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星照的文章-----《东吴大都督为什么个个都那么风光出彩 》(转贴的文章,不用点赞。)

铁甲连环马
楼主 (文学峸)
东吴大都督为什么个个都那么风光出彩  2020-09-16 07:10

东吴大都督为什么个个都那么风光出彩

从周瑜领兵抗拒曹操开始,人们习惯于把东吴在前线统兵的将领称之为大都督,其后有鲁肃、吕蒙和陆逊都处在这个位置上,直到陆逊当上了上大将军为止。东吴的大都督,个个功勋卓著,在东吴所受到的待遇也是风光无比,同时代魏蜀两国的类似人物,无论是军功、权力还是受信任的程度,都是无人能比。那么,他们为什么个个风光无比,而这一切的原因又是为什么呢?

(周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成就千年风光

曹操南下荆州,在刘表的儿子投降得到了荆州水军后,顺势南下,想一举解决江南东吴政权,进而统一全国。孙权内心里是想和曹操一战的,但江南的一班文臣却觉得东吴力量太弱,大多倾向于投降。鲁肃单独劝谏孙权,说只有他孙权不能投降,并劝他将周瑜从前线调回来。周瑜回来后,指出了曹操南下的四个方面的短处,东吴有四个方面的长处,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必定能够战胜曹操。孙权坚定了抗曹决心,并让周瑜和程普先行,与曹操决战。

两军在赤壁相遇,由于曹军染上瘟疫,两军刚交战,曹操就将军队退回到江北。尽管如此,但曹操的兵力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长期对峙对东吴很不利。周瑜采纳老将黄盖建议,以诈降之计火烧曹军战船,曹军被烧死和落水而死的兵士不计其数,无奈只好退回到南郡。人们将这次战斗总结称为“火烧赤壁”。曹操自己回到许都,留下曹仁守卫江陵城。周瑜又让甘宁占领夷陵,待江陵成为一座孤城后与曹仁决战。周瑜不顾伤痛,亲自巡视军营,激励将士,终于将曹仁打败,曹操的势力退回到樊城襄阳一线。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彻底遏制了曹操在战略上进攻的势头,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的一个基础,而周瑜就是这场战役最为出色的指挥员,因而被人称之为“周郎赤壁”。

鲁肃单刀赴会威震关羽

夺取江陵不久,周瑜去世,鲁肃接替周瑜在前线领兵。鲁肃领军早期,正是三家内部各自有事,相互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因此在鲁肃身上也没有叫得响的战绩。但鲁肃治军严明,训练军队,部署得当,也为东吴军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就他个人来说,最风光的当属他和关羽的“单刀赴会”。

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刘备已经得到了益州为名,要求刘备归还荆州诸郡,刘备找借口不还,两家发生了争战。孙权派遣吕蒙进攻长沙等三郡,让鲁肃在益阳抵挡关羽。鲁肃邀约关羽阵前相见,要求会见的将军们单刀赴会。鲁肃责备关羽说,我们借给你家土地,是因为你们当初(当阳长坂坡)兵败,没有资本的缘故。现在你们已经得到了益州,仍然没有奉还的意思,我家现在只求得到三郡,你们还是不从命。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关羽手下有个人就插话进来,遭到了鲁肃的严厉斥责。关羽自知理短,使眼色让那个人离开。由于其他原因,两家定界言和。

在演义和戏曲当中,“单刀赴会”的英雄是关羽关云长,鲁肃只是个为关羽配戏之人,而实际情况是,提议单刀赴会的是鲁肃,理直气壮大气凛然的也是鲁肃。鲁肃原本是个文臣谋士,关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赫赫武将,鲁肃敢提出来和这样一个人“单刀赴会”,的确是豪气干云,风光一世。

吕蒙偷袭江陵兵不血刃让关羽英雄末路

在吕蒙身上有一个成语叫做“刮目相看”,是由“刮目相待”演变而来。是说鲁肃认为吕蒙本不过是一个武士,没想到学问也是了不得。鲁肃的后继者就是这个吕蒙。而吕蒙的风光正在于偷袭关羽的治所江陵城,让关羽无家可归,兵败被杀。

