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下第一印象的西餐厅应该是北京莫斯科餐厅。那时候三舅舅带我去过,在动物园附近,还记得酥皮奶油汤的味道,十分的浓香可口。
第二家西餐厅是在东四十条附近,名字记不住了。有一次从北海游玩回来的时候,在那家餐厅喝了大名鼎鼎的罗宋汤。以后就是七大姑八大姨都开始学做罗宋汤,家里聚会的时候这变成了家常菜。
第三家就是新桥的三宝乐,面包房里的面包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羊角面包是小时候的最爱。
第四家就是北京的起士林西餐厅,在南河沿大街上。
我去的时候已经在法国安居乐业了,所以对这家餐厅的印象不好。
记得当时点了一份法式炸猪排,菜量倒是很大,不过配太多的番茄酱,感觉不是法式炸猪排而是美式炸猪排。
而且店面不大,闹哄哄的像个大食堂。
第五家就是马克西姆餐厅了,我没有去崇文门那家,N年前去的那家在朝阳区的蓝色港湾。
说实在的,菜的质量和名称不符,客人也不多,冷冷清清的。
这是崇文门的马克西姆面包房,2018年回京时去那里买了几块面包尝了尝。
第六家是法国的福楼FLO,这家餐厅入住北京是在1999年,坐落于东三环上,是法国的一家连锁品牌。
我觉得性价比不错,每次回京如果有时间都会去一次。
看到老朽先生的文章想起了原来的一个旧贴。
没有烤鸭店?
算宫廷美食,不能算西式。你应该问怎么没有炸大回猪排。
回猪排好像还是美国人那种hickory烟熏的做法好
现在比较喜欢吃小羊排,肥瘦相间的那种,放点盐放点孜然,煎成又焦又嫩的时候口感最好。
起马克西姆就它了,马克西姆的菜单上的价钱,麻子都不能叫麻子,要叫下人!
新桥的名气也不小,价钱不贵,看过篇"小混蛋",文章,小混蛋是土鳖,在这里被大院子弟踩豁,结下梁子被打死。
最牛逼的是老莫,文革中改名"北京餐厅",没人叫这个破名字。我父母是苏俄派,文革中从我记事起就带我去吃。
我小时候喜欢念书,自觉自学中国文学。上大学烦了,整天打牌下棋,吃喝玩乐。现在的老婆坐我后排,要不是考试给我递答案暗渡陈仓,我可能就挂了,就没现在了。有次上午才上两节课,我递纸条给她,我先走一步,在107车站等她,先去紫竹院看花展,然后去吃老莫。她家是高知,丈人二级教授。她学习考试比我强的多,只不过我看的野史多,能忽悠,讲几段"吴盐胜雪,并刀如水,纤手破新橙"就给忽悠到手了。
早上好。。。
看完了1-4集, 俺还能追得上不?
今天报道晚,我还以为你去山西问方言顺便买点老陈醋呢。
早上好!
做早饭。。。
上次不是哭来着吗?
混沌候,灯市口,白魁老号宽街头。槽子糕,十二条,卤煮火烧北新桥。
除了老莫外还有:
1)老东安市场内的吉士林,我不知道和天津的起士林是什么关系。
2)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内,也许不是对外开放的,我只去过一次。
3)法国面包房,后来改成国际、春明等不同的名字,不是真正的西餐而是西式熟肉奶酪之类的东西,二楼有西式甜点,好像只对华侨(归国人员开放),对奶油栗子粉印象深刻。凭证供应培根。所以可以算0.5家。
孩子们真不易。。。
馄饨侯名声大可是没吃出来特别好吃的东东。
只记得土豆沙拉里的豌豆了,挺好笑的,那时太小。另一个记忆是有轨道的送餐车,不知道这记忆是否准确。
最近几年在北京吃到的最好的西餐是中国人民大学内的1957,墙上挂满了那个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国的照片。
但听说去年关门了。
2010之后莫斯科餐厅又好了起来。公主坟北还有一家基辅餐厅,菜的口味还行,但是为了增加营业额,座位摆的很挤,天花板又低,晚上弄了些前苏联的歌手演唱老歌极吵,邻座之间说话都听不见
有很多是有俄罗斯情结的常客,每周六雷打不动的去那里聚歺跳舞,有一次我去见到有80多岁的外语学院教授,还有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别人介绍是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可惜我把名字忘了,那里的菜没有老莫好吃。
几十年前梁实秋就点评过。面包陈旧,没有黄油。
当然那是二战期间。不过要吃正宗法餐还是不要去
中国吃,绝对好不了。他们烤的面包可能还不如我在家
自己整的法棍。
根本就不是80年代的意思
