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和战争
“河面上的冰层被我们的炮火炸碎了,他们趟水过河,上岸后他们的衣服就冻住了,枪管也冻住了,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 我们的火力很猛,像无数火蛇一样在原木中穿行,他们有很多人倒在雪地上,倒在小河里,像躺倒的原木一样冻得僵硬…… 但他们仍像潮水一样不断涌过来,扑向我们,我已经不知道向哪个方向射击了…… 火光中,冰雪在燃烧,大地在燃烧,河水红了,洁白的冰雪也红了,他们仍然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 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我们的炮火根本阻止不了他们……” ---------一名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军战士回忆录
“河面上的冰层被我们的炮火炸碎了,他们趟水过河,上岸后他们的衣服就冻住了,枪管也冻住了,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
我们的火力很猛,像无数火蛇一样在原木中穿行,他们有很多人倒在雪地上,倒在小河里,像躺倒的原木一样冻得僵硬……
但他们仍像潮水一样不断涌过来,扑向我们,我已经不知道向哪个方向射击了……
火光中,冰雪在燃烧,大地在燃烧,河水红了,洁白的冰雪也红了,他们仍然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
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我们的炮火根本阻止不了他们……”
---------一名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军战士回忆录
当看到这段惨烈的战役历史和付出巨大牺牲的第九兵团战士,我不禁眼圈就红了。
但我也在想,在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后,为何还让美军第1师逃跑了?固然有极寒天气造成非战斗减员和装备落后因素,我们在战术战略上我们有没有失误?以下仅从个人角度来分析一下长津湖战役的战术失误。欢迎批评指正。
抗美援朝爆发后,毛主席在后方时刻关注战役的走向。作为战略统帅。他是如何指导这场这场战役的,我找出了当年的电报原文。
我们解读一下这份电报,首先“彭邓朴”,彭是司令员彭大将军,邓是邓华(副司令员)。 朴一禹是朝鲜人,时任志愿军副总司令兼副政委。
宋,指的是长津湖战役的作战兵团-第九兵团的司令员宋时轮,九兵团下辖3个军,第20军、第26军和第27军。陶是陶勇,任副司令。
电报时间是11月12日,长津湖战役爆发的时间是11月27日,这份部署指导是在战前半个月。
主席的这个电令中强调了三点:
第一点:“美陆军第1师战斗力是美军最强的”。
陆军1师的历史就不再多赘述了,美陆军主力部队之一,下辖陆战第1团、陆战第5团、陆战第7团,毛主席都强调了他是“美军中最强的”
“我军以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
毛主席所说的美军两个团,就是指柳潭里的陆战第一师下的陆战5团和陆战7团约8000人。在长津湖战役中,第十军是分兵东西两路北上,东路是美军第31团和韩军进攻新兴里,西路是以美军陆战一师第5团、第7团和步兵七师一部进攻柳潭里。
美军前进图
毛主席认为,要打美军两个团,需要四个师,四万人将近5比1的兵力优势都不保险,至少还要准备一到两个师,增加两万人的预备队。形成7.5比1的兵力优势。
第二点:“九兵团的二十六军应靠近前线。”
26军是一只英雄部队,人送“排炮打不动,一定是八纵”,下辖第76、第77、第78、第88师,攻坚孟良崮,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打了无数个大仗硬仗恶仗。长津湖战役中作为9兵团总预备队。一开始部署长津湖东北方向一带。
