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人从圣人神坛走下来,发现做土匪更开心,
靳辅最惨,不仅儿子命悬一线,又发现大坝下面被蛀空,怒火攻心当场晕倒
大臣联合起来以辞官逼康熙斩除靳治豫,伊桑阿竟然当场理直气壮站着指责皇帝,我在以前的清宫戏里都没看到过,明珠索额图也没有这么胆大包天的行为,这里我怀疑是不是编得过火。
皇帝本来指望高士奇能像上次一样当场顶回去,没想到高士奇因为私下被明珠暗示,朝堂之上一言不发,气得皇帝拂袖而去,然后大骂高。这段处理方式很不错,有别于以往宫廷戏,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言九鼎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有心无力却又不甘平庸的天子,他安排伊桑阿做钦差大臣,同时让高士奇查青石条案,那句“别让靳辅的儿子死…得太冤枉。” 高愣了一下,我也愣了,这是暗示高要竭尽全力保靳治豫吧?
看看这两个狗东西。伊大人的戏多了一点,不过我认为此人演技不行,比那几个大臣差不少。
道德楷模于振甲,两个民事纠纷审得非常聪明。我选这个图是发现于大人的耳朵在逆光下很好看,哈哈哈哈哈
豆瓣有一篇评论于大人“清官是否是好官”的文章,我节选一部分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8949176/?_i=6904675291b8da9&dt_dapp=1
有着严苛道德标准的人,行事是很难灵活的,而灵活并不永远意味着圆滑,有时候还意味着能够看得更全面、看得更长远。
我觉得导演塑造这样的人物,是有着很现实的考量的,一个不肯将枪管抬高一公分的人,是个听话的好士兵,却未必是个好人。
再放大看,现实中高举道德大旗的人们,以为自己捍卫的是高尚,却经常做出危害极大的事情。道德是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拿来要求自己,很好,但要他人付出代价时,要慎重。
最后贴一个网友对此剧的评论
至少前十几集 足以让这部剧上一次今年的影视剧神坛 中华民族以黄河为母亲河发家 ,治了几千年 养育和毁灭并存,歌颂这条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 歌颂治理这条河 就是歌颂 中华民族在天灾中生生不息的韧性,儿时只知大禹治水被推崇为三皇五帝 但是只有见识过98年大洪水才知道天灾的无情和人力战天的悲壮,小时候只知道三峡是中国重器,确无法理解其真正伟大。直到这两年 安徽 河南 一次次的 开闸泄洪 引流保江苏 等地才发现水利工程和牺牲精神的伟大。 而且这部剧反应了很多很多东西 人心 天灾 官民 都是诠释民生的提升才是盛世的基础。即便再过百年,科技发展的再强大,这两条河依旧是养活亿万国人的根本之一。
豆瓣评分降到8.3,自从20集开始治理黄河一系列冲突开始评分就降了,不知道为什么。
没有威严没有气势,因为以前的戏已经把大家的思维模式固定化,以为只有陈道明演的康熙才是皇帝,偏巧我没看过所以不受约束。我看过《雍正王朝》,焦晃演的康熙是老年皇帝,和罗晋演的青年皇帝不是一个时期,康熙15年清朝还在平三藩,还有反清复明,随时想着有可能回老家,早期根基不稳他需要那些八旗子弟的支持。
唐国强的雍正也是中年以后即位没多久就死了,各方面的心智条件都不一样,我很喜欢罗晋演的青年康熙,年轻皇帝的好动活泼随性自然都有体现。很多细节支持这个观点,比如很多议事并不在大殿,在一个小殿皇帝歪在座位上群臣凑过来就商议,皇帝随时开开玩笑,微服私访大大方方,上朝前内阁两个大臣吃早饭,聊聊天,其他大臣二门候着,非常生活化,以前的宫廷戏可没有这些。
估计罗晋可能会演到老年,看看有没有变化。
他抢官粮和于大人推心置腹又看他断案捧腹大笑都很程式化,不如那几个演员。
于大人从圣人神坛走下来,发现做土匪更开心,
靳辅最惨,不仅儿子命悬一线,又发现大坝下面被蛀空,怒火攻心当场晕倒
大臣联合起来以辞官逼康熙斩除靳治豫,伊桑阿竟然当场理直气壮站着指责皇帝,我在以前的清宫戏里都没看到过,明珠索额图也没有这么胆大包天的行为,这里我怀疑是不是编得过火。
皇帝本来指望高士奇能像上次一样当场顶回去,没想到高士奇因为私下被明珠暗示,朝堂之上一言不发,气得皇帝拂袖而去,然后大骂高。这段处理方式很不错,有别于以往宫廷戏,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言九鼎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有心无力却又不甘平庸的天子,他安排伊桑阿做钦差大臣,同时让高士奇查青石条案,那句“别让靳辅的儿子死…得太冤枉。” 高愣了一下,我也愣了,这是暗示高要竭尽全力保靳治豫吧?
