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
鲁迅的人生当中,父亲这一职业是缺席的,因为父亲常年患病,能给他的关心非常少,藤野严九郎无疑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遗憾的是,自从鲁迅离开日本之后,两人就没有在见过面,不过鲁迅在离开日本前,藤野严九郎送了他一张照片,鲁迅一直将它挂在墙壁上。
藤野严九郎,1874年出生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医学家庭,他是第六代传人,在家族的耳闻目染下,从小他也对医学十分感兴趣。
9岁那年,家逢变故,父亲去世,藤野严九郎童年的经历倒是跟鲁迅很相似,藤野严九郎是由大哥、二哥抚养长大,小学时,跟日本老师学过汉学,所以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
当时正值清末,日本又推行军国主义思想,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并不友好,藤野严九郎倒是觉得遥远的中国很了不起。
1892年,藤野严九郎进入了名古屋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又留校一年担任解剖学教授的助手,又进入了东京大学学习解剖。1901年受聘到仙台,成为了解刨学讲师。
这一年藤野严九郎也不过才27岁,他担任一年级、二年级正副班主任,学生的心里状态、出席情况、考试成绩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整个仙台都相对排外,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少,而藤野严九郎因为对中国留学生相对关照也引起了很大的非议。
1904年,仙台已经见不到中国留学生了,就在这一年,鲁迅转入了仙台医学院,整个仙台就只有鲁迅一个人,藤野严九郎就很关注他,每次上课的时候,鲁迅也是认认真真的做着笔记。
但鲁迅日语并不好,笔记整理的残缺不全,藤野严九郎也遭遇过排斥,知道孤独是什么滋味,他知道鲁迅一个人肯定很寂寞,但周君(鲁迅)并没有给人感到他寂寞,只有上课的时候非常努力。
藤野严九郎多多关照了鲁迅,还经常邀请他一块回家吃饭,鲁迅很感谢藤野严九郎,但鲁迅在医学院只读了一年就辍学了,离开之后,鲁迅还去见了藤野严九郎,鲁迅还拿回了一张他的照片。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将藤野严九郎尊为“唯一的恩师”,因为藤野严九郎教给他的不仅仅是学识,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关爱,让鲁迅体验到了缺失的父爱。
鲁迅去世那一年,就有记者想要采访一下这位恩师,不过藤野严九郎年龄已经非常大了,记者给他看鲁迅照片的时候,一时间没有想起来:鲁迅是谁?不记得了。
在家人的提醒下,藤野严九郎这才开口:哦!那个中等生。
在藤野严九郎记忆当中,鲁迅只是他的一个学生,他所能做的只是给鲁迅整理了一下笔记,请他多吃了几顿饭而已,“唯一的恩师”有些“言重”了。
记者为他藤野严九郎带来了一些鲁迅的作品,他自己翻译了《藤野先生》,看了之后对鲁迅的记忆多了许多。
他也是感慨自己退休后一直住在偏僻的农村,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对文学更是门外汉,他都记不清自己为什么要给鲁迅照片了,但肯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得知鲁迅去世后,感到一阵惋惜,要是能早点联系上鲁迅就好了;藤野严九郎在晚年的那段时间中,一直都在翻译鲁迅的文章,还提笔写下了《谨忆周树人君》。
1945年8月11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4天,藤野严九郎病逝了,一向对中国抱有好感的他,没能看到真正的和平,恐怕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吧。
后来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公开的一些鲁迅在日本的成绩:
解剖学 59.3分、生理学 63.3分、德语与物理均为60分、化学 60分……平均分为65.5,全班142人,排到第68名。鲁迅的成绩并不算优异,倒也符合“中等生”的情况
藤野学习不行。教出来的鲁迅也很差。所以他不记得。
比鲁迅更糟糕的是周恩来。考试从没及格过。
后来饿死了几千万人。
国内和日本的学者早把这篇作品考证了无数次,那个医科学校的档案都被翻遍了,很多细节都站不住脚。不过这不重要。“真的”,还是“假的”,才是理解一个文学家最大的思维局限。
因此断了资助,无奈之下周只能提前回国了事。
后来当上了总理,日方就开始重视起来,在仙居公园还搞了一个雕像供在那里。
人就是这样,成名了,什么都好办,当今皇上当年插队的破窑洞,如今不是也搞得冠冕堂皇吗?据说连当年的洗脚破脸盆都有对应的文物陈列。。。
因看不惯一些留日学生的吃喝玩乐,所以选择远离东京、地处东北偏僻小城镇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中国驻日公使兼留学生监督杨枢向该校校长发出照会,介绍鲁迅入校。鲁迅成了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学制四年,学校不收鲁迅学费。
地处东北偏僻小城镇、誰想出来的詞
仙台市於1889年設置為市。成立時全市面積僅17.45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6,000人。自1928年起全市規模開始擴大,至1989年,人口已超過一百萬。
唱的就是仙台
在某刊物上讀到過写魯迅到仙台医専時的連載文章。為何医専教師対魯迅生活比較関心、介紹住宿尋問飲食習慣不習慣等等、其中有個原因是有中国人来仙台住不習慣的先例、至于這個先例是不是医専的是不是已迁出仙台、文章中没写
這刊物好像家中還保存有、不過找起来有点麻煩、不知放哪里了
笔名
http://jsmh.umin.jp/journal/54-1/80.pdf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
