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果提到主席、总司令、总理三个不加姓氏的称谓,我敢保证,绝大多数人不会答错,分别指的是毛、朱、周三位巨人。这三个官衔,除了总司令不再设立,主席与总理后面又有过若干位继承者,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其他人都是临时工,只有毛、朱、周才是这些职位的永久拥有者。 76年的时候,本人尚在读小学,那一年发生了一系列足以改变中国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周、朱、毛同一年相继去世。那个年头,每逢重大事件都有纪录片拍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未能及时看到。后来看到的,由于政治原因,删改的一塌糊涂,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惨不忍睹。 周总理去世时的告别仪式,就是一个各派领导人一一登场的重要场合。当时朱德、毛主席还在世,王张江姚还在位,邓小平还未倒,华国锋还仅是副总理。前几年看到的片子,把“四人帮”等一些人删掉了,不能看到这些人当时的真实表现,太可惜了。今日终于看到一个外语版的纪录片,看完后感慨万千,愿与朋友们分享。 1.关于朱老总 老总当时只是政治局常委,党内排名于在世的副主席王洪文、叶剑英、邓小平之后。但在告别仪式上,老总大大方方地走在了其他领导人之前,排第一位。老总当时已近九旬,面色凝重、悲呛,给总理敬了一个军礼。在历来讲究按官职大小依次出现的中共,老总的这个出场顺序耐人寻味。也就是说在文革后期,即使是老总的排名一再下降的情况下,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理所当然的应该第一个出场,他有这个资格。 2.关于“四人帮” 王洪文、姚文元都抹了眼泪。看得出姚的表情比较自然,显得很悲伤;王副主席给人的印象是在做戏,比较做作。江青和张春桥都很悲伤,表情凝重,特别是张春桥,给了邓大姐一个大大的拥抱,绝对不像是装的,很真挚。这是所有的男领导人中唯一有此举动的,看得出总理与春桥的关系远不是宣传的那么简单;女性领导人宋庆龄、蔡畅拥抱了邓颖超。这从中看出了人性的复杂,绝对不是10月6日后划分的那么明显。 3.关于军队将领 看到了叶帅、徐帅、聂帅;也看到了王震、苏振华、陈锡联等。难能可贵的是在人群中看到了功勋卓著,为军迷们津津乐道的粟裕大将,当时他正在抹眼泪。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连粟大将的名字都没报。 4.其他领导人 看到诸多领导人中有以下几位极度悲伤,表现为哭泣、站立不稳等,他们是陈永贵、郭沫若、谭震林、余秋里、周建人、江华等。 5.民众代表 各界民众代表鱼贯而入,所有人面露悲伤之色,不少人掩面而泣。这其实为之后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及四五运动埋下了伏笔。 这些年看了不少有关总理的负面宣传,直到昨天看到的不少内容也是对总理不利的。实话实说,这些东西很难改变对总理的既定印象。看了这个视频,更是生出不少感慨,世间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让这么多人能自发地为其流泪、上街、送花圈、甚至抗争,太难了。总理的情商还真是非一般人可比。 毛、周、朱作为共和国的党政军主要缔造者,是国家的象征。这些年攻击他们的言论不少,老实讲,奏效不大。只要这个国家还存在,要想撼动他们的历史地位,都难于上青天。 下面这个视频我是第一次看到,非常震撼。这么多历史人物集中在这么一个特殊场合,实属不易。更何况9个月后,中国发生了惊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人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或上天或入地,只是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晓罢了。
是第一个出现的。张春桥拥抱邓颖超,江青与邓颖超说话等,都有播放。
当时我下乡当知青的场有组织我们观看遗体告别的仪式,两天还是三天。但是后来对于开追悼会,则听说一直在等上面的指示,最后是全县各单位分别各自开追悼会。
1976年2月4日,除夕之夜,工作人员陪伴毛主席过年。年饭,是工作人员一勺一勺地喂给他吃的。饭后,他们搀扶主席下床,送到客厅,即他那个兼做书房的地方,静静地坐在那里。入夜,从红墙外隐隐约约传来鞭炮声。主席看看日夜陪伴他的工作人员,似乎感到了寂寞和悲凉。忽然,他用低哑的声音向工作人员说:“放点炮仗吧,你们年轻人也该过年。”毛主席的话使工作人员很受感动。他们准备了几挂鞭炮,在屋外噼噼叭叭地放起来,听着这炮竹声,主席那瘦弱、松驰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陪伴他的人明白,这一丝笑容是为宽慰他身边的人。这也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听到新年的鞭炮声。
别说怎么大一个国家之掌舵之人,就是周家后人三个多星期后的年也要正常过吧?人们不是常说要化悲痛为力量吗?大家要一直悲痛下去,还哪来的力量?国将不国了?这样现象,以周之性格,他在九泉之下能心安?
