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之后,户口制度的严厉,那位不知道文革期间有扣发工资撵出原住房的“湾左”, 可能会闭着眼争论, 但事实就是那样, 进城的渠道大致上只有上学及当兵了,这儿说说上学。
农村青年想农转非的途径, 一是考学,大学中专都行,技校高中没门, 所以考高中对农村初中毕业生是有一定风险的, 考上了高中, 三年后考不取大学,损失太大, 所以一些人掂量来掂量去,就走了一条更稳当的路, 考中专或中师, 而且尽量离家近点, 因此那类地区一级办的中等农(业)校水(利)校卫(生)校护(士)校师范学校, 就比较受本地区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的青睐,对于想跳农门的人来说, 投入产出较高,进校就等于一步踏进了干部队伍,毕业就相当于国家25级干部!而且分配基本不会出本地区, 就算分回老家的公社, 要知道那时谁家有个吃公家饭的儿子或女儿在家门口的公社工作, 娘老子在庄里有多体面啊!驼背老头都能多少直起点腰。
中专毕业也就三十几块钱一个月,对大多数地区一个工三五两毛的生产队来说, 这就是个巨款哪!而且还有每月几十斤旱涝保收的粮食定量标准!
一个分到公社的中专生, 无论干的是农作物栽培新品种种子推广, 水利建设打井,甚至畜牧站帮老乡家老母猪配种,男人们每天两个耳朵上绝对是各夹一支烟, 求的人多着呢。
农村最最现实的就是, 谁家儿子考上了地区农校啥的中专,媒人保准踏破你家门槛,说说附近三村五庄的漂亮小妞,连大队长或书记都会有心把闺女许配给你。
文革前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初中生靠着这条路, 走出来了。
文革一开始, 把这条路断了, 虽然过了几年又恢复了招生(不是考试),但毕竟影响因素要多一些, 不像那种可以靠自己努力读书,就可能考进中专, 来得实在。
这个故事后面还有个尾巴。。
这样的到改开以后分田到户麻烦了,男人有一份工作,回了家还得赤脚下田。
是技术员,属于干部编制。中技出来的不是技术员(不知道是不是叫技工),不是干部待遇。
也值得庆祝了。以前升学机会很少。
所以我就知道有49年之前参加工作的干部,自愿转为工人,提前退休让子女接班的;待到再往后,有了离休和退休的区别之后,后悔晚矣。
湖南省从70年开始直到80年代中期,本科大专中专是一张试卷。每年本科大专大致招收1万5六,中专1万四五。中专学制有两年的也有三年的。后来又有初中考中专的, 学制一般四年
那时,不论城乡,绝大多数人/家庭,考上中专都是很值得庆胜的了。就是国家干部了,是23级吧?毕业分配就是学校给一张“干部派遣证”。
城里学生就业极其艰难,除了父母退休“顶职”接班,鲜少就业途征,而一般家庭,3、4个孩子正常,至少还有两个就业难题。再者就算能顶职,也是工人,中专毕业就是干部,坐办公室,做技术员。
我们班主任老师就跟我们说,同学们不必好高骛远,争取人人都能跨田陇(师专)过马路(农校)
现在,一个大学,可能一年就招生一万,博士生都比当年考中专容易。当然罗,现在博士生的工作也未必有当年中专生的好
技校是只有居民户口才能报考,农村户口不行。中专生在农村吃香主要也是城乡差距太大了
没有23级那么高。23级是大专毕业生转正后的级别。大学本科毕业生转正后是22级。
过去中专有省/国家办的中专,和地区办的中专。前者毕业生转正后在我们那里是24级(43元左右。我们是六类地区),后者转正后如华府说的25级,38元左右。估计这个定级是按上面规定的,不是本地自订。
文革期间工农兵学员的中专毕业生待遇我也看过(七三年的文件),中专毕业生32元。
女同学七七级考进这个学校,毕业后分配回家乡县林业局做技术员。
也是中专,我有一发小七七级考进,毕业后到西沙群岛气象站工作。自愿去的。因为在校时与同班女生恋爱,毕业时女生分配回家乡,他不能也分去那里,但是如果他志愿去西沙,满三年后他可以要求调动去省内任何一个县市。他去了,三年后如愿调到女方家乡气象站,终成眷属。
分数远高于录取分数线。结果高中录取通知书来了!!!
