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溜走,眼看一群00后都已经成年,而现在的年轻人也很难相信,在50年前人们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在那个冰棍只要2毛钱,一斤米价1毛2的年代,10块钱绝对能够顶的上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那么70年代的10块钱,都能吃些什么,在饭店里又能点哪些菜?
改革开放以前,因为经济体制的限制,导致我国工资涨幅一直很慢,对于普通工人而言,月薪能有50元已经非常难得,一般人的月薪大概在20元到40元左右。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想要养活一家三口,一个月的光吃饭就要30元。
比如最基础的大米,一斤在1毛2分左右,猪肉在9毛钱一斤,只不过当时的人非常纯粹,能够买到的东西大多都是质量有保障的,吃到嘴的食物也基本分量慢慢。而当时的人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下馆子”,也就是去国营餐馆吃饭。
要知道当时的工人们,普遍都是吃工厂的大锅饭,能够下馆子的不是领导就是有钱人,或者极个别情侣阔绰一回。而在国营餐馆吃一顿饭,差不多就要花掉半个月的生活费,由此可见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吃得起的。
在当时的餐馆中,一份18个的猪肉水饺要2毛,一份普通的过油肉要4毛,白酒1块5,10块钱不吹不黑能够在餐馆里吃的豪华且满足。当然那些比较特殊名贵的菜品价格自然也不便宜,而当时的肉类价格又普遍较贵,牛肉羊肉的价格都在1块钱一斤以上,想要吃几斤牛羊肉,没有几块钱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当然如果你的兜里有10块钱,那你大可不必一定要下馆子,70年代的10块钱是当时面值最大的货币,其购买力也非常可观。如果把这10块钱用来购买食材,然后回家自己做饭,那么完全够一家人吃一顿大餐。
在70年代,10块钱可以买10斤左右的大闸蟹,30斤的大黄鱼,500斤的青菜,3分钱一根的冰棍可以买300多根,要是用来买那些便宜的零食,诸如棉花糖、果丹皮、红薯糖等等,绝对够吃一个多月的。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物价也在不断上涨,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开始好转,物价也开始飞速上涨。80年代初还好,价格变化不大,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时,可以说和70年代是一个天一个地。
在70年代,到北京一家饭店酒楼吃顿爆肉片、干烧黄鱼、烩虾仁、鸡丝拉皮、和银丝卷、再配上米饭啤酒也就在10块钱的样子。而90年代的上海,一个漕溜黄鱼片、一盆响油鳝鱼、一份芥兰加上啤酒可乐和米饭,就要80元。
当然这样的花费在当时都算是比较奢侈昂贵的,如果要和现在对比大概消费也能够上千。毕竟70年代的普遍工资在20元到40元之间,而现在的月收入都在三千元以上,拿十天的工资吃一段打大餐,即使是现在的人也吃不消。不过区别是,现在的十天工资,能够吃到的东西比70年代要多得多。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我们祖辈们艰苦奋斗,节衣缩食换来的成果。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躺在床上玩手机,饿了就点外卖,不愁吃喝不愁穿,甚至家家户户买车都不是难事,都源自于上个世纪父辈祖辈的辛苦努力。
很多人说怀念80年代70年代,但是真让他们回到过去生活却很少有愿意的。确实当时物价很低,但是人们的评价工资也不高。如果真的要回到那个节衣缩食,处处排队,到处都要票的年代,可能很多人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甲方乙方》中的尤老板就是典型的例子
1979年,胡锦涛已经官拜处长了,衣锦还乡。看到文革冤案都在一个个得到平反昭雪,也想给他蒙冤去世的父亲平反。在泰安城里最豪华的饭店,化了50元准备一桌当时当地的顶级豪华酒宴请县委领导。
想必也是事先沟通的差不多了,县委领导应允赴宴的。不过,领导考虑事情向来慎密,县委书记临时又觉得这案子办得好,胡景涛也不过一个处长,不比自己大,不但升官指望不到他,他远在甘肃,我也没啥需要求他,他也为难不了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于是派了个人去告诉胡锦涛,来不了。面对一桌子大菜,小胡只好请饭店厨师服务员吃掉算了
不过那时的50块一桌真是很高级了
为什么在万恶的旧社会,“黑心店主”们不怕他们的阶级敌人---饥民来诈食后跑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饭店却这样子防范阶级兄弟?