最远的88师大致离战场的中心地带下碣隅里70公里处。主席的意思是,距离有些远,应再靠近些,但具体移动多少,并未交代。
第三点:要求作战准备必须充分,作战指挥是必须精心组织的,
这里用了两个必须,要求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等做好对九兵团作战方案的指导。
战役结果都知道了,虽然阻止了美军北上对西线形成钳形攻势,但全歼美陆战一师的战役目的却没有达到,第九兵团自身更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以说是惨胜。
原因在哪里?结合陆战一师的撤退路线倒推分析:
第一个:27军79师1万余人虽包围美军第5、第7团战斗群8000人于柳谭里地区,但未能全歼敌方,陷入胶着。
注意志愿军人数,毛主席交代了,四个师都不保险,宋时轮却只安排了一个师包围美军。
不要小看毛主席战前指导的5:1这个数字,代表的是毛主席精准的军事判断。因为在新兴里包围美军第31团的实际战斗中,27军80师无力全歼31团。随后81师一个团投入战斗,总兵力达到15,000余人对比美军3000余人,比例5比1后,最终全歼了美军第31团战斗队。
31团都需要5:1,而陆战一师,毛主席都强调了他是最强的,按照毛主席指导的7:1以上比例应该是稳妥的。毛主席仅通过西线几场战役情况,就能提出非常精准的兵力部署,军事眼光和造诣真的不得不服。
回过头看宋时轮为何只布置了这些兵力?因为他的作战意图是:
多点开战,全面开花,一举全歼美军各个部队。
九兵团作战方案
我推测宋时轮是按照解放战争时期国军战力来估算美军战力,认为两倍以上的兵力就可以全歼敌军,结果各分战场都没有形成足以歼敌的优势兵力,全部打成拉锯战和消耗战,造成我军巨大战损,这个部署,是不符合毛主席一贯以来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的作战方法。也缺少灵活。
(参考选集(也是非常厉害的兵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补充一下,有人说是因为九兵团前期情报有误,原以为柳潭里是美军的一个团,实际却有两个团,这有一定道理,但是还可以归结为部署的兵力不足,因为毛主席最开始指导要按照4个师打两个团,即使这里只有一个团,那九兵团部署的也应该有两个师。
安排94师作为预备队,却在开打4天后,才接令前往柳潭里,这时柳潭里的美军已经往下碣隅里撤退了。就是说,已经开始突破包围圈了才前往,而且,美军是在将带不走的物资烧毁后才撤离。
下碣隅里情况同样如此,志愿军实际投入战斗的兵力对比陆战1师师部及其直属部队(包含一个坦克营和炮兵营)只有2.2比1。
第2个,26军的预备队与主战场的距离、及行军时间问题。
当柳潭里美军陆战一师准备突破79师的包围圈南撤下碣隅里时,毛主席再次发来电报:
“请宋(宋时轮),覃(覃健)考虑,将二十六军迅速南调,执行打援任务。”
如之前讲的,下碣隅里也因为兵力不足,始终无法歼灭陆战一师师部及其直属部队,现在陆战一师7团和5团又开始南下,58师势单力孤,必须增援部队。
此时的26军在哪里?还在长津湖以北的深山里。战役已经打了一星期了,还在长津湖以北的深山里。
宋时轮3日凌晨下令要求26军必须12小时内赶到下碣隅里的南独秀峰并发起进攻,阻止陆战一师南逃,军长张仁初认为无法实现,请求推迟,宋也同意到4日零时,但让人不解的是,军长张仁初没有调动离下碣隅里最近的78师,偏偏调70公里外的88师火速赶往。
按理说24个小时走70公里也不是不可能,38军的113师穿插三所里就是14个小时急行军72.5公里提前5分钟到达,将美军堵住。可88师师长吴大林又担心雪夜迷路和不忍心叫醒睡觉的战士们,直到3日下午15时才出发,整整耽误了15个小时。后又因时间不足急于赶路、携带大量重武器行走不便,冒险改走大路,结果遭到美军战机的狂轰滥炸,吴大林本人受轻伤,又与部队失联一天。等88师赶到独秀峰时已经是12月7日了,比预定时间晚了60多个小时。
