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古族因中小学新改教材抗议的事情在网上迅速传开,各种议论各种猜测纷纷扬扬,支持的,反对的,模棱两可的,莫衷一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一个远比蒙古族弱小的少数民族,一个在内蒙古出生度过少年时光的我,也许有资格也说上那么几句。
在中国少数民族里,蒙古族算是一个大的少数民族,人口多,历史悠久,文化有特色,尤其在北方,喜欢蒙古族歌舞音乐的汉族弟兄恐怕为数不少。但是在中国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里,还是很少很小,我数学不好,拿计算器算:官方统计650万的蒙古族,在14亿人口里,勉强占到百分之四左右,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和东北,就是在自治区有420万,最多,占比也就百分之十七八,国内越往南走可能有人都没有亲见蒙古族什么样说什么语言。
冷战结束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书风靡一时,他讲,今后的世界,主要的冲突是民族的冲突,宗教的冲突。对不对呢?可以看看现实。民粹主义甚嚣尘上,白人至上,种族歧视甚至纳粹思潮死灰复燃。“帝国主义”是如此,社会主义中国呢?现在也厉害了,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要穿汉服习汉礼,家具陈设要中式新中式,对不对呢?也没错,弘扬民族文化,符合大多数国民心理。但是想没想过少数民族的心理感受呢?蒙古族至今还是要拜成吉思汗的,而成吉思汗出生在外蒙古肯特郡,兴盛于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大草原,葬于内蒙古西部。内外蒙古人都拜他祭祀他,很以他为自豪呢。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虽然弱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习俗,能不能不吵吵着弘扬,就是自己小范围做个主,传承下去呢?而不是像北美只是政府恩赐划个保护区,圈养?
从历史上看,蒙古高原真正纳入中国版图,是拜清朝的武功。元朝之后,称霸一时的蒙古族各部基本七零八散各自为政,再也无力恢复统一的蒙古帝国,皇太极统一后金后,继而开始征伐蒙古各部,结果就是蒙古各部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到顺治年间,远在俄罗斯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历经艰难回归朝奉清朝政府。应该是这个时候蒙古族属于“祖国大家庭”。
清朝将蒙古分为“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前者官员由原部落贵族担任,后者由将军管辖,但基层都是蒙人自己治理。辛亥革命爆发,库伦就宣布外蒙脱离中国独立,民国时期战乱不止,应该也顾不上这个闹独立的王爷,而在内蒙古,基本还是“蒙人治蒙”,保持盟旗制度,是蒙古族大小王爷们掌权,。清朝设置的盟旗得以保留,一直到今天,基本名称都没有改动。
抗战胜利以后,蒙古族上层人士哈丰阿曾带着10万人签名去乌兰巴托见乔巴山,要求内外蒙合并为统一的蒙古国。在斯大林庇护下的乔巴山怎么能做这样的主!何况雅尔塔协议明确了蒙古国维持不变,白纸黑字也难改变。蒋介石曾派儿子与宋子文去面见斯大林,希望苏联撤销对外蒙古的支持。斯大林提出两方案:1、承认外蒙古的存在;2、内外蒙合并成立统一蒙古国。两害相权取其轻,蒋的民国无奈只得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哈丰阿一行在乌兰巴托碰了一鼻子灰,转而求其次,成立了自己的东蒙自治政府,并且派人去重庆与蒋介石国民党联系,刚刚在外蒙古谈判受挫中的蒋介石认为东蒙自治政府是苏联和外蒙古的又一阴谋,就拒绝了沟通谈判,鬼使神差地将东蒙自治政府推向了共产党。在沈阳的李富春热情了蒙古族的上层人士,中共东北局、西满分局都向东蒙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发出了贺电。
1945年10月31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关内诸解放区进入东北的部队和由原东北抗日联军改编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合编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下设东满、西满、北满、南满等几个主要军区。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李富春。辖区为北起滨州铁路齐齐哈尔一线,沿齐齐哈尔-通辽至昭乌达盟,背靠东蒙。
这里的“东蒙”是指当时内蒙古兴安(1954年并入呼伦贝尔盟,1980年恢复建制)、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卓索图盟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应该是辽宁与河北交接的区域)、纳文慕仁(是达斡尔语“嫩江”之意,1946年成立,因为所辖几个旗是达斡尔族聚居区,1953年并入呼伦贝尔盟)五盟。当时尚没有中共进来。
1946年1月25日,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邀请东蒙自治政府内防部部长阿斯根就双方军政关系谈判,签订了协议,史称《吕阿协定》。主要内容是——
政治方面,境内设县的仍保留县治,由汉族(共产党)负责,旗下设蒙人自治科;境内设旗的保留旗治,由蒙人负责,旗下设汉人自治科。