关羽准备北上夺取樊城,想抽调后方的兵力一举拿下,但由于吕蒙就在他的后方,关羽一时间不敢贸然造次。吕蒙看明白了这个形势,上书孙权,要求以治病为由暂回建业,从而麻痹关羽。孙权同意了他的计划,公开召吕蒙回去,关羽果然上当,率军北上,后方的江陵城空虚。关羽虽然取得了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辉煌战绩,但樊城内的曹仁还在坚守,关羽也一时间难以抽身回归。吕蒙出兵,他把精兵藏在大船之中,让摇橹的人穿上白衣,扮作商人模样,很快拔除了关羽设置的江边哨所。吕蒙来到南郡,又诱降了将军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抓获了关羽及其将士的全部家属。吕蒙对这些人予以优待,还允许这些人向军中的亲人写信,关羽的将士丧失斗志,绝大部分逃归投降了东吴。关羽父子兵败被杀,蜀汉所属的荆州部分完全归东吴所有。

人们把吕蒙最为精彩的军事行动总结为“白衣渡江”。

陆逊夷陵之战奠定了三国优秀军事家的地位

在击败关羽的行动中,东吴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这就是陆逊。吕蒙回建业治病,就是由陆逊代替他的职务。陆逊到达陆口,就给关羽写信,除了把关羽好一顿赞扬,还让关羽觉得他有“自托之意”,因而更加放心后方。江陵之战,陆逊也是立了大功,他在江陵上游将险要断绝,又将房陵、秭归的蜀将打败,彻底切断了关羽的西归之路。后不久,刘备率领大军伐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看看陆逊统帅的这些将领就知道他该有多牛,朱然、潘璋、韩当、徐盛,这些人那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更厉害的还是那个孙桓,孙权的族侄子,陆逊把他放在夷道,首当其冲成为刘备攻击的目标。刘备围攻,孙桓求救,诸将讲情,陆逊按既定部署进行,根本就不为所动。等到刘备疲惫,为避暑热将部队置于山林之中时,陆逊一把火将蜀营烧毁,夷陵之战大获全胜。人们将战役称之为“夷陵之战”,而将这次战斗称之为“火烧连营”。

夷陵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牢固态势,此后吴蜀两国再无战事,只能是共同对付曹魏,此战也奠定了陆逊优秀军事家的地位。

东吴的将领为什么个个风光?这原因当然是他们都有着出众的才能,毫无疑问都是那个时代的拔尖人才。除此之外,也是因为孙权给了他们信任和权力。孙权虽然有着打仗的经历,但他的战场能力实在平常,所以他很快地完成了角色转换,只作为战略上的最高指挥纵览全局,具体的战事都由这几个大都督来指挥完成。正因为如此,这几个人的才智得以施展,命令得以执行,在为巩固东吴政权建功立业的同时,也在军事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英名。

铁甲连环马
依我看,周瑜,鲁肃,陆逊都是气死的。吕蒙是吓死的。
有言
赞成!用而气之。铁甲兄有无曹操和荀彧关系的文章或者写一篇。-:)
铁甲连环马
谢谢。慢慢来。演义里着墨不多,我又不爱看正史。
铁甲连环马
找到一篇给你------------《荀彧为什么会选择跟曹操分道扬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73308

 

