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水浒》才知:中国古人爱吃牛肉,穷人才吃猪肉

竞选
楼主 (文学峸)
为什么《水浒传》中的人都吃牛肉,而没有现在的猪肉? 2020-10-19 08:19 一半秋色

牛肉是梁山好汉的必备食材,好汉们不管在哪里吃饭,二斤牛肉是标配。吃不吃牛肉,似乎成了好汉的判定标准。

“小二,来二斤好酒,再切二斤熟牛肉,快点,洒家饿了!”

牛肉,林冲在草料场吃,武松在景阳冈吃,鲁智深在五台山吃……
似乎只有吃牛肉才展现英雄气概,要是换成“小二,来两块猪肘子!”,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石秀劫法场之时,来到了一家酒楼,坐在临街的座上,店小二来问:“客官,你是一个人吃,还是请客吃饭的?”

石秀圆眼怒睁,拍了一下桌子:“大碗酒,大块肉 ,只顾端来,问什么鸟啊?”

小二吃了一惊,这人脾气够暴的,他撇撇嘴,走了,不一会儿,端来大块牛肉和三角酒。

和石秀一样,武松也是走哪吃哪,走哪喝哪,无酒不欢,无肉不下饭,他把牛肉当成了主食,牛肉和酒是他日常的配餐。

还有,《水浒传》十四回,吴用前往石碣村,邀请阮氏三雄入伙,一起参与抢劫生辰纲的犯罪活动。

四人来到了乡村酒店,阮小二问店家有什么吃的,店家说:“新宰了一头黄牛,很肥,肉很嫩!”,阮小二接口道:“再好不过了,切十斤来!”
牛肉上来了,吴用吃了几块就饱了,毕竟吴用是读书人,吃得少,但阮氏三兄弟不一样了,他们是粗人,也不顾吃相,狼吞虎咽的,一多会儿,就吃了个精光。

阮氏三兄弟以打渔为生,按照常理,似乎应该以几尾鲜鱼款待客人,但阮氏三雄偏不,这是为何呢?

这说明牛肉贵啊!就像咱们请客吃饭一样,贵客来了,一定会上最好的菜,平常舍不得吃的菜。

对于阮氏三兄弟来说同样如此,而从他们狼吞虎咽,把牛肉一扫而光的吃相来看,他们平时应该不怎么吃牛肉,因为牛肉太贵了,他们吃不起。

在古代,牛肉是上品,只有贵族才吃得起;其次是羊肉,富裕人家吃得起;最后是猪肉,一般百姓吃得起。
梁山好汉顿顿吃牛肉,的确挺壕的了!那么,梁山好汉哪来这么多钱吃牛肉啊?

抢来的呗!梁山好汉都是单身狗,没有老婆,没有孩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们留着钱又没什么用,全买牛肉吃了!

有人说,梁山好汉经常吃牛肉,却极少吃猪肉,这是为何呢?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施耐庵是明朝人,而明朝皇帝姓朱,所以不允许吃猪肉,真的是这样吗?

并非如此!

纵观《水浒传》,吃猪肉的场景很多,不亚于吃牛肉,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镇关西就是卖猪肉的,不卖牛肉。

还有:日,众泼皮商量,凑些钱物,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
等等,类似的场景很多,不下于十几处,可见,梁山好汉不仅吃牛肉、羊肉,也吃猪肉、狗肉,甚至有些丧心病狂的好汉还吃人肉,比如李逵煮了冒充他的李鬼,当猪肉排骨吃了;还有王矮虎挖人心肝吃了;就连大善人宋江也亲自操刀,活剐了黄文炳,挖出心肝来,做了一锅醒酒汤……

对于好汉来说,只要是肉,都能吃!