此时的陆战一师已经于12月6日从下碣隅里逃走,就此,全歼陆战一师已无可能。
“终役,第9兵团总共冻伤和战伤44344人,其中战伤12587人,冻伤18437人,死亡7732人,兵力损失高达1/3,失去了战斗力后回后方休整,宋时轮向毛主席检讨。”
从长津湖战役结果来看,9兵团将围歼陆战一师的战役打成击溃战,而且自身损失惨重,固然有极端天气等客观因素,但指挥员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推卸,甚至是主要问题所在,志司、宋时轮、张仁初、吴大林主观上均犯了明显的错误:
志司和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应负有主要责任,排兵布阵欠妥,主席在战前指示的非常重要的三点,很不幸都未受到志愿军司总司令部和宋的重视。(因为毛主席是发给志司的,志司要指导宋、陶的作战方案)
26军军长张仁初舍近求远令人不解,88师师长吴大林擅自推迟15个小时后出发,延误战机,白天走大路致使部队遭受巨大损失。
在战略上,志愿军是毫无疑问的胜利者;但在战术上,美军却是胜利者,美军凭借其技术兵器优势及战场经验成建制撤出战区,连伤员及重武器都全部带走,甚至还将带不走的全部销毁;
痛心地说,尽管战役安排上有多种错误,但我们战士手中的装备水平若能达到美军的一半,陆战一师绝对走不出朝鲜的冰天雪地中。
手冻僵的战士只好用嘴拉手榴弹引线。
还有我们一大半牺牲的战士不是战死,而是冻死。要是后勤足够充足,要是有充分冬衣防护,9兵团非战斗减员也不会这么严重了,美国人就算跑了,也能把他们彻底打残了……
被冻死的志愿军战士。
但我们更应铭记的历史是,9兵团战士们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饥饿寒冷和超高强度行军,为阻止美军北上对西线形成钳形攻势的战略企图。付出的巨大的牺牲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弹尽粮绝最后关头,冲入敌群引燃炸药包,与40多个美军同归于尽,为阻击敌人用尽了生命的最后一滴血……
177团2营6连的125名官兵生命最后一刻仍然保持着战斗姿势,全部冻死在高地上。
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回国前面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脱帽鞠躬,泪流满面、不能自持……
这是冻死在阵地上6连上海籍战士宋阿毛身上的一首绝笔诗: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宋阿毛绝命诗
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英雄战士致敬!民族的英魂!永远的丰碑!愿祖国永远铭记!
毛泽东想全歼美军陆战一师,甚至想全歼其两个团都是超出了志愿军的能力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么打都不可能成功。倒是美军第十军有能力全歼志愿军第9兵团。只是因为美国自己的政治原因,联合国军放弃了在北韩的作战而已。
有时间我写一个贴,前天公司一位身高1.93米的美国同事说他阅读了大量很多不为人知历史资料,在长津湖美一师被志愿军歼灭(Wipe out)。
这场战斗完全看不出指挥员的能力。以一万人围歼八千人?冻死战死四万多人? 不是说不要打无准备之战么?武器不好,天气不好,后勤不好,指挥不好,只有吹战士。人死的冤啊。
如果想打,美军不仅有能力全歼在朝共产党部队,也有能力打败苏联,更不要说中共了。
然而,美国不是战争贩子,并不想再打一次世界大战,打退共产党对南朝鲜的入侵就可以了。
别忘了,38线是美国自己划的,它想要北韩,45年的时候就可以把北韩划为和南韩一样的美国战区,也就不会有北韩了。
毛泽东和彭德怀打过几仗之后就明白,志愿军没有能力歼灭美军团以上集群,还没有能力阻止美军北上,想把朝鲜战争打成辽沈战役战役的梦想彻底破灭,所以才不得不按美军的条件签署了停火协议。
