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知青时在社办农场,计工分,年终算总账。我是全场最高分,十分。年终结账,我每天七毛五分。这在我们公社不算最高的,但是远高于生产队的平均值(我记得还有一天1毛5分的)。扣掉全年分给我的口粮和食油,分得现金二十余元。当地大部分的农民也就是这样的,有些穷的生产队,全年扣了口粮,还倒欠生产队的钱。农民家庭可以养猪(一般平均也就一头),一年卖一次,自己吃一部分,卖一部分换钱(原则上是要卖给供销社的)。可以养一些鸡,据我观察,每家十来只,鸡蛋由供销社统购统销。自留地有三分就不错了,小半个篮球场吧,种点自家吃的蔬菜,有的种点烟叶自己抽(大烟杆我也抽过)。每个生产队都有国家摊派的猪、鸡鸭等农副产品的指标,并分配到各家各户,按国家统一价格收购。
当地农民非常纯朴,一年吃不到几次肉,破衣烂衫,小孩子脏兮兮的,住的是干打垒的土墙茅草房,身上长虱子(我也是满身虱子),买不起酱油的不是个别的。我们到农民家做客,煮一碗鸡蛋挂面招待我们就是很好的了。要知道我下乡的地方是湖北著名的粮产区,是电影“难忘的战斗”故事里发生的地方(如果你没有看过“难忘的战斗“这部电影,以后就别随便评论当年农村的美好生活了)。全国比这穷的多了去了。有空可以去问问习主席,延安的农民要比我那里的苦得多。
我们在的队四毛钱。
苏北有的贫困生产队只有八分钱。这是我听说的最低数字。
我老家也一样,人均地少,靠种粮食没法活。但是当时以粮为纲不准随便种别的。
根本问题还是人口多,生产技术低下。现在国内的粮食产量都是化肥喂出来的。
当地农民能吃饱饭也是直到改开包产到户之后。
我插队的第一年有双份的口粮:城里继续供应第一年的口粮(还有细粮,但是很少),这个拜托李庆霖的一封信。农村也给我们分口粮,新鲜的当年产的玉米面做的大饼子宣透透的,很香。这第一年我吃了净粮食800-1000斤,每顿都吃一斤。青年点里的所有知青都胖了。
我每天大概工分9分。
上大学时,青年点点长到我父母家里给我30多元钱。
当地缓坡沙土的亩产玉米800斤。是一个比较小的大队,有四个小队,60-70多户人家, 400多人。人均耕地2-3亩。粮食基本管够吃。农民都有衣服穿,没注意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还见过秋天时一家农民在吃挂面,豆角大酱。
我们在城里的时候也很少吃过挂面,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才吃挂面。
有一天生产队在山上挖苹果树坑,记件制,每挖一个树坑给现金5毛。我挖了9个树坑,里面净是些石头,很难挖。青年点点长挖了12个树坑,他参加了画树坑,知道哪里好挖,哪里不好挖。
我叔叔在延庆插队,好像如果评10分,一天可以挣到一块多,他没这么多
实际收入很不错,肯定超过一块钱。平时分的肉类,奶制品,粮食等折算价格也比较低。。。这样做主要是怕外人嫉妒,有麻烦
干了两年,一分钱没见到。社员都指望多生孩子多分口粮,然后拿大米换粗粮剩下的卖钱。养鸡养猪是不允许的。
第一个半年有国家计划粮供给,有高粱面,我们吃得比社员还苦。我们下去前一年大丰收,社员基本吃大米麦子面。下半年我们就吃自己的口粮了。
我们临庄的知青,下去后大队扣了社员每人一两米一两面一钱油支援知青,他们一直吃到年底。
我们公社另一大队的知青没饭吃,他们村靠公路,就把铁锅挂路边敲,大队只好发粮食养他们。
唯一实用的时候是对账