作者:永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73308/answer/212525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简单,因为三国时期,有自己较为崇高理想并且为之付诸实践的人,不多。而荀彧,正是其中的一个。
要搞清为什么会和曹操分道扬镳,我们必须先得搞清楚他为什么追随曹操。因为,在曹操的“创业”初期,董卓乱政前后,何进作为大将军,和宦官搞到最后是宦官出朝廷,何进被杀,不靠谱。袁绍对于玉玺一直垂涎,维护的不是大汉,不靠谱。刘表守成之人,不靠谱。刘备尚未壮大,不靠谱。而荀彧是要维护大汉朝统治的,当时,他知道的是曹操为除董卓所做的努力,他认为曹操的行为是比较有效的,再加上曹操个人的一些魅力在里边,还有就是当时的曹操还是想着匡扶汉室的,所以,选择依附曹操,依靠曹操来成全自己匡扶汉室的理想。因为,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没有一个是文人。自己不行,所以在别人里边挑。那些不是为了汉室的,靠边站,没有实力的靠边站,如此筛选,只剩了曹操。
我们也知道,荀彧之于曹操的作用堪比诸葛之于刘备。而曹操见了荀彧之后,自己的说法是“吾之子房也”。
但是,当曹操要进爵为王的时候,荀彧意识到,要变天了。这时候的曹操随着实力的壮大,野心也在不断壮大。汉高祖刘邦时期定下的“异姓不得为王”。这个时候,荀彧的选择是,屈服现实还是继续带着自己未竟的理想离去。而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坚持的人,哀莫大于心死,况且曹操也容不下一个掌握大权,德高望重却背离自己路线的人,由此,他选择的是,带着自己的理想,离开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大概他想的是“待到大汉中兴时,家祭无忘告乃翁”吧。。
而在一些比较戏谑的说法中(特别是在三国杀玩家中),也将荀彧与曹操视为“恋人”,有一段视频,笔者看一次哭一次。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新三国 - 曹发布于 2013-12-30 Chrome 继续     匿名用户   1,37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荀令君作为人臣,私德堪称完美,但这不代表他对汉室有多忠诚。他和曹操也不是分道扬镳,无论政治立场还是实际利益,他们就没有一致过。

荀令君对汉室“忠贞守节”,但他更在乎的是世族门阀如日中天的东汉末年,他所属的颍川荀氏能否在门阀序列中继续保有较高的地位,同时在这个乱世中压对筹码,不要像把筹码压在袁绍身上的豪族,官渡之后不是被灭就是被贬。好比说现在人考公务员都是奔着福利待遇,谁要是跟你说他为“中华崛起而考公务员”,能把你吓尿了,历史上的名臣心中有“匡扶社稷”的大理想,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注重现实利益的考量。

而当他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的时候,就注定他已经站到汉朝皇室的对立面了。魏晋的门阀统治方式其实跟现在的权贵挺像,就是老头子在朝中把持高位,子女亲戚以老头子权位高低为标准,垄断不同的经济领域。当然魏晋没那么多国企,世族门阀在经济上是“占山护泽”,兼并大量的土地经营庄园经济。而门阀的庄园经济,跟政府的经济收入,完全是互相冲突此消彼长,老百姓就那么多,要么当自耕农交皇粮国税,要么当门阀的佃农,忙时给门阀交粮纳税,闲时是门阀的部曲私兵。

所以汉末魏晋的皇帝,除了曹氏父子、司马昭父子因为军头出身,能够保有威权,其它的皇帝更像门阀之长,权力被其它几家大门阀限制。没办法啊,这些号称是你臣子的人,个个富可敌国,手握强大的私人武装,心气高一点比如王敦、桓温,还动不动玩逼宫的戏码,要不是门阀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轮不到刘裕,这半壁天下早不是司马家的了。

不管荀彧有多尽忠职守,站在皇室的角度,门阀是喝着皇室的血壮大的,而门阀也绝不希望皇室重新坐大。所以只要荀彧代表颍川荀氏,他就必然站在皇室的对立面,无论他内心想法如何。

而荀彧和曹操的关系,也绝非君臣那么简单,荀彧最早投奔袁绍,到后来转投曹操,并不仅仅因为曹操能力胜过袁绍,而是袁绍起家的班底,以河北的豪强大家为主,即使袁绍获胜,颍川荀氏在门阀中的地位并没有很大的提升,相反可能会被袁绍更为倚仗的河北世家门阀压制,比如袁绍帐下同样出自颍川的郭图、辛评,地位就不如出自河北的审配、田丰。