不过,在宋朝,猪肉似乎不怎么受待见,这从宫廷御厨各种肉类食用量可以窥测一二。比如:北宋年间,宫廷一年食用猪肉4131斤、羊肉43万多斤,猪肉食用量还不到羊肉的零头。

对于二师兄肉的廉价,苏东坡曾经写了一首诗,唤作《猪肉颂》。

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二师兄的肉很贱,有钱人不吃它,而穷人呢?因为煮猪肉需要消耗许多柴火,而且古代又没什么好配料,煮出来的味道又不好,所以穷人也不爱吃猪肉,一时间,猪肉成了无人问津的肉了。
直到,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后来酱油也发明出来了,有了酱油,就有了红烧肉,猪肉渐渐地重新上了餐桌。

竞选
其实现在也是牛肉比猪肉贵更多,只是,宋朝中国人似乎比现在的中国人更容易吃到牛肉,宋朝比今朝富裕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并非如此,宋代法律不许私自屠宰耕牛,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书中少猪肉菜肴与蒙元统治有关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5910/200611/24243.html

夜读水浒:从水浒书中的酒席少猪肉菜肴谈开去 (2006-11-21 04:14:27) 


<<水浒>>一书,几乎每回都有提到酒食,似乎请客吃饭到真的成了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第十四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中乡村民办教师吴用受东溪村村长当地黑社会头目晁盖委托联络阮氏兄弟商议打抢运钞车一事,用一两银子沽了一瓮酒二十 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十字坡开黑店的张青夫妇也是以人肉冒充水牛肉做大包子经营咖啡店(仔细想想,能把人肉做出水牛肉味道还真不简单呢)。

但通篇读来,就会注意到书中各色人等的大餐小酌中多以牛羊家禽河鲜为下酒菜,一桌子荤腥数过去,连个红烧狮子头都没有更甭提溜肝尖之类的杀猪菜了。难道这水浒中人就只爱吃牛羊,不爱吃猪肉吗?

当然不是,从水浒所处的年代来看,正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最繁荣的时期,由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虽然画卷描绘的不是开封城最繁华的地段,却也热闹非凡。根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关州桥夜市部分,非常有趣,尽是小吃,花样百出。孟元老沿街记下每一家饭馆小吃的招牌菜色,一一陈列菜名及价格,神游之余,里面也大量记载了猪肉小吃令人垂涎欲滴。那么促使<<水浒>>书中缺少猪肉菜肴宴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作者施耐庵所生活的年代谈起了。

施先生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悲惨最黑暗的岁月。过了一个世纪的饱经民族歧视任人蹂躏凌辱的亡国奴时代,面对的是国破家亡,田园荒芜,经济基础社会道德文化体系整体崩溃的惨状。在蒙元统治时期,将百姓分为四种人:蒙古、色目、汉、南,基本上按照蒙古征服的顺序排列的,征服的早的地区,当地人的地位高。金的灭亡比较晚,所以金国人也就是汉人,地位比较低。最晚征服的南宋地位更低,南宋人也就是南人地位最低。元亡之后,各民族混居已成事实,故书中有色目人面貌特征的紫髯伯皇甫端充任兽医很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色目人在元朝一般从事军火制造医疗等职业)。

在蒙元时期,中原的汉人在经历无数次大屠杀之后沦为牧奴,耕田被大片改为牧场,劳动所得不但要上缴满足异族统治者的享受,还要为蒙元长年累月的征战提供后勤物资,因此除了粮食就是要为其提供家畜及草料。而在汉人之上的蒙古,吐番,色目统治者皆以牛羊肉为主食,不食猪肉和鱼虾,加以当时养猪所需的粮食饲料由于统治者的掠夺严重匮乏,因此猪不可能成为中原地区的主要家畜。统治者只需满足自己的享受,哪里会顾及视为草芥人命只值一根草绳的汉人的饮食需要呢?在施先生的年代,官府宴席多以牛羊家禽为主,水产品才是下等汉人的食物因为统治者不喜河鲜,这也就是在<<水浒>>中人多以牛羊家禽鱼虾为下酒之物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后的元末明初的食物加工手艺远不能与宋朝相提并论,<<水浒>>书中的菜肴描写过于粗糙令人根本无法体验出<<东京梦华录>>中的美食文化,施先生并不具备宋代的饮食男女,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萌生初期的小布尔乔亚的亲身体验,就只能从耳闻目睹的当时的异族统治者的“大碗酒,大块肉,大秤分金银”的破坏性掠夺统治来推论水浒中人的日常生活了。