军事方面,东北各驻军原则上不驻扎蒙人居住区,需进驻时,军需不由蒙人负责;作战时双方配合;对于土匪武装,不论汉区蒙区,一经发现联合剿除。
《吕阿协定》为东蒙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自治区成立打下了基础。但是,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并没有理论上或者说宣传上那么冠冕堂皇。小时候就知道,蒙古族即使是共产党员,根红苗正,也不能到驻蒙古大使馆工作,后来得知,这个规定同样对朝鲜族也是如此。无语。
新中国成立后,对内蒙古的管辖应该是最有力的。但是历次大小政治运动,被打入另册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多了一个罪状:民族分裂分子。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不信任终于酿成了骇人听闻的大迫害。这个情况在我另一篇博文中讲过,不再赘述。并且将内蒙古分成四段,由东向西,分给黑龙江、吉林、辽宁管辖。此事在国际间引起不良反响。八十年代才恢复文革前旧制。
民族分裂,这个罪名就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于少数民族头上,不知何时落下来。就连为内蒙古留在祖国大家庭做出卓越贡献的乌兰夫,最终也被这把剑砍了一刀。更多的人只能老老实实,不敢乱说乱动。
应该说八九十年代以后,内蒙古是最优秀的自治区,从来不闹事不添乱,埋头闷声发大财,楞把一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建设得有声有色,把自己的亲密弟兄、曾经强盛的东三省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一次是因为政府决定,新学年开始,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要使用统一语文教材,蒙古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汉语。按理说,这个规定也没什么不好,早一点学汉语,可以给孩子更大的学习空间,文革时期学外语,扉页印着伟大导师马克思的名言: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多通晓一种语言将来到社会闯荡是很有帮助的。这一点,各位都是好见证。可是政府一声令下,改你没商量,是不是太武断了,是不是太不把蒙古人当回事了。
不能事先沟通吗?不能尊重一下民族感情吗?不能把挺好的事情好好办,别那么穷凶极恶的样子吗?
想一想,上海人还担心下一代都不会讲沪语呢!广东人还唯恐粤语失传呢!这毕竟还都是汉语文化圈子里,都是大汉民族,还有类似的地方情绪,何况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文化呢,何况历史上让人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没有完全退去呢。。。。
中央统战部一位副部长八年前就撰文,现行的教育和行政措施有意无意弱化了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比如,有些学校学生入校后狭隘民族意识反而被激发出来。每次发生掺有民族因素的事件时,这些学校不得不被列入防范重点。因此,他在文章中建议,将来居民身份证中取消“民族”一栏,不再增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推行各民族学生混校。不要再刻意把少数民族从社会人群中区别出来,突出其民族身份,给予“超市民待遇”。
同时,抓紧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的普及,不能因为一些反对的声音就犹豫、动摇。这篇文章从政府决策角度是有道理的,出于政府管控出于政治的需要,这些无可厚非。各国似乎也都是这么做的。这可能就是换汉语教材的理论基础吧。
其实,这个论点并不新奇,当年,孙大总统也讲过。
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发表《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 是这样说的:“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底官僚,顽固的旧党,复辟的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 ‘五族共和 ’。岂知根本错误就在这个地方。讲到五族的人数,藏人不过四五十万,蒙古人不过百万,满人只二百万,回教虽众,大都汉人。……汉族号称四万万,或尚不止此数,而不能真正独立组一完全汉族的国家,实是我们汉族莫大的羞耻,这就是本党的民族主义没有成功。由此可知,本党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务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
更有研究者认为,苏联解体,那么多加盟共和国选择独立,就是因为他们对少数民族太好啦。真是莫名其妙!远的不说,上世纪中叶为什么夏威夷哭着喊着加入美国?之前美国对夏威夷太好啦?还有加勒比那个小国,凭啥也想当美国人?苏联解体败亡,是它的必然,找原因找到少数民族身上,也算奇葩理由。
发展的眼光看,方言终归慢慢会消失,少数民族也会渐渐被融合,先从最弱小的开始,比如我的民族,才十几万人,连文字都没有,到我这一辈,很多连民族语言都不会讲了,我好在还能听得懂。这是历史的必然。我身为其中一员,一点也不悲哀。但是蒙古族、还有维吾尔族、藏族。。。。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吗?刀子下的太早了吧?