当然你可以说,如果上帝不站在老毛一边,美军不仅有能力全歼在朝共产党部队,也有能力打败苏联,更不要说中共了。 但问题是,上帝站在老毛一边
上甘岭战役就是个明证。
上甘岭战役(朝鮮語:???? ??-??? ??/三角高地戰鬪-上甘嶺戰鬪、英語: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為美軍「摊牌行动」(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份。1952年夏季,美第9軍計劃動用美國陸軍第7師,大韓民國陸軍第2師及第9師,奪取五聖山南麓的上甘岭/三角高地及其邻近的狙擊嶺,進而威脅五聖山,這次行動稱之為“攤牌行動”。
聯合國軍的直接目标是一个高2公里(1.2英里)的森林山脊,位於江原道鐵原郡金化郡以北,朝鲜称上甘岭,韩国称三角高地。这座山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军的精銳部隊106團占领。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美軍和韓國國軍反復發動攻勢,試圖占领上甘嶺和附近的狙擊嶺。尽管擁有明顯的火炮與空中優勢,但不断增加的聯合國軍伤亡导致袭击在经过42天的战斗后停止,聯合國軍僅攻佔狙擊嶺南峰,而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队最終依舊佔領上甘嶺。
此次战役同時因单一战斗双方士兵使用的手榴弹最多,数量破万颗,成为世界纪录。
别绕着绕着,把这些自励的话当成真的了。
就是如何堵住美陆战一师南逃,最后还是没堵住。一次战役后,美军判断只有几万志愿军;长津湖开始后,才知道志愿军加起来有好几十万人(加上西线)。
所以,从完全没有达成战役目标的角度,加上自身十倍与对方的重大伤亡,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是完败,美国用Chosin命名导弹驱逐舰就是最好的证明。(老共不会用地名“金门”命名自己的军舰,类似。)
陆战一师的撤退,使得志愿军帮朝鲜占领了不少土地,这是中方宣称胜利的基础。
当然,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师参谋长在一线牺牲,加上杨根思,宋阿毛这些底层的官兵,确实可歌可泣。
美军的空中优势太大,陆战一师最后的突围,主要是靠飞机炸出来的(这也是双方伤亡差距大的另一个原因,除了寒冷的天气以外)。国内有人写过,陆战一师的撤退就是圆变椭圆的重复,遇到抵抗,就缩成圆,飞机来把周围炸几遍,再变成椭圆往南移动。
要是美国认为输了,怎么会用Chosin命名自己的导弹驱逐舰?
同样,老共怎么能用“金门”命名自己的军舰?
北韩入侵南韩,联合国军要全胜就要消灭北韩,那中国出兵朝鲜,联合国军要全胜就要消灭中国。逻辑上就是这样。中国参战后,如果联合国军还是打到鸭绿江边,那也只能和打到38线一样去追求和对方停火而不可能消灭对方。别忘了,既然中国参战了,中国就是和北韩一样的联合国军的敌人了。
第5次战役就是证明。这也是为啥共产党方面在第五次战役铁原失守后赶紧提出接受之前一概拒绝的停火谈判的关键原因。当然,中共的宣传不会说自己打不过了不得不求饶的事实的,但是你注意看朝鲜战争大事记,你就会明白这才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麦克阿瑟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就因为他不想在不能打入中国境内的条件下和共产党在北韩继续纠缠,因为这样的纠缠在他看来毫无意义,只要不能打入中国境内,最后还得和共产党讲和。
要是李奇微指挥的话,第十军一个反击就可全歼9兵团,要知道当时9兵团大部分已经冻伤失去战斗力了,而中国境内中国并没有现成的预备队,而美第十军大多数部队都没有什么损失,从咸兴兴南港出击的话,9兵团连撤退的力气都不会有,第十军可迅速饮马鸭绿江边,威胁13兵团侧背,以共军的脾性,第13兵团主力大概只能马上就撤回鸭绿江另一边去休整了。
