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是走向国内和平,还是走向内战,是建立一个新型的民主国家,还是重走蒋介石专制主义制度的老路,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种命运和两种前途。
在这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中,东北地区以其优越的经济条件、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突出的军事、政治价值,成为美。苏两国十分关注的热点中的热点和国共两党极力争夺的战略区域。如果国民党占领这一地区,那它就能利用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同华东、华中相配合,南北夹击中共及其解放区。反之,如果中共控制东北,就可以形成背靠苏、蒙、朝的战略基地,根本改变长期以来被国民党四面包围的状态。
东北,包括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地区,总面积130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2 %,人口3800余万。这里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是中国现代化较早启动、现代化工业较早建立和较为发达的地区。
东北物产十分丰富,在大山和黑土之下,闪耀着各种瑰丽色彩的数十种矿藏,其储量之丰富,有的是中国之最,有的为世界之首。据1944年矿产储量调查统计,当时的东北拥有铁38亿吨,煤228 亿吨,铜132 万吨,铅、锌113 万吨。据1943年统计,煤产量2532万吨,占全国煤产量的49.5%;安全发电能力107 万千瓦,占全国的78.2%;水泥产量150 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6%。这在旧中国工业中是个不小的数字。
东北是全国主要产粮区,清一色黑钙土的松辽平原,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地。
在关东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可耕地面积3273万余公顷,年产将近2000万吨粮谷。
盛产大豆、高粱、玉米、小麦。其中大豆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60%以上。
东北的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面积为2615万公顷,木材总蓄积量3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 /3 ,木质优良,是造船、架桥、建筑、军用的优质材料。
东北的铁路、公路运输较为发达。当时铁路有1.4 万公里,占全国铁路全长1 /2 以上;公路有10.8万公里,几乎占全国公路的50%。
东北南临黄海、渤海,港湾众多,有大连、旅顺、安东(今丹东)、营口、葫芦岛等优良港口。还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及其支流,河流交织、航运贯通。关东的经济,在全国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看,关东的北面是苏联。西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南和朝鲜为邻,南面的辽东半岛同山东半岛的胶东解放区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解放区毗连。如果共产党控制关东,就将打破国民党军长期对关内各革命根据地四面包围的局面,使之有一个巩固的战略基地,一个革命的总根据地,以支持关内各解放区的斗争,加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相反,如果东北地区为国民党所占据,关内各解放区就会处于国民党军南北夹击的不利的战略态势之中。所以,抗战胜利后的关东立刻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重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眼光显然要比自命正统的蒋介石要高明得多,社会整合能力也较这位“委员长”强得多。他们最先看到了东北地区背靠强大的苏联,西邻蒙古人民共和国,东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南与冀热辽、华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是理想的战略大后方和总根据地这一步带有全局意义的好棋。因此如考察中共中央抗战后期诸多决策,就可以发现进军东北不是中共中央的临时决定,而是毛泽东等政治局成员向往已久的设想。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后期,就已考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东北的问题。1942年7 月毛泽东和刘少奇曾在电报中探讨过在战后为争取同国民党合作建国,把八路军、新四军集中到东三省的问题。
1944年9 月1 日,刚刚担任中央城市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刘少奇,提出:“成立城市工作部……现在主要准备一批干部做满洲工作。”
同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曾说过:中国的国土蒋介石丢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还要准备几千干部到满洲去。
1945年4 月,在苏日中立条约终止后不久,身在酉北高原的毛泽东则更加关注东北这块战略要地了。为此,他在批转给晋察冀分局的一项指示中说:苏联终止苏日中立条约表明,苏日战争爆发已经为期不远,远东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今后配合盟军作战,将主要配合苏联。现在即加紧进行主力军、地方军的训练与扩大,以便能抽出若干主力,用于开辟东北。
1945年4 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在其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沦陷区中,东北四省沦陷最久,又是日本侵略者的产业中心和屯兵要地,我们应当加紧那里的地下工作。对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人民,应当加紧团结他们。准备收复失地。”
5 月,毛泽东在七大会议上又一次指出:“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我看这就可以说我们的胜利有了基础,也就是说决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割得相当分散,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也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也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块整个的地方。我们要有包括东北在内的一块整个的根据地。这就全国范围来说,就是胜利有了基础,有了巩固的基础。”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还提出:“要准备20到25个旅,15万到20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东北去……东北四省极重要,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有了东北四省我们即有了胜利的基础。”
6 月9 日,在七大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毛泽东再度谈到东北,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的发展,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现在我们的基础是不巩固的,因为我们根据地在经济上还是手工业的,没有大工业,没有重工业,在地域上也没有连成一片。”
此后的6 月11日,毛泽东在(关于选举候补中央委员问题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及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好更巩固了。”
毛泽东还指出,如果东北四省被我党我军占领,中国革命不但有巩固的后方,而且将使平津的国民党军队处于我四面包围之中。相反,如果东北落人国民党手中,就将使我敌后根据地陷人蒋介石的四面包围之中。
1945年8 月,当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在2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也曾指出:“我看我们控制东北将是远东和平的保障。掌握东北是极重要的问题。掌握了可将革命提早若干年,掌握不了可使革命迟延若干年。东北可说是决定中国革命之命运的,所以掌握东北是首要问题,别的地方丢一点也没有什么。”
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预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战略地位的认识,成为中共中央确定战略方针,把战略发展的重点指向东北的根本依据。正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随着东北很快光复,中共迅即布置军事力量以最快速度抢进东北和热河地区,好比棋手对弈,刚一交手,棋艺高超的共产党人已先胜一着。
急剧变化了的国内外政治格局,使东北成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国际两大政治势力争夺、角斗的一个焦点;也使中国共产党人挺进东北,把东北变成夺取全国的战略基地的理想变为可能。
朝气蓬勃地创造历史的共产党人,以铁的纪律、意志和信念,把种种可能化作现实。
日本宣告投降时,国民党400 万军队的主力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而中共领导的130 余万八路军、新四军及220 余万民兵,则遍布于同东北海上联系和陆地接壤的华东、华北广大地区。不仅如此,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早已在东北生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极有利于中共向东北的发展。鉴于上述有利形势和东北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立了迅速发展东北的方针。
毛泽东确实看好了关东,还在8 月10日他就电示山东罗荣桓、黎玉等,令关东子弟兵“万毅部东北军人数、战斗力与干部配备状况请查明,即告并待命调动”。
苏联出兵东北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发出准备进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指示。第三天,朱德一口气发出七号命令。
与关东直接有关的第二号命令指出:为了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伪军投降,我命令:(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
(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
(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在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总司令朱德1943年8 月11日8 时同日,中共中央又做出新的指示:晋绥分局晋察冀分局山东分局:本日延安广播总部命令第二号系为对外宣传,抢先取得国内外公开地位而发,除李运昌部队外,并非要吕、张、万等部马上开往东北四省,而应依中央的指示,动员全军执行当前任务勿懈。惟山东万毅部,应准备待命出发。
中央1945年8 月11日毛泽东及其中共中央核心层的领袖们眼睛盯住了整个大东北。然而消息传来,苏联8 月14日与国民党政府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关于大连之协定》《关于旅顺口之协定》《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两国政府还互换了关于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的照会。这些条约和协定,保证了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作为交换条件,苏联政府承认国民党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确认在东北“一俟收复区任何地方停止为直接军事行动之地带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好担负管理公务之全权”,准备把占领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交给国民党。苏联的此种以己利益为中心的对华政策条文犹如一盆凉水泼到了中共领袖们头上。仅从条文上理解,形势对中共很不利。决定变不变?东北还去不去?