看看这两个狗东西。伊大人的戏多了一点,不过我认为此人演技不行,比那几个大臣差不少。
道德楷模于振甲,两个民事纠纷审得非常聪明。我选这个图是发现于大人的耳朵在逆光下很好看,哈哈哈哈哈
豆瓣有一篇评论于大人“清官是否是好官”的文章,我节选一部分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78949176/?_i=6904675291b8da9&dt_dapp=1
有着严苛道德标准的人,行事是很难灵活的,而灵活并不永远意味着圆滑,有时候还意味着能够看得更全面、看得更长远。
我觉得导演塑造这样的人物,是有着很现实的考量的,一个不肯将枪管抬高一公分的人,是个听话的好士兵,却未必是个好人。
再放大看,现实中高举道德大旗的人们,以为自己捍卫的是高尚,却经常做出危害极大的事情。道德是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拿来要求自己,很好,但要他人付出代价时,要慎重。
最后贴一个网友对此剧的评论
至少前十几集 足以让这部剧上一次今年的影视剧神坛 中华民族以黄河为母亲河发家 ,治了几千年 养育和毁灭并存,歌颂这条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 歌颂治理这条河 就是歌颂 中华民族在天灾中生生不息的韧性,儿时只知大禹治水被推崇为三皇五帝 但是只有见识过98年大洪水才知道天灾的无情和人力战天的悲壮,小时候只知道三峡是中国重器,确无法理解其真正伟大。直到这两年 安徽 河南 一次次的 开闸泄洪 引流保江苏 等地才发现水利工程和牺牲精神的伟大。 而且这部剧反应了很多很多东西 人心 天灾 官民 都是诠释民生的提升才是盛世的基础。即便再过百年,科技发展的再强大,这两条河依旧是养活亿万国人的根本之一。
豆瓣评分降到8.3,自从20集开始治理黄河一系列冲突开始评分就降了,不知道为什么。
没有威严没有气势,因为以前的戏已经把大家的思维模式固定化,以为只有陈道明演的康熙才是皇帝,偏巧我没看过所以不受约束。我看过《雍正王朝》,焦晃演的康熙是老年皇帝,和罗晋演的青年皇帝不是一个时期,康熙15年清朝还在平三藩,还有反清复明,随时想着有可能回老家,早期根基不稳他需要那些八旗子弟的支持。
唐国强的雍正也是中年以后即位没多久就死了,各方面的心智条件都不一样,我很喜欢罗晋演的青年康熙,年轻皇帝的好动活泼随性自然都有体现。很多细节支持这个观点,比如很多议事并不在大殿,在一个小殿皇帝歪在座位上群臣凑过来就商议,皇帝随时开开玩笑,微服私访大大方方,上朝前内阁两个大臣吃早饭,聊聊天,其他大臣二门候着,非常生活化,以前的宫廷戏可没有这些。
估计罗晋可能会演到老年,看看有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