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落榜
上
一九五三年的一个秋日,一个瘦弱文静的少年,穿着一身满是补丁的粗布衣服,脚下踏着一双旧草鞋,挑着用绳子捆着的被褥,来到了赣州一中门口。很显然,他走了很远的路,鞋子裤脚上满是尘土,汗水从他的额头上不停地流下来。他把担子放下,摘下眼镜,轻轻地擦拭着,又重新戴上。小贩在校门口大声叫卖,“米粉,米粉,香喷喷热腾腾的米粉!”,热腾腾的锅里传出来饭菜的香味,往人的鼻子里钻。这个少年看了一眼,下意识地咽了咽口水,就转过身去,从随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番薯,慢慢地咀嚼起来。 这,就是我的父亲来到赣州一中的第一天。 赣州一中是光绪年间戊戌变法创建的老学府,座落在光孝寺旁,慈云塔下。在赣南赫赫有名,堪称赣州第一学府。清代举人周蔚生老先生曾任校长近三十年,老先生温文尔雅,谦虚敦厚,民主宽容,又很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吸引了不少名人到一中任教,许多青年才俊前来求学。一时赣州一中成了赣州的文教中心。解放初期,正气中学和赣州女中为了自保,又合并到一中来,一中的实力就更雄厚了。 父亲适应了新的生活。学习对他来说,是得心应手,不费劲儿。父亲天资聪颖,又肯吃苦钻研,很快就在班上崭露头角,稳居第一了。他后来对我们说,他学习的诀窍是,数理化课,他会事先把课本通读一遍。上课时,他一边听课,一边做习题,这就等于上课时把所有的作业都做好完成了;下课后,就可以看看以后的课程了。这样,学习就一直有了主动权。至于语文,父亲酷爱文学,在学校图书馆里看了很多小说,诗词歌赋,他擅长舞文弄墨,还用“水工”的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 可爸爸读这书实在是太艰难了。在沙石老家,大姐已经出嫁到了外地,小姐姐送给一户农民做童养媳,弟弟才五六岁,太婆已经六十多岁了,全家都靠祖母赶圩时卖茶水小吃一分一分的挣点钱,维持全家的衣不遮体,饿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父亲心疼祖母和太婆,这么些年,他连一分钱都没有向家里要过。当时赣州正在市容改造,拆了镇南门楼,百胜门,以及它们之间的城墙,填了这段城墙外面的护城河,修建起红旗大道。有不少工地都缺人手,每到周日,假期,他就到工地里,帮着打土方,挑担子,挣点微薄的工钱,勉强维持最简单的生活。从家里带来了那件满是补丁的衣服,现在补丁更多更旧了。他个子又窜高了一截,衣服已经明显短了,手臂都露出来了。 每当学校食堂开饭时,同学们夹着饭盒说说笑笑地来到食堂,家境好的同学一般会买一份带些肉的菜,家境一般的同学买一份青菜,家境差些的同学就买一份汤水,里面有一些水煮青菜,然后坐在一起吃。可爸爸总是要等别人吃完了才来。他是连汤水都买不起啊,只能吃点干饭。可怜的少年,是那么的敏感自尊,多么渴望能穿一身稍微合体些的衣服,站在同学面前;多么渴望能买一份汤水煮青菜,和同学们一起吃饭啊。可是,这又怎么做得到呢? 看到爸爸学习如此出色,又看到爸爸家境如此贫寒,不由得让老师们同情,怜悯。有位好心的老师,帮爸爸申请了一月三元钱的助学金,让爸爸起码可以勉强维持吃上饭了。一位老教师,林其仁先生,曾对他的孙女我的校友林辛夷回忆说,江少华衣服最破旧,可是成绩却全年级最好的,每门课程都在九十五分以上。他说这话时,是满怀感慨和骄傲的。