久经腥风血雨斗争考验而又经验丰富的中共领袖们认准了大东北这块宝地,几乎没有丝毫的动摇,不管你“老大哥”如何态度(此间斯大林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直未直接联系,中共对苏联的态度一时不十分清楚)。
为了关东,中共中央动员了全党和全国各个解放区的力量。
8 月17日,政治局委员、中央候补书记彭真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晋察冀晋绥分局和太行太岳区党委,指出:“你处所有东北籍及曾在东北工作过之干部,凡可能调出者,望立即集中待命;其工作不能立即离开者亦望即找人接替,准备第二批集中待命。”
8 月18日,毛泽东致电罗荣桓、黎玉,做出具体部署:万毅支队即调东北,经河北至热河边境待命。该支队现有2500人,汰去老弱及开小差者外,能有1500人到达目的地即好。东北干部凡能调动者,尽可能调至万部。万电台与军委联络。
为适时发展东北,中共中央继电令冀热辽军区和山东军区万毅部率先北上之后,由毛泽东拟稿,以中央军委名义电示各地布置挺进关东事宜。毛泽东指出:红军占领东北,国民党力图争夺东北。我方除李运昌率三个大团深入辽宁,冀东、冀察两区各有一部深入热河之外,中央决定从山东调两个团(万毅支队在内),冀鲁豫调一个团,冀中调一个团,共四个团,归万毅率领开赴东三省。山东之两团,限在10天内准备完毕,即行出发,经河北会合冀鲁豫及冀中之两团,开至热河边境待命。
……另有陕甘宁边区配备一个团,晋绥军区配备三个团,中央配备一个干部团,共五个团,由吕正操、林枫率领开赴东三省。
依地理位置而言,从山东进入东北最为便利,故毛泽东对于八路军山东军区出人出枪进入关东寄予的希望和托付也最大。
8 月22日,毛泽东发出关于派人打人满洲开展地方工作给山东分局的指示,要求:……为迅速争取满洲起见,分局应即抽调大批干部在红军占领旅顺大连之后,穿便衣到满洲去,进入建立地方党、地方政权,发动与组织群众,……如果红军能允许山东八路军部队进入满洲(先去交涉)肃清散敌与汉奸,则应从山东抽调部队用东北义勇军名义进入满洲。
毛泽东不仅战略眼光过人,而且十分善于集中政治局请成员的智慧。8 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陇海路以北迄外蒙一定要由我们占优势。
东北行政大员由国民党派,我们去干部,一定有文章可做。如果这些还不行,那么城下就不盟,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红军不入关,美军不登陆,形势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意中国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的独裁的。根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决定先派千余名干部在林枫率领下去东北;万毅(原系东北军将领)等所率部队仍需在热河待命,可去东北则去,不可去则在热河发展,以造成强大的热河根据地。
8 月2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各中央局、各区党委的电报中又以正式文电的形式强调了以上思想,该电文指出:东北四省为中苏条约规定范围,行政权在国民党手里,我党能否派军队去活动,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是派干部去工作没有问题。
但时隔3 天后,具有远见卓识的毛泽东及其他中共中央领袖们就已经作出了对形势的进一步判断,并消除原先只能派干部暂不能派部队的顾虑,而大胆地向关东派遣部队了。
8 月28日,朱德在延安为即将去东北开辟工作的干部作报告时就重申了中共中央的决心。朱德说: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东北大有文章可作。蒋介石的部队大部分在南方,到东北要走半年。即使他到了东北,顶多是他占城市,我们占乡村。
有同志这几天看到苏联和蒋介石订了条约,有些灰心。过去以为苏联会大大帮我们一手,现在失望了。这是因为过去希望过奢。但是要知道虽然有个条约,东北的工作还大得很。苏联三个月撤兵,中国要归中国人自己管,东北要归东北人管,我们当然可以管,条约上没有规定不要我们去,不要我们管。现在要派五万部队插过去,再派万把干部,将来还要去。这是很长远,很巩固的路。
朱德的上述讲话,是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后讲的,代表了中共中央领袖们的一致意见。刘少奇在这次会议上也指出:东北“我们决定还是派军队去,能走路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到了热河边境瞪着眼睛望一望,能进去就进去,以后再抽些队伍抽些干部去东北,抽八万去。一切要看情况,有空子就钻,铁路不能走就走公路。
大路不能走就走小路。日本人垮了,满洲皇帝博仪捉到了,苏联红军走了,国民党还没有去,你们要赶快去抢“。
当然必须承认此时中共中央对于东北究竟能否进入,以及怎样进入尚未有很大的把握,但并未停止发展东北的部署。
8 月29日,代理中共中央主席的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向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山东分局发出指示。指出:由于中苏条约明确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如此,我党我军在东三省之各活动,只要它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的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最大之同情,同时国民党在东三省与热、察又无基础,国民党派军队去尚有困难,现在道路还不通,苏联红军将于三个月内全部撤退,这样我党还有很好的机会争取东三省和热。察。
要求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还指出:晋察冀与山东应派得力干部带电台到苏联红军后方了解情况,随时报告。中共中央在给各地的电示中还要求“山东干部与部队,如能由海道进入东三省活动,则越快越好。”