我发现很多喜欢批判义和团的中文网友,自己的意赢度,比义和团的十倍都不止。 对这样的网友,我一般都劝他们有空学的英文,不要把时间都化在(义和团)*10 的意赢上
不是我看不起除老毛以外其他说中文的人,老毛带几千破衣烂衫的残兵败将,都全歼不了,还想全歼谁。
我观察中文网友们,最大的本事,也就能全歼自己,带上全歼自己的战友
除陆战一师的两个团和第7师的一个团之外,陆战一师和第7师的其余部队以及第十军属下的韩军英军部队都没开过一枪,连志愿军的影子都没见到过。齐装满员,士气高昂。
第9兵团当时大部冻伤严重,还具有作战能力的部队只剩几个连了。这么巨大的兵力对比就是我说的,第十军当时如果反击,可轻松全歼第9兵团与盖马高原的事实依据。
发现很多网友总是不明白这个实际情况,也不想去知道真实情况。
美军有制海权,背靠咸兴港口,志愿军根本不可能掐断其后路;9兵团已失去战斗力,国内并无预备队,没有什么源源不断的志愿军生力军。至少在51年4月份之前,志愿军是没有新的部队能够入朝的。后面的第四次战役就是证据。以上才是历史事实。多看看严肃的战史,少YY。
原创:历史和战争
当看到这段惨烈的战役历史和付出巨大牺牲的第九兵团战士,我不禁眼圈就红了。
但我也在想,在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后,为何还让美军第1师逃跑了?固然有极寒天气造成非战斗减员和装备落后因素,我们在战术战略上我们有没有失误?以下仅从个人角度来分析一下长津湖战役的战术失误。欢迎批评指正。
战前毛主席的战略指导抗美援朝爆发后,毛主席在后方时刻关注战役的走向。作为战略统帅。他是如何指导这场这场战役的,我找出了当年的电报原文。
我们解读一下这份电报,首先“彭邓朴”,彭是司令员彭大将军,邓是邓华(副司令员)。 朴一禹是朝鲜人,时任志愿军副总司令兼副政委。
宋,指的是长津湖战役的作战兵团-第九兵团的司令员宋时轮,九兵团下辖3个军,第20军、第26军和第27军。陶是陶勇,任副司令。
电报时间是11月12日,长津湖战役爆发的时间是11月27日,这份部署指导是在战前半个月。
主席的这个电令中强调了三点:
陆军1师的历史就不再多赘述了,美陆军主力部队之一,下辖陆战第1团、陆战第5团、陆战第7团,毛主席都强调了他是“美军中最强的”
“我军以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
毛主席所说的美军两个团,就是指柳潭里的陆战第一师下的陆战5团和陆战7团约8000人。在长津湖战役中,第十军是分兵东西两路北上,东路是美军第31团和韩军进攻新兴里,西路是以美军陆战一师第5团、第7团和步兵七师一部进攻柳潭里。
美军前进图
毛主席认为,要打美军两个团,需要四个师,四万人将近5比1的兵力优势都不保险,至少还要准备一到两个师,增加两万人的预备队。形成7.5比1的兵力优势。
26军是一只英雄部队,人送“排炮打不动,一定是八纵”,下辖第76、第77、第78、第88师,攻坚孟良崮,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打了无数个大仗硬仗恶仗。长津湖战役中作为9兵团总预备队。一开始部署长津湖东北方向一带。
最远的88师大致离战场的中心地带下碣隅里70公里处。主席的意思是,距离有些远,应再靠近些,但具体移动多少,并未交代。
这里用了两个必须,要求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等做好对九兵团作战方案的指导。
宋时轮的具体部署和失误战役结果都知道了,虽然阻止了美军北上对西线形成钳形攻势,但全歼美陆战一师的战役目的却没有达到,第九兵团自身更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以说是惨胜。
原因在哪里?结合陆战一师的撤退路线倒推分析:
第一个:27军79师1万余人虽包围美军第5、第7团战斗群8000人于柳谭里地区,但未能全歼敌方,陷入胶着。
