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荟萃苑
大概是从2010年起,鲁迅的文章就以两年减三篇的速度,逐渐从教科书里删除了。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来说,这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可是,等读懂了鲁迅的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鲁迅。
没有理解为何鲁迅文章最初被放到教科书里。
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有时甚至连标点的运用都要掰开揉碎细细地讲啊讲,品啊品
但有人考证,他从来不骂日军,包括日本侵华的时候
6月4日,语文老师说:让我们大声朗读“纪念刘和珍君”。这种文章不删除才怪。
我以前也讨厌鲁迅的文章,多年后偶然读到他的《故乡》,猛然发现真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情真意切。原来是我以前眼瞎不知道欣赏。楼主和以前的我一样,还在眼瞎的阶段。
喜欢鲁迅的文章的人,才是真正用心去读文章的人。
来源:荟萃苑
大概是从2010年起,鲁迅的文章就以两年减三篇的速度,逐渐从教科书里删除了。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来说,这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
回想我自己的中学时期,语文课本上最厌烦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别人的文章总是两到三天就能学完,可鲁迅的一般都要学一周多,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有时甚至连标点的运用都要掰开揉碎细细地讲啊讲,品啊品。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几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重点段落要背诵。 如此机械地分析文章的痛楚,深刻到时隔这么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 比如学《藤野先生》,文章开篇:可是,等读懂了鲁迅的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鲁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寻找温州生父母:把我和妹妹送人后,生出你们想要的儿子了吗? 叙利亚人在义乌,认真搞钱。 “标准美”遍地的时代,我想起了她 上海老牌子皮鞋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
没有理解为何鲁迅文章最初被放到教科书里。
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有时甚至连标点的运用都要掰开揉碎细细地讲啊讲,品啊品
但有人考证,他从来不骂日军,包括日本侵华的时候
6月4日,语文老师说:让我们大声朗读“纪念刘和珍君”。这种文章不删除才怪。
我以前也讨厌鲁迅的文章,多年后偶然读到他的《故乡》,猛然发现真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情真意切。原来是我以前眼瞎不知道欣赏。楼主和以前的我一样,还在眼瞎的阶段。
喜欢鲁迅的文章的人,才是真正用心去读文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