下 五八年的初夏,酷热难耐,好多人都打起了赤臂,摇着扇子。在水东虎冈的正气中学老校址上,却有一群年轻学生在热火朝天地修建一座高高的炼铁炉。一个中等个子,外表清秀儒雅的小伙子,拿着一把铁铲,正在下面挖土;另一个小伙子,则爬上了高炉,想看看高炉的质量如何。突然意外发生了:站在高炉上的年轻人脚下一滑,从三层楼高的高炉上掉了下来。下面的年轻人不加思索,用身体挡住了快速下坠的同学,两个人同时摔倒在地,半天站不起来。旁边的同学看见,连忙跑过去问,“少华,俊昆,你们没事吧?” 这个掉下来的年轻人,是后来的三中教师王俊昆,而在下面用身体挡住他的人,就是我的父亲江少华。很多年过去了。王叔叔见到我父亲,都亲热地拉着他的手,叫着”少华”,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那时候,父亲已经考入位于虎岗的赣州高级中学(赣州三中的前身)两年多了。他还和以前一样,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每个假期都去打工挣生活费。他成绩好,为人谦和热心,爱帮助别人,而且乐观,喜欢唱歌,很能和同学打成一片。所以,尽管他穿着简陋,家境贫寒,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年轻人。父亲也在学校里渐渐结交了一些朋友,大家经常在一起聊天。 一九五八年就在父亲和同学要升高三时,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起大跃进,大炼钢铁的运动。父亲也积极参与了。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在校园荒地里开垦,种下了许多白菜,收获后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他自己也大跃进,写下了不少诗歌文章,来歌颂新社会,赞美大跃进。学校里还组织学生去山里砍树,修高炉,炼钢铁。可惜,费了好大功夫,炼出来的铁,大都是杂质含量高的铁渣。 进入高三后,大家都认真地准备高考了。老师认真地教,同学认真地学。按父亲的成绩,老师们都觉得他是北大清华交大的料。曾有朋友问父亲,想报什么专业。父亲说,还没拿定主意,是去学理当个科学家,还是学工当个工程师;但最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作家,发表一些文字。不料,这话传到一个外号叫“马棍”的政工老师那里去了。 这个政工老师,原来是机关干部,因为男女作风问题,受处分贬到了学校里。他整天一双三角小眼睛滴溜溜地转,上课就仰着一张马脸呼口号唱高调,无时无刻都在找别人的过错,好打棍子,抓小辫子,抓阶级斗争,搞运动,一心想把班级搞成革命的典型,自己好官复原职,青云直上。这真可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了。 有女同学有一天衣着艳丽了些,他便骂人“资产阶级贱小姐,腐朽没落,臭气冲天。”;一个男同学倒了一小半碗被苍蝇叮过了的米饭,他就大骂“剥削阶级孝子孝孙,浪费人民的血汗!”。当他听到父亲将来想成名成家的抱负,他马上就想到,这,不正是典型的只专不红吗?后来,又打听到爸爸家庭出身不好,他就偷偷来到档案室,一看爸爸的档案,他是如获至宝:“江少华啊江少华,平时你就不亲近我,看不起我,只和其他老师要好亲近。看你还张扬!原来你出身反动地主家庭!居然还想成名成家!这不是典型的白旗,又是什么?”一场针对父亲的”拔白旗”运动,就这样在年级里掀起了。一时狂风暴雨袭来,白天,爸爸站在一张椅子上,垂着脑袋,大家轮番对他上纲上线批斗:“走白专道路!” “妄想成名成家!” “大白旗!” “地主阶级孝子贤孙!“ “狗崽子!” ”小反革命!” ; 晚上,爸爸低着头,拿着扫把簸箕,被罚令去清扫学校厕所,达二十多天之久。这时,离高考只有一个月了。 一时间,父亲被孤立了。平时亲热友好的同学,谁都不敢和他说话,就连好朋友,见到他也只能躲开,再不敢和他聊天了。他每天就一个人,默默地忍受这无情地批判,攻击,白眼,嘲讽,侮辱甚至污蔑。可公理自在人心。有许多同学都同情他,在周围无人的时候,悄悄地走过来,握他的手,用眼神支持他。 幸好,这场运动最终被学校领导制止了。戴异校长说,“还是让江少华去参加高考吧。” 可这个马棍恼羞成怒,不肯善罢甘休,他写了一份“该生出身反动地主家庭,不宜录取”的评语,塞进了爸爸的档案里。 在被严重干扰的情况下,爸爸参加了高考。他仍然考得很好。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都要去了他的档案,打算录取他。可当他们看到“不宜录取”的评语时,都遗憾地摇摇头,退了回来。 发榜了,赣州高级中学一片欢腾。许多同学都被大学录取了。学习成绩全班第一的爸爸在高考志愿填报了“服从调配”,心里渴望着,即使因为家庭出身上不了名牌大学,敏感专业,能去一所师范学院,或农业矿业学院也好啊。这样,将来就可以参加工作,挣一份工资,养活太婆,奶奶和弟弟了。可是,左等右等,重点大学录取没有他,一般大学录取也没有他,最后,连中专录取都也没有他。 他,落榜了。