其实不止是饮食,在教育程度上,<<水浒>>中人多数是文盲半文盲,连鲁智深这个前渭州军分区武警中队长的营级干部也不识字,最终一群睁眼瞎的草莽英雄在文化程度同样也不高的基层小公务员,一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乡村教师,一个民营企业家,一个神棍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带领下以“分金银,吃酒肉”作为精神支柱实现地方割据。这显然也不符合重文抑武的宋人文化哲学,宋代作为中华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在文学艺术思想哲学都是人才背出的年代,可以说在春秋诸子百家之后又一个的思想解放盛世,文化和经济的高度繁荣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国家机器-特别是禁军。当时的禁军队伍中擅于经商,手工艺人,艺术工作者充斥其中,文化程度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军队。即使后来南宋的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张浚等传世之作今日读来仍然文采依旧,作为汉奸的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则更是文武双全,他在攻克襄樊,活捉文天祥逼得陆秀夫背着宋帝跳海后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流传一时。所有的文明国家都有不同方式的文化、宗教来维持文明社会,比如西方的基督教,中东的伊斯兰教,印度的佛教、印度教,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等等。这些文化有些共同特点,就是使统治者和民众遵守一些道德标准,维持文明发展的需要。世界上最早的技术爆炸时代并不是在英国,而是在中国宋代。这个短暂的时代随著蒙古人的入侵夭折了。对比没有文明发展的原始野蛮民族蒙元统治者,就会发现在他们社会中找不到类似道德约束,信奉的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杀人性命,夺尽其所有财产,让其亲属流泪痛哭,抱著他们的妻子和女儿睡觉”。文明处于空白期的蒙元统治在掠夺破坏屠杀的同时也摧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道德体系,教育成了陪葬品。一代代的读书人在无望科举走投无路之时或为虎作伥,或转入民俗文化如杂剧歌舞来取悦于文盲出身的异族统治者,如同今天的小品艳舞美其名曰“雅俗共赏”一般。教育在一代代的颓废中逐渐沦丧,读书无用论始作佣者即为蒙元!到了元朝中叶,连出任地方官的人选中也充斥了文盲,在县官的公文中更有甚者在书写“七”字之时一斜横之笔由左上写至右下,汉人的文化程度尚且如此,上层统治者又何以想象呢?<<水浒 >>作者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半文盲掌权的政权交替时代,又怎么能够指望一群草寇会知书达理呢?

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就造成了中国人口减少五千万人口,只有原来人口的一半,蒙元留下来的是一片废墟,中国北方被杀的千里无人烟。华夏文明的精华大部分都处在丧失的危机中。侥幸存活的人,也历经磨难。人命的价值受到蔑视。人们如果仍然遵循原来类似于“人命关天”之类的仁爱等道德标准,就无法生存。从红巾军到朱元璋,都异常凶狠残忍,视人命如草芥。 中国经过元代蒙古人的大屠杀后,文化中对人命的价值的重视降低。社会矛盾变得尖锐,使得内耗加剧,文明发展变得缓慢停滞。后世的明清无法和宋代仁义立国,君臣揖让风范相比。明后来的失败,有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蒙古恶习的影响,不珍惜人命。这是明太祖和成祖设计制度的问题造成的。为了总结宋代教训,走到另一个极端。宋代皇帝几乎没有杀过大臣(岳飞是唯一的例外)。而明代学习除了学习蒙古人杀了很好的大臣外,更不重视百姓生命。在宋代,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社会赈济制度。当百姓有天灾人祸,宋政府立刻救济。有的时候皇帝觉得花钱太多,不想救济,就有大臣用儒家珍惜人命的学说劝告。但后来在这个元、清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华夏文明帮助了游牧民族提高了文明程度,但游牧民族的野蛮文化也影响了华夏文明对人命的重视。所谓“重天理,灭人欲”的程理学在明清的流行,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明太祖公开说不施行仁政,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教导从华夏文化中删去,给后来亡国的惨剧埋下了伏笔。这些在<<水浒>>中都表现的邻里尽致,交战的各方无论官府民团还是黑帮强盗,都嗜杀成性茹毛饮血,往往以屠杀无辜平民为乐事,偏偏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响。比如,很多人连杀人都无所谓,当然也在对社会中损害他人利益理所当然,至于主流媒体称水浒中人为官逼民反劫富济贫的农民起义乃至吹捧那个所谓只识弯弓射大雕导致中华文明从此停滞的人,则更是无以言状的荒谬!  