注意志愿军人数,毛主席交代了,四个师都不保险,宋时轮却只安排了一个师包围美军。
不要小看毛主席战前指导的5:1这个数字,代表的是毛主席精准的军事判断。因为在新兴里包围美军第31团的实际战斗中,27军80师无力全歼31团。随后81师一个团投入战斗,总兵力达到15,000余人对比美军3000余人,比例5比1后,最终全歼了美军第31团战斗队。
31团都需要5:1,而陆战一师,毛主席都强调了他是最强的,按照毛主席指导的7:1以上比例应该是稳妥的。毛主席仅通过西线几场战役情况,就能提出非常精准的兵力部署,军事眼光和造诣真的不得不服。
回过头看宋时轮为何只布置了这些兵力?因为他的作战意图是:
多点开战,全面开花,一举全歼美军各个部队。
九兵团作战方案
我推测宋时轮是按照解放战争时期国军战力来估算美军战力,认为两倍以上的兵力就可以全歼敌军,结果各分战场都没有形成足以歼敌的优势兵力,全部打成拉锯战和消耗战,造成我军巨大战损,这个部署,是不符合毛主席一贯以来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的作战方法。也缺少灵活。
(参考选集(也是非常厉害的兵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补充一下,有人说是因为九兵团前期情报有误,原以为柳潭里是美军的一个团,实际却有两个团,这有一定道理,但是还可以归结为部署的兵力不足,因为毛主席最开始指导要按照4个师打两个团,即使这里只有一个团,那九兵团部署的也应该有两个师。
安排94师作为预备队,却在开打4天后,才接令前往柳潭里,这时柳潭里的美军已经往下碣隅里撤退了。就是说,已经开始突破包围圈了才前往,而且,美军是在将带不走的物资烧毁后才撤离。
下碣隅里情况同样如此,志愿军实际投入战斗的兵力对比陆战1师师部及其直属部队(包含一个坦克营和炮兵营)只有2.2比1。
第2个,26军的预备队与主战场的距离、及行军时间问题。
当柳潭里美军陆战一师准备突破79师的包围圈南撤下碣隅里时,毛主席再次发来电报:
如之前讲的,下碣隅里也因为兵力不足,始终无法歼灭陆战一师师部及其直属部队,现在陆战一师7团和5团又开始南下,58师势单力孤,必须增援部队。
此时的26军在哪里?还在长津湖以北的深山里。战役已经打了一星期了,还在长津湖以北的深山里。
宋时轮3日凌晨下令要求26军必须12小时内赶到下碣隅里的南独秀峰并发起进攻,阻止陆战一师南逃,军长张仁初认为无法实现,请求推迟,宋也同意到4日零时,但让人不解的是,军长张仁初没有调动离下碣隅里最近的78师,偏偏调70公里外的88师火速赶往。
按理说24个小时走70公里也不是不可能,38军的113师穿插三所里就是14个小时急行军72.5公里提前5分钟到达,将美军堵住。可88师师长吴大林又担心雪夜迷路和不忍心叫醒睡觉的战士们,直到3日下午15时才出发,整整耽误了15个小时。后又因时间不足急于赶路、携带大量重武器行走不便,冒险改走大路,结果遭到美军战机的狂轰滥炸,吴大林本人受轻伤,又与部队失联一天。等88师赶到独秀峰时已经是12月7日了,比预定时间晚了60多个小时。
此时的陆战一师已经于12月6日从下碣隅里逃走,就此,全歼陆战一师已无可能。
战役结果从长津湖战役结果来看,9兵团将围歼陆战一师的战役打成击溃战,而且自身损失惨重,固然有极端天气等客观因素,但指挥员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推卸,甚至是主要问题所在,志司、宋时轮、张仁初、吴大林主观上均犯了明显的错误:
志司和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应负有主要责任,排兵布阵欠妥,主席在战前指示的非常重要的三点,很不幸都未受到志愿军司总司令部和宋的重视。(因为毛主席是发给志司的,志司要指导宋、陶的作战方案)
26军军长张仁初舍近求远令人不解,88师师长吴大林擅自推迟15个小时后出发,延误战机,白天走大路致使部队遭受巨大损失。
在战略上,志愿军是毫无疑问的胜利者;但在战术上,美军却是胜利者,美军凭借其技术兵器优势及战场经验成建制撤出战区,连伤员及重武器都全部带走,甚至还将带不走的全部销毁;