如果真有自信真有能力,就不应该人为地过多地干涉这个进程。结果呢,好事闹成了骚乱,如果真让“外来敌对势力”钻空子,空子也是咱给留出来的。
也有人居高临下地说,现在对少数民族照顾得够好了,计划生育让你多生一个;高考加分10分20分,还不知足?
这话看谁讲,怎么讲。给你好吃好喝供着,前提是,只能听我的话,照我说的做,念我指定的书。你愿意吗?
有人愿意,肯定也有人不愿意。
1,承认和尊重各个名族及其文化传统,
2,民族政策,应该由人大和政协,充分讨论酝酿,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政策。
3,国家统一汉语或曰 中文教学和教育,
4,允许民营的民族语言学习和教育,这与中文教育不矛盾。
5,定下政策法规,要给半年到一年的法规宣传和贯彻期,哪个地方愿意提前执行,也可以。(比如市县人大和政府同意)。
6,如您所说,仅仅给了一星期的预先通知,是太仓促,急功近利!
我学徒的时候,带我的师傅姓“韦”。我就好奇的问她是不是“壮族”,她说“是”,但是她这个壮族是被“组织上”硬性分配的。
她爷爷是军人,划分民族之前从来就不知道啥叫“壮族”,不但她爷爷不知道,她爷爷的爷爷也不知道。后来国家弄了个“自治区”,他们被划分成“壮族”,革命军人服从命令没的说,于是他们一家子就成了“壮族”。
我认为过分强调“生物属性”的民族划分,是根本不利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的。
宜粗不宜细,糊涂几代人,自然融合也就是了----满族多好。宣统爷自己都不会满语了。
但是大部分汉化了。
蒙古族是如何从曾经的强大无比变成了弱不禁风了?
欧洲一直不把俄国当作欧洲人,只把他们当作野蛮的蒙古人--鞑靼斯坦人。
蒙古族是被满清给灭的,几乎灭种。虽然满族杀了3000万汉人,拿下汉人400州,但是在灭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王辅臣,孙延龄等后,不再担心汉人,但非常担心蒙古人夺取他们的江山。满清给蒙古族一很高的宗教地位,给极高的俸禄,每家只有一丁可娶妻生子,其余皆为喇嘛,给与俸禄。长期以往,蒙古族人口急剧下降。
中国得有几百个民族了。
蒙古族是广义的,在成吉思汗起兵的时候,仅仅3万人,然后12万人,这就是一个部落融合的过程。以这12万人为班底征服世界。
满清在萨尔湖战役时仅仅有5万兵力,就是这5万人也是很多部落融合的。进关时也是携带东北各少数民族入关的。
还有云贵川的许多民族也都没有细分的。
其实他们是真心想保留蒙古族文化传统,鬼才信。
我是半个彝族半个蒙古族,没觉得非要保留那些少数民族语言有什么必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本来就应该尽量统一,否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还怎么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壯族(1692萬)
回族(1058萬)、
滿族(1038萬)、
維吾爾族(1007萬)、
苗族(942萬)、
彝族(871萬)、
土家族(835萬)、
藏族(628萬)、
蒙古族(598萬)、
侗族(287萬)、
布依族(287萬)、
瑶族(276萬)、
白族(193萬)、
朝鮮族(233萬)、
哈尼族(166萬)、
还真是变化很大 。
满族人口从76年的200多万增长迅速,是因为很多人把自己改成了满族。比如家里有一人为满族,则全家都改成满族。
另外,回族是大分散,小集中。即回族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不是仅在宁夏,但是居住有比较集中。回族被大量汉化,我同学就不再强调自己是回族了。
個人理解
洪荒之前 为太古,之后为远古,再为上古,
唐宋为古,元亦古,名仍古,前清古,后清还古。
都是参照今天现在来说的。
迟早一拍两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
就有点儿像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学中文仅仅流于表面形式了。
就你这中文水平还要玩文字游戏。
顺其自然最好
崭新的教学大楼,修的很好的路,还有标准的操场。老公说这是蒙语学校。愿意学蒙语的都可以上。汉人也可以。现实情况是年轻人很少愿意学蒙语。所以要需要鼓励。所以有点不明白现在这种情况。