该电示中还要求晋察冀解放区、山东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应迅速出发,“但要用东北地方军和义勇军的名义,非正式进入东北,不要声张,不要发表消息……不要勉强与红军作正式接洽与联络……”这说明,中共中央虽然早已有争取东北的预案,但由于对东北的情况不大了解,又考虑到条约的限制和不明苏军的态度,因此尚未最后定下派大部队前去争取东北的战略决心。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央对于东北的了解越来越清楚,对于争取东北的决心也越来越大了。解越来越清楚,对于争取东北的决心也越来越大了。 [ZT] 相关的评论请看: 几曾回首:挺进东北(1) 相关的文章请看: 83。挺进东北(10) 82。挺进东北(9) 81。挺进东北(8) 80。挺进东北(7) 79。挺进东北(6) 78。挺进东北(5) 77。挺进东北(4) 76。挺进东北(3) 75。挺进东北(2) 74。挺进东北(1) 73。国民党高官日记 记录接收东北全过程(5) 72。国民党高官日记 记录接收东北全过程(4) 71。国民党高官日记 记录接收东北全过程(3) 70。国民党高官日记 记录接收东北全过程(2) 69。国民党高官日记 记录接收东北全过程(1) 68. 山东大军挺进东北 67. 挺进东北前山东军区战斗序列 66。揭秘:苏联军队屡次进入新疆境内作战内幕 65。中共十万大军挺进东北:苏联红军暗中相助 64。1945年苏军威胁:中共军队被迫退出长春 63。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1。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62。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2。辽沈战役与苏联 61。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3。从东北到北京 60。苏联对华的军援:1。苏联早期对黄埔军校的援助 59。苏联对华的军援:2。苏联对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援助 58。苏联对华的军援:3。斯大林对新中国的援助 57。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 56。东北军工考察记 55。大连建新公司——共党创建的第一个大型兵工联合企业 54。共军兵工生产解放战争时期概述 53. 潘峰回忆:林彪同志和我们一起战斗 52.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1) 51.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2) 50.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3) 49. 孙立人 林彪谁更厉害 48. 东北解放初期的朝鲜走廊 47. 纪实文学 林彪将将 46.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ZT] 45. 以巧取胜的林彪 44. 林彪创新妙用孙子兵法:九地 43. 林彪—毛泽东嫡系中的嫡系 42. 一次次的战役成就了历史上的林彪 41. 林彪的“六大战术原则” 40. 不可抹灭的军功——林彪一生十大经典战役回眸 39. 四野中朝鲜族部队的历史渊源 38. 四野送回朝鲜的部队 37. 劣势情况下林彪粟裕指挥能力比较 36. 林彪与粟裕 35. 四野的开国元帅、将领名单 34. 谭云鹤:辽沈、平津战役我给林彪当秘书 33. 万毅将军回忆林彪 32. 洪学智上将:林彪考我战法 31. 卫士长回忆:林彪在东北 30. 林彪和粟裕:谁打掉的黄埔系将领多? 29. 林彪向斯大林索要战利品未果 东北军工自己造 28. 东北野战军“二局”:林彪决胜辽沈的秘密机构 27. 终极揭秘:林彪和粟裕的军事才能谁更强 26. 1959年黄克诚激辩毛泽东:四平保卫战打错了 25. 林彪粟裕:是谁缔造了中国第一王牌军 24. 杜聿明评价与其交手过的林彪和粟裕的军事素养差别
23。苏联红军进驻旅大 22。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红军进驻旅大地区并实行军事管制的历史作用 21。东北解放苏联红军留下的历史痕迹 20。战后旅大接收问题研究 19。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 18。王一知: 痛悼周保中同志 17。周保中: 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16。穆青: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略 15. 周保中与抗日联军 14. 日本关东军的覆灭(一) 13. 日本关东军的覆灭(二) 12. 日本关东军的覆灭(三) 11。当年承认伪“满洲国”的国家有哪些 10。真实的苏日 - 诺门坎之战 9。中东路事件 8。中国未收回领土--唐努乌梁海 7。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亚:收复外蒙、唐努乌梁海等失地 6。日俄戰爭 -- 203高地之戰 5。日俄战争 -- 日本成为大国 4。日俄战争与清廷的局外中立 3。 抗擊八國聯軍的大沽、天津之戰 2。 抗擊八國聯軍的北京之戰 1。 東北軍民抗擊沙俄
黄克诚新四军三师在打下淮阴淮安后,接中央军令北上山东。黄克诚对全局很有看法,在北上山东路途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组织力量到中央发展,并以林彪为帅。他不知自己的最终目的地是东北,林彪也已被毛泽东指定挂帅解放东北。
待到三师到了山东日照一带,才接到进一步进入东北的军令。
用彭真当东北局书记,彭真能力不够,东北共军一度陷入劣势。后来换回林彪,挽回了局面。
另外就是刘少奇在全党公开了“向南防御向北进攻”的战略方针。在那个年代,我们都知道有地下党潜伏国民党内,其实同时,也有不少国民党特务潜伏在共产党内。全党公开,就等于是通报国民党了。而且刘少奇选了个特别的日子:十月十日。毛泽东那边在双十协定上签字,这边刘少奇公开宣称要“向南防御向北进攻”“抢占东北”。还好毛泽东10月11日就返回了延安,晚走一步就可能被蒋介石扣下来。
不必把林彪吹得那么神。林彪伙同叶剑英往死里整陈光,根源是陈光不听林彪瞎指挥并取得胜利,这和毛往死里整彭德怀一个道理,和袁绍官渡大败后杀反对发动官渡之战的谋士一个道理。陈云反对林彪北逃,坚持南满,才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没有陈云肖劲光的南满极其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从人烟稀少的北满反攻还不知猴年马月。
林彭不和,毛需要调和两人矛盾,毕竟林是亲信,选择林彪,但同时对彭真颇多安慰。
就像孙立人杜律明不和,老蒋也必须调和。孙立人孤傲,不听指挥,但因他的个性,资历,派系,别人也不会听他的,只能把孙调走
国军的理解,“退”,就是“逃跑”。要说成转进,才有面子。却不知共军收回拳头的时候,就是要发出打击了。
林彪没有下令南满北撤,林彪指挥北满部队撤到松花江北。
南满派陈云和萧劲光主持来决定是撤还是坚持。
1945年时党领导的正规军已经和平发展到130万, 外加200万民兵. 这个人数已近超过侵华日军的总人数. 为什么 不和日本鬼子战斗,把鬼子赶出中国, 却能和日军和平共处那么多年, 蓬勃发展壮大?你们想过吗?太奇怪了吧!