鲁迅的人生当中,父亲这一职业是缺席的,因为父亲常年患病,能给他的关心非常少,藤野严九郎无疑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遗憾的是,自从鲁迅离开日本之后,两人就没有在见过面,不过鲁迅在离开日本前,藤野严九郎送了他一张照片,鲁迅一直将它挂在墙壁上。
藤野严九郎,1874年出生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医学家庭,他是第六代传人,在家族的耳闻目染下,从小他也对医学十分感兴趣。
9岁那年,家逢变故,父亲去世,藤野严九郎童年的经历倒是跟鲁迅很相似,藤野严九郎是由大哥、二哥抚养长大,小学时,跟日本老师学过汉学,所以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
当时正值清末,日本又推行军国主义思想,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并不友好,藤野严九郎倒是觉得遥远的中国很了不起。
1892年,藤野严九郎进入了名古屋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又留校一年担任解剖学教授的助手,又进入了东京大学学习解剖。1901年受聘到仙台,成为了解刨学讲师。
这一年藤野严九郎也不过才27岁,他担任一年级、二年级正副班主任,学生的心里状态、出席情况、考试成绩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整个仙台都相对排外,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少,而藤野严九郎因为对中国留学生相对关照也引起了很大的非议。
1904年,仙台已经见不到中国留学生了,就在这一年,鲁迅转入了仙台医学院,整个仙台就只有鲁迅一个人,藤野严九郎就很关注他,每次上课的时候,鲁迅也是认认真真的做着笔记。
但鲁迅日语并不好,笔记整理的残缺不全,藤野严九郎也遭遇过排斥,知道孤独是什么滋味,他知道鲁迅一个人肯定很寂寞,但周君(鲁迅)并没有给人感到他寂寞,只有上课的时候非常努力。
藤野严九郎多多关照了鲁迅,还经常邀请他一块回家吃饭,鲁迅很感谢藤野严九郎,但鲁迅在医学院只读了一年就辍学了,离开之后,鲁迅还去见了藤野严九郎,鲁迅还拿回了一张他的照片。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将藤野严九郎尊为“唯一的恩师”,因为藤野严九郎教给他的不仅仅是学识,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关爱,让鲁迅体验到了缺失的父爱。
鲁迅去世那一年,就有记者想要采访一下这位恩师,不过藤野严九郎年龄已经非常大了,记者给他看鲁迅照片的时候,一时间没有想起来:鲁迅是谁?不记得了。
在家人的提醒下,藤野严九郎这才开口:哦!那个中等生。
在藤野严九郎记忆当中,鲁迅只是他的一个学生,他所能做的只是给鲁迅整理了一下笔记,请他多吃了几顿饭而已,“唯一的恩师”有些“言重”了。
记者为他藤野严九郎带来了一些鲁迅的作品,他自己翻译了《藤野先生》,看了之后对鲁迅的记忆多了许多。
他也是感慨自己退休后一直住在偏僻的农村,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对文学更是门外汉,他都记不清自己为什么要给鲁迅照片了,但肯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得知鲁迅去世后,感到一阵惋惜,要是能早点联系上鲁迅就好了;藤野严九郎在晚年的那段时间中,一直都在翻译鲁迅的文章,还提笔写下了《谨忆周树人君》。
1945年8月11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4天,藤野严九郎病逝了,一向对中国抱有好感的他,没能看到真正的和平,恐怕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吧。
后来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公开的一些鲁迅在日本的成绩:
解剖学 59.3分、生理学 63.3分、德语与物理均为60分、化学 60分……平均分为65.5,全班142人,排到第68名。鲁迅的成绩并不算优异,倒也符合“中等生”的情况
藤野学习不行。教出来的鲁迅也很差。所以他不记得。
比鲁迅更糟糕的是周恩来。考试从没及格过。
后来饿死了几千万人。
国内和日本的学者早把这篇作品考证了无数次,那个医科学校的档案都被翻遍了,很多细节都站不住脚。不过这不重要。“真的”,还是“假的”,才是理解一个文学家最大的思维局限。
因此断了资助,无奈之下周只能提前回国了事。
后来当上了总理,日方就开始重视起来,在仙居公园还搞了一个雕像供在那里。
人就是这样,成名了,什么都好办,当今皇上当年插队的破窑洞,如今不是也搞得冠冕堂皇吗?据说连当年的洗脚破脸盆都有对应的文物陈列。。。
因看不惯一些留日学生的吃喝玩乐,所以选择远离东京、地处东北偏僻小城镇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中国驻日公使兼留学生监督杨枢向该校校长发出照会,介绍鲁迅入校。鲁迅成了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学制四年,学校不收鲁迅学费。
地处东北偏僻小城镇、誰想出来的詞
仙台市於1889年設置為市。成立時全市面積僅17.45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86,000人。自1928年起全市規模開始擴大,至1989年,人口已超過一百萬。
唱的就是仙台
在某刊物上讀到過写魯迅到仙台医専時的連載文章。為何医専教師対魯迅生活比較関心、介紹住宿尋問飲食習慣不習慣等等、其中有個原因是有中国人来仙台住不習慣的先例、至于這個先例是不是医専的是不是已迁出仙台、文章中没写
這刊物好像家中還保存有、不過找起来有点麻煩、不知放哪里了
笔名
http://jsmh.umin.jp/journal/54-1/8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