大概是某人想在在位期间多给自己立些碑坊,才总是采取类似强制计划生育的手段。
印象是,广西汉族认为壮族是客观存在的,但自治区设置是人为的,政治的。壮族认为壮族从来都是存在的,自治区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壮话是存在的。关于民族语学校,一种观点是学习民族语不利于在主流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政治精英的孩子都不读双语学校,所以没有必要存在。我认为,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当然应该尊重民族语教育和使用。这是一种法定权利,也是本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根本,不管它好不好生存,这个权利是不能侵犯的。美国不规定少数族裔有使用本族裔语言的权利,但也不阻止华人民间自己办中文学校,这种是美式的自由放任自生自灭政策。
内蒙蒙古族20%不到,再加上汉化,据说这次闹事的主要是因为会影响高考,以前有民考民,就是学蒙文,考蒙文,比较容易。从这个关注点就看出汉化有多深了
却导致了国家民族政策的大混乱,后遗症至今未得到完全消除。
这种事要判断很简单,取决于你站在什么立场。
抛开中共,秦王书同文车同轨,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停扩大疆域汉化周边“蛮夷”的过程。中共的做法可以看作这一惯性的延续,可以看作他们稳定自身统治的举动。
如果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看,实现汉语教学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政策。
然而中共的民族识别工作本质是个分化汉族的行为,把东三省陕甘宁晋冀大片土地划归到内蒙省内,更是叛变汉族利益,背叛中国。
内蒙分裂事实存在,文革十年要不是康生,内蒙就是第二个新疆。前几年还有在学校里挂外蒙国旗的,大家都不要装瞎了。
内蒙古蒙古族因中小学新改教材抗议的事情在网上迅速传开,各种议论各种猜测纷纷扬扬,支持的,反对的,模棱两可的,莫衷一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一个远比蒙古族弱小的少数民族,一个在内蒙古出生度过少年时光的我,也许有资格也说上那么几句。
在中国少数民族里,蒙古族算是一个大的少数民族,人口多,历史悠久,文化有特色,尤其在北方,喜欢蒙古族歌舞音乐的汉族弟兄恐怕为数不少。但是在中国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里,还是很少很小,我数学不好,拿计算器算:官方统计650万的蒙古族,在14亿人口里,勉强占到百分之四左右,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和东北,就是在自治区有420万,最多,占比也就百分之十七八,国内越往南走可能有人都没有亲见蒙古族什么样说什么语言。
冷战结束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书风靡一时,他讲,今后的世界,主要的冲突是民族的冲突,宗教的冲突。对不对呢?可以看看现实。民粹主义甚嚣尘上,白人至上,种族歧视甚至纳粹思潮死灰复燃。“帝国主义”是如此,社会主义中国呢?现在也厉害了,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要穿汉服习汉礼,家具陈设要中式新中式,对不对呢?也没错,弘扬民族文化,符合大多数国民心理。但是想没想过少数民族的心理感受呢?蒙古族至今还是要拜成吉思汗的,而成吉思汗出生在外蒙古肯特郡,兴盛于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大草原,葬于内蒙古西部。内外蒙古人都拜他祭祀他,很以他为自豪呢。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虽然弱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习俗,能不能不吵吵着弘扬,就是自己小范围做个主,传承下去呢?而不是像北美只是政府恩赐划个保护区,圈养?