长心里同情,也不敢违反“上面”的指示。我自己深有体会的。
学校最多只能在政审时往好里写,争取一下。文章中这种情况(有政工干部写了”不宜录取“放进档案),确实基本没戏。
10几年前回乡,族人要重修祠堂,主持人来募捐。这位族兄聊到他不能上学的悲催和痛苦。他说他小学初中都是班上第一,如今还保存完好初中各学期的成绩单。因为地主出身,不能上高中
还恢复了2500年前的“井田制”,不过换了个洋气的法国名字---人民公社
但知道正规的单位, 比如重要的厂矿都有1份内控名单 ---- 可能出麻烦的人, 上面说的主人公的父亲因XXX被枪毙, 有可能进行报复, 政工干部甚至要与该人1同工作的党员团员暗中监视ta. 美其名提高警惕, 明目张胆分人于不同等级.。当然这个人甭想參与重要工作。
邓小平执政后基本上废除毛泽东时代的这1套出身论(特别是在高考招生方面),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
但所谓社会关系复杂,就是父亲这边有海外关系,有兄弟做过国军基层军官营长,外祖父做过乡长被镇反。当时政审表需要大队盖印的,书记还不愿意盖,小学校长还是希望自己学生出个大学生,拿过印来就盖了。我不知道,如果不是校长在场,结果会是怎样
1968年3届高中和3届初中全部下乡,后来改成9年教育,中学4年/3年不分初中高中。
难道农村继续招收新的高中生?
严厉考试,我们大队仅一人考上。考过了,还需要生产队同意才能上高中。已经上高中的支书儿子被留一级,所以75冬还有两个高中生毕业
我们就叫中学,不分初中高中,在一块。
没有什么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原来的省7所重点高中之一的名校高级中学也改名为中学。一般是6年级在小学戴帽,不到中学去上学,而中学只有3个年级,称作7年级,8年级和9年级,不称作初二,高一和高二。
邓小平教育回潮,全县摸底统一考试,33个公社中学,4-5个城镇中学,共37-38个中学参加统考,我数理化文史地总分全县第一,其中几个单科成绩第一,平时政治考不好,那次政治也考得不错。政治监考老师恰巧是我家五七落户大队的68届女知青CGS,别的知青都抽调回城了,只有她和一两个还没回城。她到了大队书记家哭了几次,最后把她抽调到当地城镇的小学当老师,而不是回到他家乡的百万人口大城市。政治考题有一道题是写出党的十次路线斗争,而我对告饶反党集团没有印象,因为在我董事的年龄很少提到高饶事件。这位年轻漂亮的比我大10岁的知青走到我跟前偷偷告诉我:高岗饶漱石。当时她一走过来身上就散发着青春女性气息,十几岁的我心怦怦直跳。就这样我的政治也考出了好成绩。
高中老师不少是大学毕业的,69年遣送回原籍。有中科大的毕业生。后来说他的学历太高,要他去最偏远的基层农村学校教小学去了。全公社就一所高中,住校。我家乡是山区,面积很大。
初中老师以50年代的师范生为主。不住校。
我七十年代出生,没能亲身经历那个年代,所以,只能从长辈的叙说,历史资料中,尽量真实地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具体到我父亲,据他生前描述,和他同学朋友的叙说,他因为非常谨慎,低调,谦和,甚至可说是胆小,因此,上到校领导,老师,下到同学,都满喜欢他,知道他家庭出身的人不多。当时的领导和老师又很惜才,是很想让父亲上师范或农业大学的。这个政工盯上了父亲,看了档案后,发起了对父亲的“拔白旗”运动,弄得父亲的出身人人皆知。他还去校领导那里闹,坚决反对父亲上大学。这种情况下,校领导老师再惜才,再想帮忙,也无从下手了。对这样毁人前途的政工,能不谴责吗?
