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说个和缝纫机有关的感恩故事,

c
coach1960
楼主 (文学峸)

我家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自幼母亲就用这台缝纫机给我们兄弟三人做衣服,缝缝补补。母亲是一名学化工出身的工程师,但是心灵手巧,动手能力极强。母亲还会女红,秀花很出色的。

那台缝纫机给我留下很多温馨回忆。那台缝纫机从上海寄来时的情景我还记得(大概是1964年),母亲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地进行组装。让我用那个配备的小机油枪,往缝纫机特定的孔里加机油。这个工作是个特殊的待遇,不让我的两个哥哥做,把他两人气愤的鼓鼓的。

1977年全国开始恢复高考,我的两个哥哥急需补习数学。父母拜托一名老师帮忙补习,答应他们两人如果有一人考取大学,就把缝纫机送给老师。

那时没有补习班之类的东东。老师很有耐心,方法得当为两个哥哥恶补了两个多月。

最终我们兄弟三人都考上了77级大学。特别是我大哥,自动化专业(计算机)数学分数至关重要。

1978年春节过后,我们兄弟三人骑自行车把心爱的缝纫机送到老师家里。老师家五个孩子7口人,总收入不足80元。得到这个礼物,高兴之情,无以言表。

故事还没有完全结束呢。差不多10年以后,内蒙古队有三名女队员进入国家现代五项运动队,其中一名漂亮的运动员就是老师的三女儿。运动队放假回家探亲时,我还让她给老师带回北京二锅头酒和Nike t-shirt.

1987年摄于北京西郊“望儿山”,其中一名运动员就是补习老师的三女儿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年底了,说个和缝纫机有关的感恩故事, 邓小平的猫论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救了共产党,使中共执政至今 刚刚看到嘉陵兄长(ID嘉陵子)走了,太难过了!回顾两句我和兄长的人生交集 当年五道口电影院的一次打架 回首戒酒6个月,
i
ireadwrite
我家的缝纫机也是蝴蝶牌的,是文革时

买的,那时要凭票,光有钱买不到,可能是因为是上海产的,在广东销量有限额。我们家倒是很少用,一直放在那里。

那时候我们家买的上海产的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等也要凭票。如果买广东产的红棉牌自行车,广州牌手表等则不要票。

c
coach1960
我家的是亲戚在上海买到后邮寄过来的
立竿见影-1
“蜜蜂牌”也很有名
i
ireadwrite
那时候上海的工业品的性能和质量都

被认为是上好的,要凭票购买一方面是供应额有限,另一方面(我猜)也可能是为了促使本省产品能卖得更多些(保护主义?)。

d
daloon
教练会踩缝纫机吗?我家的是蜜蜂牌的从北京带到贵州。也是三兄弟家庭,老大我自然要学会踩缝纫机,补衣服做游泳裤衩什么的
d
daloon
说起广东,77级去读书的时候,广东香皂都要凭票买。后来好是托改革开放
走资派还在走
那早晚儿三转一提楼就算小康了
y
yunshangao
你们城里人还能凭票买香皂,不应抱怨,应该感谢党感谢毛主席为城里人建立了物质保障系统。77年-80年,我们农民连肥皂牙膏都买不到,
h
hkzs
和我一样。

我家也是蜜蜂牌的,我缝纫机踩得比我母亲还好。

i
ireadwrite
到八十年代初,结婚条件讲究除了三转一响

(记不全了,可能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外,还要加三十六条腿(也记不全了,大概是床,桌和椅,柜等)。

如全靠自己,不知道要拼多久才能凑齐。那时还没叫要房子呢,否则,不知道得拼到何年何月年且省吃俭用才能挣够本结婚。

p
pvct
蜜蜂牌是最好的,仿胜家,152元,蝴蝶牌143元。
老商
与时俱进,今时儿有房有车无贷款,最吃香的是"走二代"。
走资派还在走
最早先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再加上半导体,三转一提楼儿。后来的三大件是彩电,冰箱,录音机,再后来

的三大件儿是豪车,别墅,小老婆。

老商
房里肚皮贴肚皮,房外大老婆把门,(那是张高丽)
c
coach1960
式着学过几天。一直玩不好,一般的针线活儿就用手工了
p
pandashifu
好温馨的故事。我家也有蝴蝶缝纫机!
公鲨
我家的缝纫机是胜家的,58年大跃进,里弄里统计要把全弄堂里缝纫机都归生产组,赶紧卖到旧货店,再买就是改开之后了。
d
daloon
广东天气热每天要冲凉,凭票供应的香皂根本不够用。放假返校从贵州带不少香皂分给广东同学
立竿见影-1
共产
c
chufang
一套家具,二老双亡,三转一响,四季衣服,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十大洋,八面玲珑,酒烟不沾。
c
chiangchao
温馨的故事,美好的回忆。谢谢教练兄。也问候各位, 愿大家新一年平平安安。我家的缝纫机也是1964年的飞人牌...江南

