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名与字在旧式书信中的使用

d
dudaan
楼主 (文学峸)

现代国人已经只有名没有字了。在过去写信的时候,人们称呼对方和自己署名是用名还是字呢?在信封上是写一个人的姓+名还是姓+字?

我对徽商书信的研究中发现:一律用字,不用名。信封上也写的是姓+字。甚至母亲给儿子写信(是请小学老师代笔)也是字+”吾儿“。唯一的例外是亲兄弟之间的书信内的称呼,名+吾弟,落款是胞兄+名。但是信封上仍然是姓+字。

这是个人习惯还是一般的规矩?

 

y
yunshangao
名,即谱名,记载于族谱,以辈分为前缀。字,是出门给外人称呼的。号,就是小资情调了,成年后略有名望的人自己取的别名,可类比笔名网名

名,即谱名,记载于族谱,以辈分为前缀。族内以名相称,如XX族爷/族孙,xx族叔(伯)/侄,xx族兄/弟。父母在书信中以名称XX吾儿,比口语叫小名严肃文雅。外出求学,入官府任职,需要把名、字都报上,以示一个人的来历(家世)。书信中,多数时候,亲兄弟堂兄弟是排行第几互称几哥几弟(如三哥九弟)也有以名XX吾兄/弟开头,那么亲兄弟落款就是:胞兄/弟+名,堂兄弟落款就是(愚)弟/兄+名。从亲兄弟堂兄弟的彼此称呼可知双方年相对大龄大小。

出了五服则称族兄/弟,兄弟之称未必反应年龄相对大小,如果年龄相差不是很大,多称对方兄,自称弟,哪怕对方小几岁。

字,是出门给外人称呼的。

号,就是小资情调了,成年后略有名望的人自己取的别名,可类比笔名网名

 

技术员
小学老师代笔的信中用字不用名,很自然。很多人的字是老师起的。
毛囡
旧时称呼如楼上说的,名是家里用,字为外人叫,因古时对人直呼其名是失礼之举。
y
yunshangao
辈分前缀能知道某人在某族(几千几万人)的辈分,从个人名字还能看出一个人在一个小家族(同一(曾)祖父间的辈分。如红楼梦里,贾政

辈分前缀能知道某人在某族(几千几万人)的辈分,从个人名字的还能看出一个人在一个小家族(同一(曾)祖父间的辈分。如红楼梦里,贾政贾赦都有一个“文”字旁,是兄弟,贾琏贾环贾宝玉都有一个“玉”字旁是堂兄弟

不但大户人家,山野村民也一样讲究。我父亲六兄弟,名都含有“衣”字旁”,字的第一个汉字都一样,不知道他们辈分的人还以为这字里面的第一个汉字表示他们的辈分。我母亲和婶娘伯母的字第一个字也是同一个汉字字(女人在娘家有小名,没有正式名字,到了夫家才取字)

信笔由墨
字,常与名由家长起,以寄托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故有“名字”一说。号基本上是各人自己起,常以彰显个性。
信笔由墨
补一句,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普通人家,多半只起名。书香门第,多先命名,接着是字。
十具
有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取名恶俗,叫政治化革命化。令计划,令政策,令方针,令完成,一窝官迷。卫红,继红,映红,东红,卫东,强东

强军,强国,勇军,建军,剑军,坚军,大军,小军,凯军,胜军,盛军

龙剑
错!大多数情况下,字是自己取的。
信笔由墨
请注意,我说的是书香人家多是由长辈取名起字的。普通人家毕竟占了大多数,你说的后面两句不错。
多哥
我记得网上经常有人,比如类似小宁波一类的网友,谈论一个名字叫令狐冲的;你对 “令狐冲” 这个名还是字的,有何类似感想?
多哥
记得还有个 “名人” 的字叫 “中正”,貌似站得直做得正的样子。反正,照你的思维,这说起来并听取你的感受,还真没完没了喽,呵呵。
多哥
通常而言,取字的时候,考虑的是对于名的释解。不知现在网上对此是如何的定义。比如戴笠的字叫雨农,从某种角度,解释了 “笠”。
朱头山
自称名,称别人字。如毛主席自称泽东,文章也署名泽东,别人则称他润之!到40年代后除了些老古董,一般不太用字了

有些人物则是约定俗成了,蒋介石本是字,但其名中正太正气,共产党就以字代名了。孙中山和汪精卫击飞字也非名,而是笔名,约定俗成了,孙中山的英文名"逸仙”,来自他的号日新的粤语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