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人已经只有名没有字了。在过去写信的时候,人们称呼对方和自己署名是用名还是字呢?在信封上是写一个人的姓+名还是姓+字?
我对徽商书信的研究中发现:一律用字,不用名。信封上也写的是姓+字。甚至母亲给儿子写信(是请小学老师代笔)也是字+”吾儿“。唯一的例外是亲兄弟之间的书信内的称呼,名+吾弟,落款是胞兄+名。但是信封上仍然是姓+字。
这是个人习惯还是一般的规矩?
名,即谱名,记载于族谱,以辈分为前缀。族内以名相称,如XX族爷/族孙,xx族叔(伯)/侄,xx族兄/弟。父母在书信中以名称XX吾儿,比口语叫小名严肃文雅。外出求学,入官府任职,需要把名、字都报上,以示一个人的来历(家世)。书信中,多数时候,亲兄弟堂兄弟是排行第几互称几哥几弟(如三哥九弟)也有以名XX吾兄/弟开头,那么亲兄弟落款就是:胞兄/弟+名,堂兄弟落款就是(愚)弟/兄+名。从亲兄弟堂兄弟的彼此称呼可知双方年相对大龄大小。
出了五服则称族兄/弟,兄弟之称未必反应年龄相对大小,如果年龄相差不是很大,多称对方兄,自称弟,哪怕对方小几岁。
字,是出门给外人称呼的。
号,就是小资情调了,成年后略有名望的人自己取的别名,可类比笔名网名
辈分前缀能知道某人在某族(几千几万人)的辈分,从个人名字的还能看出一个人在一个小家族(同一(曾)祖父间的辈分。如红楼梦里,贾政贾赦都有一个“文”字旁,是兄弟,贾琏贾环贾宝玉都有一个“玉”字旁是堂兄弟
不但大户人家,山野村民也一样讲究。我父亲六兄弟,名都含有“衣”字旁”,字的第一个汉字都一样,不知道他们辈分的人还以为这字里面的第一个汉字表示他们的辈分。我母亲和婶娘伯母的字第一个字也是同一个汉字字(女人在娘家有小名,没有正式名字,到了夫家才取字)
强军,强国,勇军,建军,剑军,坚军,大军,小军,凯军,胜军,盛军
有些人物则是约定俗成了,蒋介石本是字,但其名中正太正气,共产党就以字代名了。孙中山和汪精卫击飞字也非名,而是笔名,约定俗成了,孙中山的英文名"逸仙”,来自他的号日新的粤语发音
现代国人已经只有名没有字了。在过去写信的时候,人们称呼对方和自己署名是用名还是字呢?在信封上是写一个人的姓+名还是姓+字?
我对徽商书信的研究中发现:一律用字,不用名。信封上也写的是姓+字。甚至母亲给儿子写信(是请小学老师代笔)也是字+”吾儿“。唯一的例外是亲兄弟之间的书信内的称呼,名+吾弟,落款是胞兄+名。但是信封上仍然是姓+字。
这是个人习惯还是一般的规矩?
名,即谱名,记载于族谱,以辈分为前缀。族内以名相称,如XX族爷/族孙,xx族叔(伯)/侄,xx族兄/弟。父母在书信中以名称XX吾儿,比口语叫小名严肃文雅。外出求学,入官府任职,需要把名、字都报上,以示一个人的来历(家世)。书信中,多数时候,亲兄弟堂兄弟是排行第几互称几哥几弟(如三哥九弟)也有以名XX吾兄/弟开头,那么亲兄弟落款就是:胞兄/弟+名,堂兄弟落款就是(愚)弟/兄+名。从亲兄弟堂兄弟的彼此称呼可知双方年相对大龄大小。
出了五服则称族兄/弟,兄弟之称未必反应年龄相对大小,如果年龄相差不是很大,多称对方兄,自称弟,哪怕对方小几岁。
字,是出门给外人称呼的。
号,就是小资情调了,成年后略有名望的人自己取的别名,可类比笔名网名
辈分前缀能知道某人在某族(几千几万人)的辈分,从个人名字的还能看出一个人在一个小家族(同一(曾)祖父间的辈分。如红楼梦里,贾政贾赦都有一个“文”字旁,是兄弟,贾琏贾环贾宝玉都有一个“玉”字旁是堂兄弟
不但大户人家,山野村民也一样讲究。我父亲六兄弟,名都含有“衣”字旁”,字的第一个汉字都一样,不知道他们辈分的人还以为这字里面的第一个汉字表示他们的辈分。我母亲和婶娘伯母的字第一个字也是同一个汉字字(女人在娘家有小名,没有正式名字,到了夫家才取字)
强军,强国,勇军,建军,剑军,坚军,大军,小军,凯军,胜军,盛军
有些人物则是约定俗成了,蒋介石本是字,但其名中正太正气,共产党就以字代名了。孙中山和汪精卫击飞字也非名,而是笔名,约定俗成了,孙中山的英文名"逸仙”,来自他的号日新的粤语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