c
coach1960
凤凰车子罗马表,出门就把老婆找
c
coach1960
哈,祝江南老哥全家虎年大吉!
c
chiangchao
当年的缝纫机

p
planet
70s初, 俺们农民连草纸都买不起, 用稻草刮. 灾难深重d旧中国.
c
chiangchao
我的缝纫机的小故事

缝纫机的故事

谢谢教练兄的缝纫机的故事,勾起了许多童年的往事。

像教练兄家的缝纫机始于1964年。1964年,我在初中二年级,14岁。感觉当时最缺的一个是粮食,一个是衣服。买粮要用购粮本,买衣服要布票,吃也紧,穿也紧。长春市中学生每个月35斤粮,每月每人有1-2斤白面,好时候每人每月有一斤大米。家里经常是到了月底就吃得差不多了。当医生的妈妈的医院负责长春市蛋禽肉类加工厂的医疗,有时去那个厂做医疗保健工作。那个厂加工剩下的骨头,几分钱卖给厂里职工和合作单位。妈妈从厂里回家,偶尔也能买许多斤各类骨头,上面还有少许肉,炖上几个小时,汤美肉香,终生难忘。

我们家有五个小孩,迫切需要一台缝纫机。直到1964年,攒够了工业卷,买了我们家的第一台缝纫机,是飞人牌,上海货。缝纫机到家了,做医生的妈妈非常忙,好奇心很强的我就自然承担了组装的任务。我很快成了家里第一“裁缝”,并兼任维修工。做些小东西,如游泳裤衩等。并教会了妈妈和姐姐使用缝纫机。

1968年我们家的五个孩子,四个得下乡。没有激情壮志,先得把行头置齐。我和姐姐忙了好一阵子,把我们自己和弟弟妹妹的“衣服”置齐,也就是补丁落补丁。

儿时的手艺受益终生。

1980年到了米国以后,开始需要用缝纫机时,向朋友借用。后来自己也买了一台,一直用到现在。去年封城,重抄旧业,自己做了几个口罩自用。见图。

问候教练兄,问候大家,愿你们有个吉祥的2022年。

c
coach1960
好故事。码了这么多文字,请重开新帖,把文章贴上来和大家分享
欲千北
要是江南家都缺吃少穿,那普通百姓家就更紧巴了。69年去沈阳,MLGBZ, 市场上什么也没有,大街上转了一大圈,最后只买了一根冰棍
B
BeagleDog
不知道有这么多使用缝纫机的,大家居然还记得是什么牌子。我现在有

一台Brother 的电动缝纫机,偶尔会用到,最初是买来做窗帘的。我妈妈也是在64年左右买了一台缝纫机,好像是北京产的燕牌。还跟着我们上山下乡。在乡下时,我妈用它给老乡做衣服。我姥姥有一台美国的 singer 缝纫机。说是买的旧货。不知道用它做了多少衣服,从没出问题,不知道传到哪个姨的手中?

y
yunshangao
我是没有经历过大饥荒。小时经常听到长辈说起“过苦日子”饥饿和某某某某饿死的惨状,也听到他们回忆美好的1964年,人均口粮670,

 

我是没有经历过大饥荒。小时经常听到长辈说起“过苦日子”饥饿和某某某某饿死的惨状,也听到他们回忆美好的1964年,人均口粮670斤,一个工(10分)值8毛5,年终分红100多甚至更多

1964年是毛主席大权旁落的一年,也是毛奴最幸福,怀念了10几年的一年

小百脸
云南说法:一套家具带沙发,二老当官官要大,三转一响带咔嚓,四时衣服要快巴(那时的时髦料子),五官端正一米八,六亲不认会吵架,

七十大洋还有附加,八面玲珑会往上爬,酒烟不沾也不喝茶,十分听话还要耐得住掐。教练兄全家都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啊!

c
chiangchao
谢谢教练兄,慢慢写。问候大家。新年吉。江南。祥
c
chiangchao
谢谢你,北兄,没错。沈阳人叫冰棍,冰果。就是水加糖精冻好了街上卖,好像是2分钱一个

谢谢你,北兄,没错。1960年代(特别是1964年前),我家每个月要买200多斤粮食,大部是苞米面,有高粱米。同邻居借个小车,拉回家。加上老爸客人也多,就是月月空。出国之前,老百姓真被折腾得够呛。记得1955年前,买食品不要粮票。一块小蛋糕,只要2分钱。1965年,好了许多,开始卖起爱国肉。我是家里的主要采购员,猪肉大约65分一斤。我妈妈让我买肥的,好炼些猪油,不知以后什么时候又没有油了。文革大折腾,到我1980年出国,长春市每人每月半斤豆油。1985年底第一次回国,还要粮票。这些事儿实在忘不了。问候你,问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