写在最后:痛心地说,尽管战役安排上有多种错误,但我们战士手中的装备水平若能达到美军的一半,陆战一师绝对走不出朝鲜的冰天雪地中。
手冻僵的战士只好用嘴拉手榴弹引线。
还有我们一大半牺牲的战士不是战死,而是冻死。要是后勤足够充足,要是有充分冬衣防护,9兵团非战斗减员也不会这么严重了,美国人就算跑了,也能把他们彻底打残了……
被冻死的志愿军战士。
但我们更应铭记的历史是,9兵团战士们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饥饿寒冷和超高强度行军,为阻止美军北上对西线形成钳形攻势的战略企图。付出的巨大的牺牲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弹尽粮绝最后关头,冲入敌群引燃炸药包,与40多个美军同归于尽,为阻击敌人用尽了生命的最后一滴血……
177团2营6连的125名官兵生命最后一刻仍然保持着战斗姿势,全部冻死在高地上。
被冻死的志愿军战士。
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回国前面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脱帽鞠躬,泪流满面、不能自持……
这是冻死在阵地上6连上海籍战士宋阿毛身上的一首绝笔诗: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宋阿毛绝命诗
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英雄战士致敬!民族的英魂!永远的丰碑!愿祖国永远铭记!
毛泽东想全歼美军陆战一师,甚至想全歼其两个团都是超出了志愿军的能力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么打都不可能成功。倒是美军第十军有能力全歼志愿军第9兵团。只是因为美国自己的政治原因,联合国军放弃了在北韩的作战而已。
有时间我写一个贴,前天公司一位身高1.93米的美国同事说他阅读了大量很多不为人知历史资料,在长津湖美一师被志愿军歼灭(Wipe out)。
这场战斗完全看不出指挥员的能力。以一万人围歼八千人?冻死战死四万多人? 不是说不要打无准备之战么?武器不好,天气不好,后勤不好,指挥不好,只有吹战士。人死的冤啊。
如果想打,美军不仅有能力全歼在朝共产党部队,也有能力打败苏联,更不要说中共了。
然而,美国不是战争贩子,并不想再打一次世界大战,打退共产党对南朝鲜的入侵就可以了。
别忘了,38线是美国自己划的,它想要北韩,45年的时候就可以把北韩划为和南韩一样的美国战区,也就不会有北韩了。
毛泽东和彭德怀打过几仗之后就明白,志愿军没有能力歼灭美军团以上集群,还没有能力阻止美军北上,想把朝鲜战争打成辽沈战役战役的梦想彻底破灭,所以才不得不按美军的条件签署了停火协议。
当然你可以说,如果上帝不站在老毛一边,美军不仅有能力全歼在朝共产党部队,也有能力打败苏联,更不要说中共了。
但问题是,上帝站在老毛一边
上甘岭战役就是个明证。
上甘岭战役(朝鮮語:???? ??-??? ??/三角高地戰鬪-上甘嶺戰鬪、英語: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為美軍「摊牌行动」(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份。1952年夏季,美第9軍計劃動用美國陸軍第7師,大韓民國陸軍第2師及第9師,奪取五聖山南麓的上甘岭/三角高地及其邻近的狙擊嶺,進而威脅五聖山,這次行動稱之為“攤牌行動”。
聯合國軍的直接目标是一个高2公里(1.2英里)的森林山脊,位於江原道鐵原郡金化郡以北,朝鲜称上甘岭,韩国称三角高地。这座山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军的精銳部隊106團占领。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美軍和韓國國軍反復發動攻勢,試圖占领上甘嶺和附近的狙擊嶺。尽管擁有明顯的火炮與空中優勢,但不断增加的聯合國軍伤亡导致袭击在经过42天的战斗后停止,聯合國軍僅攻佔狙擊嶺南峰,而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队最終依舊佔領上甘嶺。