从历史上看,蒙古高原真正纳入中国版图,是拜清朝的武功。元朝之后,称霸一时的蒙古族各部基本七零八散各自为政,再也无力恢复统一的蒙古帝国,皇太极统一后金后,继而开始征伐蒙古各部,结果就是蒙古各部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到顺治年间,远在俄罗斯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历经艰难回归朝奉清朝政府。应该是这个时候蒙古族属于“祖国大家庭”。
清朝将蒙古分为“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前者官员由原部落贵族担任,后者由将军管辖,但基层都是蒙人自己治理。辛亥革命爆发,库伦就宣布外蒙脱离中国独立,民国时期战乱不止,应该也顾不上这个闹独立的王爷,而在内蒙古,基本还是“蒙人治蒙”,保持盟旗制度,是蒙古族大小王爷们掌权,。清朝设置的盟旗得以保留,一直到今天,基本名称都没有改动。
抗战胜利以后,蒙古族上层人士哈丰阿曾带着10万人签名去乌兰巴托见乔巴山,要求内外蒙合并为统一的蒙古国。在斯大林庇护下的乔巴山怎么能做这样的主!何况雅尔塔协议明确了蒙古国维持不变,白纸黑字也难改变。蒋介石曾派儿子与宋子文去面见斯大林,希望苏联撤销对外蒙古的支持。斯大林提出两方案:1、承认外蒙古的存在;2、内外蒙合并成立统一蒙古国。两害相权取其轻,蒋的民国无奈只得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哈丰阿一行在乌兰巴托碰了一鼻子灰,转而求其次,成立了自己的东蒙自治政府,并且派人去重庆与蒋介石国民党联系,刚刚在外蒙古谈判受挫中的蒋介石认为东蒙自治政府是苏联和外蒙古的又一阴谋,就拒绝了沟通谈判,鬼使神差地将东蒙自治政府推向了共产党。在沈阳的李富春热情了蒙古族的上层人士,中共东北局、西满分局都向东蒙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发出了贺电。
1945年10月31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关内诸解放区进入东北的部队和由原东北抗日联军改编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合编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下设东满、西满、北满、南满等几个主要军区。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李富春。辖区为北起滨州铁路齐齐哈尔一线,沿齐齐哈尔-通辽至昭乌达盟,背靠东蒙。
这里的“东蒙”是指当时内蒙古兴安(1954年并入呼伦贝尔盟,1980年恢复建制)、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卓索图盟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应该是辽宁与河北交接的区域)、纳文慕仁(是达斡尔语“嫩江”之意,1946年成立,因为所辖几个旗是达斡尔族聚居区,1953年并入呼伦贝尔盟)五盟。当时尚没有中共进来。
1946年1月25日,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邀请东蒙自治政府内防部部长阿斯根就双方军政关系谈判,签订了协议,史称《吕阿协定》。主要内容是——
政治方面,境内设县的仍保留县治,由汉族(共产党)负责,旗下设蒙人自治科;境内设旗的保留旗治,由蒙人负责,旗下设汉人自治科。
军事方面,东北各驻军原则上不驻扎蒙人居住区,需进驻时,军需不由蒙人负责;作战时双方配合;对于土匪武装,不论汉区蒙区,一经发现联合剿除。
《吕阿协定》为东蒙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自治区成立打下了基础。但是,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并没有理论上或者说宣传上那么冠冕堂皇。小时候就知道,蒙古族即使是共产党员,根红苗正,也不能到驻蒙古大使馆工作,后来得知,这个规定同样对朝鲜族也是如此。无语。
新中国成立后,对内蒙古的管辖应该是最有力的。但是历次大小政治运动,被打入另册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多了一个罪状:民族分裂分子。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不信任终于酿成了骇人听闻的大迫害。这个情况在我另一篇博文中讲过,不再赘述。并且将内蒙古分成四段,由东向西,分给黑龙江、吉林、辽宁管辖。此事在国际间引起不良反响。八十年代才恢复文革前旧制。
民族分裂,这个罪名就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于少数民族头上,不知何时落下来。就连为内蒙古留在祖国大家庭做出卓越贡献的乌兰夫,最终也被这把剑砍了一刀。更多的人只能老老实实,不敢乱说乱动。
应该说八九十年代以后,内蒙古是最优秀的自治区,从来不闹事不添乱,埋头闷声发大财,楞把一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建设得有声有色,把自己的亲密弟兄、曾经强盛的东三省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一次是因为政府决定,新学年开始,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要使用统一语文教材,蒙古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汉语。按理说,这个规定也没什么不好,早一点学汉语,可以给孩子更大的学习空间,文革时期学外语,扉页印着伟大导师马克思的名言: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多通晓一种语言将来到社会闯荡是很有帮助的。这一点,各位都是好见证。可是政府一声令下,改你没商量,是不是太武断了,是不是太不把蒙古人当回事了。
不能事先沟通吗?不能尊重一下民族感情吗?不能把挺好的事情好好办,别那么穷凶极恶的样子吗?
