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同学的简介:
1. 男同学30位,女同学11位; 2. 来自城市的,包括在农村的知青33位,来自县镇的2位,来自农村的6位(里面可能还有4位来自小镇); 3. 来自青年点的知青24位,来自工作单位的8位; 4. 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21位,来自干部家庭的6位(估计),其它不详。 5. 老三届的5位。 6. 党员5位,团员35位,布衣白丁1位。 7. 年龄最大者是1947年出生,年龄最小者是1960年出生。相差13岁,反映了13届中学生争夺一届大学入学资格的现实。
真正来自农村的青年农民可能只有2位。这说明农村的教育资源是极其贫乏,青年农民的生活负担也是很重的,必须每天劳动,没有时间复习。
只有我本人不是党团员,党团员活动时,我一个是自由人。
只有两位一男一女特别土,是纯农民。另外4位穿戴很整齐干净,气质像城里的一样,所以我想他们是小城镇的。
记忆中,到28岁团员就该退休了,不再是团员了。
有一个火车慢车小站,普通快车不停,还有几条轨道停着货车车皮装货。站的所在地有一条不长的街道,有小商店,棉花社,榨油坊等私人作坊,100多户人家,吃商品粮,号称xxx镇。此镇管辖10几个大队,大队都不吃商品粮。即2万多人的镇(公社一级的),几百人吃商品粮,其余是农民。
一头”沉“到了农村, 永远是农村户口, 当时不知道还会有粉碎四人帮, 还会有改革开放呀
肯定是江浙等南方小地方的,山高皇帝远。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要求8岁上学。
走五七道路的地方有一个3万人的城镇,里面有不少工厂,其中最大的工厂2000多人。周边的公社也是3万人,环绕着这个城镇。这些工厂里工人来自城镇的和周围农村的各占一半,家在农村的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步行走也不远,近的不到一里路,最远的才8里路。不知道这些家在农村的工人户口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其中家住我们生产小队有一位月工资是120元,大概是9级工程师,很有钱。那个厂子里由一位工程师月工资330元,一定是一级工程师,浅水大鱼,物价便宜,生活好得不得了。
七岁上小学,实行了很多年(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
我家三兄妹都是。五年小学,两年初中,两年高中,十六岁高中毕业。弟弟妹妹都是应届考上大学。
我们说是9年制,文革的时候改了几次开学时间,从春季开学改到秋季开学,再改过来,在学校里呆了10年以上。
有些六岁甚至更小就上了
三兄妹都是读九年书,学年在九月一号左右入学,来年七月上旬或中旬结束。那些年中并没有改变过。我弟弟也是62年出生,78年考上清华大学。妹妹64年生,80年考上中山大学。都是16岁左右。
所以不算应届毕业生,应算在校生。很聪明的一个孩子,文科略弱,可能是年纪小的原因。
候是联合制碱法的发明人。
77和78级里有很多是往届高中毕业生,农村出生的往届高中毕业生没有机会复习,所以他们中间,城市学生多。而对79届后的高中毕业生,农村中学的稍好点的老师都调到城里去了,城乡差别已越来越大,农村学生再也比不过城里的学生了。
班级同学的简介:
1. 男同学30位,女同学11位;
2. 来自城市的,包括在农村的知青33位,来自县镇的2位,来自农村的6位(里面可能还有4位来自小镇);
3. 来自青年点的知青24位,来自工作单位的8位;
4. 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21位,来自干部家庭的6位(估计),其它不详。
5. 老三届的5位。
6. 党员5位,团员35位,布衣白丁1位。
7. 年龄最大者是1947年出生,年龄最小者是1960年出生。相差13岁,反映了13届中学生争夺一届大学入学资格的现实。
真正来自农村的青年农民可能只有2位。这说明农村的教育资源是极其贫乏,青年农民的生活负担也是很重的,必须每天劳动,没有时间复习。
只有我本人不是党团员,党团员活动时,我一个是自由人。
只有两位一男一女特别土,是纯农民。另外4位穿戴很整齐干净,气质像城里的一样,所以我想他们是小城镇的。
记忆中,到28岁团员就该退休了,不再是团员了。
有一个火车慢车小站,普通快车不停,还有几条轨道停着货车车皮装货。站的所在地有一条不长的街道,有小商店,棉花社,榨油坊等私人作坊,100多户人家,吃商品粮,号称xxx镇。此镇管辖10几个大队,大队都不吃商品粮。即2万多人的镇(公社一级的),几百人吃商品粮,其余是农民。
一头”沉“到了农村, 永远是农村户口, 当时不知道还会有粉碎四人帮, 还会有改革开放呀
肯定是江浙等南方小地方的,山高皇帝远。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要求8岁上学。
走五七道路的地方有一个3万人的城镇,里面有不少工厂,其中最大的工厂2000多人。周边的公社也是3万人,环绕着这个城镇。这些工厂里工人来自城镇的和周围农村的各占一半,家在农村的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步行走也不远,近的不到一里路,最远的才8里路。不知道这些家在农村的工人户口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其中家住我们生产小队有一位月工资是120元,大概是9级工程师,很有钱。那个厂子里由一位工程师月工资330元,一定是一级工程师,浅水大鱼,物价便宜,生活好得不得了。
七岁上小学,实行了很多年(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
我家三兄妹都是。五年小学,两年初中,两年高中,十六岁高中毕业。弟弟妹妹都是应届考上大学。
我们说是9年制,文革的时候改了几次开学时间,从春季开学改到秋季开学,再改过来,在学校里呆了10年以上。
有些六岁甚至更小就上了
三兄妹都是读九年书,学年在九月一号左右入学,来年七月上旬或中旬结束。那些年中并没有改变过。我弟弟也是62年出生,78年考上清华大学。妹妹64年生,80年考上中山大学。都是16岁左右。
所以不算应届毕业生,应算在校生。很聪明的一个孩子,文科略弱,可能是年纪小的原因。
候是联合制碱法的发明人。
77和78级里有很多是往届高中毕业生,农村出生的往届高中毕业生没有机会复习,所以他们中间,城市学生多。而对79届后的高中毕业生,农村中学的稍好点的老师都调到城里去了,城乡差别已越来越大,农村学生再也比不过城里的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