共产党一直在国民党的包围中生存,被国民党压着打,没什么胜算。直到共产党获得了东北才改变了局面。蒋介石如果早认清东北的重要性就不会败到台湾。
从1931年918日寇入侵东北时,共党就开始布置东北了,派出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人组织抗联。
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牺牲将领名单:
杨靖宇,中共党员,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
赵尚志,中共党员,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
李学忠,中共党员,第二军政治部主任。
史忠恒,中共党员,第二军第五师师长。
夏云杰,中共党员,第六军军长。
王德泰,中共党员,第二军军长。
曹国安,中共党员,第一军第二师师长。
宋铁岩,中共党员,第一军政治部主。
陈荣久,中共党员,第七军军长。
周树东,中共党员,第二军第四师政委。
李福林,中共党员,第三军哈东游击司令。
郝贵林,中共党员,第三军第四师师长。
张甲洲(张进思),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总指挥。
王仁斋,中共党员,第一军第三师师长。
金根, 中共党员,第八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马德山, 中共党员,第六军第一师师长。
金正国, 中共党员,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
张相武, 中共党员,第四军第一师师长。
刘曙华, 中共党员,第八军政治部主任。
常有均, 中共党员,第三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吴景才, 中共党员,第三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李延平, 中共党员,第四军军长。
徐光海, 中共党员,第六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王光宇, 中共党员,第四军副军长。
雷炎, 中共党员,龙南指挥部第四支队长。
王克仁, 中共党员,第九军政治部主任。。
侯国忠, 中共党员,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
李文彬, 中共党员,第二路军五军三师师长。
冯治纲, 中共党员,第三路军龙北指挥部指挥。
曹亚范, 中共党员,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
王汝起, 中共党员,第二路军一支队支队长。
赵敬夫, 中共党员,第三路军三支队政委。
张兰生, 中共党员,中共北满省委委员。
高禹民, 中共党员,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
陈翰章, 中共党员,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
汪雅臣, 中共党员,第十军军长。
张忠喜, 中共党员,第十军副军长。
韩仁和, 中共党员,中共南满省委委员。
魏拯民, 中共党员,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第一路军副司令
郭铁坚, 中共党员,第三路军第九支队参谋长。
许亨植, 中共党员,第三路军总参谋长。
陶净非, 中共党员,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未必求苏联出兵东北,更可能是武装中国军队,一起打败日本。没有老美准许,那苏联出兵东北就名不正言不顺,斯大林也未必会做。
所以才会要苏联出兵。苏联出兵东北是捡了大便宜。
8月6号美国投下第一枚蛋蛋,日本请求苏联瑞士出面调解,8月8曰深夜苏联统治日本撕毁《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凌晨苏军进入东北。
苏联已经陈兵百万中苏边境,日本不可能没有一点情报,事到临头,还指望苏联出面调解?
《中苏同盟友好条约》其实是个城下之盟。签署这个条约不是为了邀请苏联出兵,而是为了让他们走
登陆日本本土最大可能伤亡300万美军,最晚可能打到1948年,所以要求苏军出兵,让苏联分担牺牲。
中国人不能说苏联出兵东北是捡了大便宜。日本一号作战若国军能胜,则根本就没有美国要求苏军出兵。
即使即使1944年国军胜日军,那么国军单独击败关东军也是遥不可及的。
那么多的错误,何来的事实?既然你和我讨论,我就纠正你的错误,扯中共干什么?
你说的“现在以色列是欧洲的粮仓和厨房” 也是极其夸张。
欧洲7.5亿人口,包括工业原料,饲料等,人均需要粮食500公斤,那么欧洲需要3750亿公斤,即3.75亿吨粮食。
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而且沙漠占国土面积的60%,仅仅约旦河谷和北部滨海平原农业生产。
先说产量,2019年以色列谷物生产总量为178279吨,粮食基本属于谷物,就算把大豆(主要作用是榨油和动物饲料)、玉米(很多也做成动物饲料)这类作物都算进去,一个以色列人一年的国产粮食占有量是19.81公斤,咱们中国是多少呢?2018年《国家统计年鉴》中披露的是人均年消费量为127.2公斤,差了6倍,而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0公斤,要知道中国的主粮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对国外的粮食(大豆除外)有严格的进口配额。
只能进口,2019年以色列进口谷物340万吨(不全是口粮,还有大量动物饲料和食品原材料),出口仅有4365吨,再加上国内生产的17.8万吨。
以色列怎么是欧洲粮仓了?
这是事实?
沙漠,喜马拉雅山不能种粮食。印度由于湿热,肥沃的恒河平原,复种率很高,基本是3季。
你就那么两句话出现那么多的错误,说明根据观点来说话,而不是根据事实说话.
改开以前没有引进大化肥吗?大化肥13套是1973年-1976年引进的,包括大连化工厂的30万吨合成氨,20万吨尿素是从日本进的。
四三方案是指1973年至1976年间国家从国外引进的一系列技术,原计划用汇43亿美元,故得名四三方案,实际用汇50亿美元。四三方案引进技术200余项,建设了26个大型项目,此外还有一些小项目。
四三方案是自五十年代156项重点工程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也是在中苏反目之后中国再次大规模地获得国外技术,所以在当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要说四三方案就是整个改开成就的基础,未免夸大其词了。
四三方案中的小项目不说,大项目包括大化肥13套,钢铁2套(武汉一米七轧机,南京氯化球团),化纤4套,石化3套,电站3套,烷基苯1套。
饿死1700万的事,你也没有原始资料数据铁的证据,都是道听途说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来说。饿死人有,特别是川皖鲁豫,但是没有铁的数据。东北饥饿情况没那么严重,至少我爷爷的村里(2000多人的大村,公社所在地)没听说有几个人死的。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敌后华北,日本的主要敌人是八路军,百团大战之后日军对八路全面大扫荡,八路军减员40万人。
百团大战累积歼敌2万余人,八路军自己损失更大,毕竟武器装备很落后,战士也都是农民参军的,军事素养比较差。
战后日军大吃一惊,以前八路都是零打碎敲,这次来大的。于是日军纠集重兵围剿扫荡各个据地,根据地丢失很多, 八路军兵员损失40万人,即损失过半,所以主席批评了彭德怀的战略战术错了。八路军进入了低潮好几年才缓过来。
日军各类技术人员2.7万人加入共军,绝大部分不是战斗员,是医疗卫生防疫,通信测绘,工程道路桥梁,铁路器材维护管理调度运输,仓储保存物资管理,枪械维修制造,飞机航空船只,装甲车大炮使用维修,各种工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等。
如果让这些俘虏去挖战壕修工事你还会说什么吗?