给我留下第一印象的西餐厅应该是北京莫斯科餐厅。那时候三舅舅带我去过,在动物园附近,还记得酥皮奶油汤的味道,十分的浓香可口。
第二家西餐厅是在东四十条附近,名字记不住了。有一次从北海游玩回来的时候,在那家餐厅喝了大名鼎鼎的罗宋汤。以后就是七大姑八大姨都开始学做罗宋汤,家里聚会的时候这变成了家常菜。
第三家就是新桥的三宝乐,面包房里的面包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羊角面包是小时候的最爱。
第四家就是北京的起士林西餐厅,在南河沿大街上。
我去的时候已经在法国安居乐业了,所以对这家餐厅的印象不好。
记得当时点了一份法式炸猪排,菜量倒是很大,不过配太多的番茄酱,感觉不是法式炸猪排而是美式炸猪排。
而且店面不大,闹哄哄的像个大食堂。
第五家就是马克西姆餐厅了,我没有去崇文门那家,N年前去的那家在朝阳区的蓝色港湾。
说实在的,菜的质量和名称不符,客人也不多,冷冷清清的。
这是崇文门的马克西姆面包房,2018年回京时去那里买了几块面包尝了尝。
第六家是法国的福楼FLO,这家餐厅入住北京是在1999年,坐落于东三环上,是法国的一家连锁品牌。
我觉得性价比不错,每次回京如果有时间都会去一次。
看到老朽先生的文章想起了原来的一个旧贴。
没有烤鸭店?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算宫廷美食,不能算西式。你应该问怎么没有炸大回猪排。
回猪排好像还是美国人那种hickory烟熏的做法好
现在比较喜欢吃小羊排,肥瘦相间的那种,放点盐放点孜然,煎成又焦又嫩的时候口感最好。
起马克西姆就它了,马克西姆的菜单上的价钱,麻子都不能叫麻子,要叫下人!
新桥的名气也不小,价钱不贵,看过篇"小混蛋",文章,小混蛋是土鳖,在这里被大院子弟踩豁,结下梁子被打死。
最牛逼的是老莫,文革中改名"北京餐厅",没人叫这个破名字。我父母是苏俄派,文革中从我记事起就带我去吃。
我小时候喜欢念书,自觉自学中国文学。上大学烦了,整天打牌下棋,吃喝玩乐。现在的老婆坐我后排,要不是考试给我递答案暗渡陈仓,我可能就挂了,就没现在了。有次上午才上两节课,我递纸条给她,我先走一步,在107车站等她,先去紫竹院看花展,然后去吃老莫。她家是高知,丈人二级教授。她学习考试比我强的多,只不过我看的野史多,能忽悠,讲几段"吴盐胜雪,并刀如水,纤手破新橙"就给忽悠到手了。
早上好。。。
看完了1-4集, 俺还能追得上不?
今天报道晚,我还以为你去山西问方言顺便买点老陈醋呢。
早上好!
做早饭。。。
上次不是哭来着吗?
混沌候,灯市口,白魁老号宽街头。槽子糕,十二条,卤煮火烧北新桥。
除了老莫外还有:
1)老东安市场内的吉士林,我不知道和天津的起士林是什么关系。
2)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内,也许不是对外开放的,我只去过一次。
3)法国面包房,后来改成国际、春明等不同的名字,不是真正的西餐而是西式熟肉奶酪之类的东西,二楼有西式甜点,好像只对华侨(归国人员开放),对奶油栗子粉印象深刻。凭证供应培根。所以可以算0.5家。
孩子们真不易。。。
馄饨侯名声大可是没吃出来特别好吃的东东。
只记得土豆沙拉里的豌豆了,挺好笑的,那时太小。另一个记忆是有轨道的送餐车,不知道这记忆是否准确。
最近几年在北京吃到的最好的西餐是中国人民大学内的1957,墙上挂满了那个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国的照片。
但听说去年关门了。
2010之后莫斯科餐厅又好了起来。公主坟北还有一家基辅餐厅,菜的口味还行,但是为了增加营业额,座位摆的很挤,天花板又低,晚上弄了些前苏联的歌手演唱老歌极吵,邻座之间说话都听不见
有很多是有俄罗斯情结的常客,每周六雷打不动的去那里聚歺跳舞,有一次我去见到有80多岁的外语学院教授,还有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别人介绍是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可惜我把名字忘了,那里的菜没有老莫好吃。
几十年前梁实秋就点评过。面包陈旧,没有黄油。
当然那是二战期间。不过要吃正宗法餐还是不要去
中国吃,绝对好不了。他们烤的面包可能还不如我在家
自己整的法棍。
根本就不是80年代的意思