是有分初中和高中的。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我家三兄妹都是这样。我是七四年高中毕业,弟弟七八年高中毕业,妹妹八零高中毕业。
记不得从哪年开始改了。但是至少到八零年还是那样。如今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初中部和高中部分开座落在不同的校区。两部各有几十个班,高中部是八十多班,五干学生全部住校。
在县一中,本校读过初三的城里学生因为录取率高,录取分数反而仅仅只有只读过2年初中农村学生的一半。因此,高中时,在同一个班,农村同学平均成绩远比城里同学好很多。79级高中还是两年, 80级高中就是三年了
他总是那自己的偏见毫不犹豫地区否定人家地经历。他吃面食,如听到一个福建人从不吃饺子他就认为不可思议。很多年前看CCTV向老外介绍中国春节。主持人一的本正经地告诉外国大年三十,全国人民家家户户比吃饺子。她根本就不知道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中国人过年不吃饺子。中国南方人口远多于北方人口,饺子最多当个小吃。但有些人就是有这种偏见与傲慢。他看到的就是真理,他看到才是真理
高中毕业,七零年上初中,七二年上高中。弟弟是七八届高中毕业。妹妹是八零届高中毕业。
至于小学,我们县里当年同时存在两种学制:五年制和六年制。我家三兄妹都是上的五年制小学。
特别是对知识分子们非常历害,我父母是深受其害,总以小心僅慎应对。可怜毛泽东时代的知识分子们老老实实干活是唯一出路。我猜“马棍”自己很差劲,别人他不敢整,找到一个弱者如博主的父亲就是发泄他的压抑,这种人到处都有,谁碰到谁倒霉
九 落榜
上
一九五三年的一个秋日,一个瘦弱文静的少年,穿着一身满是补丁的粗布衣服,脚下踏着一双旧草鞋,挑着用绳子捆着的被褥,来到了赣州一中门口。很显然,他走了很远的路,鞋子裤脚上满是尘土,汗水从他的额头上不停地流下来。他把担子放下,摘下眼镜,轻轻地擦拭着,又重新戴上。小贩在校门口大声叫卖,“米粉,米粉,香喷喷热腾腾的米粉!”,热腾腾的锅里传出来饭菜的香味,往人的鼻子里钻。这个少年看了一眼,下意识地咽了咽口水,就转过身去,从随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番薯,慢慢地咀嚼起来。
这,就是我的父亲来到赣州一中的第一天。
赣州一中是光绪年间戊戌变法创建的老学府,座落在光孝寺旁,慈云塔下。在赣南赫赫有名,堪称赣州第一学府。清代举人周蔚生老先生曾任校长近三十年,老先生温文尔雅,谦虚敦厚,民主宽容,又很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吸引了不少名人到一中任教,许多青年才俊前来求学。一时赣州一中成了赣州的文教中心。解放初期,正气中学和赣州女中为了自保,又合并到一中来,一中的实力就更雄厚了。
父亲适应了新的生活。学习对他来说,是得心应手,不费劲儿。父亲天资聪颖,又肯吃苦钻研,很快就在班上崭露头角,稳居第一了。他后来对我们说,他学习的诀窍是,数理化课,他会事先把课本通读一遍。上课时,他一边听课,一边做习题,这就等于上课时把所有的作业都做好完成了;下课后,就可以看看以后的课程了。这样,学习就一直有了主动权。至于语文,父亲酷爱文学,在学校图书馆里看了很多小说,诗词歌赋,他擅长舞文弄墨,还用“水工”的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