荀彧为首的颍川文士集团把筹码压在曹操身上可谓绝妙好棋。进,作为和“谯沛”曹氏宗亲并为曹操起家两大势力的颍川文士,曹操如果统一北方,则颍川系在门阀中自然地位超然,事实也正是如此,颍川文士把持了曹氏政权重要的文官职位。退,如果袁绍统一北方,颍川系可以借在曹氏政权中培养起来的文官体系作为资本,在袁绍帐下博取不错的地位,这要比一开始就投奔袁绍的结果更好。

因为曹操胜袁绍,则河北为曹氏的后方,河北的世家门阀退无可退,曹氏手腕可以更强硬,比如审配就被处斩,家产籍没。而如果袁绍胜曹操,中原会成为袁绍的前方,这时候曹操虽然死了,但荆州、青徐、东吴、巴蜀会成为袁绍新的敌人,如果袁绍用强,则兖、豫的世家门阀就会倒向荆州或者东吴,这不是袁绍想看到的,他势必要倚重颍川文士。

而荀彧和曹操之所以走向分歧,维护汉室只是表象,曹操在官渡胜利之后势力坐大,开始削弱世家门阀,“整齐风俗”、“惟才是举”、“重豪强兼并之法”,杀孔融、杨修这些太过嚣张的门阀,重用满宠、杨沛、司马芝这些“酷吏”打击豪强。世家门阀和曹氏政权的合作已经走到头了。后来司马氏代魏,就是世家门阀们不想要一个集权的皇室。
小宁波♂
电视剧里那个陆逊看着白白胖胖像小包子
铁甲连环马
那个演员白吗?
小宁波♂
抹粉了吧,很肉乎乎的样子
有言
谢谢铁甲兄!要好好读一下。-:)
5
500miles
合肥之战,孙权在土包上冲张辽喊“俺说不下去,就不下去!”的时候,东吴大都督帮着喊了吗?

后来孙权在逍遥津跳断桥的时候,大都督也没有提前想好退路啊。

胜负乃兵家常事

铁甲连环马
哈哈。

r
rainstorm
首功是小说。没有小说你永远不可能知道这段儿历史。三国在中国史上根本不是重要时期。你的中学课本也就一提而过。这个时期的人物被文学戏
铁甲连环马
我的中学课本?哈哈哈哈!《赴宴斗鸠山》。我73年,老爹买了《三国演义》,我开始读“夏侯洲”,“麻芳”了。

白云蓝天
有人才,还要守得住人才并人尽其才,孙权小儿这方面表现很突出,不象项羽、袁绍之辈,实力再强大也无济于事。
铁甲连环马
江东得人最盛,是真正的占人和。

文有:张昭,虞翻,张纮,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朱治,吕范,张温、骆统,诸葛瑾。

 

武将:

程普,黄盖,韩当,周泰,

甘宁,凌统,陈武,潘璋,

徐盛,丁奉,蒋钦,太史慈,

董袭,朱然。孙家人本身也能打.

铁甲连环马
曹操占地利,很多地方因为天子在他手里,自然就归他了。比如长安。

文官:

荀彧,荀攸,许攸,贾诩,郭嘉,程昱,刘晔,司马懿,陈群,华歆。

武将: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

于禁,乐进,李典,李通,

张郃,张辽,许褚,徐晃,

庞德,文聘,夏侯尚,曹彰。

铁甲连环马
得有10位大谋士,15-6员大将,才是人才济济.刘备也就一半.

诸葛亮,,谯周,蒋琬,费祎,秦宓

 

关,张,赵,马,黄,魏延,马岱.

铁甲连环马
刘备占天时-----生下来就是大汉皇叔.
t
tibuko
题目问为什么,可答案给得有点一笔带过,没有说服力。
铁甲连环马
东吴四任都督,都未能善终。魏,蜀并无都督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