有那么多要饭的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文革前大陆人偷渡多是为了解决温饱,文革后偷渡都是为了发财
n
nnndayd
农业社和生产队是两个不同阶段,不可能共存。

牛马这些大牲畜不会主动淘汰的。

那时还有孩子不爱吃肉?太少见了。

立竿见影-1
可看电影“焦裕录”
f
fakegreen
那时肉好吃,都是黑毛走地有机猪
老生常谈12
河南黄泛区有传统

改开以后,大连是大街小巷河南的小孩子很多,蹲着要钱,大人在不远处遥控,谁家孩子多,谁家要钱要的多。

1985年,在郑州吃的一顿饭

 

 

通州河
说自己身边的最靠谱,童年在贫穷地方大巴山区长大,我就几乎没看见本地农民出去要饭的
立竿见影-1
可看电影“牧马人”,只要给口饭吃,四川姑娘免费给人当老婆。
通州河
可能有这种情况,但从来没听说过,我说的是我长大的地方
和气客气
我们村: 挨饿很普遍,不是一点吃的都没有, 是吃不饱。肉鱼很少。要饭的是不多
立竿见影-1
大巴山主要是四川吧?有个电影叫“巴山夜雨”。
通州河
我说我身边的,不说远的,也不说电影里了的。电影里也有农民过幸福日子的,你一定不相信,人们都是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去相信
老生常谈12
茅以升的外甥女茅为慧演里面的小孩
c
chufang
有些地方,秋收已结束,全生产队的人把门锁上,在队长带领下带着篮子出去要饭,拿回来的饭洗一下晒干备用。
欲千北
我在的村子也是这样。出去讨饭的不是老年人,因为附近讨不到饭,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讨。
一唯
这要看时间了。河南信阳不是穷地方,干部胡来,死了几十万。本人两个农民亲戚在河南和新疆。都娶的四川姑娘。河南的媳妇后来又跑回四川,
立竿见影-1
外甥女随母姓?
y
yunshangao
我们是长年吃不饱。外地来要饭的常有,本地人要饭只听说过就这么两位,一位是常年在饭店里”扫桌子“的复员军人,一位是曾在春节讨过一次

我们吃不饱,至少是米饭吃不饱,除了年节或有客人,一年吃不上几顿“清饭”,都是佐以红薯南瓜等杂粮。来了客人,小孩子高兴地欢唱“吃清饭,吃清饭”。老亲戚还好,反正知根知底,彼此彼此。如果是来的“新客”比如还未进门的准媳妇,主人就尴尬了。

来要饭的常有,都是外地的。一个月总要见过几回。来的多是邻县和贵州的。讨饭的来了,或者给他/她盛碗饭,或者给他小碗米。当你把米到给叫花子是,她/他会抓一点返回给你。可能是表示你好人,以后会得到回报的。

本大队曾有一残疾人大年初一讨过一次,在他们生产队讨过一圈。讨了一背篓糍粑。

本公社有一位常年在离家仅2里路的汽车站饭店里“扫桌子”。是一寡妇从外招来的上门丈夫。此人曾参加朝鲜战争,还当了排长,牛高马大,一表人才,懒得出奇,不肯劳动。刚来那会,老婆好吃好喝哄着,还去生产队干活。一个寡妇人家,好吃好喝那能维持多久?干农活辛苦,还吃不饱,就天天跑到汽车站饭店,捡人吃剩的。以至于我们那骂人懒尤其是骂大高个懒:你个XX杆子,“杆子”就是“长子”,高个子的意思。大人骂小孩:长大了,象XX杆子一样,去“扫桌子”。

老生常谈12
是的

从年龄上看,我觉得是第二个老婆生的小女儿的女儿。

茅以升招研究生,只见研究生2次。招进来时见一面,问:你叫什么名字?毕业时再见一面,再问:你叫什么名字?

华府采菊人
不知道黄泛区不要乱说
华府采菊人
我对那一片土地太了解了。黄泛区腹地的西华扶沟太康改开后,我·亲眼看到粮库门口卖粮的长队要排一天一夜
老生常谈12
我从来没挨过饿,吃饱撑足,所以没耽误长个子。
湘水北逝
毛时代谁敢提“发财”这些“封资修”的语言?谁敢在自家门口挂灯笼显阔?那时候是越穷越革命。毛左们作假太显眼了
湘水北逝
75年河南灾民有一群赶着大车到了我们大厂,他们都有公社介绍信,厂领导充许他们呆了几星期,现在知道是因为水库塌方引发的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