老毛放不放鞭炮,ta这么知道的?好像ta讲过不止一次在此。
那时录像技术不发达,新闻片都是用小型胶片摄影机拍摄的。这部片子当时在电视里看过,不过电视是黑白的。彩色电视很不普及。
然后毛兴奋得连夜要召见邓.
我认为这是邓小平说过d实话.
倒底你冠给周的各种头衔真? 还是毛对周的认知真? 如毛的感觉真, 邓讲的是实话; 如邓讲错了, 那你是对的, 也证明毛泽东糊涂,愚蠢错怪了zhou对他的'忠心耿耿'.
你自己翻翻你说过Mao关系紧密1直信任周的话吧.
那就是历史真相不应被串改,结论自有后人评定。
看录像后说老实话,周恩来是两派的桥梁,两派对他都有感情的,历史从来就不是黑白分明的。看着看着就想起《教父》中老教父葬礼上那一段,五大帮派首领排队告别,各个在墓碑前都很凝重,但这是血雨腥风的开始。从这一点来说,或许毛的告别仪式 更有看头,建议楼主如有时间再次奉献。
上句来自毛选第七卷?
那也是别人为你创造的大环境。
有人参与少些,历史是每个时代的人互相作用的结果。不按自己的心意活,难道按别人心意活?
在中国,如果提到主席、总司令、总理三个不加姓氏的称谓,我敢保证,绝大多数人不会答错,分别指的是毛、朱、周三位巨人。这三个官衔,除了总司令不再设立,主席与总理后面又有过若干位继承者,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其他人都是临时工,只有毛、朱、周才是这些职位的永久拥有者。
76年的时候,本人尚在读小学,那一年发生了一系列足以改变中国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周、朱、毛同一年相继去世。那个年头,每逢重大事件都有纪录片拍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未能及时看到。后来看到的,由于政治原因,删改的一塌糊涂,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惨不忍睹。
周总理去世时的告别仪式,就是一个各派领导人一一登场的重要场合。当时朱德、毛主席还在世,王张江姚还在位,邓小平还未倒,华国锋还仅是副总理。前几年看到的片子,把“四人帮”等一些人删掉了,不能看到这些人当时的真实表现,太可惜了。今日终于看到一个外语版的纪录片,看完后感慨万千,愿与朋友们分享。
1.关于朱老总
老总当时只是政治局常委,党内排名于在世的副主席王洪文、叶剑英、邓小平之后。但在告别仪式上,老总大大方方地走在了其他领导人之前,排第一位。老总当时已近九旬,面色凝重、悲呛,给总理敬了一个军礼。在历来讲究按官职大小依次出现的中共,老总的这个出场顺序耐人寻味。也就是说在文革后期,即使是老总的排名一再下降的情况下,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理所当然的应该第一个出场,他有这个资格。
2.关于“四人帮”
王洪文、姚文元都抹了眼泪。看得出姚的表情比较自然,显得很悲伤;王副主席给人的印象是在做戏,比较做作。江青和张春桥都很悲伤,表情凝重,特别是张春桥,给了邓大姐一个大大的拥抱,绝对不像是装的,很真挚。这是所有的男领导人中唯一有此举动的,看得出总理与春桥的关系远不是宣传的那么简单;女性领导人宋庆龄、蔡畅拥抱了邓颖超。这从中看出了人性的复杂,绝对不是10月6日后划分的那么明显。
3.关于军队将领
看到了叶帅、徐帅、聂帅;也看到了王震、苏振华、陈锡联等。难能可贵的是在人群中看到了功勋卓著,为军迷们津津乐道的粟裕大将,当时他正在抹眼泪。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连粟大将的名字都没报。
4.其他领导人
看到诸多领导人中有以下几位极度悲伤,表现为哭泣、站立不稳等,他们是陈永贵、郭沫若、谭震林、余秋里、周建人、江华等。