上面有朋友说再苦也比49年强,需要严谨地论证。史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地方饿死了近千万农民。川省政协主席廖伯康说从此四川经济由全国中上变成了中下。抗战时期,四川涌入了几十万人,军政机关、内迁工厂大学、我父母这样的学生和难民,也没饿死人。
我们部队和那里搞过军民共建,有一年夏收我还在那里劳动过
永丰屯的分值是5分。
来自农业部官网:1949:418。1962: 428(包括薯类)。1978: 545。现在:940。Conveniently 没有1960,1961的数据,肯定是中国史上最低。现在进口粮食、油料、肉类,1978前一切饲料、调料、酒、工业用粮都得从国产原粮来,这账还用算吗?要不然就无法解释,二战时四川没饿死人,59-61饿死800万(有人说1000万)。
每年挣3000工分,扣除口粮钱,大约能分到150元现钱。这是整个大队里最好的生产队,其他的有6-7分钱的。
不过这都是75左右的事情了,69年之前要少很多。按照老农的说法,二满洲(45-55年)最好,大满洲(31-45年)管得严,最要命的就是公社化。
熊培云:“一个挣工分的日子从此开始了———准确地说, 由于没有议价权, 是一个几亿人为国家打工的时代开始了。”
张五常:工分制是“中锅饭”。个人的贡献可以被平均分享, 无论勤劳散漫, 不易监察。工分制是一个没有地主的“佃农制”, 生产下降成为必然。“一些家庭妇女开小差忙家庭琐事,乘队长不注意,悄悄混入上工队伍。然而,往往难逃队长犀利的眼睛。她们遭受的常常是队长的一番奚落和扣半分工的惩罚。老实厚道的往往是忍气吞声地在心里犯嘀咕,要是遇上蛮不讲理的婆娘则和队长理论半天,尽管无济于事”。我还能复现这样的画面,她们真的很可爱的。回家喂孩子或喂猪什么的被扣工分,有点不近情理。我们知青一有机会也偷懒。
我当知青时在社办农场,计工分,年终算总账。我是全场最高分,十分。年终结账,我每天七毛五分。这在我们公社不算最高的,但是远高于生产队的平均值(我记得还有一天1毛5分的)。扣掉全年分给我的口粮和食油,分得现金二十余元。当地大部分的农民也就是这样的,有些穷的生产队,全年扣了口粮,还倒欠生产队的钱。农民家庭可以养猪(一般平均也就一头),一年卖一次,自己吃一部分,卖一部分换钱(原则上是要卖给供销社的)。可以养一些鸡,据我观察,每家十来只,鸡蛋由供销社统购统销。自留地有三分就不错了,小半个篮球场吧,种点自家吃的蔬菜,有的种点烟叶自己抽(大烟杆我也抽过)。每个生产队都有国家摊派的猪、鸡鸭等农副产品的指标,并分配到各家各户,按国家统一价格收购。
当地农民非常纯朴,一年吃不到几次肉,破衣烂衫,小孩子脏兮兮的,住的是干打垒的土墙茅草房,身上长虱子(我也是满身虱子),买不起酱油的不是个别的。我们到农民家做客,煮一碗鸡蛋挂面招待我们就是很好的了。要知道我下乡的地方是湖北著名的粮产区,是电影“难忘的战斗”故事里发生的地方(如果你没有看过“难忘的战斗“这部电影,以后就别随便评论当年农村的美好生活了)。全国比这穷的多了去了。有空可以去问问习主席,延安的农民要比我那里的苦得多。
我们在的队四毛钱。
苏北有的贫困生产队只有八分钱。这是我听说的最低数字。
我老家也一样,人均地少,靠种粮食没法活。但是当时以粮为纲不准随便种别的。
根本问题还是人口多,生产技术低下。现在国内的粮食产量都是化肥喂出来的。
当地农民能吃饱饭也是直到改开包产到户之后。
我插队的第一年有双份的口粮:城里继续供应第一年的口粮(还有细粮,但是很少),这个拜托李庆霖的一封信。农村也给我们分口粮,新鲜的当年产的玉米面做的大饼子宣透透的,很香。这第一年我吃了净粮食800-1000斤,每顿都吃一斤。青年点里的所有知青都胖了。
我每天大概工分9分。
上大学时,青年点点长到我父母家里给我30多元钱。
