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简文舒女士的简历,我们可以知道早在1935、1936及1937年童年之时,她就已经出类拔萃,分别在上海、南京以及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One Man Shows);然后在4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到70年代,她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足迹踏遍了欧洲的巴黎、伦敦及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和一些州的博物馆,亚洲的曼谷、香港、台湾等许多城市,多达24次。
简文舒女士的作品还在伦敦的Royal Academy of Art; Royal Society of Painter; 位于纽约的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 American Watercolor Society; 以及National Arts Club等多处地方常年进行展示。
下图是一幅笔者收藏的简文舒女士的泼墨技法作品《春临》(Spring Approaching),11 by 14 inches。
众所周知,张大千是20世纪最传奇的画家,被称为是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他尤其是一个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偏爱大概是源于敦煌之壁画绚丽的色彩和游历西方的影响,再加上他几十年来对传统绘画的钻研,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所以张大千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深受收藏者追捧,其泼墨泼彩作品动辄上亿,在拍卖市场上也是卖的最贵,藏家们竞相争夺的书画珍品,同时也只能是为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仰慕,但又是价格不能被承受的艺术品。
于是,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眼光也渐渐地转向了张大千弟子们的作品,也许在那块领地还能发现和找到优秀的泼墨作品,并能进行收藏。张大千的女弟子简舒文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简文舒(1926-2010),(英文名:Diana Kan),是著名甲骨文专家,金石学家以及书法家简琴斋的女儿;她是张大千的入室传钵弟子,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演说家和教育家,也是英国黄金艺术院院士,美国国立艺术院院士,一生获得过20多项重大奖项。
根据简文舒女士的简历,我们可以知道早在1935、1936及1937年童年之时,她就已经出类拔萃,分别在上海、南京以及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One Man Shows);然后在4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到70年代,她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足迹踏遍了欧洲的巴黎、伦敦及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和一些州的博物馆,亚洲的曼谷、香港、台湾等许多城市,多达24次。
简文舒女士的作品还在伦敦的Royal Academy of Art; Royal Society of Painter; 位于纽约的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 American Watercolor Society; 以及National Arts Club等多处地方常年进行展示。
下图是一幅笔者收藏的简文舒女士的泼墨技法作品《春临》(Spring Approaching),11 by 14 inches。
这幅题为《春临》之作是简文舒在八十年代早期所创作的山水画,采用了她导师所传授的泼墨法,所用的颜料是矿物料黄色及稀释了的棕色、绿色,同时在雪山的白色里参入了珍珠粉。如同她的导师张大千的泼法,她并不单纯地往画纸上泼墨,而是相当地费时费事,其繁复的过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她往往先用泼墨作为底色,然后在墨汁将干未干的适当时机,将石青、石绿重叠泼在墨汁上,有时也可用毛笔拖引,使得色彩与墨色晕成一气,避免生拼硬凑的痕迹。一旦干透,每幅的效果各异,有流动晕开的,也有沉积堆叠的,有斑驳的,也有浑化无迹的,然后,她一再地审视,渐渐在她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涧,布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桥、高士等等。 一般需等候色彩水墨干透,才能够在浑沌中辟出山水,因为需时不一,有的一时不能完成者,甚至过了几年才斟酌出适当的布局,然后点缀完成。就这样,经过了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接受张大千指导,简文舒的泼墨技法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的多幅作品为多家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所收藏。
下图是简文舒和她老师张大千的合影照,翻拍于在70年代简文舒所著的《The How and Why of Chinese Painting》一书:
问题是,投资大师张大千弟子简文舒的作品将来会有回报潜力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投资张大千弟子的作品会有潜力吗? 岳飞之死 --- 未被公开的故事 也谈被割韭菜 “China” 的起源 袅袅青烟话香炉
会画画的太多了,艺术品市场是82定律,大部分钱去了几个名家那里。没用名气的,即没人捧,出头的概率和中六合彩差不多。
主要作用是浓缩财富。美国的大财团和中国以前的大家族,都有收藏艺术品的传统,以彰显自己不仅仅有钱而且有文化。而艺术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导致定价失效。也就是说,你有多想要,它就有多值钱。当财富多到一定程度,便不再以量计数,而需要浓缩成质,即唯一性。
也有一些艺术品,因为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虽然并不是唯一,但是存量较少,不可再生,也为广大有一定经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人收藏。
碰巧和中国美院和鲁迅美院一些朋友私交比较好,基本这一行和演艺圈类似。
也可以说与庄家坐庄类似。
圈外人认为艺术品很悬,很迷幻,那是被几个天价拍品所迷惑。说了,因为唯一性导致定价失效。
但是,收藏品大部分是有定价的,虽然每件东西因为工艺有所不同,但是同一时代同一水准,是有一个价格范围的,大差不差。我们称为行价。行家基准就是近年拍卖成交价。
当然前提是要先学会。
对了,一个简单标准,是否可以投资,就是大拍卖行收不收。如果连拍卖行都不收,那就不要谈投资的可能性的,因为你没出货的渠道。
有意无意,一定和投资有关
长期来说,增值获利。天天在发生的,获得愉悦,增长知识和眼界,投资自己。
都知道GME,一定是行家
Next Amazon usually sucks and never works out. Most times only the oringal works.
You d better just invest in Amazon.
我还没听说过王羲之的弟子,杜甫的徒弟有啥传世之作。呵呵
至少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来说,没有不赚的。
我们捡过几次大漏,这归因于运气。
拍卖行买的行货,除了08-11年买的,其他都增值很多。08-11年那批,现在要卖不赚钱,因为扣除佣金,不敢说有很多赚了。
另外艺术品的赚的概念,不是和房产股票一样按百分比赚,这样没意义的,因为碰到一件好东西很难,并不是像股票房子一样随便买随时有机会。艺术品要碰到了有眼缘才有机会,所以喜欢的东西,不差钱不卖的除非利润很大。
那一代的确出来一批人。加上那个特殊的时代,拿到现在谁都是巨富了
如果只是一次两次,要提防是不是自己去顶回来,或者甚至流拍的,要看是否有成交价。
好像这里还有官二代的说。水很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