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

小二哥李白
楼主 (文学峸)

 

邶风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二子乘舟》并非毛亨解释的所谓“刺时”。诗经“刺时”是汉代不满时政的知识分子的臆想。古代劳动人民哪有这么多心思去专门为刺时而写诗唱歌。即使是《硕鼠》,《伐檀》这样的所谓的“刺时”诗,主要还是抒发怨言,刺时是怨言诗的效果,而不是成诗的原因。

 

《二子乘舟》这首诗更像是歌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诗歌。

猜测,二里头,一开始可能也是叫禹里。

再猜测,这首诗可能还有两阙,共三阙,可能也因此被误传为“三过家门而不入”,实质可能是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而所谓的家门,对于大禹来说,不会是小家之门,而是禹里城的城门。

 

二子乘舟,禹子乘舟。

泛泛其景,景是指迎面而来的景象,指的是大禹的船远远而来。

愿言思子,多么想说出对禹子(这里的子还是特指禹子)的思念和期盼。

中心,衷心。

养养,满腔的(期待和兴奋)。

中心养养,衷心充满期待的兴奋。

 

二子乘舟,同上。

泛泛其逝,远远地又离去。

可见,泛泛其景,泛泛其逝,是动态的,一来,一去,前后呼应。

愿言思子,大意同上,但是这里是对目睹大禹的船离去无奈和不舍。

不瑕,没有短暂的空闲。

有害,让我忧伤。

不瑕有害,你匆匆来了又去,没有片刻的停留,让我充满期待的心落空,更加忧伤。

阿尤
忽闻岸上小芹声
密码忘记了
商榷-

-毛亨毛苌都是战国时代的人,注释诗经时,不知道有汉朝。汉代《郑笺》只是再整理,不是原创。汉代传毛不传三家诗,更可能是因为文人喜欢用古文注释的毛诗,而《三家诗》是用当时的白话文注释的。后代儒家比如孔颖达,都是传抄《毛诗》,大体上变化不大。

-邶风:三监之乱后,邶归卫国管辖,在现在淇县附近,符合叙述卫国发生的事件的说法。禹都二里头在洛阳附近,那里的诗属于《王风》。邶与国,地域相差较远。

综合而言,鄙人觉得还是毛诗解释更靠谱些。

当然,老百姓不一定故意去“刺时”,更多的可能就是“八卦”。有新鲜的事情,八卦一下,久而久之就编成小曲,传唱下去了。

 

密码忘记了
《邶风》中,另有《新台》,可互相佐证是在说卫国国君占儿媳的故事

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k
kirn
和一个: 二女乘舟,泛泛其英。莫言哭竹,中心泱泱! 二女乘舟,泛泛其逝。莫言波兮,洞庭有叶

不过都是骗人的煽情段子! 

紫色海洋
你们没在江上偶遇?
爪四哥
咦?居然不是三美。。。。
阿尤
三江口,走岔劈了
5
500miles
二子乘舟 = 禹子乘舟。。。是说大禹够二的吗?
5
500miles
多大个事,那时候换个媳妇,跟现在换个手机差不多。你别说你从来没换过

老爸给儿子买了个新手机,或者,儿子的手机给老爸了。

切,

又不是抢鸡蛋

小二哥李白
二毛死的时候都是西汉人,前朝遗老。大毛是经历过秦汉之乱,焚书坑儒的知识分子,小毛又对汉初独尊黄老一肚子怨气,二人都。。。

有刺时的愿望。只是毛诗注解的“刺时”不但过于牵强,而且剥夺了诗歌之美,让璀璨的诗歌蒙尘千年。(见我博客里的《静女》,感受一下拨开“刺时”灰尘的诗歌有多美!)

《诗经》是经过孔子编辑的,孔子把诗经从五千余首砍成三百余首,留下的可以说都是精品。如果是真的这么露骨的“刺时”,以孔子笔削春秋之手,还能留的下来?

小二哥李白
古语禹二同音,放在现在的粤语也是“雨”和“义”这么接近。。
小二哥李白
五哥也要“刺时”来。。
k
kirn
遇上了遇上了,八眼泪汪汪,四爪握手忙
密码忘记了
谢答复

像荷马史诗一样,《诗经》中的内容应有其历史背景,其产生应该有其原因。当时可能就是国人对奇葩事情的八卦,加上失意的“士”的艺术加工。原本目的未必“刺时”,经“士”一加工,则“刺时”是可能的。

啥是“士”?当时基本按嫡长子继承制,国君以下,王子,王孙,公子,公孙,无继承权的慢慢就沦落到“士”这一阶层了:庙堂已远不可及,不喜欢江湖又沦落江湖,除了良好的教育和血统,社会和经济地位是每况愈下的。不满权贵所为也是正常的。

孔圣人会反对“刺时”吗?未必。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最痛恨的是“礼崩乐坏”。他老人家政审“诗”的目的,也是为了教化百姓,弘扬“周礼”,而不是为了美学。既然为了教化宣传“周礼”,选的内容有褒有贬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卫宣公所为,显然属于“礼崩乐坏”的范畴的。不是像500兄戏言“换个老婆”那么简单的小事。

一点愚见,供批判。

移花接木
谢谢介绍, 还没看过, 只看过[二子开店] , 第一次听说[二子乘舟]
5
500miles
为什么你的这些都是 “供批判”? 不可以供表扬吗?或者,供拍马屁~~~

孔子即使是有褒有贬,也不会弄到诗经里头的。他会说教学生,但述而不作。因为断了上下文容易有歧义。

 

而诗经,我以为就是为了美学的。思无邪,思无邪。肯定是说你看到了南子才要“思无邪”的。你看到了鼎乐还需要思无邪吗?

密码忘记了
批判可开阔眼界

表扬我会飘的。

孔子没作《诗》,他只按他老人家自己的喜好选诗。政审没通过的都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