想一想,上海人还担心下一代都不会讲沪语呢!广东人还唯恐粤语失传呢!这毕竟还都是汉语文化圈子里,都是大汉民族,还有类似的地方情绪,何况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文化呢,何况历史上让人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没有完全退去呢。。。。
中央统战部一位副部长八年前就撰文,现行的教育和行政措施有意无意弱化了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比如,有些学校学生入校后狭隘民族意识反而被激发出来。每次发生掺有民族因素的事件时,这些学校不得不被列入防范重点。因此,他在文章中建议,将来居民身份证中取消“民族”一栏,不再增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推行各民族学生混校。不要再刻意把少数民族从社会人群中区别出来,突出其民族身份,给予“超市民待遇”。
同时,抓紧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的普及,不能因为一些反对的声音就犹豫、动摇。这篇文章从政府决策角度是有道理的,出于政府管控出于政治的需要,这些无可厚非。各国似乎也都是这么做的。这可能就是换汉语教材的理论基础吧。
其实,这个论点并不新奇,当年,孙大总统也讲过。
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发表《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 是这样说的:
“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底官僚,顽固的旧党,复辟的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 ‘五族共和 ’。岂知根本错误就在这个地方。讲到五族的人数,藏人不过四五十万,蒙古人不过百万,满人只二百万,回教虽众,大都汉人。……汉族号称四万万,或尚不止此数,而不能真正独立组一完全汉族的国家,实是我们汉族莫大的羞耻,这就是本党的民族主义没有成功。由此可知,本党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务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
更有研究者认为,苏联解体,那么多加盟共和国选择独立,就是因为他们对少数民族太好啦。真是莫名其妙!远的不说,上世纪中叶为什么夏威夷哭着喊着加入美国?之前美国对夏威夷太好啦?还有加勒比那个小国,凭啥也想当美国人?苏联解体败亡,是它的必然,找原因找到少数民族身上,也算奇葩理由。
发展的眼光看,方言终归慢慢会消失,少数民族也会渐渐被融合,先从最弱小的开始,比如我的民族,才十几万人,连文字都没有,到我这一辈,很多连民族语言都不会讲了,我好在还能听得懂。这是历史的必然。我身为其中一员,一点也不悲哀。但是蒙古族、还有维吾尔族、藏族。。。。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吗?刀子下的太早了吧?
如果真有自信真有能力,就不应该人为地过多地干涉这个进程。结果呢,好事闹成了骚乱,如果真让“外来敌对势力”钻空子,空子也是咱给留出来的。
也有人居高临下地说,现在对少数民族照顾得够好了,计划生育让你多生一个;高考加分10分20分,还不知足?
这话看谁讲,怎么讲。给你好吃好喝供着,前提是,只能听我的话,照我说的做,念我指定的书。你愿意吗?
有人愿意,肯定也有人不愿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关于内蒙古闹事,我也许有资格说几句 父爱,也可柔情似水。。。。 曾记否,昨日的玫瑰我们怎样拥有 电影《八佰》《八百壮士》与谢晋元团的后来事 他的儿子是谁,你知道吗?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1,承认和尊重各个名族及其文化传统,
2,民族政策,应该由人大和政协,充分讨论酝酿,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政策。
3,国家统一汉语或曰 中文教学和教育,
4,允许民营的民族语言学习和教育,这与中文教育不矛盾。
5,定下政策法规,要给半年到一年的法规宣传和贯彻期,哪个地方愿意提前执行,也可以。(比如市县人大和政府同意)。
6,如您所说,仅仅给了一星期的预先通知,是太仓促,急功近利!
我学徒的时候,带我的师傅姓“韦”。我就好奇的问她是不是“壮族”,她说“是”,但是她这个壮族是被“组织上”硬性分配的。
她爷爷是军人,划分民族之前从来就不知道啥叫“壮族”,不但她爷爷不知道,她爷爷的爷爷也不知道。后来国家弄了个“自治区”,他们被划分成“壮族”,革命军人服从命令没的说,于是他们一家子就成了“壮族”。
我认为过分强调“生物属性”的民族划分,是根本不利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的。
宜粗不宜细,糊涂几代人,自然融合也就是了----满族多好。宣统爷自己都不会满语了。
但是大部分汉化了。
蒙古族是如何从曾经的强大无比变成了弱不禁风了?