苏联红军把60万日军俘虏送到西伯利亚做苦力,大部分死亡。
百团大战以后,蒋介石也大吃一惊:八路军改编时只给了12个团的编制,现在一下子就出动105个团40万人,蒋顽军开始也加紧围剿八路军。
6大元帅之一的华西列夫斯基率157.7万刚刚战胜德军的得胜之师,5000架战机,5000辆装甲车坦克,26000门大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
你只看8月9日开战,没看到攻下柏林后就开始准备往东北运兵,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日夜不停地超负荷地运输了13万辆车皮的军火和士兵。
这个重兵集团可以歼灭日本四大战略集团的3个, 即80万关东军+40万朝满蒙伪军,关内85万日军+百万各种伪军,日本本土+朝鲜的240万日朝军。
我发博客1700多篇,在博客里和论坛里击点1700多万点,平均每篇1万点。
小时候有个梦想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当然没法实现了。
你把“不黑中国,不反华”划归为“文革”。可是你的那些跟贴可不是仅仅反文革,而是黑中反华的。
反正价钱是早就谈好的了。苏联还是运走了所有他能从东北搜刮到的东西。
田玄
毛刘周朱任看好关东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是走向国内和平,还是走向内战,是建立一个新型的民主国家,还是重走蒋介石专制主义制度的老路,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种命运和两种前途。
在这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中,东北地区以其优越的经济条件、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突出的军事、政治价值,成为美。苏两国十分关注的热点中的热点和国共两党极力争夺的战略区域。如果国民党占领这一地区,那它就能利用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同华东、华中相配合,南北夹击中共及其解放区。反之,如果中共控制东北,就可以形成背靠苏、蒙、朝的战略基地,根本改变长期以来被国民党四面包围的状态。
东北,包括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地区,总面积130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2 %,人口3800余万。这里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是中国现代化较早启动、现代化工业较早建立和较为发达的地区。
东北物产十分丰富,在大山和黑土之下,闪耀着各种瑰丽色彩的数十种矿藏,其储量之丰富,有的是中国之最,有的为世界之首。据1944年矿产储量调查统计,当时的东北拥有铁38亿吨,煤228 亿吨,铜132 万吨,铅、锌113 万吨。据1943年统计,煤产量2532万吨,占全国煤产量的49.5%;安全发电能力107 万千瓦,占全国的78.2%;水泥产量150 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6%。这在旧中国工业中是个不小的数字。
东北是全国主要产粮区,清一色黑钙土的松辽平原,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地。
在关东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可耕地面积3273万余公顷,年产将近2000万吨粮谷。
盛产大豆、高粱、玉米、小麦。其中大豆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60%以上。
东北的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面积为2615万公顷,木材总蓄积量3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 /3 ,木质优良,是造船、架桥、建筑、军用的优质材料。
东北的铁路、公路运输较为发达。当时铁路有1.4 万公里,占全国铁路全长1 /2 以上;公路有10.8万公里,几乎占全国公路的50%。
东北南临黄海、渤海,港湾众多,有大连、旅顺、安东(今丹东)、营口、葫芦岛等优良港口。还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及其支流,河流交织、航运贯通。关东的经济,在全国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看,关东的北面是苏联。西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南和朝鲜为邻,南面的辽东半岛同山东半岛的胶东解放区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解放区毗连。如果共产党控制关东,就将打破国民党军长期对关内各革命根据地四面包围的局面,使之有一个巩固的战略基地,一个革命的总根据地,以支持关内各解放区的斗争,加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相反,如果东北地区为国民党所占据,关内各解放区就会处于国民党军南北夹击的不利的战略态势之中。所以,抗战胜利后的关东立刻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重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眼光显然要比自命正统的蒋介石要高明得多,社会整合能力也较这位“委员长”强得多。他们最先看到了东北地区背靠强大的苏联,西邻蒙古人民共和国,东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南与冀热辽、华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是理想的战略大后方和总根据地这一步带有全局意义的好棋。因此如考察中共中央抗战后期诸多决策,就可以发现进军东北不是中共中央的临时决定,而是毛泽东等政治局成员向往已久的设想。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后期,就已考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东北的问题。1942年7 月毛泽东和刘少奇曾在电报中探讨过在战后为争取同国民党合作建国,把八路军、新四军集中到东三省的问题。
1944年9 月1 日,刚刚担任中央城市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刘少奇,提出:“成立城市工作部……现在主要准备一批干部做满洲工作。”
同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曾说过:中国的国土蒋介石丢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还要准备几千干部到满洲去。
1945年4 月,在苏日中立条约终止后不久,身在酉北高原的毛泽东则更加关注东北这块战略要地了。为此,他在批转给晋察冀分局的一项指示中说:苏联终止苏日中立条约表明,苏日战争爆发已经为期不远,远东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今后配合盟军作战,将主要配合苏联。现在即加紧进行主力军、地方军的训练与扩大,以便能抽出若干主力,用于开辟东北。
1945年4 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在其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沦陷区中,东北四省沦陷最久,又是日本侵略者的产业中心和屯兵要地,我们应当加紧那里的地下工作。对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人民,应当加紧团结他们。准备收复失地。”
5 月,毛泽东在七大会议上又一次指出:“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我看这就可以说我们的胜利有了基础,也就是说决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割得相当分散,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也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也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块整个的地方。我们要有包括东北在内的一块整个的根据地。这就全国范围来说,就是胜利有了基础,有了巩固的基础。”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还提出:“要准备20到25个旅,15万到20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东北去……东北四省极重要,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有了东北四省我们即有了胜利的基础。”
6 月9 日,在七大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毛泽东再度谈到东北,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的发展,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现在我们的基础是不巩固的,因为我们根据地在经济上还是手工业的,没有大工业,没有重工业,在地域上也没有连成一片。”
此后的6 月11日,毛泽东在(关于选举候补中央委员问题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及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好更巩固了。”
毛泽东还指出,如果东北四省被我党我军占领,中国革命不但有巩固的后方,而且将使平津的国民党军队处于我四面包围之中。相反,如果东北落人国民党手中,就将使我敌后根据地陷人蒋介石的四面包围之中。
1945年8 月,当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在2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也曾指出:“我看我们控制东北将是远东和平的保障。掌握东北是极重要的问题。掌握了可将革命提早若干年,掌握不了可使革命迟延若干年。东北可说是决定中国革命之命运的,所以掌握东北是首要问题,别的地方丢一点也没有什么。”
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预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战略地位的认识,成为中共中央确定战略方针,把战略发展的重点指向东北的根本依据。正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随着东北很快光复,中共迅即布置军事力量以最快速度抢进东北和热河地区,好比棋手对弈,刚一交手,棋艺高超的共产党人已先胜一着。
急剧变化了的国内外政治格局,使东北成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国际两大政治势力争夺、角斗的一个焦点;也使中国共产党人挺进东北,把东北变成夺取全国的战略基地的理想变为可能。
朝气蓬勃地创造历史的共产党人,以铁的纪律、意志和信念,把种种可能化作现实。
日本宣告投降时,国民党400 万军队的主力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而中共领导的130 余万八路军、新四军及220 余万民兵,则遍布于同东北海上联系和陆地接壤的华东、华北广大地区。不仅如此,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早已在东北生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极有利于中共向东北的发展。鉴于上述有利形势和东北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立了迅速发展东北的方针。
毛泽东确实看好了关东,还在8 月10日他就电示山东罗荣桓、黎玉等,令关东子弟兵“万毅部东北军人数、战斗力与干部配备状况请查明,即告并待命调动”。
苏联出兵东北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发出准备进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指示。第三天,朱德一口气发出七号命令。
与关东直接有关的第二号命令指出:为了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伪军投降,我命令:(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
(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
(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在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总司令朱德1943年8 月11日8 时同日,中共中央又做出新的指示:晋绥分局晋察冀分局山东分局:本日延安广播总部命令第二号系为对外宣传,抢先取得国内外公开地位而发,除李运昌部队外,并非要吕、张、万等部马上开往东北四省,而应依中央的指示,动员全军执行当前任务勿懈。惟山东万毅部,应准备待命出发。
中央1945年8 月11日毛泽东及其中共中央核心层的领袖们眼睛盯住了整个大东北。然而消息传来,苏联8 月14日与国民党政府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关于大连之协定》《关于旅顺口之协定》《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两国政府还互换了关于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的照会。这些条约和协定,保证了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作为交换条件,苏联政府承认国民党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确认在东北“一俟收复区任何地方停止为直接军事行动之地带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好担负管理公务之全权”,准备把占领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交给国民党。苏联的此种以己利益为中心的对华政策条文犹如一盆凉水泼到了中共领袖们头上。仅从条文上理解,形势对中共很不利。决定变不变?东北还去不去?