胡锦涛也是官场的人,当然很清楚县委/政府不想搭理他, 对这件事当时, 以及20几年后也都大度地处理了。
可惜的是, 这些县领导目光短视, 失去了以后的机会。胡哥当时怎么说也是现职干部, 与他们的第一把手平级, 有交往很正常。
若是早知道(不可能的事)小胡会“登基”, 咋也会拼了命烧一烧这个冷灶啊
大概是1981年夏,乘车从县城出来,途经一个小镇下来吃饭,刚进去想看看他小黑板上的菜单,还没看到小黑板,一漂亮少妇拿着菜单就过来了,一口一个老弟亲热的叫着。点完菜也不叫我付钱,就直接报厨房去了,而不是给我一个小牌牌,自己拿着站厨房门口喊。俺那时至少一年没进过饭店了,以前,除了在农贸市场接触的卖菜卖肉的农民说话客客气气,哪见过这么热情的服务员呀?真是有颠覆三观的感觉
82年灵隐素菜馆5元四菜一汤,2个人吃不完。
74年楼外楼2人5元不到:走油肉、糖醋小排、炸响铃、腌笃鲜
10人一桌包房,炒虾仁,炒鳝丝,清蒸桂鱼,酱牛肉等约十几个菜肴,啤酒任意喝,吃涨了就去室外大洋台看一会外滩风景,然后再吃。这也无可比性。
1983年冬季,我们研究生班6位同学加上两位系领导在成都武侯祠附近的一家馆子宴请即将回国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夫妇,酒席花费了20元,具体吃的什么忘了,两个凉菜,四五个热菜还有汤肯定是有的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溜走,眼看一群00后都已经成年,而现在的年轻人也很难相信,在50年前人们过得是怎样的生活。在那个冰棍只要2毛钱,一斤米价1毛2的年代,10块钱绝对能够顶的上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那么70年代的10块钱,都能吃些什么,在饭店里又能点哪些菜?
改革开放以前,因为经济体制的限制,导致我国工资涨幅一直很慢,对于普通工人而言,月薪能有50元已经非常难得,一般人的月薪大概在20元到40元左右。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想要养活一家三口,一个月的光吃饭就要30元。
比如最基础的大米,一斤在1毛2分左右,猪肉在9毛钱一斤,只不过当时的人非常纯粹,能够买到的东西大多都是质量有保障的,吃到嘴的食物也基本分量慢慢。而当时的人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下馆子”,也就是去国营餐馆吃饭。
要知道当时的工人们,普遍都是吃工厂的大锅饭,能够下馆子的不是领导就是有钱人,或者极个别情侣阔绰一回。而在国营餐馆吃一顿饭,差不多就要花掉半个月的生活费,由此可见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吃得起的。
在当时的餐馆中,一份18个的猪肉水饺要2毛,一份普通的过油肉要4毛,白酒1块5,10块钱不吹不黑能够在餐馆里吃的豪华且满足。当然那些比较特殊名贵的菜品价格自然也不便宜,而当时的肉类价格又普遍较贵,牛肉羊肉的价格都在1块钱一斤以上,想要吃几斤牛羊肉,没有几块钱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当然如果你的兜里有10块钱,那你大可不必一定要下馆子,70年代的10块钱是当时面值最大的货币,其购买力也非常可观。如果把这10块钱用来购买食材,然后回家自己做饭,那么完全够一家人吃一顿大餐。
在70年代,10块钱可以买10斤左右的大闸蟹,30斤的大黄鱼,500斤的青菜,3分钱一根的冰棍可以买300多根,要是用来买那些便宜的零食,诸如棉花糖、果丹皮、红薯糖等等,绝对够吃一个多月的。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物价也在不断上涨,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开始好转,物价也开始飞速上涨。80年代初还好,价格变化不大,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时,可以说和70年代是一个天一个地。