 

竞选
单从一日三餐看,宋朝是否比当今的中国人吃得更好?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从古到今,中国人吃饱饭是近三十多年的事,拜化肥和良种的普及
铁甲连环马
现在中国人是敞开儿吃,身在福中,难得。
铁甲连环马
水浒传中,鸡,鹅,羊,猪都有。

少时,一托盘把上楼来,一樽蓝桥风月美酒,摆 下菜蔬,时新果品、按酒,列几般肥羊、嫩鸡、酿鹅、精肉,尽使朱红盘碟。宋江 看了,心中暗喜,自夸道:“这般整齐肴馔,济楚器皿,端的是好个江州!
最接近太阳的人
还有鸭,但没有驴马肉.
研究研究
毛泽东用了20多年的时间大力建造的化肥厂,大量修建的农村水利工程,建立的8万多座水库。从而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
十具
明朝西方传教士记载江南无乞丐。山东博平县嘉靖年间“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

郓城县百姓“贫者亦捶牛击鲜,合飨群祀,与富者斗豪华……胥吏之徒亦华侈相高,日用服食拟于仕宦。……”。通州“乡里之人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稍贱则惧其渎客”。浙江桐乡县“其俗尚侈,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贫人负担之徒,妻多好饰,夜必饮酒”。

研究研究
猪肉要加很多糖味道才好吃,中国古代糖的产量太小,所以民众吃猪肉的兴趣没有吃牛羊肉大。
铁甲连环马
有啊。光大破连环马,就吃了5-6百匹马肉。

三千连环甲马,有停半被钩镰枪拨倒,伤损了马蹄,剥去皮甲,把来做菜马食;
最接近太阳的人
you are right
十具
博主让我意识到,酱油的伟大,拔高了很多食材的价值。想不起来宋以后汉人还有什么惠及全人类的技术创新。
老生常谈12
作为农耕民族,中原古代应该极少吃牛肉。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成书,把蒙古人吃牛肉的习惯写进书里。奇怪的是为啥不写吃羊肉?羊更容易羊,长城成羊也快。

十具
可能吧。印度学生告诉我,他们并非宗教原因不吃牛肉,而是耕牛在农业文明中的地位。但中国好像没这个意识

下乡时知道,耕牛年老力衰后是要被杀了吃肉的。

即将入段
我相信这个结论。中国人世代节俭,每代储蓄传后代,结果几千年下来还是穷,只有近30年才改变
即将入段
宋朝比今朝富裕?人类社会进化越来越落后?
即将入段
吹牛逼的小说不能拿来当史实讨论
世事沧桑
是的,什么牛肉,银子,都是吹的。
铁甲连环马
是啊,是啊!如果说《三国演义》是半实半虚,那么我看《水浒传》得有95%是虚的。

咱不都是读它们,笑谈中嘛。

金色的雨
看水浒电视电影,最受不了的是所谓的粗人都是细皮嫩肉,扑点黑色,就算糙人了。
s
speedingticket
我过去也这样理解。不过最近看到Buffalo,bison在草地上迅速繁殖生长。古代地广人稀,应该很容易放养
白云蓝天
+100 很有道理!正如《金瓶梅》反映的也是明代生活,《荷马史诗》反映的是荷马时代的生活。
白云蓝天
纯粹臆想!那时能有多少人家能有钱吃猪肉,却还要挑三拣四、嫌肥挑瘦的!
白云蓝天
但在书中写吃牛肉可能只是一种避讳的写法,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吃牛肉,牛当时属于生产资料。
研究研究
苏东坡改进了烧猪肉的方法,发明了东坡肉,猪肉开始受人喜欢了(比牛肉更受喜欢了)。
白云蓝天
苏东坡是有钱人,可以变着花样吃,但能吃得起肉的平民很少,牛肉更吃不起,再说猪肉哪里非得放糖才好吃。
十具
此文显然是戏说。但是今天的酱油的确是宋朝定型的,改进了猪肉的口味。古代吃牛羊肉是奢华

士大夫不吃猪肉。宋从辽金进口羊,草原民族也想改改口味吃猪,乐意交换。后来两边撕破了脸,南中国富贵们也被迫接受了猪肉(爱国肉)。苏东坡起的作用不大,更多的是外交军事失败的后果。久而久之,南中国人认为羊膻不好吃。我家那位现在还是如此,连新西兰的顶级羊排都排斥,儿时的偏见很难去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