5.民众代表
各界民众代表鱼贯而入,所有人面露悲伤之色,不少人掩面而泣。这其实为之后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及四五运动埋下了伏笔。
这些年看了不少有关总理的负面宣传,直到昨天看到的不少内容也是对总理不利的。实话实说,这些东西很难改变对总理的既定印象。看了这个视频,更是生出不少感慨,世间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让这么多人能自发地为其流泪、上街、送花圈、甚至抗争,太难了。总理的情商还真是非一般人可比。
毛、周、朱作为共和国的党政军主要缔造者,是国家的象征。这些年攻击他们的言论不少,老实讲,奏效不大。只要这个国家还存在,要想撼动他们的历史地位,都难于上青天。
下面这个视频我是第一次看到,非常震撼。这么多历史人物集中在这么一个特殊场合,实属不易。更何况9个月后,中国发生了惊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人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或上天或入地,只是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晓罢了。
是第一个出现的。张春桥拥抱邓颖超,江青与邓颖超说话等,都有播放。
当时我下乡当知青的场有组织我们观看遗体告别的仪式,两天还是三天。但是后来对于开追悼会,则听说一直在等上面的指示,最后是全县各单位分别各自开追悼会。
1976年2月4日,除夕之夜,工作人员陪伴毛主席过年。年饭,是工作人员一勺一勺地喂给他吃的。饭后,他们搀扶主席下床,送到客厅,即他那个兼做书房的地方,静静地坐在那里。入夜,从红墙外隐隐约约传来鞭炮声。主席看看日夜陪伴他的工作人员,似乎感到了寂寞和悲凉。忽然,他用低哑的声音向工作人员说:“放点炮仗吧,你们年轻人也该过年。”毛主席的话使工作人员很受感动。他们准备了几挂鞭炮,在屋外噼噼叭叭地放起来,听着这炮竹声,主席那瘦弱、松驰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陪伴他的人明白,这一丝笑容是为宽慰他身边的人。这也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听到新年的鞭炮声。
别说怎么大一个国家之掌舵之人,就是周家后人三个多星期后的年也要正常过吧?人们不是常说要化悲痛为力量吗?大家要一直悲痛下去,还哪来的力量?国将不国了?这样现象,以周之性格,他在九泉之下能心安?
老毛放不放鞭炮,ta这么知道的?好像ta讲过不止一次在此。
那时录像技术不发达,新闻片都是用小型胶片摄影机拍摄的。这部片子当时在电视里看过,不过电视是黑白的。彩色电视很不普及。
然后毛兴奋得连夜要召见邓.
我认为这是邓小平说过d实话.
倒底你冠给周的各种头衔真? 还是毛对周的认知真? 如毛的感觉真, 邓讲的是实话; 如邓讲错了, 那你是对的, 也证明毛泽东糊涂,愚蠢错怪了zhou对他的'忠心耿耿'.
你自己翻翻你说过Mao关系紧密1直信任周的话吧.
那就是历史真相不应被串改,结论自有后人评定。
看录像后说老实话,周恩来是两派的桥梁,两派对他都有感情的,历史从来就不是黑白分明的。看着看着就想起《教父》中老教父葬礼上那一段,五大帮派首领排队告别,各个在墓碑前都很凝重,但这是血雨腥风的开始。从这一点来说,或许毛的告别仪式 更有看头,建议楼主如有时间再次奉献。
上句来自毛选第七卷?
那也是别人为你创造的大环境。
有人参与少些,历史是每个时代的人互相作用的结果。不按自己的心意活,难道按别人心意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