久经腥风血雨斗争考验而又经验丰富的中共领袖们认准了大东北这块宝地,几乎没有丝毫的动摇,不管你“老大哥”如何态度(此间斯大林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直未直接联系,中共对苏联的态度一时不十分清楚)。
为了关东,中共中央动员了全党和全国各个解放区的力量。
8 月17日,政治局委员、中央候补书记彭真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晋察冀晋绥分局和太行太岳区党委,指出:“你处所有东北籍及曾在东北工作过之干部,凡可能调出者,望立即集中待命;其工作不能立即离开者亦望即找人接替,准备第二批集中待命。”
8 月18日,毛泽东致电罗荣桓、黎玉,做出具体部署:万毅支队即调东北,经河北至热河边境待命。该支队现有2500人,汰去老弱及开小差者外,能有1500人到达目的地即好。东北干部凡能调动者,尽可能调至万部。万电台与军委联络。
为适时发展东北,中共中央继电令冀热辽军区和山东军区万毅部率先北上之后,由毛泽东拟稿,以中央军委名义电示各地布置挺进关东事宜。毛泽东指出:红军占领东北,国民党力图争夺东北。我方除李运昌率三个大团深入辽宁,冀东、冀察两区各有一部深入热河之外,中央决定从山东调两个团(万毅支队在内),冀鲁豫调一个团,冀中调一个团,共四个团,归万毅率领开赴东三省。山东之两团,限在10天内准备完毕,即行出发,经河北会合冀鲁豫及冀中之两团,开至热河边境待命。
……另有陕甘宁边区配备一个团,晋绥军区配备三个团,中央配备一个干部团,共五个团,由吕正操、林枫率领开赴东三省。
依地理位置而言,从山东进入东北最为便利,故毛泽东对于八路军山东军区出人出枪进入关东寄予的希望和托付也最大。
8 月22日,毛泽东发出关于派人打人满洲开展地方工作给山东分局的指示,要求:……为迅速争取满洲起见,分局应即抽调大批干部在红军占领旅顺大连之后,穿便衣到满洲去,进入建立地方党、地方政权,发动与组织群众,……如果红军能允许山东八路军部队进入满洲(先去交涉)肃清散敌与汉奸,则应从山东抽调部队用东北义勇军名义进入满洲。
毛泽东不仅战略眼光过人,而且十分善于集中政治局请成员的智慧。8 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陇海路以北迄外蒙一定要由我们占优势。
东北行政大员由国民党派,我们去干部,一定有文章可做。如果这些还不行,那么城下就不盟,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红军不入关,美军不登陆,形势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意中国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的独裁的。根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决定先派千余名干部在林枫率领下去东北;万毅(原系东北军将领)等所率部队仍需在热河待命,可去东北则去,不可去则在热河发展,以造成强大的热河根据地。
8 月2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各中央局、各区党委的电报中又以正式文电的形式强调了以上思想,该电文指出:东北四省为中苏条约规定范围,行政权在国民党手里,我党能否派军队去活动,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是派干部去工作没有问题。
但时隔3 天后,具有远见卓识的毛泽东及其他中共中央领袖们就已经作出了对形势的进一步判断,并消除原先只能派干部暂不能派部队的顾虑,而大胆地向关东派遣部队了。
8 月28日,朱德在延安为即将去东北开辟工作的干部作报告时就重申了中共中央的决心。朱德说: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东北大有文章可作。蒋介石的部队大部分在南方,到东北要走半年。即使他到了东北,顶多是他占城市,我们占乡村。
有同志这几天看到苏联和蒋介石订了条约,有些灰心。过去以为苏联会大大帮我们一手,现在失望了。这是因为过去希望过奢。但是要知道虽然有个条约,东北的工作还大得很。苏联三个月撤兵,中国要归中国人自己管,东北要归东北人管,我们当然可以管,条约上没有规定不要我们去,不要我们管。现在要派五万部队插过去,再派万把干部,将来还要去。这是很长远,很巩固的路。
朱德的上述讲话,是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后讲的,代表了中共中央领袖们的一致意见。刘少奇在这次会议上也指出:东北“我们决定还是派军队去,能走路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到了热河边境瞪着眼睛望一望,能进去就进去,以后再抽些队伍抽些干部去东北,抽八万去。一切要看情况,有空子就钻,铁路不能走就走公路。
大路不能走就走小路。日本人垮了,满洲皇帝博仪捉到了,苏联红军走了,国民党还没有去,你们要赶快去抢“。
当然必须承认此时中共中央对于东北究竟能否进入,以及怎样进入尚未有很大的把握,但并未停止发展东北的部署。
8 月29日,代理中共中央主席的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向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山东分局发出指示。指出:由于中苏条约明确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如此,我党我军在东三省之各活动,只要它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的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最大之同情,同时国民党在东三省与热、察又无基础,国民党派军队去尚有困难,现在道路还不通,苏联红军将于三个月内全部撤退,这样我党还有很好的机会争取东三省和热。察。
要求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还指出:晋察冀与山东应派得力干部带电台到苏联红军后方了解情况,随时报告。中共中央在给各地的电示中还要求“山东干部与部队,如能由海道进入东三省活动,则越快越好。”
该电示中还要求晋察冀解放区、山东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应迅速出发,“但要用东北地方军和义勇军的名义,非正式进入东北,不要声张,不要发表消息……不要勉强与红军作正式接洽与联络……”这说明,中共中央虽然早已有争取东北的预案,但由于对东北的情况不大了解,又考虑到条约的限制和不明苏军的态度,因此尚未最后定下派大部队前去争取东北的战略决心。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央对于东北的了解越来越清楚,对于争取东北的决心也越来越大了。解越来越清楚,对于争取东北的决心也越来越大了。
[ZT]
相关的评论请看:
几曾回首:挺进东北(1)
相关的文章请看:
83。挺进东北(10)
82。挺进东北(9)
81。挺进东北(8)
80。挺进东北(7)
79。挺进东北(6)
78。挺进东北(5)
77。挺进东北(4)
76。挺进东北(3)
75。挺进东北(2)
74。挺进东北(1)
73。国民党高官日记 记录接收东北全过程(5)
72。国民党高官日记 记录接收东北全过程(4)
71。国民党高官日记 记录接收东北全过程(3)
70。国民党高官日记 记录接收东北全过程(2)
69。国民党高官日记 记录接收东北全过程(1)
68. 山东大军挺进东北
67. 挺进东北前山东军区战斗序列
66。揭秘:苏联军队屡次进入新疆境内作战内幕
65。中共十万大军挺进东北:苏联红军暗中相助
64。1945年苏军威胁:中共军队被迫退出长春
63。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1。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62。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2。辽沈战役与苏联
61。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3。从东北到北京
60。苏联对华的军援:1。苏联早期对黄埔军校的援助
59。苏联对华的军援:2。苏联对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援助
58。苏联对华的军援:3。斯大林对新中国的援助
57。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
56。东北军工考察记
55。大连建新公司——共党创建的第一个大型兵工联合企业
54。共军兵工生产解放战争时期概述
53. 潘峰回忆:林彪同志和我们一起战斗
52.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1)
51.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2)
50.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3)
49. 孙立人 林彪谁更厉害
48. 东北解放初期的朝鲜走廊
47. 纪实文学 林彪将将
46.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ZT]
45. 以巧取胜的林彪
44. 林彪创新妙用孙子兵法:九地
43. 林彪—毛泽东嫡系中的嫡系
42. 一次次的战役成就了历史上的林彪
41. 林彪的“六大战术原则”
40. 不可抹灭的军功——林彪一生十大经典战役回眸
39. 四野中朝鲜族部队的历史渊源
38. 四野送回朝鲜的部队
37. 劣势情况下林彪粟裕指挥能力比较
36. 林彪与粟裕
35. 四野的开国元帅、将领名单
34. 谭云鹤:辽沈、平津战役我给林彪当秘书
33. 万毅将军回忆林彪
32. 洪学智上将:林彪考我战法
31. 卫士长回忆:林彪在东北
30. 林彪和粟裕:谁打掉的黄埔系将领多?