可爸爸读这书实在是太艰难了。在沙石老家,大姐已经出嫁到了外地,小姐姐送给一户农民做童养媳,弟弟才五六岁,太婆已经六十多岁了,全家都靠祖母赶圩时卖茶水小吃一分一分的挣点钱,维持全家的衣不遮体,饿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父亲心疼祖母和太婆,这么些年,他连一分钱都没有向家里要过。当时赣州正在市容改造,拆了镇南门楼,百胜门,以及它们之间的城墙,填了这段城墙外面的护城河,修建起红旗大道。有不少工地都缺人手,每到周日,假期,他就到工地里,帮着打土方,挑担子,挣点微薄的工钱,勉强维持最简单的生活。从家里带来了那件满是补丁的衣服,现在补丁更多更旧了。他个子又窜高了一截,衣服已经明显短了,手臂都露出来了。
每当学校食堂开饭时,同学们夹着饭盒说说笑笑地来到食堂,家境好的同学一般会买一份带些肉的菜,家境一般的同学买一份青菜,家境差些的同学就买一份汤水,里面有一些水煮青菜,然后坐在一起吃。可爸爸总是要等别人吃完了才来。他是连汤水都买不起啊,只能吃点干饭。可怜的少年,是那么的敏感自尊,多么渴望能穿一身稍微合体些的衣服,站在同学面前;多么渴望能买一份汤水煮青菜,和同学们一起吃饭啊。可是,这又怎么做得到呢?
看到爸爸学习如此出色,又看到爸爸家境如此贫寒,不由得让老师们同情,怜悯。有位好心的老师,帮爸爸申请了一月三元钱的助学金,让爸爸起码可以勉强维持吃上饭了。一位老教师,林其仁先生,曾对他的孙女我的校友林辛夷回忆说,江少华衣服最破旧,可是成绩却全年级最好的,每门课程都在九十五分以上。他说这话时,是满怀感慨和骄傲的。
下
五八年的初夏,酷热难耐,好多人都打起了赤臂,摇着扇子。在水东虎冈的正气中学老校址上,却有一群年轻学生在热火朝天地修建一座高高的炼铁炉。一个中等个子,外表清秀儒雅的小伙子,拿着一把铁铲,正在下面挖土;另一个小伙子,则爬上了高炉,想看看高炉的质量如何。突然意外发生了:站在高炉上的年轻人脚下一滑,从三层楼高的高炉上掉了下来。下面的年轻人不加思索,用身体挡住了快速下坠的同学,两个人同时摔倒在地,半天站不起来。旁边的同学看见,连忙跑过去问,“少华,俊昆,你们没事吧?”
这个掉下来的年轻人,是后来的三中教师王俊昆,而在下面用身体挡住他的人,就是我的父亲江少华。很多年过去了。王叔叔见到我父亲,都亲热地拉着他的手,叫着”少华”,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那时候,父亲已经考入位于虎岗的赣州高级中学(赣州三中的前身)两年多了。他还和以前一样,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每个假期都去打工挣生活费。他成绩好,为人谦和热心,爱帮助别人,而且乐观,喜欢唱歌,很能和同学打成一片。所以,尽管他穿着简陋,家境贫寒,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年轻人。父亲也在学校里渐渐结交了一些朋友,大家经常在一起聊天。
一九五八年就在父亲和同学要升高三时,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起大跃进,大炼钢铁的运动。父亲也积极参与了。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在校园荒地里开垦,种下了许多白菜,收获后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他自己也大跃进,写下了不少诗歌文章,来歌颂新社会,赞美大跃进。学校里还组织学生去山里砍树,修高炉,炼钢铁。可惜,费了好大功夫,炼出来的铁,大都是杂质含量高的铁渣。
进入高三后,大家都认真地准备高考了。老师认真地教,同学认真地学。按父亲的成绩,老师们都觉得他是北大清华交大的料。曾有朋友问父亲,想报什么专业。父亲说,还没拿定主意,是去学理当个科学家,还是学工当个工程师;但最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作家,发表一些文字。不料,这话传到一个外号叫“马棍”的政工老师那里去了。