当地缓坡沙土的亩产玉米800斤。是一个比较小的大队,有四个小队,60-70多户人家, 400多人。人均耕地2-3亩。粮食基本管够吃。农民都有衣服穿,没注意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还见过秋天时一家农民在吃挂面,豆角大酱。
我们在城里的时候也很少吃过挂面,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才吃挂面。
有一天生产队在山上挖苹果树坑,记件制,每挖一个树坑给现金5毛。我挖了9个树坑,里面净是些石头,很难挖。青年点点长挖了12个树坑,他参加了画树坑,知道哪里好挖,哪里不好挖。
我叔叔在延庆插队,好像如果评10分,一天可以挣到一块多,他没这么多
实际收入很不错,肯定超过一块钱。平时分的肉类,奶制品,粮食等折算价格也比较低。。。这样做主要是怕外人嫉妒,有麻烦
干了两年,一分钱没见到。社员都指望多生孩子多分口粮,然后拿大米换粗粮剩下的卖钱。养鸡养猪是不允许的。
第一个半年有国家计划粮供给,有高粱面,我们吃得比社员还苦。我们下去前一年大丰收,社员基本吃大米麦子面。下半年我们就吃自己的口粮了。
我们临庄的知青,下去后大队扣了社员每人一两米一两面一钱油支援知青,他们一直吃到年底。
我们公社另一大队的知青没饭吃,他们村靠公路,就把铁锅挂路边敲,大队只好发粮食养他们。
唯一实用的时候是对账
上面有朋友说再苦也比49年强,需要严谨地论证。史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地方饿死了近千万农民。川省政协主席廖伯康说从此四川经济由全国中上变成了中下。抗战时期,四川涌入了几十万人,军政机关、内迁工厂大学、我父母这样的学生和难民,也没饿死人。
我们部队和那里搞过军民共建,有一年夏收我还在那里劳动过
永丰屯的分值是5分。
来自农业部官网:1949:418。1962: 428(包括薯类)。1978: 545。现在:940。Conveniently 没有1960,1961的数据,肯定是中国史上最低。现在进口粮食、油料、肉类,1978前一切饲料、调料、酒、工业用粮都得从国产原粮来,这账还用算吗?要不然就无法解释,二战时四川没饿死人,59-61饿死800万(有人说1000万)。
每年挣3000工分,扣除口粮钱,大约能分到150元现钱。这是整个大队里最好的生产队,其他的有6-7分钱的。
不过这都是75左右的事情了,69年之前要少很多。按照老农的说法,二满洲(45-55年)最好,大满洲(31-45年)管得严,最要命的就是公社化。
每年挣3000工分,扣除口粮钱,大约能分到150元现钱。这是整个大队里最好的生产队,其他的有6-7分钱的。
不过这都是75左右的事情了,69年之前要少很多。按照老农的说法,二满洲(45-55年)最好,大满洲(31-45年)管得严,最要命的就是公社化。
熊培云:“一个挣工分的日子从此开始了———准确地说, 由于没有议价权, 是一个几亿人为国家打工的时代开始了。”
张五常:工分制是“中锅饭”。个人的贡献可以被平均分享, 无论勤劳散漫, 不易监察。工分制是一个没有地主的“佃农制”, 生产下降成为必然。“一些家庭妇女开小差忙家庭琐事,乘队长不注意,悄悄混入上工队伍。然而,往往难逃队长犀利的眼睛。她们遭受的常常是队长的一番奚落和扣半分工的惩罚。老实厚道的往往是忍气吞声地在心里犯嘀咕,要是遇上蛮不讲理的婆娘则和队长理论半天,尽管无济于事”。我还能复现这样的画面,她们真的很可爱的。回家喂孩子或喂猪什么的被扣工分,有点不近情理。我们知青一有机会也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