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中世纪欧洲只有神职人员识字。不由得想去比较一下中西出版业的发展史

十具
楼主 (文学峸)

中国在公元7世纪(唐)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有了印本书。商业出版业萌芽。 唐中期以后,在四川等地, 已有较大规模的基于雕版印刷技术的民间出版业。直到10世纪30年代(五代后唐), 雕版印刷大量普及,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用来刻印儒家经书,从此产生了官办出版业。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得到改进和提高,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活字印刷并没有普及,到了明清还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

1452年,德国人古腾堡发明了机械活字印刷。西方史学界对此褒奖很高,说是宗教改革,思想解放,文明进步的利器。在此前的欧洲,书是奢侈品,圣经都是手抄本(manuscript,词根一看就知道),谁有一本就有了话语权。马丁路德就是靠古腾堡的技术,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德语《新约圣经》出版到他去世的24年间,前后430次重印,平均每17个人就有一本。平民的识字率大大提高。

一位意大利学者惊叹德国一家印刷所的效率,“它一天印出的东西比我们一年写出的都多!“ 一位印刷商甚至狂言,“有26个铅字兵我就可以征服全世界!” 到了1500年,欧洲印书量已经达到35000种、1500~2000万册。什么概念?清代政府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收集了古代到当时的著作3400余种,少了一个数量级,还是在300多年后。

中国最早使用活字印刷。不少人认为是中国人的发明传到了欧洲,但尚无确切的证据。西方学界认为,古腾堡的发明是独立的。他的活字印刷技术的高性价比,来自于同时攻克了3个技术难点:活字制造、排版和印刷机、新型油墨( viscous oil-based ink)。

English source: https://blogs.ubc.ca/etec540sept10/2010/10/30/printing-press-and-its-impact-on-literacy/

技术员
中世纪欧洲只有神职人员识字十个误解,确切地说是个误传,或是个夸大,因为

中世纪欧洲只有神职人员识字十个误解,确切地说是个误传,或是个夸大,因为的确有神职人员垄断“识字”的现象。

在中世纪,确切地说是在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的圣经(旧约)是用拉丁文印刷的,新约部分是用希腊文印刷的。普通教徒要是不会这两种文字,自己读不了经书。天主教教徒必须要通过神职人员才能够“与上帝沟通”,即读经或者忏悔。那时想必除了经书,别的书对常人来说差不多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这种个事实在如今人群中很容易被误传成只有神职人员识字,因为本质上接近,但又不一样。

b
borisg
这里有一个讨论很热闹。西方开始普及教育是从纸张和印刷的普及开始的。

https://www.quora.com/What-were-literacy-rates-in-Medieval-Europe-How-did-they-compare-to-literacy-rates-in-the-Roman-Empire

 

十具
拉丁语的确是瓶颈之一。古腾堡印刷机很快吐出了各种‘方言’的圣经,德、英、法、意,平民也开始识字读书了。老共执政后简化汉字,

推广普通话,加上胡适他们的白话文运动,为现代化扫除了一个大的障碍。这措施见效快,除了大一统,现代传媒技术也功不可没。没有广播,电视,便宜的印刷品,也难做到。

英二
始于生产方式的变更
技术员
方言圣经?好大的胆!不怕被烧死。中世纪圣经的规范和许可都由罗马天主教教廷控制决定。其他语种圣经是宗教改革之后的事。
p
passyi2
罗马教廷垄断圣经的解释权,可视为专制暴政,許多信徒為此失去了自由甚至生命。
十具
古腾堡印刷术,文艺复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德语版圣经的大流行,教廷法不责众。其它语种紧跟,势不可挡。不要

轻视了传媒技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今天的互联网和自媒体,对执政者,无论什么意识形态,都是巨大的挑战。

技术员
扯一大堆。说好的“中世纪”呢?
十具
中世纪识字者多半是神职人员,一是因为手抄本的书太珍稀,平民没有;二是因为圣经是拉丁语写的,平民不懂。两者有接近1的正相关,有问题

两者有接近1的正相关。有问题吗?

原上草2017
拉丁文字总共20几个字母,和汉字的复杂程度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十具
汉字没有拼音化是一大遗憾,要不然活字印刷在中国早就大规模应用了。文字拘泥于形像,也束缚了抽象的思维和表达。
w
wlwt123
古代生活簡單,用不著人人都要識字。
c
chufang
那里看到过,以前威尼斯,还有妓女识字,也是职业的需求。
十具
有意思,也像我们的青楼女子,琴棋书画必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