这个政工老师,原来是机关干部,因为男女作风问题,受处分贬到了学校里。他整天一双三角小眼睛滴溜溜地转,上课就仰着一张马脸呼口号唱高调,无时无刻都在找别人的过错,好打棍子,抓小辫子,抓阶级斗争,搞运动,一心想把班级搞成革命的典型,自己好官复原职,青云直上。这真可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了。
有女同学有一天衣着艳丽了些,他便骂人“资产阶级贱小姐,腐朽没落,臭气冲天。”;一个男同学倒了一小半碗被苍蝇叮过了的米饭,他就大骂“剥削阶级孝子孝孙,浪费人民的血汗!”。当他听到父亲将来想成名成家的抱负,他马上就想到,这,不正是典型的只专不红吗?后来,又打听到爸爸家庭出身不好,他就偷偷来到档案室,一看爸爸的档案,他是如获至宝:“江少华啊江少华,平时你就不亲近我,看不起我,只和其他老师要好亲近。看你还张扬!原来你出身反动地主家庭!居然还想成名成家!这不是典型的白旗,又是什么?”一场针对父亲的”拔白旗”运动,就这样在年级里掀起了。一时狂风暴雨袭来,白天,爸爸站在一张椅子上,垂着脑袋,大家轮番对他上纲上线批斗:“走白专道路!” “妄想成名成家!” “大白旗!” “地主阶级孝子贤孙!“ “狗崽子!” ”小反革命!” ; 晚上,爸爸低着头,拿着扫把簸箕,被罚令去清扫学校厕所,达二十多天之久。这时,离高考只有一个月了。
一时间,父亲被孤立了。平时亲热友好的同学,谁都不敢和他说话,就连好朋友,见到他也只能躲开,再不敢和他聊天了。他每天就一个人,默默地忍受这无情地批判,攻击,白眼,嘲讽,侮辱甚至污蔑。可公理自在人心。有许多同学都同情他,在周围无人的时候,悄悄地走过来,握他的手,用眼神支持他。
幸好,这场运动最终被学校领导制止了。戴异校长说,“还是让江少华去参加高考吧。” 可这个马棍恼羞成怒,不肯善罢甘休,他写了一份“该生出身反动地主家庭,不宜录取”的评语,塞进了爸爸的档案里。
在被严重干扰的情况下,爸爸参加了高考。他仍然考得很好。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都要去了他的档案,打算录取他。可当他们看到“不宜录取”的评语时,都遗憾地摇摇头,退了回来。
发榜了,赣州高级中学一片欢腾。许多同学都被大学录取了。学习成绩全班第一的爸爸在高考志愿填报了“服从调配”,心里渴望着,即使因为家庭出身上不了名牌大学,敏感专业,能去一所师范学院,或农业矿业学院也好啊。这样,将来就可以参加工作,挣一份工资,养活太婆,奶奶和弟弟了。可是,左等右等,重点大学录取没有他,一般大学录取也没有他,最后,连中专录取都也没有他。
他,落榜了。
长心里同情,也不敢违反“上面”的指示。我自己深有体会的。
学校最多只能在政审时往好里写,争取一下。文章中这种情况(有政工干部写了”不宜录取“放进档案),确实基本没戏。
10几年前回乡,族人要重修祠堂,主持人来募捐。这位族兄聊到他不能上学的悲催和痛苦。他说他小学初中都是班上第一,如今还保存完好初中各学期的成绩单。因为地主出身,不能上高中
还恢复了2500年前的“井田制”,不过换了个洋气的法国名字---人民公社
但知道正规的单位, 比如重要的厂矿都有1份内控名单 ---- 可能出麻烦的人, 上面说的主人公的父亲因XXX被枪毙, 有可能进行报复, 政工干部甚至要与该人1同工作的党员团员暗中监视ta. 美其名提高警惕, 明目张胆分人于不同等级.。当然这个人甭想參与重要工作。
邓小平执政后基本上废除毛泽东时代的这1套出身论(特别是在高考招生方面),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
但所谓社会关系复杂,就是父亲这边有海外关系,有兄弟做过国军基层军官营长,外祖父做过乡长被镇反。当时政审表需要大队盖印的,书记还不愿意盖,小学校长还是希望自己学生出个大学生,拿过印来就盖了。我不知道,如果不是校长在场,结果会是怎样
1968年3届高中和3届初中全部下乡,后来改成9年教育,中学4年/3年不分初中高中。
难道农村继续招收新的高中生?