此次战役同時因单一战斗双方士兵使用的手榴弹最多,数量破万颗,成为世界纪录。
别绕着绕着,把这些自励的话当成真的了。
就是如何堵住美陆战一师南逃,最后还是没堵住。一次战役后,美军判断只有几万志愿军;长津湖开始后,才知道志愿军加起来有好几十万人(加上西线)。
所以,从完全没有达成战役目标的角度,加上自身十倍与对方的重大伤亡,长津湖战役志愿军是完败,美国用Chosin命名导弹驱逐舰就是最好的证明。(老共不会用地名“金门”命名自己的军舰,类似。)
陆战一师的撤退,使得志愿军帮朝鲜占领了不少土地,这是中方宣称胜利的基础。
当然,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师参谋长在一线牺牲,加上杨根思,宋阿毛这些底层的官兵,确实可歌可泣。
美军的空中优势太大,陆战一师最后的突围,主要是靠飞机炸出来的(这也是双方伤亡差距大的另一个原因,除了寒冷的天气以外)。国内有人写过,陆战一师的撤退就是圆变椭圆的重复,遇到抵抗,就缩成圆,飞机来把周围炸几遍,再变成椭圆往南移动。
要是美国认为输了,怎么会用Chosin命名自己的导弹驱逐舰?
同样,老共怎么能用“金门”命名自己的军舰?
北韩入侵南韩,联合国军要全胜就要消灭北韩,那中国出兵朝鲜,联合国军要全胜就要消灭中国。逻辑上就是这样。中国参战后,如果联合国军还是打到鸭绿江边,那也只能和打到38线一样去追求和对方停火而不可能消灭对方。别忘了,既然中国参战了,中国就是和北韩一样的联合国军的敌人了。
第5次战役就是证明。这也是为啥共产党方面在第五次战役铁原失守后赶紧提出接受之前一概拒绝的停火谈判的关键原因。当然,中共的宣传不会说自己打不过了不得不求饶的事实的,但是你注意看朝鲜战争大事记,你就会明白这才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麦克阿瑟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就因为他不想在不能打入中国境内的条件下和共产党在北韩继续纠缠,因为这样的纠缠在他看来毫无意义,只要不能打入中国境内,最后还得和共产党讲和。
要是李奇微指挥的话,第十军一个反击就可全歼9兵团,要知道当时9兵团大部分已经冻伤失去战斗力了,而中国境内中国并没有现成的预备队,而美第十军大多数部队都没有什么损失,从咸兴兴南港出击的话,9兵团连撤退的力气都不会有,第十军可迅速饮马鸭绿江边,威胁13兵团侧背,以共军的脾性,第13兵团主力大概只能马上就撤回鸭绿江另一边去休整了。
我发现很多喜欢批判义和团的中文网友,自己的意赢度,比义和团的十倍都不止。
对这样的网友,我一般都劝他们有空学的英文,不要把时间都化在(义和团)*10 的意赢上
不是我看不起除老毛以外其他说中文的人,老毛带几千破衣烂衫的残兵败将,都全歼不了,还想全歼谁。
我观察中文网友们,最大的本事,也就能全歼自己,带上全歼自己的战友
除陆战一师的两个团和第7师的一个团之外,陆战一师和第7师的其余部队以及第十军属下的韩军英军部队都没开过一枪,连志愿军的影子都没见到过。齐装满员,士气高昂。
第9兵团当时大部冻伤严重,还具有作战能力的部队只剩几个连了。这么巨大的兵力对比就是我说的,第十军当时如果反击,可轻松全歼第9兵团与盖马高原的事实依据。
发现很多网友总是不明白这个实际情况,也不想去知道真实情况。
美军有制海权,背靠咸兴港口,志愿军根本不可能掐断其后路;9兵团已失去战斗力,国内并无预备队,没有什么源源不断的志愿军生力军。至少在51年4月份之前,志愿军是没有新的部队能够入朝的。后面的第四次战役就是证据。以上才是历史事实。多看看严肃的战史,少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