在70年代,到北京一家饭店酒楼吃顿爆肉片、干烧黄鱼、烩虾仁、鸡丝拉皮、和银丝卷、再配上米饭啤酒也就在10块钱的样子。而90年代的上海,一个漕溜黄鱼片、一盆响油鳝鱼、一份芥兰加上啤酒可乐和米饭,就要80元。
当然这样的花费在当时都算是比较奢侈昂贵的,如果要和现在对比大概消费也能够上千。毕竟70年代的普遍工资在20元到40元之间,而现在的月收入都在三千元以上,拿十天的工资吃一段打大餐,即使是现在的人也吃不消。不过区别是,现在的十天工资,能够吃到的东西比70年代要多得多。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我们祖辈们艰苦奋斗,节衣缩食换来的成果。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躺在床上玩手机,饿了就点外卖,不愁吃喝不愁穿,甚至家家户户买车都不是难事,都源自于上个世纪父辈祖辈的辛苦努力。
很多人说怀念80年代70年代,但是真让他们回到过去生活却很少有愿意的。确实当时物价很低,但是人们的评价工资也不高。如果真的要回到那个节衣缩食,处处排队,到处都要票的年代,可能很多人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甲方乙方》中的尤老板就是典型的例子
1979年,胡锦涛已经官拜处长了,衣锦还乡。看到文革冤案都在一个个得到平反昭雪,也想给他蒙冤去世的父亲平反。在泰安城里最豪华的饭店,化了50元准备一桌当时当地的顶级豪华酒宴请县委领导。
想必也是事先沟通的差不多了,县委领导应允赴宴的。不过,领导考虑事情向来慎密,县委书记临时又觉得这案子办得好,胡景涛也不过一个处长,不比自己大,不但升官指望不到他,他远在甘肃,我也没啥需要求他,他也为难不了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于是派了个人去告诉胡锦涛,来不了。面对一桌子大菜,小胡只好请饭店厨师服务员吃掉算了
不过那时的50块一桌真是很高级了
为什么在万恶的旧社会,“黑心店主”们不怕他们的阶级敌人---饥民来诈食后跑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饭店却这样子防范阶级兄弟?
胡锦涛也是官场的人,当然很清楚县委/政府不想搭理他, 对这件事当时, 以及20几年后也都大度地处理了。
可惜的是, 这些县领导目光短视, 失去了以后的机会。胡哥当时怎么说也是现职干部, 与他们的第一把手平级, 有交往很正常。
若是早知道(不可能的事)小胡会“登基”, 咋也会拼了命烧一烧这个冷灶啊
大概是1981年夏,乘车从县城出来,途经一个小镇下来吃饭,刚进去想看看他小黑板上的菜单,还没看到小黑板,一漂亮少妇拿着菜单就过来了,一口一个老弟亲热的叫着。点完菜也不叫我付钱,就直接报厨房去了,而不是给我一个小牌牌,自己拿着站厨房门口喊。俺那时至少一年没进过饭店了,以前,除了在农贸市场接触的卖菜卖肉的农民说话客客气气,哪见过这么热情的服务员呀?真是有颠覆三观的感觉
82年灵隐素菜馆5元四菜一汤,2个人吃不完。
74年楼外楼2人5元不到:走油肉、糖醋小排、炸响铃、腌笃鲜
10人一桌包房,炒虾仁,炒鳝丝,清蒸桂鱼,酱牛肉等约十几个菜肴,啤酒任意喝,吃涨了就去室外大洋台看一会外滩风景,然后再吃。这也无可比性。
1983年冬季,我们研究生班6位同学加上两位系领导在成都武侯祠附近的一家馆子宴请即将回国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夫妇,酒席花费了20元,具体吃的什么忘了,两个凉菜,四五个热菜还有汤肯定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