经过一番劝说,除了上管改的高调大道理外,实实在在的的就是:苦这一年半,出来就吃皇粮,当干部,还是合算滴。
农村人,认死理,说他们笨,其实是不知他们精明的地方。
后来,这群工农兵中专同学们,还真是出息廖,都觉着这一年半的书,读的值。
只是,大部分同学,实在说,都是“鸭子吞蜗牛,食之不知味”,基本啥也不会,就去当干部去廖。不少后来还管着77,8级毕业的大学生。
俺本来是读大学滴,被师领导的小舅子强迫要求“发扬风格”,“明年全师大学名额随你选”。俺顶牛,不干!
随后加了一个中专名额,走人。
谁说文革无腐败,这还都是现役军人干的事,出来走两步瞧瞧?
不过,那时候不明白干部级别,也不在意。反正78级上大学俺是作为“干部”带工资滴。告诉俺是行政23级,技术17级,那时候俺已经是副厂长廖。大学毕业,没觉着工资涨了多少,不像同学们,一个月拿到54大毛,兴高采烈滴。
有第一批中专工农兵学员毕业回来,基本上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好像既没有说是国家干部待遇,也没有讲哪个行政级别。
湖南有个水利学校还有个电力学校,曾一度合为一校称水利电力学校。现在分别叫湖南省电力学院和长沙理工大学(国防科大也增一度叫长沙工学院)水利学院。我有几位兄长级朋友78年考入该校。都是从总工程师位置退休。电力学校毕业的分配到大水电站。水利学校有农田水利和水力电力等专业,毕业后多半分县水电局或电业局。做水利电力工程设计施工,包括小型水电站设计施工,土方工程,水库设计及施工,道路,小型桥梁设计施工,当然也可以做城建土方涵洞等。学这些专业的过去20年都赚得钵满盆满。
满五年,就带薪。我们同学中带薪的有工人,国家干部,公办教师等。
是要五年工龄。华府也是七八级的。
我家父就是农村考出来的进入城市,不过考的是大学。
不过58年以前在辽宁,农村不比城里差。我母亲她们一批人在鞍钢干活,都是自己不干了回农村老家的。
1958年之后,户口制度的严厉,那位不知道文革期间有扣发工资撵出原住房的“湾左”, 可能会闭着眼争论, 但事实就是那样, 进城的渠道大致上只有上学及当兵了,这儿说说上学。
农村青年想农转非的途径, 一是考学,大学中专都行,技校高中没门, 所以考高中对农村初中毕业生是有一定风险的, 考上了高中, 三年后考不取大学,损失太大, 所以一些人掂量来掂量去,就走了一条更稳当的路, 考中专或中师, 而且尽量离家近点, 因此那类地区一级办的中等农(业)校水(利)校卫(生)校护(士)校师范学校, 就比较受本地区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的青睐,对于想跳农门的人来说, 投入产出较高,进校就等于一步踏进了干部队伍,毕业就相当于国家25级干部!而且分配基本不会出本地区, 就算分回老家的公社, 要知道那时谁家有个吃公家饭的儿子或女儿在家门口的公社工作, 娘老子在庄里有多体面啊!驼背老头都能多少直起点腰。
中专毕业也就三十几块钱一个月,对大多数地区一个工三五两毛的生产队来说, 这就是个巨款哪!而且还有每月几十斤旱涝保收的粮食定量标准!