29. 林彪向斯大林索要战利品未果 东北军工自己造
28. 东北野战军“二局”:林彪决胜辽沈的秘密机构
27. 终极揭秘:林彪和粟裕的军事才能谁更强
26. 1959年黄克诚激辩毛泽东:四平保卫战打错了
25. 林彪粟裕:是谁缔造了中国第一王牌军
24. 杜聿明评价与其交手过的林彪和粟裕的军事素养差别
23。苏联红军进驻旅大
22。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红军进驻旅大地区并实行军事管制的历史作用
21。东北解放苏联红军留下的历史痕迹
20。战后旅大接收问题研究
19。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
18。王一知: 痛悼周保中同志
17。周保中: 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16。穆青: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略
15. 周保中与抗日联军
14. 日本关东军的覆灭(一)
13. 日本关东军的覆灭(二)
12. 日本关东军的覆灭(三)
11。当年承认伪“满洲国”的国家有哪些
10。真实的苏日 - 诺门坎之战
9。中东路事件
8。中国未收回领土--唐努乌梁海
7。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亚:收复外蒙、唐努乌梁海等失地
6。日俄戰爭 -- 203高地之戰
5。日俄战争 -- 日本成为大国
4。日俄战争与清廷的局外中立
3。 抗擊八國聯軍的大沽、天津之戰
2。 抗擊八國聯軍的北京之戰
1。 東北軍民抗擊沙俄
黄克诚新四军三师在打下淮阴淮安后,接中央军令北上山东。黄克诚对全局很有看法,在北上山东路途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组织力量到中央发展,并以林彪为帅。他不知自己的最终目的地是东北,林彪也已被毛泽东指定挂帅解放东北。
待到三师到了山东日照一带,才接到进一步进入东北的军令。
用彭真当东北局书记,彭真能力不够,东北共军一度陷入劣势。后来换回林彪,挽回了局面。
另外就是刘少奇在全党公开了“向南防御向北进攻”的战略方针。在那个年代,我们都知道有地下党潜伏国民党内,其实同时,也有不少国民党特务潜伏在共产党内。全党公开,就等于是通报国民党了。而且刘少奇选了个特别的日子:十月十日。毛泽东那边在双十协定上签字,这边刘少奇公开宣称要“向南防御向北进攻”“抢占东北”。还好毛泽东10月11日就返回了延安,晚走一步就可能被蒋介石扣下来。
不必把林彪吹得那么神。林彪伙同叶剑英往死里整陈光,根源是陈光不听林彪瞎指挥并取得胜利,这和毛往死里整彭德怀一个道理,和袁绍官渡大败后杀反对发动官渡之战的谋士一个道理。陈云反对林彪北逃,坚持南满,才有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没有陈云肖劲光的南满极其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从人烟稀少的北满反攻还不知猴年马月。
林彭不和,毛需要调和两人矛盾,毕竟林是亲信,选择林彪,但同时对彭真颇多安慰。
就像孙立人杜律明不和,老蒋也必须调和。孙立人孤傲,不听指挥,但因他的个性,资历,派系,别人也不会听他的,只能把孙调走
国军的理解,“退”,就是“逃跑”。要说成转进,才有面子。却不知共军收回拳头的时候,就是要发出打击了。
林彪没有下令南满北撤,林彪指挥北满部队撤到松花江北。
南满派陈云和萧劲光主持来决定是撤还是坚持。
1945年时党领导的正规军已经和平发展到130万, 外加200万民兵. 这个人数已近超过侵华日军的总人数. 为什么 不和日本鬼子战斗,把鬼子赶出中国, 却能和日军和平共处那么多年, 蓬勃发展壮大?你们想过吗?太奇怪了吧!
共产党一直在国民党的包围中生存,被国民党压着打,没什么胜算。直到共产党获得了东北才改变了局面。蒋介石如果早认清东北的重要性就不会败到台湾。
从1931年918日寇入侵东北时,共党就开始布置东北了,派出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人组织抗联。
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牺牲将领名单:
杨靖宇,中共党员,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
赵尚志,中共党员,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
李学忠,中共党员,第二军政治部主任。
史忠恒,中共党员,第二军第五师师长。
夏云杰,中共党员,第六军军长。
王德泰,中共党员,第二军军长。
曹国安,中共党员,第一军第二师师长。
宋铁岩,中共党员,第一军政治部主。
陈荣久,中共党员,第七军军长。
周树东,中共党员,第二军第四师政委。
李福林,中共党员,第三军哈东游击司令。
郝贵林,中共党员,第三军第四师师长。
张甲洲(张进思),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总指挥。
王仁斋,中共党员,第一军第三师师长。
金根, 中共党员,第八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马德山, 中共党员,第六军第一师师长。
金正国, 中共党员,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
张相武, 中共党员,第四军第一师师长。
刘曙华, 中共党员,第八军政治部主任。
常有均, 中共党员,第三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吴景才, 中共党员,第三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李延平, 中共党员,第四军军长。
徐光海, 中共党员,第六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王光宇, 中共党员,第四军副军长。
雷炎, 中共党员,龙南指挥部第四支队长。
王克仁, 中共党员,第九军政治部主任。。
侯国忠, 中共党员,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
李文彬, 中共党员,第二路军五军三师师长。
冯治纲, 中共党员,第三路军龙北指挥部指挥。
曹亚范, 中共党员,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
王汝起, 中共党员,第二路军一支队支队长。
赵敬夫, 中共党员,第三路军三支队政委。
张兰生, 中共党员,中共北满省委委员。
高禹民, 中共党员,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
陈翰章, 中共党员,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
汪雅臣, 中共党员,第十军军长。
张忠喜, 中共党员,第十军副军长。
韩仁和, 中共党员,中共南满省委委员。
魏拯民, 中共党员,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第一路军副司令
郭铁坚, 中共党员,第三路军第九支队参谋长。
许亨植, 中共党员,第三路军总参谋长。
陶净非, 中共党员,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未必求苏联出兵东北,更可能是武装中国军队,一起打败日本。没有老美准许,那苏联出兵东北就名不正言不顺,斯大林也未必会做。
所以才会要苏联出兵。苏联出兵东北是捡了大便宜。
8月6号美国投下第一枚蛋蛋,日本请求苏联瑞士出面调解,8月8曰深夜苏联统治日本撕毁《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凌晨苏军进入东北。
苏联已经陈兵百万中苏边境,日本不可能没有一点情报,事到临头,还指望苏联出面调解?