欧洲一直不把俄国当作欧洲人,只把他们当作野蛮的蒙古人--鞑靼斯坦人。
蒙古族是被满清给灭的,几乎灭种。虽然满族杀了3000万汉人,拿下汉人400州,但是在灭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王辅臣,孙延龄等后,不再担心汉人,但非常担心蒙古人夺取他们的江山。满清给蒙古族一很高的宗教地位,给极高的俸禄,每家只有一丁可娶妻生子,其余皆为喇嘛,给与俸禄。长期以往,蒙古族人口急剧下降。
中国得有几百个民族了。
蒙古族是广义的,在成吉思汗起兵的时候,仅仅3万人,然后12万人,这就是一个部落融合的过程。以这12万人为班底征服世界。
满清在萨尔湖战役时仅仅有5万兵力,就是这5万人也是很多部落融合的。进关时也是携带东北各少数民族入关的。
还有云贵川的许多民族也都没有细分的。
其实他们是真心想保留蒙古族文化传统,鬼才信。
我是半个彝族半个蒙古族,没觉得非要保留那些少数民族语言有什么必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本来就应该尽量统一,否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还怎么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壯族(1692萬)
回族(1058萬)、
滿族(1038萬)、
維吾爾族(1007萬)、
苗族(942萬)、
彝族(871萬)、
土家族(835萬)、
藏族(628萬)、
蒙古族(598萬)、
侗族(287萬)、
布依族(287萬)、
瑶族(276萬)、
白族(193萬)、
朝鮮族(233萬)、
哈尼族(166萬)、
还真是变化很大 。
满族人口从76年的200多万增长迅速,是因为很多人把自己改成了满族。比如家里有一人为满族,则全家都改成满族。
另外,回族是大分散,小集中。即回族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不是仅在宁夏,但是居住有比较集中。回族被大量汉化,我同学就不再强调自己是回族了。
“自古”、自多少的古?
個人理解
洪荒之前 为太古,之后为远古,再为上古,
唐宋为古,元亦古,名仍古,前清古,后清还古。
都是参照今天现在来说的。
迟早一拍两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就有点儿像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学中文仅仅流于表面形式了。
就你这中文水平还要玩文字游戏。
顺其自然最好
崭新的教学大楼,修的很好的路,还有标准的操场。老公说这是蒙语学校。愿意学蒙语的都可以上。汉人也可以。现实情况是年轻人很少愿意学蒙语。所以要需要鼓励。所以有点不明白现在这种情况。
大概是某人想在在位期间多给自己立些碑坊,才总是采取类似强制计划生育的手段。
印象是,广西汉族认为壮族是客观存在的,但自治区设置是人为的,政治的。壮族认为壮族从来都是存在的,自治区是理所当然的。另外,壮话是存在的。关于民族语学校,一种观点是学习民族语不利于在主流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政治精英的孩子都不读双语学校,所以没有必要存在。我认为,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当然应该尊重民族语教育和使用。这是一种法定权利,也是本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根本,不管它好不好生存,这个权利是不能侵犯的。美国不规定少数族裔有使用本族裔语言的权利,但也不阻止华人民间自己办中文学校,这种是美式的自由放任自生自灭政策。
内蒙蒙古族20%不到,再加上汉化,据说这次闹事的主要是因为会影响高考,以前有民考民,就是学蒙文,考蒙文,比较容易。从这个关注点就看出汉化有多深了
却导致了国家民族政策的大混乱,后遗症至今未得到完全消除。
这种事要判断很简单,取决于你站在什么立场。
抛开中共,秦王书同文车同轨,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停扩大疆域汉化周边“蛮夷”的过程。中共的做法可以看作这一惯性的延续,可以看作他们稳定自身统治的举动。
如果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看,实现汉语教学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政策。
然而中共的民族识别工作本质是个分化汉族的行为,把东三省陕甘宁晋冀大片土地划归到内蒙省内,更是叛变汉族利益,背叛中国。
内蒙分裂事实存在,文革十年要不是康生,内蒙就是第二个新疆。前几年还有在学校里挂外蒙国旗的,大家都不要装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