一个分到公社的中专生, 无论干的是农作物栽培新品种种子推广, 水利建设打井,甚至畜牧站帮老乡家老母猪配种,男人们每天两个耳朵上绝对是各夹一支烟, 求的人多着呢。
农村最最现实的就是, 谁家儿子考上了地区农校啥的中专,媒人保准踏破你家门槛,说说附近三村五庄的漂亮小妞,连大队长或书记都会有心把闺女许配给你。
文革前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初中生靠着这条路, 走出来了。
文革一开始, 把这条路断了, 虽然过了几年又恢复了招生(不是考试),但毕竟影响因素要多一些, 不像那种可以靠自己努力读书,就可能考进中专, 来得实在。
这个故事后面还有个尾巴。。
这样的到改开以后分田到户麻烦了,男人有一份工作,回了家还得赤脚下田。
是技术员,属于干部编制。中技出来的不是技术员(不知道是不是叫技工),不是干部待遇。
也值得庆祝了。以前升学机会很少。
所以我就知道有49年之前参加工作的干部,自愿转为工人,提前退休让子女接班的;待到再往后,有了离休和退休的区别之后,后悔晚矣。
湖南省从70年开始直到80年代中期,本科大专中专是一张试卷。每年本科大专大致招收1万5六,中专1万四五。中专学制有两年的也有三年的。后来又有初中考中专的, 学制一般四年
那时,不论城乡,绝大多数人/家庭,考上中专都是很值得庆胜的了。就是国家干部了,是23级吧?毕业分配就是学校给一张“干部派遣证”。
城里学生就业极其艰难,除了父母退休“顶职”接班,鲜少就业途征,而一般家庭,3、4个孩子正常,至少还有两个就业难题。再者就算能顶职,也是工人,中专毕业就是干部,坐办公室,做技术员。
我们班主任老师就跟我们说,同学们不必好高骛远,争取人人都能跨田陇(师专)过马路(农校)
现在,一个大学,可能一年就招生一万,博士生都比当年考中专容易。当然罗,现在博士生的工作也未必有当年中专生的好
技校是只有居民户口才能报考,农村户口不行。中专生在农村吃香主要也是城乡差距太大了
没有23级那么高。23级是大专毕业生转正后的级别。大学本科毕业生转正后是22级。
过去中专有省/国家办的中专,和地区办的中专。前者毕业生转正后在我们那里是24级(43元左右。我们是六类地区),后者转正后如华府说的25级,38元左右。估计这个定级是按上面规定的,不是本地自订。
文革期间工农兵学员的中专毕业生待遇我也看过(七三年的文件),中专毕业生32元。
女同学七七级考进这个学校,毕业后分配回家乡县林业局做技术员。
也是中专,我有一发小七七级考进,毕业后到西沙群岛气象站工作。自愿去的。因为在校时与同班女生恋爱,毕业时女生分配回家乡,他不能也分去那里,但是如果他志愿去西沙,满三年后他可以要求调动去省内任何一个县市。他去了,三年后如愿调到女方家乡气象站,终成眷属。
分数远高于录取分数线。结果高中录取通知书来了!!!
经过一番劝说,除了上管改的高调大道理外,实实在在的的就是:苦这一年半,出来就吃皇粮,当干部,还是合算滴。
农村人,认死理,说他们笨,其实是不知他们精明的地方。
后来,这群工农兵中专同学们,还真是出息廖,都觉着这一年半的书,读的值。
只是,大部分同学,实在说,都是“鸭子吞蜗牛,食之不知味”,基本啥也不会,就去当干部去廖。不少后来还管着77,8级毕业的大学生。
俺本来是读大学滴,被师领导的小舅子强迫要求“发扬风格”,“明年全师大学名额随你选”。俺顶牛,不干!
随后加了一个中专名额,走人。
谁说文革无腐败,这还都是现役军人干的事,出来走两步瞧瞧?
不过,那时候不明白干部级别,也不在意。反正78级上大学俺是作为“干部”带工资滴。告诉俺是行政23级,技术17级,那时候俺已经是副厂长廖。大学毕业,没觉着工资涨了多少,不像同学们,一个月拿到54大毛,兴高采烈滴。
有第一批中专工农兵学员毕业回来,基本上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好像既没有说是国家干部待遇,也没有讲哪个行政级别。
湖南有个水利学校还有个电力学校,曾一度合为一校称水利电力学校。现在分别叫湖南省电力学院和长沙理工大学(国防科大也增一度叫长沙工学院)水利学院。我有几位兄长级朋友78年考入该校。都是从总工程师位置退休。电力学校毕业的分配到大水电站。水利学校有农田水利和水力电力等专业,毕业后多半分县水电局或电业局。做水利电力工程设计施工,包括小型水电站设计施工,土方工程,水库设计及施工,道路,小型桥梁设计施工,当然也可以做城建土方涵洞等。学这些专业的过去20年都赚得钵满盆满。
满五年,就带薪。我们同学中带薪的有工人,国家干部,公办教师等。
是要五年工龄。华府也是七八级的。
我家父就是农村考出来的进入城市,不过考的是大学。
不过58年以前在辽宁,农村不比城里差。我母亲她们一批人在鞍钢干活,都是自己不干了回农村老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