严厉考试,我们大队仅一人考上。考过了,还需要生产队同意才能上高中。已经上高中的支书儿子被留一级,所以75冬还有两个高中生毕业
我们就叫中学,不分初中高中,在一块。
没有什么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原来的省7所重点高中之一的名校高级中学也改名为中学。一般是6年级在小学戴帽,不到中学去上学,而中学只有3个年级,称作7年级,8年级和9年级,不称作初二,高一和高二。
邓小平教育回潮,全县摸底统一考试,33个公社中学,4-5个城镇中学,共37-38个中学参加统考,我数理化文史地总分全县第一,其中几个单科成绩第一,平时政治考不好,那次政治也考得不错。政治监考老师恰巧是我家五七落户大队的68届女知青CGS,别的知青都抽调回城了,只有她和一两个还没回城。她到了大队书记家哭了几次,最后把她抽调到当地城镇的小学当老师,而不是回到他家乡的百万人口大城市。政治考题有一道题是写出党的十次路线斗争,而我对告饶反党集团没有印象,因为在我董事的年龄很少提到高饶事件。这位年轻漂亮的比我大10岁的知青走到我跟前偷偷告诉我:高岗饶漱石。当时她一走过来身上就散发着青春女性气息,十几岁的我心怦怦直跳。就这样我的政治也考出了好成绩。
高中老师不少是大学毕业的,69年遣送回原籍。有中科大的毕业生。后来说他的学历太高,要他去最偏远的基层农村学校教小学去了。全公社就一所高中,住校。我家乡是山区,面积很大。
初中老师以50年代的师范生为主。不住校。
我七十年代出生,没能亲身经历那个年代,所以,只能从长辈的叙说,历史资料中,尽量真实地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具体到我父亲,据他生前描述,和他同学朋友的叙说,他因为非常谨慎,低调,谦和,甚至可说是胆小,因此,上到校领导,老师,下到同学,都满喜欢他,知道他家庭出身的人不多。当时的领导和老师又很惜才,是很想让父亲上师范或农业大学的。这个政工盯上了父亲,看了档案后,发起了对父亲的“拔白旗”运动,弄得父亲的出身人人皆知。他还去校领导那里闹,坚决反对父亲上大学。这种情况下,校领导老师再惜才,再想帮忙,也无从下手了。对这样毁人前途的政工,能不谴责吗?
是有分初中和高中的。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我家三兄妹都是这样。我是七四年高中毕业,弟弟七八年高中毕业,妹妹八零高中毕业。
记不得从哪年开始改了。但是至少到八零年还是那样。如今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初中部和高中部分开座落在不同的校区。两部各有几十个班,高中部是八十多班,五干学生全部住校。
在县一中,本校读过初三的城里学生因为录取率高,录取分数反而仅仅只有只读过2年初中农村学生的一半。因此,高中时,在同一个班,农村同学平均成绩远比城里同学好很多。79级高中还是两年, 80级高中就是三年了
他总是那自己的偏见毫不犹豫地区否定人家地经历。他吃面食,如听到一个福建人从不吃饺子他就认为不可思议。很多年前看CCTV向老外介绍中国春节。主持人一的本正经地告诉外国大年三十,全国人民家家户户比吃饺子。她根本就不知道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中国人过年不吃饺子。中国南方人口远多于北方人口,饺子最多当个小吃。但有些人就是有这种偏见与傲慢。他看到的就是真理,他看到才是真理
高中毕业,七零年上初中,七二年上高中。弟弟是七八届高中毕业。妹妹是八零届高中毕业。
至于小学,我们县里当年同时存在两种学制:五年制和六年制。我家三兄妹都是上的五年制小学。
特别是对知识分子们非常历害,我父母是深受其害,总以小心僅慎应对。可怜毛泽东时代的知识分子们老老实实干活是唯一出路。我猜“马棍”自己很差劲,别人他不敢整,找到一个弱者如博主的父亲就是发泄他的压抑,这种人到处都有,谁碰到谁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