《中苏同盟友好条约》其实是个城下之盟。签署这个条约不是为了邀请苏联出兵,而是为了让他们走
8月6号美国投下第一枚蛋蛋,日本请求苏联瑞士出面调解,8月8曰深夜苏联统治日本撕毁《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凌晨苏军进入东北。
苏联已经陈兵百万中苏边境,日本不可能没有一点情报,事到临头,还指望苏联出面调解?
《中苏同盟友好条约》其实是个城下之盟。签署这个条约不是为了邀请苏联出兵,而是为了让他们走
8月6号美国投下第一枚蛋蛋,日本请求苏联瑞士出面调解,8月8曰深夜苏联统治日本撕毁《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凌晨苏军进入东北。
苏联已经陈兵百万中苏边境,日本不可能没有一点情报,事到临头,还指望苏联出面调解?
《中苏同盟友好条约》其实是个城下之盟。签署这个条约不是为了邀请苏联出兵,而是为了让他们走
登陆日本本土最大可能伤亡300万美军,最晚可能打到1948年,所以要求苏军出兵,让苏联分担牺牲。
中国人不能说苏联出兵东北是捡了大便宜。日本一号作战若国军能胜,则根本就没有美国要求苏军出兵。
即使即使1944年国军胜日军,那么国军单独击败关东军也是遥不可及的。
那么多的错误,何来的事实?既然你和我讨论,我就纠正你的错误,扯中共干什么?
你说的“现在以色列是欧洲的粮仓和厨房” 也是极其夸张。
欧洲7.5亿人口,包括工业原料,饲料等,人均需要粮食500公斤,那么欧洲需要3750亿公斤,即3.75亿吨粮食。
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而且沙漠占国土面积的60%,仅仅约旦河谷和北部滨海平原农业生产。
先说产量,2019年以色列谷物生产总量为178279吨,粮食基本属于谷物,就算把大豆(主要作用是榨油和动物饲料)、玉米(很多也做成动物饲料)这类作物都算进去,一个以色列人一年的国产粮食占有量是19.81公斤,咱们中国是多少呢?2018年《国家统计年鉴》中披露的是人均年消费量为127.2公斤,差了6倍,而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0公斤,要知道中国的主粮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对国外的粮食(大豆除外)有严格的进口配额。
只能进口,2019年以色列进口谷物340万吨(不全是口粮,还有大量动物饲料和食品原材料),出口仅有4365吨,再加上国内生产的17.8万吨。
以色列怎么是欧洲粮仓了?
这是事实?
沙漠,喜马拉雅山不能种粮食。印度由于湿热,肥沃的恒河平原,复种率很高,基本是3季。
你就那么两句话出现那么多的错误,说明根据观点来说话,而不是根据事实说话.
改开以前没有引进大化肥吗?大化肥13套是1973年-1976年引进的,包括大连化工厂的30万吨合成氨,20万吨尿素是从日本进的。
四三方案是指1973年至1976年间国家从国外引进的一系列技术,原计划用汇43亿美元,故得名四三方案,实际用汇50亿美元。四三方案引进技术200余项,建设了26个大型项目,此外还有一些小项目。
四三方案是自五十年代156项重点工程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也是在中苏反目之后中国再次大规模地获得国外技术,所以在当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要说四三方案就是整个改开成就的基础,未免夸大其词了。
四三方案中的小项目不说,大项目包括大化肥13套,钢铁2套(武汉一米七轧机,南京氯化球团),化纤4套,石化3套,电站3套,烷基苯1套。
饿死1700万的事,你也没有原始资料数据铁的证据,都是道听途说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来说。饿死人有,特别是川皖鲁豫,但是没有铁的数据。东北饥饿情况没那么严重,至少我爷爷的村里(2000多人的大村,公社所在地)没听说有几个人死的。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敌后华北,日本的主要敌人是八路军,百团大战之后日军对八路全面大扫荡,八路军减员40万人。
百团大战累积歼敌2万余人,八路军自己损失更大,毕竟武器装备很落后,战士也都是农民参军的,军事素养比较差。
战后日军大吃一惊,以前八路都是零打碎敲,这次来大的。于是日军纠集重兵围剿扫荡各个据地,根据地丢失很多, 八路军兵员损失40万人,即损失过半,所以主席批评了彭德怀的战略战术错了。八路军进入了低潮好几年才缓过来。
日军各类技术人员2.7万人加入共军,绝大部分不是战斗员,是医疗卫生防疫,通信测绘,工程道路桥梁,铁路器材维护管理调度运输,仓储保存物资管理,枪械维修制造,飞机航空船只,装甲车大炮使用维修,各种工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等。
如果让这些俘虏去挖战壕修工事你还会说什么吗?
苏联红军把60万日军俘虏送到西伯利亚做苦力,大部分死亡。
百团大战以后,蒋介石也大吃一惊:八路军改编时只给了12个团的编制,现在一下子就出动105个团40万人,蒋顽军开始也加紧围剿八路军。
6大元帅之一的华西列夫斯基率157.7万刚刚战胜德军的得胜之师,5000架战机,5000辆装甲车坦克,26000门大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
你只看8月9日开战,没看到攻下柏林后就开始准备往东北运兵,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日夜不停地超负荷地运输了13万辆车皮的军火和士兵。
这个重兵集团可以歼灭日本四大战略集团的3个, 即80万关东军+40万朝满蒙伪军,关内85万日军+百万各种伪军,日本本土+朝鲜的240万日朝军。
我发博客1700多篇,在博客里和论坛里击点1700多万点,平均每篇1万点。
小时候有个梦想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当然没法实现了。
你把“不黑中国,不反华”划归为“文革”。可是你的那些跟贴可不是仅仅反文革,而是黑中反华的。
反正价钱是早就谈好的了。苏联还是运走了所有他能从东北搜刮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